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關燈
法子最容易!我們是帶著罪業往生的,帶惑往生的。

    如若非要等斷了見惑、思惑業,那就證了‘阿羅漢果’了,也就不再是易行道,而是難行道了。

    極樂世界也就不會再有‘凡聖同居土’了。

    而等你見惑、思惑都斷了,證得阿羅漢,而發大乘心往生的話,生到的是‘方便有餘土’。

    所以我們現在修行淨土法門,一般往生後,生到的是‘凡聖同居土’。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就是帶業往生,帶惑往生,見思惑都還沒有斷!所以我們才稱凡夫。

    對此,蕅益大師說過:是凡夫,可是不退轉。

    由于不退轉,所以跟‘阿鞞跋緻’、跟大菩薩一樣,甚至等于‘一生補處’,而實際還是凡夫。

    而十方世界沒有這種情況,這是特例,這種特例就是由于阿彌陀佛大願所形成的,是大願的結果。

    因而是不可思議的! 下面正式接著談善導大師關于阿彌陀佛大願核心的這五大願: 一、第十二願:定成正覺願。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别,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定成正覺,就是所有衆生,生到我的國土之後,他就遠離分别了。

    說起‘分别’來,我們這些凡夫都是在虛妄分别之中。

    我在《淨土資糧》裡就曾舉了例子:把金子打制成盆、碗、瓶子、寶塔……,于是你開始分别了,這是盆、這是碗、這是塔……,如果都拿到火爐中一化,哪裡還有這些東西呀!全一樣,都是金子。

    這些分别是你虛妄分别出來的。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後,就離開了這些分别。

    人之所以成為衆生,之所以有十界、六道,都是因為虛妄分别的結果!‘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是一(不是二),你不如實于真如法上安住,你就會起分别心,有了分别就成為了凡夫!也就是迷惑颠倒。

    要想成佛,當然要舍離這些分别,除去這些分别之後,諸根才能得以寂靜。

    ‘諸根’就是指眼、鼻、耳、舌、身、意這六根。

    這一切諸根都寂靜了。

    ‘寂’是離開煩惱的意思,‘靜’是沒有苦患的意思。

    、現在有些人錯解了‘寂靜’二字的含義,認為越清靜,環境沒有聲音才叫‘寂靜’,那是《新華字典》的解釋,不是佛教的解釋。

    這不生分别,諸根寂靜,就決定你成等正覺、證大涅槃,乃至決定成佛!‘涅槃’也是佛的一種稱謂,‘大涅槃’是佛果的稱謂。

    因為‘涅槃’分為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兩種。

    《賢首心經略疏》曰:‘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一切德行具備了稱‘圓’;一切障礙(理障、事障)消除了稱‘寂’。

    所以‘圓寂’、‘涅槃’的含義就是萬德具備,諸障俱空。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

    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而小乘涅槃隻具備‘解脫德’,他雖解脫了,但并沒有證‘法身’,還沒有證得‘無上智慧’,因而隻有一德。

    大涅槃是‘常、樂、我、淨’,而小乘涅槃隻有‘常、樂、淨’而沒有證得法身的‘真我’。

    因為他還沒有恢複就已經寂滅了。

     知道了什麼是‘圓寂’,什麼是‘涅槃’,還要了解什麼是生死。

     生死分為兩種:一分段生死,二變異生死。

    證得阿羅漢果,隻能離開了‘分段生死’,雖然出于生死,但還是像一般凡夫一樣,還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

    而隻有到了菩薩果位,才有‘變異生死’。

    從初地菩薩到二地菩薩也叫‘生死’。

    從初地死後入二地就是‘變異生死’。

    跟咱們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樣!小乘的涅槃還達不到這一步。

    所以,我們說要證大涅槃,就是要成佛,這也是佛的一個本願! 生到極樂國土,所有的人都在内,不管你帶業不帶業,不管你帶業多少、帶惑多少,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終各個将來能夠徹底遠離分别,諸根都能徹底寂靜,最後都能證大涅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看,彌陀‘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了衆生,頭一願就是願一切衆生都生到極樂去,這個極樂國沒有三惡道,你不必再受苦了。

    這念念為衆生成佛呀!不是為了得一種安樂、得一種享受,而是究竟的覺悟。

    念念為正覺,為菩提,這才是法藏比丘初發此廣大殊勝、利益徹底究竟的大願。

    是最容易的法,讓衆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惡道、再不退轉了、永遠不退轉了,而且個個來後個個成佛!這個願是善導大師所指出的,五個願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無量無邊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東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為十方。

    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夠普照得到,沒有一處不照到的!‘絕勝諸佛’就是說,我一定要超過一切佛的光明。

    對此話,大家一定要小心領會,不要錯解!不小心可就變成‘修羅’(六道之一)了。

    為什麼呢?逞強好勝是‘修羅’的特點。

    佛說這話可不是這個意思。

    佛是願意這個光明能夠有更大的饒益性,使衆生更能夠受真實之利,而給衆生利益更大,這個願望要勝于諸佛。

    所以這不是逞強好勝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彌陀佛的悲願更大!對此,後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說明。

    經中說,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遠有近的,而隻有這阿彌陀佛号無量光。

    為什麼會這樣呢?佛與佛是平等的,法與法也是平等的。

    為什麼光有不同呢?就是因為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每位所發的願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後成就所發之願後,這個願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現的光明當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願王,就是因為法藏比丘在因地發願最大,一旦成佛後當然光明也就最為無量了! 日本有古大德寫有一本《甄解》,其中說明這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為真正的報身佛的功德。

    ’又說此光壽無量二願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

    ’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

    所以發願要達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這完全不同于‘修羅’的好勝。

     因為無量壽命豎窮三際,佛身常住,所以衆生才有所依靠;無量之光橫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處而無遺漏,且德用遍周,功德達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衆生當即便可因加持力而離開苦惱得以安樂。

    我們能有今天,其實都是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攝受之下,才得以這樣(地球因有光方顯此地球世界)。

    所謂‘無量光’就是無量無量的世界,無量的世界都被攝受教化無盡。

    所謂‘攝受’,就是說像吸鐵石一樣,而我們就是這被吸的鐵。

    所謂‘教化’,就是說我們雖然是鐵了,但還在愚癡沉迷之中,佛要把我們這些無量無盡的衆生叫醒。

    要想叫醒,就必須‘無量光’,這樣才能夠去攝化無盡,德用遍周。

    這是佛的用心之處!我們如果隻知道佛如何殊勝、如何光明無量,而不知道他為什麼發這個願,是因為我們沒有體會到佛的用心。

    隻有體會了佛的用心,我們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還有一位法師,他曾著有《望西樓》一書,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邊。

    法師說:‘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

    國土無邊故衆生亦無邊。

    衆生無邊,故大慈亦無邊。

    大慈無邊,故光明亦無邊。

    光明無邊,故攝取亦無邊。

    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

    ’意思是說,佛所攝受的虛空是沒有邊的,所以國土也就沒有邊,國土中的衆生也沒有邊了,由于衆生無邊,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沒有邊,所以光明也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