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普賢行願品》的簡單解釋

關燈
g>入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入”有悟入、證入,我們了解後就有覺悟。

    不單是有覺悟而已,還要跟着行。

    在行中得到受用,就可以證入。

    在因位上有悟入、證入,果位上也有悟入、證入,不過是層次的淺深而已。

     比如說禅宗講的開悟吧,指的是初地見道,見道以後就叫悟了。

    要過三關,先要把私心雜念、世俗心大死一番;其次才能夠證真,見到本來面目,悟入真性;接着才能夠由真向俗,觀察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在事事物物中要随順,不要有所執着,随緣不變,體行菩薩大行。

    這就是禅宗講的開悟。

    那麼經過悟以後還要繼續修學,從初地一直到第十地,對于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要伏,種子要斷。

    第七地以前就伏住了煩惱障的現行,所知障的現行是分分伏分分斷。

    這兩障的種子必須要在十地以後,進入金剛道才能完全斬斷,把生死根本拔除,得到解脫。

    所以悟不等于說就證,還要行,悟入、證入。

    悟隻能說了悟、開悟,有行結合才能證入。

    這是一個修學次地,就叫入的意思。

     不思議 不思議,入這種境界非意識和語言可以表顯、不可思議。

    一方面,這個境界非常廣大,無量無邊;另一方面,從二谛來講,真俗互融,二谛融通。

    由真俗互融、二谛融通就可以入中道、真如法性,進入中道都是不思議的境界。

     解脫境界 什麼叫解脫境界呢?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要求得解脫。

    身解脫就不再受業障所累,我們現在是業障牽纏了不得自在,平常生活中那樣不順心、這樣不順心,就是由于業障牽纏不能解脫,身解脫就消除業障。

    心解脫就不被煩惱所障,以定力除煩惱。

    由定生慧到達慧解脫,就了解中道的道理,消除無明之惑,不受無明障蔽。

     佛的境界、佛的解脫,有無量無邊的威力作用,所行無礙。

    從智慧來講他得了如理智、如量智,在法相上來講名為如所有性智、盡所有性智。

    如所有性智就證悟真如,盡所有性智就了解法相。

    這兩種智慧一是消除理障,二是消除事障。

    理障就是道理不明,不明真理;事障就是不了解法相,處處受障礙,也就沒有辦法度衆生。

    所以這個解脫,一是從作用上來講,威力無邊,二是從智慧上來講具足二智,能夠消除二障,這種境界叫作不思議解脫境界。

    不思議就是不是我們可以說、可以想得到的。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普賢代表普賢菩薩。

    普賢是個名稱,從德行方面來講是周遍于諸境,普利于衆生,德無不普;從果位上來講他已經具足等覺的果位,僅次于佛位,居于賢位就是等覺位,所以叫普賢。

    普賢菩薩就代表理性、真如性,在密宗來講就是胎藏界。

    另外代表行,就是行願王,着重行。

    在止觀上他代表禅定功夫很踏實,深入禅定,你看他的坐騎大象,象走路就是很踏實的,身負重量而行步踏實,步步很牢很穩。

     文殊菩薩騎青獅,又是一個象征。

    文殊菩薩有大智慧,說法象獅子吼那樣,雷音震動,百獸降服,振聾發聩,驚醒愚頑。

     “行願”,也就是願行結合,有十願就有十行。

    不單是發願,願中有行,叫行願。

    品就是這一類。

    八十華嚴共三十九品,加上四十卷華嚴的最末一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共八十一卷。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诏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唐罽賓國三藏法師般若奉诏翻譯的。

    八十華嚴是實叉難陀翻譯的,般若三藏翻譯的四十華嚴都是入法界品,清涼國師就把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加到八十華嚴之後共成八十一卷。

    這個“唐”是唐太宗時期。

    罽賓國就是北印度。

    三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的法師。

    般若就是這個法師的名字,譯義為智慧,所以尊稱“般若三藏”。

    奉诏就是奉唐太宗的诏把它翻譯過來。

     二、正文講解 (一)序分 下面正文,首先就是序分。

    序分的内容就從“爾時普賢菩薩……”到十大願最後一個願“十者普皆回向”。

    這一段就是叙述講經因緣。

    普賢行願的說法對象就是善财童子,當然也不止善财童子,“告諸菩薩”,就是還有諸大菩薩。

     菩薩摩诃薩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菩薩摩诃薩,這是一個菩薩的通稱。

    菩薩是印度語,叫菩提薩埵,菩提代表覺悟,薩埵代表有情,自己要覺悟也要覺悟一切衆生。

    菩提薩埵就代表了菩薩的大悲大智。

    菩提代表由大智慧所證得的果報,就是覺悟;薩埵代表對有情有大悲憫的心。

    要救度衆生,行菩薩道,必須要具足悲心,所以做為菩薩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也叫廣大心,一要有大智慧,二要有大悲心,具備這個條件才叫做菩薩。

     “摩诃薩”,摩诃形容其偉大,功德殊勝、境界廣大,叫摩诃薩。

    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把神當作菩薩,那是錯誤的。

    神不是菩薩,古人講“聰明正直謂之神”,這個人死了以後,進入神道,在鬼中是比較聰明的,就叫神,神不是菩薩,一定要區分清楚。

     如來勝功德 “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勝功德”,就是殊勝的功德。

    如來有什麼殊勝功德呢?有智德、斷德、恩德。

    有廣大的智慧,具足一切種智,稱之為智德。

    斷德就是斷除了煩惱,證得大涅槃、無住涅槃。

    佛菩薩都是無住涅槃,也稱之為大涅槃,這就是斷德。

    恩德就是佛菩薩具足無量悲心,說法度化衆生,對衆生來講有很大的恩,以悲心化度衆生,使衆生得度,就象苦海中的舟船、暗夜中的明燈。

     “告諸菩薩及善财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這說明如來的功德很大。

    “善男子”,這個善男子所包括的内容,不單是出家的,出家在家都在裡面。

    心地善良廣修善法,稱為善男子。

     何為如來 如來就是佛的十大稱号之一。

    什麼叫“如”呢?就是證得真如法性,“來”就是根據真如法性中,有佛果的産生叫如來。

    《金剛經》講“如來者是諸法如義”,就是一切法的真如。

    又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真如理體,不象世間東西,有所運動有所來去。

    他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是不來不去的,故叫如來。

     正解法輪,批判邪說 佛的十大稱号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世間上的有些人把如來、佛叫成一個名稱如來佛,是不正确的。

    特别最錯誤的就是法輪功,他把法輪亂解釋,把佛也亂解釋,所以我在這裡要特别講一下。

     “法輪”,“法”就是佛說的法。

    “輪”有兩個意義,一是佛法可以摧伏煩惱,消滅障礙,就像輪子一樣,所經之處,可碾碎一些雜亂的東西,這是第一個意義;第二,法輪常轉就是我們的希望,希望佛法經常轉動,常住世間,作衆生的依怙,這是法輪的真義。

     佛初成道,三轉法輪,對鹿野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