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華嚴要義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是弘揚法相唯識的。
世親菩薩是他的兄弟,最初弘揚小乘,毀謗大乘,後來經過無著菩薩的點化,專門發心弘揚大乘。
世親菩薩也叫天親菩薩,他寫的書很多,叫“千部論師”。
他讀《華嚴經》,就專門寫了一部書叫《十地經論》,闡揚《華嚴經》的十地品,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華嚴經》在印度的傳承。
《華嚴經》在中國的傳承 《華嚴經》在中國的傳承是從隋唐開始。
第一祖就是杜順大師;二祖叫智俨大師;第三祖叫法藏大師,也叫賢首國師,這時正式成宗,成為華嚴宗;第四祖叫澄觀法師,又叫清涼國師;第五祖叫宗密大師。
唐武宗之後,佛法遭受到教難,經典散逸。
宋代以後,也有研究華嚴的,但是沒有那麼顯著,一般佛教弟子還是很尊重華嚴的。
明代憨山大師為了報母親的恩,血書華嚴,就是以血來書寫《華嚴經》。
民國初年,上海有月霞、應慈等大師,是專門弘揚華嚴的。
這些祖師們都有著述。
從唐代到清代《華嚴經》的著述,據統計是一百多種,現在簡單地把中國這幾個祖師的事迹向大家介紹一下,使大家更加明确。
杜順大師,是華嚴宗第一個祖師。
他在終南山修行,讀《華嚴經》,有一些神奇的事情。
當時的皇帝唐太宗正在害疾病,發熱,禦醫想盡了辦法也治不好,聽說杜順法師有神技,唐太宗就把他召入宮中,希望他以神力來消除他的疾病,消滅他的病苦。
他說: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為唐太宗南征北讨殺了很多人,這是冤業病。
唐太宗就聽他的話,大赦天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靈,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對他很感謝,聽他講法也合他的心,就賜他法号“帝心”,尊曰“帝心大師”,“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順法師讀了《華嚴經》,建立了華嚴三觀: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
中國《華嚴經》的傳承就從這時開始,為後來建立華嚴宗奠定了基礎。
二祖智俨大師。
智俨是很有智慧的,深解杜順法師的三觀,也有很多著述。
三祖法藏大師,也叫賢首國師。
他是以智俨為師,同時對于華嚴宗的教義又有所發揚。
當時是唐武後(武則天)在位,武則天召他入宮,供養他,請他講《華嚴經》,當他開口要講的時候,有一種異相,口放白光,白光深入空中後合為雲蓋,象白雲一樣的蓋,當時武後很受感動。
正式宣講以後,講到序品,大地震動,這個在他的傳記裡有記載。
後來武後不了解法界緣起的道理,當時殿前有金獅子,他就以金獅子比喻,把法界緣起的意義,講給武則天聽,武則天很有感悟,有所了解,因此,他就寫了《金獅子章》。
四祖澄觀大師,又叫清涼國師。
他寫了《華嚴疏鈔》。
五祖宗密大師。
他住在圭峰,是四川西充人,平生專研華嚴,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種,他的思想體系是繼承了澄觀大師的。
這就是中國傳承的一個簡單内容。
四、《華嚴經》重點和内容 華藏世界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是大乘經典,它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二乘聲聞、緣覺的境界,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所以它說的境界,說的内容,不是一般凡人的那種看法。
假若以凡人看,以現在有些有偏見的人來看,他認為那些境界不可信,是玄虛、神秘的。
殊不知這種境界不是凡人所能了解的。
凡人境界很狹窄,隻見到眼前,不曉得世界;隻看到現在而不曉得過去和未來。
就好像井中之蛙,隻有那麼小的一個天地,看問題往往都是片面的,就像瞎子摸象,片面的,不是整體。
所以大家千萬注意這個問題。
經是佛說的,佛不會說謊話,他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佛有三十二相,其中廣長舌相,就是由于不說謊的因而感得的。
這一個境界也是佛親證的境界。
比如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佛親證的;佛介紹華藏世界,也是佛親證的。
你就不能夠以普通學者考證眼光、進化論的眼光來對待,那種看法是錯誤的。
在民國初年,有些學者就以這麼片面的眼光來對待佛經,一會兒說《楞嚴經》、《圓覺經》、《起信論》是假的,一會兒又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因此引起很多争論,這就是以世俗眼光來對待佛經。
在座的有很多是青年,也是知識分子,你們進入佛門皈依三寶,就要相信佛經,不要去偏聽偏信那些,更不要去宣揚,否則,你隻有退化,生起疑悔。
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是盧舍那佛,他的報土就是華藏世界。
