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普賢行願品》的簡單解釋
關燈
小
中
大
識。
有三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
能夠護持正法,保護道場的,為外護善知識;與我們同道信仰佛教,能夠互相勉勵,互相傳授,為同行善知識;能夠教授我們佛法,使我們通達經論的,為教授善知識。
8.常随佛學 八者常随佛學。
常随佛學,能夠增加智慧,除驕慢障,除愚癡障。
愚癡障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的根本,我們能夠常随佛學,就可以消除愚癡障。
如何學呢?學佛所修,學佛所證。
學佛所修,就是學佛在曆經三大阿僧祇劫以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事實和行動。
正文上面說:“佛在過去生中,修苦行的時候,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正法故,不惜身命。
”《金剛經》上面說,佛在修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佛都不發瞋恨。
《涅槃經》上記載:釋提桓因為了試驗佛的修行化成一個惡魔,當佛在靜坐的時候,魔來說了兩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佛聽到後,就下了座走到惡魔身邊,說:“你這兩句是佛法啊,了不起!但是還有兩句我要聽一下。
”魔就給他講:“我們的生活是以吸血為主,要吃人血,你能夠犧牲你的身體,把你的血讓我吸,我就給你說。
”佛說:“好吧,我犧牲生命供養你,求得法寶吧!”他就爬上樹,準備跌下來粉身碎骨。
當他要跌下來的時候,魔就複形了,複形為釋提桓因,把佛接住,然後,恭敬禮拜,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佛很歡喜,很感謝。
所以常随佛學,就要學佛之苦行,學佛之所證。
佛成道以後度衆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是衆生的指路明燈,他的功德很大呀,我們都要學。
這種常随佛學,又需要發長遠心。
9.恒順衆生 九者恒順衆生。
對于衆生要随順,不要幹擾他,不要使他受到痛苦,這是恒順衆生的意義。
這中間包含以下幾個内容: 第一、衆生種類很多,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
第二、總名各種随順。
對于這些衆生,我們要象對父母一樣的孝順,象對師長一樣的恭敬,象對菩薩阿羅漢一樣的誠實,象對佛一樣的供養。
不要起分别心。
第三、别名四種随順,利益衆生之行。
文上有四種:“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對于有病苦的人,我們要施醫施藥,來解決他的醫藥問題。
對于失道的人,我們要指示他的道路,使他不迷道路。
在暗暗黑夜中,我們要燃燈,給他們以光明。
處于貧窮中的人,受饑餓貧窮之苦,我們要使他得到财富寶藏,伏藏就是(埋藏的)金銀财寶。
另外,就法義來講:“于諸病苦,為作良醫。
”衆生的病很多啊,煩惱病,業障病,無明病,我們就要以佛法的無上妙藥,來醫治他,使他徹底解除這些病苦。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衆生都是失道者,不能走正道,往往走惡道、邪道,我們就要以佛法——八正道、戒定慧三學,指示他,走上正道。
“于暗夜中為作光明”,衆生無明障很重,不懂因果,不懂出離,違背因果,貪戀世俗,就在這黑夜之中,我們要燃一個光明燈,以佛法的光明破除他的愚暗,使他生長智慧。
“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衆生都很貧窮,什麼貧窮?功德财貧窮!沒有功德就沒有福報,我們就要使他修福修慧,福報圓滿,就好像得到金銀财寶一樣,當然這個價值比金銀财寶要高得多,不可限量。
第四、随順衆生就是随順諸佛,供養衆生就是供養如來。
這是相當重要的,經文中“菩薩若能随順衆生,則為随順供養諸佛。
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大日如來灌頂經》裡面講,學佛,學菩薩,要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要發菩提心,鞏固菩提心,生長菩提心,就要以大悲心為根本,實現大悲心,就要修各種方便,象觀音菩薩一樣,現三十二應身,說法救度。
所以供養衆生,承事衆生,就等于供養諸佛菩薩,生佛平等,這個觀點在佛法裡是相當偉大的,很了不起。
10.普皆回向 十者普皆回向。
“普”,就是普遍,以自己的善法功德,普遍回向于衆生。
“向”,就是歸向衆生,一切善法功德不據為私有,就可以除掉狹隘的障礙,人天歡喜,諸佛歡喜,諸佛加持,就能成就廣大殊勝的果報,所以心胸要廣大呀。
回向有三種: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回自向他,指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别人,使别人有。
