第七講
關燈
小
中
大
等于是生四土,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這個‘同居迳登四土’,不但是圓教,而且還是‘極圓極頓’之教。
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圓。
其中最高者是‘圓教’。
藏教(三藏)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二乘;别教單指大乘;圓教最高,稱為圓教。
有的是漸法,有的是頓法,稱之為漸教、頓教。
華嚴宗就分為五教:小、始、終、頓、圓。
這個淨土教,不但是圓是頓,而且是‘極圓極頓’之教。
對此,我在《大經解》中引證得很多了。
有中國的、有外國的論注,都說明了淨土教是‘極圓極頓’之教。
用蕅益大師的話講,《法華經》和《華嚴經》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裡體現了。
這兩部經典是最圓最頓的經典。
既然它們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中有所體現,這不正說明淨土教也是最圓最頓的嗎!不可思議呀!《阿彌陀經》的經名就叫‘不可思議’。
我們修任何法門沒有不好的,但是對于淨土宗,特别提醒一句,千萬不要輕視淨土,你願意修其他什麼法門,可以接著修,我從來不喜歡勸人說:‘你這個法門修不好,換換樣’。
既然抱定一個法門,那你就要努力去修。
但是最好你要求生淨土,你不求生淨土,也千萬不要诽謗淨土,你要是诽謗了淨土宗,那就是在诽謗‘如來大囧琺錀’!你要是這樣地謗法,那比‘五逆十惡’的罪還大!有些人還自以為自己修得很精進、很不錯了,但就是因為你謗法而已經上了謗法的名單。
所以,這一點今天提出來向大家作為供養,希望大家千萬在言談舉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輕視淨土的言論。
淨土宗是如此殊勝的,别的法門都是難行道,唯有淨土宗是易行道。
我們要重視這部《無量壽經》,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這個法門。
那麼,淨土法門的經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們作了選擇,《無量壽經》稱為淨土第一經。
淨土三經、淨土四經、淨土五經,這其中都有《無量壽經》。
大家念的《阿彌陀經》是其中之一,還有《觀經》也是其中之一。
淨土這三經是根本的經,有的加上了《普賢行願品》,還有的加上了《大勢至圓通章》,各個選擇不一,于是才有‘四經’、‘五經’之說。
另外還有《後出阿彌陀佛偈經》。
盡管許多經典帶著說了西方極樂世界,千經萬論之中,唯有這《無量壽經》最為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視此經,但在中國,念此經的卻很少。
中國曆史上注解《無量壽經》的,從古至今也隻有兩部:一部是隋朝的慧遠大師(還不是淨土宗的那個慧遠);另一個則是三論宗的祖師,唐朝的嘉祥大師。
此外再沒有注解《無量壽經》的了。
為什麼注解《無量壽經》的本子很少呢?這是因為《無量壽經》的翻譯本太多,沒有一個最理想的譯本,所以塵封于‘大藏經’中,就是因為缺少一個善本。
至今流傳下來的各個譯本之間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遠遠大于《阿彌陀經》、《金剛經》的譯本。
例如:此經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發願’,而這五種譯本之中,記錄‘四十八願’的有兩種,即魏譯本和唐譯本;記錄‘三十六願’的有一種,即宋譯本;最古的譯本漢譯本和吳譯本,是‘二十四願’。
由此可見,有‘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數量不一。
平時大家隻知道有‘四十八願’,而不知道還有‘三十六願’、‘二十四願’之說。
由于沒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讀哪一本為好。
後來,經過王龍舒居士(著《龍舒淨土文》)作了彙集;彭紹升對魏譯本也作了删節,稱之為‘節本’。
再加上清鹹豐年間的魏莫申(音)彙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個彙集本。
但是這些彙集本都有缺陷,特别是有些彙本,好些文句是彙集者自己寫進去的,與原譯本不符。
有鑒于此,先師夏蓮居居士才又彙集了一本,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一本是抗戰日本投降之後才定稿的,是最新的,至今成為佛教界公認的一個善本。
我所發心注解的也正是這個善本。