《華嚴經》有好幾卷的内容就是講華藏世界品。
華藏世界很廣大、莊嚴,依正莊嚴,重重無盡。
根據《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的叙說:這個世界下面有風輪,風輪上面有水輪,水輪上面有金輪。
水,就是香水海,在香水海的中心就是蓮花藏,大蓮花,蓮花從底到上一共是二十層。
這二十層裡面就包括諸佛世界,包括四種土:凡聖同居土,即凡聖同居在一起,為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為聲聞緣覺羅漢所修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菩薩所居的;常寂光土,就是法身佛的世界。
這就是華藏世界,很廣大,四周是十一邊,十一邊外各各又有十邊。
這是佛的境界,廣大微妙,層層無盡,不是我們凡人想得到的,是不可思議的。
菩薩修行的路線圖 菩薩達到這個境界,要經過五十二位的修行。
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以後經過金剛道,由等覺到妙覺,妙覺就是佛位了,這就是一個菩薩修行的路線圖。
這些品裡面就提到信、解、行、證,必須經過信、解、行而後才能證。
信、解、行、證,就是學佛的修行次第,也是修菩薩行,證得佛位的一個次序。
要有信仰,要有了解,要有行動,行持以後才能證果。
《華嚴經》的三十九品就包括了這個信、解、行、證的内容,也就是“菩薩由凡夫發心到成妙覺佛果的階梯”。
普賢十大願的核心 第三個内容主要就是《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華嚴經》是大經,它的核心就在于《入法界品》的《普賢行願品》,而《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最後是導歸于極樂、往生西方。
五、四法界觀 《華嚴經》的立宗叫賢首宗。
講到法界觀的内容就有四法界觀、十玄門、六相。
這個四法界觀很重要,是哪四種呢?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稱之為四法界。
事法界 第一、事法界。
事就代表一切法相: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一切染污法、一切清淨法、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在現代來講就是各種人生現象、生物現象、自然界現象、社會現象等等,宇宙森羅萬象,都在這個事法界裡面。
這個事法界包括很寬廣,世間上隻看到有形的,而事法界不單是包括有形的,還包括無形的。
精神境界的、六道輪回裡面中的現象、佛菩薩的境界、淨土境界,不是一般人都曉得的,超出我們的意識以外,超出世間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無形的。
所以說這個事法界包括很多,這一切都是現象,世間的、出世間的、染污的、清淨的,各種現象都包括在事法界裡面。
佛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還有這個華藏世界,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到的,但它的确存在,隻是你沒有到那個境界,沒那個因緣,所以你認識不到。
理法界 第二、理法界。
什麼叫理呢?理就代表心性,心的本體。
講到這個心,我們就有鑒别了,這個心絕對不是一般講的心髒的心。
心髒的心是主使血液循環,血旺精神就好,血虛精神就衰,肉團心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裡所說的心性不是這個心,另外也不是像現在生理學講的腦神經、腦筋。
這個腦筋、神經在唯識學來講,它是屬于勝義根,這個根就是屬于意識,第六識潛意識所依的。
根,有浮塵根、勝義根。
浮塵根可以見,比如我們的眼睛、眼珠,眼前都是可以見到的;勝義根就不可以見,是微細的神經末梢。
神經中杻在唯識學來講就等于勝義根,很微細。
觸是什麼呢?是觸覺,感觸的觸。
所以這個勝義根神經假若受了損傷,這個人的身體就麻痹。
但是這個勝義根神經也不能代表這個心性,因為根據醫學上的發現:有些腦神經得了病,盡管切除以後,他的生命存在,他的意識仍然存在。
所以這個心性的“心”就是真心,佛菩薩的境界就是以真心發揮妙用,就有淨土世界。
在凡夫來說這一個真心,從無始以來,受了蒙蔽,被無明障蔽,盡管發揮的作用是真心的妙用,但是它已經被妄識、虛妄意識蓋伏了,就成為污染的世界,成為五濁惡世的世界。
我們現在修行、學佛,就是要把這一層污染的東西去除,消滅無明煩惱,逐步逐步轉妄歸真。
而達到“轉妄歸真”的方法就是在一些事物上用功,要看破、透視事物,看得淡,放得下,在這方面用功。
所以這個理法界就代表心性,是不可以用形象來思維的,不可以捉摸,不可以思議,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空間很寬,時間很長,我們在一念間就包括若幹的空間,也包括若幹的時間,這個就是一念的妙用。
理事無礙法界 第三、理事無礙法界。
一切事相都是由理性所顯,理性所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而這個事方面是一種緣起法,事與事之間相資相助,都是一種緣起法。
