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六願’那差别就又多了!要知道,魏譯本中的所謂‘四十八願’,其實不夠‘四十八願’,因為有重覆的地方。
而所謂的‘二十四願’其實也不僅僅隻有二十四個願,其中一個願中還包含一兩個願。
以魏譯本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
比如魏譯本笫二十八願:‘若我成佛,國中衆生,讀誦經典,教授演說,若不得勝辯才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我要是成了佛,國中菩薩,受持、演說、誦經,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覺。
諸菩薩有我國土都能得到智慧辯才。
下面是第二十九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有不成就無邊辯才者,不取正覺。
’比較前後這兩願,前者是‘勝辯才者’後者是‘無邊辯才者’。
隻是後者中前者稍微擴充了一點而已。
所以這樣分成兩個願,就使得‘四十八願’不足四十八了。
另外,在古譯本中,隻有吳譯本中有‘國無女人,蓮花化生’願。
都知道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了,都變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蓮花化生,都是蓮花化身,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個願出自哪?隻有吳譯本中有。
因此,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來,我們想要把各種譯本中的精華都了解了,就必須要把這幾種譯本都看過才成!在新的夏會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僅避免了重覆,而且對各譯本沒有的重要的願作以相互補充,‘國無女人願’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說,公認這部夏會本是彙集了九種本之後的一個善本,是有道理的! 關于譯本的出入處,屬《無量壽經》最大,其他經典在譯本上也存在出入,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翻譯者每個人的譯筆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貝葉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沒有裝訂成冊。
有可能翻譯時,有的人依據的經文少了一篇或因樹葉殘破,丢了一塊……各種原因都有可能存在。
另外,經文由人輾轉抄寫,也是造成各種譯本不同的原因之一。
但是盡管有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無量壽經》這樣有這麼大的出處,這也同時表明了此經的特殊性。
說明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肯定不隻一次!這次說法,弟子作了記錄,阿難回憶起來第二次又說,如此,每次說此經的物件不同,這就可能大有出處了。
怎麼證明佛不隻一次講過此經呢?唐譯本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就是一個說明,此出自于《大寶積經》中的一段。
這就說明在佛說《大寶積經》的時候又說了一遍《無量壽經》。
隻不過在說《大寶積經》時,沒有提到咱們這個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罷了。
因為說《大寶積經》時是個大囧琺會,‘無量壽如來會’隻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沒有全說。
因為《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所以佛很重視,而多次說,再有人多次譯,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别了!把各種譯本彙集起來的原因也在于此。
這就是我對有些人犯的第一個錯誤認識給予的解答。
第二個問題:我們所說的‘四十八願’,實際上還是‘四十八願’,因為真正有‘四十八願’,隻不過夏會本中,把四十八願分為二十四段,所以出現‘二十四’的原因。
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對‘帶業往生’,這個人寫了許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論。
他說:‘經中沒有出現帶業往生的字樣,因此帶業往生是錯誤的!’這個人不是修淨土宗的,當他看到有許多人修了淨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問:‘為什麼大家修淨土呢?’有的人說:‘我們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
’于是他當然要破‘帶業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為他寫了許多文章,著了許多書,流傳影響得很大,所以這裡提出來作為第二個問題來讨論。
這‘四十八願’,我們把其中最殊勝的願挑出來和大家一起研究。
根據善導大師的說法,‘四十八願’中,我們挑出五願:1、定成正覺願,2、光明無量願,3、壽命無量願,4、諸佛稱歎願,5十念必生願。
善導大師認為這五願是願中的精華,因此我們在談到了‘帶業往生’之後,就談這五願。
我在拙作 《大經解》中都作了解釋,這裡就不多談了。
那麼,怎麼證明可以‘帶業往生’呢?在夏老的會本《無量壽經》,其中〈發大誓願第六品〉第一條國無惡道願、第二條不堕惡趣願,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所有一切衆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複更堕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既然來了之後,他就不會再堕落到惡趣裡去了,那麼就是說,各種衆生都可以來,極樂國土中根本沒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沒有三惡道。
正如《阿彌陀經》所說:尚無惡趣之名,何況有實。
所以,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蒼蠅、蚊子什麼都有。
