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關燈
小
中
大
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點了,這也是一大進步!
大家不要以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這個是我的進步;或以為我能夠講多少多少部經了……這都是務外了。
如果你真是對‘如來’所說法,從内心中把他接受下來,你堅信不疑,這才是‘信為道源功德母’。
我們要在‘信’上加深認識。
入‘寶藏’有沒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寶藏’呀!今天連我也在内,咱們也别空入‘寶藏’。
要不空入‘寶藏’,要有兩個條件: 一、要有智慧。
智慧如眼睛,能看見哪個是寶,而不至于去揀破爛。
隻有把寶找出來了,才有可能去拿寶。
但隻有眼睛還不行,要拿還需要手。
什麼是手?‘信’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會空入寶山。
如果根本沒到寶山,空手回來那才是錯過,而你進到寶山,而卻空手回來了,豈不如此太可惜了嗎!‘是心是佛’,《淨修捷要》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
我們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
‘無量光’就遍滿虛空,沒有一個地方不存在的。
無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滿虛空,這是本覺!‘無量壽’就是無窮無盡,沒有終止。
人要想求長壽,大不了活上二百歲。
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歲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
這‘無量壽’才真正無窮盡。
這個‘無量壽’也就是我們的‘本心’。
從空間上說,哪也找不到邊,東也無邊,西也無邊,上也無邊,下也無邊……從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盡頭,不可窮盡。
這樣一個大覺的‘性’,就是我們的‘本心’。
這‘無量光壽’是我本覺。
我們人人都有‘法身如來’,‘如來藏’我們已經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什麼意思呢?衆生煩惱之中有‘如來法身’的功德!不是‘如來報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
而就是‘如來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
我們的本心是佛,剛才的譬喻就說明了這點。
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說‘那就行了,我這真行了。
’可是你要知道:我們凡夫就如同是那帶殼的稻子、掉在茅坑中沒洗過的金子、在這模子裡沒被打開的像,因此,要我們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這個‘修’也就簡單了、直接了。
不是從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個殼(模),這個殼就是‘無明’。
隻要一分開殼就見佛了!所以,所謂‘修’就是開殼。
修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在這一切修行法門之中,我們要想直接了當地‘開殼見佛’,莫過于‘持名念佛’這個法門了!它最容易,也最穩當。
因為這個‘無量光’就是你的‘本覺’!你在念念中,也就在‘無量光、無量壽’中。
你也就是直接了當地開了這個殼。
因此,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一念相應一念佛,最直接、最了當! 念佛有四種念佛法。
這四種念佛法跟别的法門比,都是捷徑!而這四種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徑中的捷徑。
因為此法最為方便、最為簡便、最為直接、最為穩當、最為現成。
人人都能念,什麼時候都能念。
所念的是什麼?念的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阿彌陀佛’。
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所講的‘宗’就是‘信願持名’。
‘信願持名’這個‘信’有六信。
往往我們有些修淨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夠了。
這部《如來藏經》和《金剛經》就是幫助我們産生‘信自’的!而且這個‘自’是平等的,一切衆生都具。
彼此之間沒有什麼不同。
而同時,你的那個‘自’就是如截流大師所說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
隻在于佛是已經成就了的,我還在迷、還與佛相差天淵。
那你該怎麼辦?念佛嗎!念佛的時候,因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衆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
這樣感應道交,不相間隔。
對這話,大家可能也還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衆生?’那當然了!我是在佛心裡頭,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對不?現在打個比方: 你隻要把頭一點,承認下來,在煩惱之中你的‘如來藏’中的如來就與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個‘如來’,便完全沒有區别了!釋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邊的一盞燈;我們就好比是這邊的這盞燈,他的燈當然就照到了我的這盞燈,佛光普照。
所以,我們這些衆生是佛心裡頭的衆生、就是佛光中這個燈。
而我們這個燈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邊佛的那個燈,所以佛就是我們衆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
合起來講,這就重重無盡了。
照著我們的這個佛,同樣也被照在我們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間的關系。
而且佛這個燈的光和我們這個燈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 念佛的時候,這兩個‘燈’就互照。
這樣去修,就決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證入無生法忍’。
晉朝就有這樣的人,現代也有人能證入‘無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個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夠多少天不飲不食,端坐念佛,見光見佛,正念分明,那要沒有達到‘事一心’是很難得做到的。
就是因為通過這個殊勝的法門才做到的。
因此,這個法門是如此的殊勝! 最後,對于這個淨土法門,我們還是用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的話做個總結。
‘從事持達理持’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離相或不離相,你隻要好好去念就是了,這就是‘事持’。
按蕅益大師的說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萬,而且三萬是最起碼的,最低的數。
當然現在就不好說了,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
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蕅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
蕅益大師提出至少要每天三萬遍,大家從他的開示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
蕅益大師拿著佛珠就是這麼念的。
拿佛珠念也有好處,可以起提醒我們的作用。
就這麼念,什麼時候我們有這一句,這就是‘事持’。
在事持之中就可以達到‘理持’。
所以,盡管我們‘無住生心’做不到,就像剛才所講的連‘地前三賢’,成了聖賢的賢了、菩薩了,也還做不到呢,所以這個淨土法門的妙就妙在,你這麼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覺地就做到了。
念來念去,你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念著念著,什麼功名富貴、什麼人我是非,都沒有了!念來念去就不知誰在念了,能念與所念的分别也沒有了,這時你也就‘無所住’了!我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相繼不斷,這不就‘無住生心’了嗎!這個‘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同樣達到了。