宇宙一切,不管各種現象都是緣起法。
一個植物的生長
世親菩薩是他的兄弟,最初弘揚小乘,毀謗大乘,後來經過無著菩薩的點化,專門發心弘揚大乘。
世親菩薩也叫天親菩薩,他寫的書很多,叫“千部論師”。
他讀《華嚴經》,就專門寫了一部書叫《十地經論》,闡揚《華嚴經》的十地品,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華嚴經》在印度的傳承。
《華嚴經》在中國的傳承 《華嚴經》在中國的傳承是從隋唐開始。
第一祖就是杜順大師;二祖叫智俨大師;第三祖叫法藏大師,也叫賢首國師,這時正式成宗,成為華嚴宗;第四祖叫澄觀法師,又叫清涼國師;第五祖叫宗密大師。
唐武宗之後,佛法遭受到教難,經典散逸。
宋代以後,也有研究華嚴的,但是沒有那麼顯著,一般佛教弟子還是很尊重華嚴的。
明代憨山大師為了報母親的恩,血書華嚴,就是以血來書寫《華嚴經》。
民國初年,上海有月霞、應慈等大師,是專門弘揚華嚴的。
這些祖師們都有著述。
從唐代到清代《華嚴經》的著述,據統計是一百多種,現在簡單地把中國這幾個祖師的事迹向大家介紹一下,使大家更加明确。
杜順大師,是華嚴宗第一個祖師。
他在終南山修行,讀《華嚴經》,有一些神奇的事情。
當時的皇帝唐太宗正在害疾病,發熱,禦醫想盡了辦法也治不好,聽說杜順法師有神技,唐太宗就把他召入宮中,希望他以神力來消除他的疾病,消滅他的病苦。
他說: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為唐太宗南征北讨殺了很多人,這是冤業病。
唐太宗就聽他的話,大赦天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靈,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對他很感謝,聽他講法也合他的心,就賜他法号“帝心”,尊曰“帝心大師”,“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順法師讀了《華嚴經》,建立了華嚴三觀: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
中國《華嚴經》的傳承就從這時開始,為後來建立華嚴宗奠定了基礎。
二祖智俨大師。
智俨是很有智慧的,深解杜順法師的三觀,也有很多著述。
三祖法藏大師,也叫賢首國師。
他是以智俨為師,同時對于華嚴宗的教義又有所發揚。
當時是唐武後(武則天)在位,武則天召他入宮,供養他,請他講《華嚴經》,當他開口要講的時候,有一種異相,口放白光,白光深入空中後合為雲蓋,象白雲一樣的蓋,當時武後很受感動。
正式宣講以後,講到序品,大地震動,這個在他的傳記裡有記載。
後來武後不了解法界緣起的道理,當時殿前有金獅子,他就以金獅子比喻,把法界緣起的意義,講給武則天聽,武則天很有感悟,有所了解,因此,他就寫了《金獅子章》。
四祖澄觀大師,又叫清涼國師。
他寫了《華嚴疏鈔》。
五祖宗密大師。
他住在圭峰,是四川西充人,平生專研華嚴,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種,他的思想體系是繼承了澄觀大師的。
這就是中國傳承的一個簡單内容。
四、《華嚴經》重點和内容 華藏世界 《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是大乘經典,它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二乘聲聞、緣覺的境界,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所以它說的境界,說的内容,不是一般凡人的那種看法。
假若以凡人看,以現在有些有偏見的人來看,他認為那些境界不可信,是玄虛、神秘的。
殊不知這種境界不是凡人所能了解的。
凡人境界很狹窄,隻見到眼前,不曉得世界;隻看到現在而不曉得過去和未來。
就好像井中之蛙,隻有那麼小的一個天地,看問題往往都是片面的,就像瞎子摸象,片面的,不是整體。
所以大家千萬注意這個問題。
經是佛說的,佛不會說謊話,他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佛有三十二相,其中廣長舌相,就是由于不說謊的因而感得的。
這一個境界也是佛親證的境界。
比如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佛親證的;佛介紹華藏世界,也是佛親證的。
你就不能夠以普通學者考證眼光、進化論的眼光來對待,那種看法是錯誤的。
在民國初年,有些學者就以這麼片面的眼光來對待佛經,一會兒說《楞嚴經》、《圓覺經》、《起信論》是假的,一會兒又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因此引起很多争論,這就是以世俗眼光來對待佛經。
在座的有很多是青年,也是知識分子,你們進入佛門皈依三寶,就要相信佛經,不要去偏聽偏信那些,更不要去宣揚,否則,你隻有退化,生起疑悔。
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是盧舍那佛,他的報土就是華藏世界。
《華嚴經》有好幾卷的内容就是講華藏世界品。