一旦‘法運’到了,有些經典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這個善本的出現與‘法運’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常常也感歎,後人的因緣比古人強的地方也有,這部善本的出現就是一個說明。
再比如,當年智者大師聽說有《首楞嚴經》,他整天向西頂禮,希望他能讀到《首楞嚴經》,還是智者大師呢,但他一輩子也沒能看到《首楞嚴經》。
他是隋朝人,而這部經直到唐朝武則天時代才傳入中國來。
好困難呀!是擱在肉裡藏著帶進來的,經過手術從肉裡才取出來。
所以,我們今天讀《首楞嚴經》,讀得很方便,不知道當年來之不易呀!所以說,有時候後人的福報還勝過古人。
今天這部《無量壽經》善本的出現,确實是我們當代人的一種殊勝因緣福報。
善本的出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它是關系到今後衆生得度的一件大事。
我們談到《無量壽經》,當然就要依據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無量壽經》,依的也是這部善本。
我們研究這部經,首先要研究經的玄意,而不是一上來就看這經的正文。
要先深入研究這部經有幾重玄意。
天台宗為解釋各經内容之深義,立有五種義解法: 第一,釋名。
就是一部經為什麼它叫這個名子,這個名子有什麼含義。
第二,解體。
就是一部經,以什麼為體。
我們知道談實相的才稱作‘了義教’,不談實相的就不是‘了義教’。
它是以什麼為體?它是不是談實相的,是不是以實相為體?這就叫‘解體’。
比如 《阿彌陀經》,蕅益大師便指出:此經的體就是實相。
第三,明宗。
闡明一部經的宗是什麼。
也就是此經的宗旨是什麼。
所謂‘宗’,就是修行的要徑。
宗就是告訴你修行的路應該怎麼走。
‘宗’分三層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徑,重要的途徑怎麼走。
二是契合本體,契合實相,契合真如的關鍵。
三是‘六度萬行’的綱要。
因此我們了解‘宗’是很重要的! 第四,論用。
要知道一部經的作用是什麼。
第五,判教。
知道它屬于哪一教。
在《淨土資糧》中談到了《阿彌陀經》的宗,它的宗是‘信、願、持名’。
《阿彌陀經》稱為小經,《無量壽經》稱為大經。
這部大經以什麼為宗呢?大經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
大經、小經,實際上是一部經。
古德有時稱為‘大本、小本’,《阿彌陀經》被稱為‘小本’或‘小經’;《無量壽經》被稱
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圓。
其中最高者是‘圓教’。
藏教(三藏)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二乘;别教單指大乘;圓教最高,稱為圓教。
有的是漸法,有的是頓法,稱之為漸教、頓教。
華嚴宗就分為五教:小、始、終、頓、圓。
這個淨土教,不但是圓是頓,而且是‘極圓極頓’之教。
對此,我在《大經解》中引證得很多了。
有中國的、有外國的論注,都說明了淨土教是‘極圓極頓’之教。
用蕅益大師的話講,《法華經》和《華嚴經》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裡體現了。
這兩部經典是最圓最頓的經典。
既然它們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中有所體現,這不正說明淨土教也是最圓最頓的嗎!不可思議呀!《阿彌陀經》的經名就叫‘不可思議’。
我們修任何法門沒有不好的,但是對于淨土宗,特别提醒一句,千萬不要輕視淨土,你願意修其他什麼法門,可以接著修,我從來不喜歡勸人說:‘你這個法門修不好,換換樣’。
既然抱定一個法門,那你就要努力去修。
但是最好你要求生淨土,你不求生淨土,也千萬不要诽謗淨土,你要是诽謗了淨土宗,那就是在诽謗‘如來大囧琺錀’!你要是這樣地謗法,那比‘五逆十惡’的罪還大!有些人還自以為自己修得很精進、很不錯了,但就是因為你謗法而已經上了謗法的名單。
所以,這一點今天提出來向大家作為供養,希望大家千萬在言談舉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輕視淨土的言論。
淨土宗是如此殊勝的,别的法門都是難行道,唯有淨土宗是易行道。
我們要重視這部《無量壽經》,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這個法門。
那麼,淨土法門的經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們作了選擇,《無量壽經》稱為淨土第一經。
淨土三經、淨土四經、淨土五經,這其中都有《無量壽經》。
大家念的《阿彌陀經》是其中之一,還有《觀經》也是其中之一。