特别是畜牲、餓鬼、地獄,極樂世界是沒有的!而且衆生一旦生到極樂世界,他就不會再堕落回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不再回?是佛要發個願不再回呢?還是他根本就沒有業了呢?佛雖沒有說,但他根本還是有業。
這在《觀經》中有所說明。
在《觀經》中說:罪惡之中,五逆十惡,臨終地獄都現了,但隻要你能念十句‘阿彌陀佛’,每一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麼這個往生後,到底徹底消業了沒有呢?是消了不少的業,但還是沒有消完啊!對此,蕅益大師講過:每一句佛号,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無論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這樣念上一百年,無量劫以來的業,也隻消得如手指蓋内的土那麼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業的!而臨終能‘十念’可以消八十億劫的重罪業,那完全是感佛願力加被的結果!佛接引你,盡管你還有很多業帶著。
否則,由這些惡業牽引你還是要堕惡趣的!就是由于佛的願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
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罪業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沒有再堕惡趣的可能性了,那麼法藏比丘也就無需再發這個願了!為什麼還要發這個願呢?道理就在于此!通過蕅益大師的話,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啊! 我們再看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号,系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
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刹,命中不複更三惡道,即生我國。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通過這一‘悔過得生願’,我們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個人宿惡有很多罪業,但‘聞我名字,即自悔過’聽到我的名字就悔過了,改悔了,于是‘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刹’其中這個‘願’很重要!說明你光持經、持戒,這隻能使你将來命終之時可以生天或生到别的道上去,而唯有‘願生我刹’才可以‘不複更三惡道’。
既使你有多大的罪業,命終之時也無需再經三惡道了。
也就是說,你隻要肯悔過、肯念佛号、願生淨土,你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經三惡道了,因為你的這些罪業,由于佛的願力超過了你的業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極樂世界後繼續修行,繼續做功德,繼續消宿業,所欠的債加倍奉還了,也就了清了。
在這個願中,佛并沒有說:你必須修到把業都消了才可以往生。
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要往生,就隻有這個
而所謂的‘二十四願’其實也不僅僅隻有二十四個願,其中一個願中還包含一兩個願。
以魏譯本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
比如魏譯本笫二十八願:‘若我成佛,國中衆生,讀誦經典,教授演說,若不得勝辯才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我要是成了佛,國中菩薩,受持、演說、誦經,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覺。
諸菩薩有我國土都能得到智慧辯才。
下面是第二十九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有不成就無邊辯才者,不取正覺。
’比較前後這兩願,前者是‘勝辯才者’後者是‘無邊辯才者’。
隻是後者中前者稍微擴充了一點而已。
所以這樣分成兩個願,就使得‘四十八願’不足四十八了。
另外,在古譯本中,隻有吳譯本中有‘國無女人,蓮花化生’願。
都知道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了,都變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蓮花化生,都是蓮花化身,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個願出自哪?隻有吳譯本中有。
因此,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來,我們想要把各種譯本中的精華都了解了,就必須要把這幾種譯本都看過才成!在新的夏會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僅避免了重覆,而且對各譯本沒有的重要的願作以相互補充,‘國無女人願’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說,公認這部夏會本是彙集了九種本之後的一個善本,是有道理的! 關于譯本的出入處,屬《無量壽經》最大,其他經典在譯本上也存在出入,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翻譯者每個人的譯筆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貝葉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沒有裝訂成冊。
有可能翻譯時,有的人依據的經文少了一篇或因樹葉殘破,丢了一塊……各種原因都有可能存在。
另外,經文由人輾轉抄寫,也是造成各種譯本不同的原因之一。
但是盡管有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無量壽經》這樣有這麼大的出處,這也同時表明了此經的特殊性。
說明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肯定不隻一次!這次說法,弟子作了記錄,阿難回憶起來第二次又說,如此,每次說此經的物件不同,這就可能大有出處了。
怎麼證明佛不隻一次講過此經呢?唐譯本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就是一個說明,此出自于《大寶積經》中的一段。
這就說明在佛說《大寶積經》的時候又說了一遍《無量壽經》。