華藏世界很廣大、莊嚴,依正莊嚴,重重無盡。
根據《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的叙說:這個世界下面有風輪,風輪上面有水輪,水輪上面有金輪。
水,就是香水海,在香水海的中心就是蓮花藏,大蓮花,蓮花從底到上一共是二十層。
這二十層裡面就包括諸佛世界,包括四種土:凡聖同居土,即凡聖同居在一起,為娑婆世界;方便有餘土,為聲聞緣覺羅漢所修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菩薩所居的;常寂光土,就是法身佛的世界。
這就是華藏世界,很廣大,四周是十一邊,十一邊外各各又有十邊。
這是佛的境界,廣大微妙,層層無盡,不是我們凡人想得到的,是不可思議的。
菩薩修行的路線圖 菩薩達到這個境界,要經過五十二位的修行。
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以後經過金剛道,由等覺到妙覺,妙覺就是佛位了,這就是一個菩薩修行的路線圖。
這些品裡面就提到信、解、行、證,必須經過信、解、行而後才能證。
信、解、行、證,就是學佛的修行次第,也是修菩薩行,證得佛位的一個次序。
要有信仰,要有了解,要有行動,行持以後才能證果。
《華嚴經》的三十九品就包括了這個信、解、行、證的内容,也就是“菩薩由凡夫發心到成妙覺佛果的階梯”。
普賢十大願的核心 第三個内容主要就是《入法界品》的最後一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華嚴經》是大經,它的核心就在于《入法界品》的《普賢行願品》,而《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最後是導歸于極樂、往生西方。
五、四法界觀 《華嚴經》的立宗叫賢首宗。
講到法界觀的内容就有四法界觀、十玄門、六相。
這個四法界觀很重要,是哪四種呢?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稱之為四法界。
事法界 第一、事法界。
事就代表一切法相: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一切染污法、一切清淨法、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在現代來講就是各種人生現象、生物現象、自然界現象、社會現象等等,宇宙森羅萬象,都在這個事法界裡面。
這個事法界包括很寬廣,世間上隻看到有形的,而事法界不單是包括有形的,還包括無形的。
精神境界的、六道輪回裡面中的現象、佛菩薩的境界、淨土境界,不是一般人都曉得的,超出我們的意識以外,超出世間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是無形的。
所以說這個事法界包括很多,這一切都是現象,世間的、出世間的、染污的、清淨的,各種現象都包括在事法界裡面。
佛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還有這個華藏世界,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到的,但它的确存在,隻是你沒有到那個境界,沒那個因緣,所以你認識不到。
理法界 第二、理法界。
什麼叫理呢?理就代表心性,心的本體。
講到這個心,我們就有鑒别了,這個心絕對不是一般講的心髒的心。
心髒的心是主使血液循環,血旺精神就好,血虛精神就衰,肉團心就是這麼一回事。
這裡所說的心性不是這個心,另外也不是像現在生理學講的腦神經、腦筋。
這個腦筋、神經在唯識學來講,它是屬于勝義根,這個根就是屬于意識,第六識潛意識所依的。
根,有浮塵根、勝義根。
浮塵根可以見,比如我們的眼睛、眼珠,眼前都是可以見到的;勝義根就不可以見,是微細的神經末梢。
神經中杻在唯識學來講就等于勝義根,很微細。
觸是什麼呢?是觸覺,感觸的觸。
所以這個勝義根神經假若受了損傷,這個人的身體就麻痹。
但是這個勝義根神經也不能代表這個心性,因為根據醫學上的發現:有些腦神經得了病,盡管切除以後,他的生命存在,他的意識仍然存在。
所以這個心性的“心”就是真心,佛菩薩的境界就是以真心發揮妙用,就有淨土世界。
在凡夫來說這一個真心,從無始以來,受了蒙蔽,被無明障蔽,盡管發揮的作用是真心的妙用,但是它已經被妄識、虛妄意識蓋伏了,就成為污染的世界,成為五濁惡世的世界。
我們現在修行、學佛,就是要把這一層污染的東西去除,消滅無明煩惱,逐步逐步轉妄歸真。
而達到“轉妄歸真”的方法就是在一些事物上用功,要看破、透視事物,看得淡,放得下,在這方面用功。
所以這個理法界就代表心性,是不可以用形象來思維的,不可以捉摸,不可以思議,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空間很寬,時間很長,我們在一念間就包括若幹的空間,也包括若幹的時間,這個就是一念的妙用。
理事無礙法界 第三、理事無礙法界。
一切事相都是由理性所顯,理性所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而這個事方面是一種緣起法,事與事之間相資相助,都是一種緣起法。
宇宙一切,不管各種現象都是緣起法。
一個植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