淨土這三經是根本的經,有的加上了《普賢行願品》,還有的加上了《大勢至圓通章》,各個選擇不一,于是才有‘四經’、‘五經’之說。
另外還有《後出阿彌陀佛偈經》。
盡管許多經典帶著說了西方極樂世界,千經萬論之中,唯有這《無量壽經》最為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視此經,但在中國,念此經的卻很少。
中國曆史上注解《無量壽經》的,從古至今也隻有兩部:一部是隋朝的慧遠大師(還不是淨土宗的那個慧遠);另一個則是三論宗的祖師,唐朝的嘉祥大師。
此外再沒有注解《無量壽經》的了。
為什麼注解《無量壽經》的本子很少呢?這是因為《無量壽經》的翻譯本太多,沒有一個最理想的譯本,所以塵封于‘大藏經’中,就是因為缺少一個善本。
至今流傳下來的各個譯本之間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遠遠大于《阿彌陀經》、《金剛經》的譯本。
例如:此經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發願’,而這五種譯本之中,記錄‘四十八願’的有兩種,即魏譯本和唐譯本;記錄‘三十六願’的有一種,即宋譯本;最古的譯本漢譯本和吳譯本,是‘二十四願’。
由此可見,有‘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數量不一。
平時大家隻知道有‘四十八願’,而不知道還有‘三十六願’、‘二十四願’之說。
由于沒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讀哪一本為好。
後來,經過王龍舒居士(著《龍舒淨土文》)作了彙集;彭紹升對魏譯本也作了删節,稱之為‘節本’。
再加上清鹹豐年間的魏莫申(音)彙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個彙集本。
但是這些彙集本都有缺陷,特别是有些彙本,好些文句是彙集者自己寫進去的,與原譯本不符。
有鑒于此,先師夏蓮居居士才又彙集了一本,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一本是抗戰日本投降之後才定稿的,是最新的,至今成為佛教界公認的一個善本。
我所發心注解的也正是這個善本。
一旦‘法運’到了,有些經典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這個善本的出現與‘法運’有很大的關系。
我們常常也感歎,後人的因緣比古人強的地方也有,這部善本的出現就是一個說明。
再比如,當年智者大師聽說有《首楞嚴經》,他整天向西頂禮,希望他能讀到《首楞嚴經》,還是智者大師呢,但他一輩子也沒能看到《首楞嚴經》。
他是隋朝人,而這部經直到唐朝武則天時代才傳入中國來。
好困難呀!是擱在肉裡藏著帶進來的,經過手術從肉裡才取出來。
所以,我們今天讀《首楞嚴經》,讀得很方便,不知道當年來之不易呀!所以說,有時候後人的福報還勝過古人。
今天這部《無量壽經》善本的出現,确實是我們當代人的一種殊勝因緣福報。
善本的出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它是關系到今後衆生得度的一件大事。
我們談到《無量壽經》,當然就要依據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無量壽經》,依的也是這部善本。
我們研究這部經,首先要研究經的玄意,而不是一上來就看這經的正文。
要先深入研究這部經有幾重玄意。
天台宗為解釋各經内容之深義,立有五種義解法: 第一,釋名。
就是一部經為什麼它叫這個名子,這個名子有什麼含義。
第二,解體。
就是一部經,以什麼為體。
我們知道談實相的才稱作‘了義教’,不談實相的就不是‘了義教’。
它是以什麼為體?它是不是談實相的,是不是以實相為體?這就叫‘解體’。
比如 《阿彌陀經》,蕅益大師便指出:此經的體就是實相。
第三,明宗。
闡明一部經的宗是什麼。
也就是此經的宗旨是什麼。
所謂‘宗’,就是修行的要徑。
宗就是告訴你修行的路應該怎麼走。
‘宗’分三層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徑,重要的途徑怎麼走。
二是契合本體,契合實相,契合真如的關鍵。
三是‘六度萬行’的綱要。
因此我們了解‘宗’是很重要的! 第四,論用。
要知道一部經的作用是什麼。
第五,判教。
知道它屬于哪一教。
在《淨土資糧》中談到了《阿彌陀經》的宗,它的宗是‘信、願、持名’。
《阿彌陀經》稱為小經,《無量壽經》稱為大經。
這部大經以什麼為宗呢?大經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
大經、小經,實際上是一部經。
古德有時稱為‘大本、小本’,《阿彌陀經》被稱為‘小本’或‘小經’;《無量壽經》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