回因向果,就是我種了這個因要證菩提果,也普願衆生,種菩提因得這個果報。
回事向理,就是說做了這個功德事,要合乎空理不要執着,要三輪體空。
其中正文是:“願令衆生常得安樂,願衆生欲趣惡法不生,修善法得成就,願衆生關閉惡趣之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願我代衆生受苦。
”這就是在回向之中要發的幾種悲願。
最後仍然是要發長遠心。
十願功德 最後一部分的内容,說明十願的功德。
正文裡有三方面:第一,以此功德修行十大願力,可以成熟一切衆生,使衆生得到各種好處;第二,使衆生得到菩提,随順菩提;第三,使衆生都能成滿普賢大願,入于法界,圓滿真如。
這是總明的功德。
别明功德:第一、能夠聽聞、書寫、受持十大願王,功德無量,以物質功德來比較,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萬分不及一。
第二、能夠聽聞、書寫、受持,一切惡魔、鬼怪、魔軍不能幹擾,災害不能侵臨,得到吉祥!第三、得到五果:增上果、等流果、異熟果、士用果、離系果。
增上果,時間上沒有障礙;等流果,以善行得善果;異熟果,來世果報起碼保持人天之身;士用果,能夠得人身保持人身就可以遠離惡趣,遠離惡友,遠離一切邪師,制服一切外道,這就是士用果,也就是作用;離系果,就是最終能夠解脫一切煩惱。
能夠受持十大願王,臨命終時,能往生西方,三聖接引,同歸極樂。
六十二個頌 重頌一共是六十二頌。
頌有四個字的、五個字的、七個字的,就好像我們中國的詩歌一樣,很短。
四句叫一個頌,或者叫一個偈。
内容是:重結十大願,在學習十大願的基礎上又重發十願,對普賢行願進行贊揚,贊揚彙歸淨土,贊揚文殊普賢的功德,贊揚持誦修行的功德。
(三)流通分 最後一個大段是流通分,相當于結語。
叙述當時華嚴會上,善财童子聽普賢菩薩講了《普賢行願品》以後,很歡喜,佛也贊歎:“善哉善哉!”當時在會的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諸大菩薩、六千比丘,另外還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十大弟子、諸大聲聞千二百五十人,除此以外還有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說明在這個法會上,聖位、賢位、凡夫都很多,聽了《普賢行願品》後都很歡喜,信受奉行。
有三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
能夠護持正法,保護道場的,為外護善知識;與我們同道信仰佛教,能夠互相勉勵,互相傳授,為同行善知識;能夠教授我們佛法,使我們通達經論的,為教授善知識。
8.常随佛學 八者常随佛學。
常随佛學,能夠增加智慧,除驕慢障,除愚癡障。
愚癡障是我們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的根本,我們能夠常随佛學,就可以消除愚癡障。
如何學呢?學佛所修,學佛所證。
學佛所修,就是學佛在曆經三大阿僧祇劫以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事實和行動。
正文上面說:“佛在過去生中,修苦行的時候,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正法故,不惜身命。
”《金剛經》上面說,佛在修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佛都不發瞋恨。
《涅槃經》上記載:釋提桓因為了試驗佛的修行化成一個惡魔,當佛在靜坐的時候,魔來說了兩句話,“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佛聽到後,就下了座走到惡魔身邊,說:“你這兩句是佛法啊,了不起!但是還有兩句我要聽一下。
”魔就給他講:“我們的生活是以吸血為主,要吃人血,你能夠犧牲你的身體,把你的血讓我吸,我就給你說。
”佛說:“好吧,我犧牲生命供養你,求得法寶吧!”他就爬上樹,準備跌下來粉身碎骨。
當他要跌下來的時候,魔就複形了,複形為釋提桓因,把佛接住,然後,恭敬禮拜,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佛很歡喜,很感謝。
所以常随佛學,就要學佛之苦行,學佛之所證。
佛成道以後度衆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是衆生的指路明燈,他的功德很大呀,我們都要學。
這種常随佛學,又需要發長遠心。
9.恒順衆生 九者恒順衆生。
對于衆生要随順,不要幹擾他,不要使他受到痛苦,這是恒順衆生的意義。
這中間包含以下幾個内容: 第一、衆生種類很多,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
第二、總名各種随順。
對于這些衆生,我們要象對父母一樣的孝順,象對師長一樣的恭敬,象對菩薩阿羅漢一樣的誠實,象對佛一樣的供養。
不要起分别心。