隻不過在說《大寶積經》時,沒有提到咱們這個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罷了。
因為說《大寶積經》時是個大囧琺會,‘無量壽如來會’隻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沒有全說。
因為《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所以佛很重視,而多次說,再有人多次譯,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别了!把各種譯本彙集起來的原因也在于此。
這就是我對有些人犯的第一個錯誤認識給予的解答。
第二個問題:我們所說的‘四十八願’,實際上還是‘四十八願’,因為真正有‘四十八願’,隻不過夏會本中,把四十八願分為二十四段,所以出現‘二十四’的原因。
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對‘帶業往生’,這個人寫了許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論。
他說:‘經中沒有出現帶業往生的字樣,因此帶業往生是錯誤的!’這個人不是修淨土宗的,當他看到有許多人修了淨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問:‘為什麼大家修淨土呢?’有的人說:‘我們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淨土可以帶業往生。
’于是他當然要破‘帶業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為他寫了許多文章,著了許多書,流傳影響得很大,所以這裡提出來作為第二個問題來讨論。
這‘四十八願’,我們把其中最殊勝的願挑出來和大家一起研究。
根據善導大師的說法,‘四十八願’中,我們挑出五願:1、定成正覺願,2、光明無量願,3、壽命無量願,4、諸佛稱歎願,5十念必生願。
善導大師認為這五願是願中的精華,因此我們在談到了‘帶業往生’之後,就談這五願。
我在拙作 《大經解》中都作了解釋,這裡就不多談了。
那麼,怎麼證明可以‘帶業往生’呢?在夏老的會本《無量壽經》,其中〈發大誓願第六品〉第一條國無惡道願、第二條不堕惡趣願,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所有一切衆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複更堕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既然來了之後,他就不會再堕落到惡趣裡去了,那麼就是說,各種衆生都可以來,極樂國土中根本沒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沒有三惡道。
正如《阿彌陀經》所說:尚無惡趣之名,何況有實。
所以,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蒼蠅、蚊子什麼都有。
特别是畜牲、餓鬼、地獄,極樂世界是沒有的!而且衆生一旦生到極樂世界,他就不會再堕落回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不再回?是佛要發個願不再回呢?還是他根本就沒有業了呢?佛雖沒有說,但他根本還是有業。
這在《觀經》中有所說明。
在《觀經》中說:罪惡之中,五逆十惡,臨終地獄都現了,但隻要你能念十句‘阿彌陀佛’,每一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麼這個往生後,到底徹底消業了沒有呢?是消了不少的業,但還是沒有消完啊!對此,蕅益大師講過:每一句佛号,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無論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這樣念上一百年,無量劫以來的業,也隻消得如手指蓋内的土那麼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業的!而臨終能‘十念’可以消八十億劫的重罪業,那完全是感佛願力加被的結果!佛接引你,盡管你還有很多業帶著。
否則,由這些惡業牽引你還是要堕惡趣的!就是由于佛的願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
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罪業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沒有再堕惡趣的可能性了,那麼法藏比丘也就無需再發這個願了!為什麼還要發這個願呢?道理就在于此!通過蕅益大師的話,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啊! 我們再看第二十一願:悔過得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号,系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
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刹,命中不複更三惡道,即生我國。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通過這一‘悔過得生願’,我們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個人宿惡有很多罪業,但‘聞我名字,即自悔過’聽到我的名字就悔過了,改悔了,于是‘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刹’其中這個‘願’很重要!說明你光持經、持戒,這隻能使你将來命終之時可以生天或生到别的道上去,而唯有‘願生我刹’才可以‘不複更三惡道’。
既使你有多大的罪業,命終之時也無需再經三惡道了。
也就是說,你隻要肯悔過、肯念佛号、願生淨土,你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經三惡道了,因為你的這些罪業,由于佛的願力超過了你的業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極樂世界後繼續修行,繼續做功德,繼續消宿業,所欠的債加倍奉還了,也就了清了。
在這個願中,佛并沒有說:你必須修到把業都消了才可以往生。
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衆生要往生,就隻有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