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所在!(第四講完)
如果你真是對‘如來’所說法,從内心中把他接受下來,你堅信不疑,這才是‘信為道源功德母’。
我們要在‘信’上加深認識。
入‘寶藏’有沒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寶藏’呀!今天連我也在内,咱們也别空入‘寶藏’。
要不空入‘寶藏’,要有兩個條件: 一、要有智慧。
智慧如眼睛,能看見哪個是寶,而不至于去揀破爛。
隻有把寶找出來了,才有可能去拿寶。
但隻有眼睛還不行,要拿還需要手。
什麼是手?‘信’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會空入寶山。
如果根本沒到寶山,空手回來那才是錯過,而你進到寶山,而卻空手回來了,豈不如此太可惜了嗎!‘是心是佛’,《淨修捷要》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
我們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
‘無量光’就遍滿虛空,沒有一個地方不存在的。
無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滿虛空,這是本覺!‘無量壽’就是無窮無盡,沒有終止。
人要想求長壽,大不了活上二百歲。
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歲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
這‘無量壽’才真正無窮盡。
這個‘無量壽’也就是我們的‘本心’。
從空間上說,哪也找不到邊,東也無邊,西也無邊,上也無邊,下也無邊……從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盡頭,不可窮盡。
這樣一個大覺的‘性’,就是我們的‘本心’。
這‘無量光壽’是我本覺。
我們人人都有‘法身如來’,‘如來藏’我們已經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什麼意思呢?衆生煩惱之中有‘如來法身’的功德!不是‘如來報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
而就是‘如來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
我們的本心是佛,剛才的譬喻就說明了這點。
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說‘那就行了,我這真行了。
’可是你要知道:我們凡夫就如同是那帶殼的稻子、掉在茅坑中沒洗過的金子、在這模子裡沒被打開的像,因此,要我們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這個‘修’也就簡單了、直接了。
不是從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個殼(模),這個殼就是‘無明’。
隻要一分開殼就見佛了!所以,所謂‘修’就是開殼。
修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在這一切修行法門之中,我們要想直接了當地‘開殼見佛’,莫過于‘持名念佛’這個法門了!它最容易,也最穩當。
因為這個‘無量光’就是你的‘本覺’!你在念念中,也就在‘無量光、無量壽’中。
你也就是直接了當地開了這個殼。
因此,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一念相應一念佛,最直接、最了當! 念佛有四種念佛法。
這四種念佛法跟别的法門比,都是捷徑!而這四種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徑中的捷徑。
因為此法最為方便、最為簡便、最為直接、最為穩當、最為現成。
人人都能念,什麼時候都能念。
所念的是什麼?念的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阿彌陀佛’。
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所講的‘宗’就是‘信願持名’。
‘信願持名’這個‘信’有六信。
往往我們有些修淨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夠了。
這部《如來藏經》和《金剛經》就是幫助我們産生‘信自’的!而且這個‘自’是平等的,一切衆生都具。
彼此之間沒有什麼不同。
而同時,你的那個‘自’就是如截流大師所說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
隻在于佛是已經成就了的,我還在迷、還與佛相差天淵。
那你該怎麼辦?念佛嗎!念佛的時候,因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衆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
這樣感應道交,不相間隔。
對這話,大家可能也還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衆生?’那當然了!我是在佛心裡頭,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對不?現在打個比方: 你隻要把頭一點,承認下來,在煩惱之中你的‘如來藏’中的如來就與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個‘如來’,便完全沒有區别了!釋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邊的一盞燈;我們就好比是這邊的這盞燈,他的燈當然就照到了我的這盞燈,佛光普照。
所以,我們這些衆生是佛心裡頭的衆生、就是佛光中這個燈。
而我們這個燈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邊佛的那個燈,所以佛就是我們衆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
合起來講,這就重重無盡了。
照著我們的這個佛,同樣也被照在我們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間的關系。
而且佛這個燈的光和我們這個燈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 念佛的時候,這兩個‘燈’就互照。
這樣去修,就決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證入無生法忍’。
晉朝就有這樣的人,現代也有人能證入‘無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個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夠多少天不飲不食,端坐念佛,見光見佛,正念分明,那要沒有達到‘事一心’是很難得做到的。
就是因為通過這個殊勝的法門才做到的。
因此,這個法門是如此的殊勝! 最後,對于這個淨土法門,我們還是用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的話做個總結。
‘從事持達理持’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離相或不離相,你隻要好好去念就是了,這就是‘事持’。
按蕅益大師的說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萬,而且三萬是最起碼的,最低的數。
當然現在就不好說了,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
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蕅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
蕅益大師提出至少要每天三萬遍,大家從他的開示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
蕅益大師拿著佛珠就是這麼念的。
拿佛珠念也有好處,可以起提醒我們的作用。
就這麼念,什麼時候我們有這一句,這就是‘事持’。
在事持之中就可以達到‘理持’。
所以,盡管我們‘無住生心’做不到,就像剛才所講的連‘地前三賢’,成了聖賢的賢了、菩薩了,也還做不到呢,所以這個淨土法門的妙就妙在,你這麼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覺地就做到了。
念來念去,你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念著念著,什麼功名富貴、什麼人我是非,都沒有了!念來念去就不知誰在念了,能念與所念的分别也沒有了,這時你也就‘無所住’了!我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相繼不斷,這不就‘無住生心’了嗎!這個‘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同樣達到了。
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所在!(第四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