第三、别名四種随順,利益衆生之行。
文上有四種:“于諸病苦,為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為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對于有病苦的人,我們要施醫施藥,來解決他的醫藥問題。
對于失道的人,我們要指示他的道路,使他不迷道路。
在暗暗黑夜中,我們要燃燈,給他們以光明。
處于貧窮中的人,受饑餓貧窮之苦,我們要使他得到财富寶藏,伏藏就是(埋藏的)金銀财寶。
另外,就法義來講:“于諸病苦,為作良醫。
”衆生的病很多啊,煩惱病,業障病,無明病,我們就要以佛法的無上妙藥,來醫治他,使他徹底解除這些病苦。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衆生都是失道者,不能走正道,往往走惡道、邪道,我們就要以佛法——八正道、戒定慧三學,指示他,走上正道。
“于暗夜中為作光明”,衆生無明障很重,不懂因果,不懂出離,違背因果,貪戀世俗,就在這黑夜之中,我們要燃一個光明燈,以佛法的光明破除他的愚暗,使他生長智慧。
“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衆生都很貧窮,什麼貧窮?功德财貧窮!沒有功德就沒有福報,我們就要使他修福修慧,福報圓滿,就好像得到金銀财寶一樣,當然這個價值比金銀财寶要高得多,不可限量。
第四、随順衆生就是随順諸佛,供養衆生就是供養如來。
這是相當重要的,經文中“菩薩若能随順衆生,則為随順供養諸佛。
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大日如來灌頂經》裡面講,學佛,學菩薩,要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要發菩提心,鞏固菩提心,生長菩提心,就要以大悲心為根本,實現大悲心,就要修各種方便,象觀音菩薩一樣,現三十二應身,說法救度。
所以供養衆生,承事衆生,就等于供養諸佛菩薩,生佛平等,這個觀點在佛法裡是相當偉大的,很了不起。
10.普皆回向 十者普皆回向。
“普”,就是普遍,以自己的善法功德,普遍回向于衆生。
“向”,就是歸向衆生,一切善法功德不據為私有,就可以除掉狹隘的障礙,人天歡喜,諸佛歡喜,諸佛加持,就能成就廣大殊勝的果報,所以心胸要廣大呀。
回向有三種: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回自向他,指以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别人,使别人有。
回因向果,就是我種了這個因要證菩提果,也普願衆生,種菩提因得這個果報。
回事向理,就是說做了這個功德事,要合乎空理不要執着,要三輪體空。
其中正文是:“願令衆生常得安樂,願衆生欲趣惡法不生,修善法得成就,願衆生關閉惡趣之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願我代衆生受苦。
”這就是在回向之中要發的幾種悲願。
最後仍然是要發長遠心。
十願功德 最後一部分的内容,說明十願的功德。
正文裡有三方面:第一,以此功德修行十大願力,可以成熟一切衆生,使衆生得到各種好處;第二,使衆生得到菩提,随順菩提;第三,使衆生都能成滿普賢大願,入于法界,圓滿真如。
這是總明的功德。
别明功德:第一、能夠聽聞、書寫、受持十大願王,功德無量,以物質功德來比較,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萬分不及一。
第二、能夠聽聞、書寫、受持,一切惡魔、鬼怪、魔軍不能幹擾,災害不能侵臨,得到吉祥!第三、得到五果:增上果、等流果、異熟果、士用果、離系果。
增上果,時間上沒有障礙;等流果,以善行得善果;異熟果,來世果報起碼保持人天之身;士用果,能夠得人身保持人身就可以遠離惡趣,遠離惡友,遠離一切邪師,制服一切外道,這就是士用果,也就是作用;離系果,就是最終能夠解脫一切煩惱。
能夠受持十大願王,臨命終時,能往生西方,三聖接引,同歸極樂。
六十二個頌 重頌一共是六十二頌。
頌有四個字的、五個字的、七個字的,就好像我們中國的詩歌一樣,很短。
四句叫一個頌,或者叫一個偈。
内容是:重結十大願,在學習十大願的基礎上又重發十願,對普賢行願進行贊揚,贊揚彙歸淨土,贊揚文殊普賢的功德,贊揚持誦修行的功德。
(三)流通分 最後一個大段是流通分,相當于結語。
叙述當時華嚴會上,善财童子聽普賢菩薩講了《普賢行願品》以後,很歡喜,佛也贊歎:“善哉善哉!”當時在會的有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諸大菩薩、六千比丘,另外還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十大弟子、諸大聲聞千二百五十人,除此以外還有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說明在這個法會上,聖位、賢位、凡夫都很多,聽了《普賢行願品》後都很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