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華嚴要義
關燈
小
中
大
緣起,就可以了解諸法的真實相。
所以《華嚴經》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趣。
《華嚴經》(八十華嚴)的三十九品内容很多,但是它的核心,就在入法界品,特别是普賢行願品,這是它的核心。
《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由普賢大願,臨終導歸西方極樂世界: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類似于這樣的偈頌有好幾首,說明《普賢行願品》的歸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簡介淨土宗 說到往生極樂世界,就與念佛有關系了,與淨土宗有關系了。
所以這裡我還要簡單介紹一下淨土宗的重要。
淨土是很殊勝的。
中國淨土宗的建立是開始于慧遠大師,成立于善導大師。
淨土經典就有五經一論。
原來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
在清代有文人學士叫魏源(道光進士),就把《普賢行願品》加進去,到了民國初年印光法師又把《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進去,就成為五經一論。
所以研究淨土必須要讀五經一論。
雖然叫淨土,它實際上教義很深,很廣,與般若、天台、法相、三論、密宗、律宗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們祖師稱贊淨土:即顯即密、即頓即圓。
念佛的好處在哪裡?在現生中,以淨念代替妄念,内心就清靜,平和,心胸廣大,慈悲善良。
這一個内心的修養,對我們身體有好處,對家庭、事業有好處,在現生中都可以獲益。
臨命終時,由于念佛,就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到了西方就是不退轉,直到花開見佛。
淨土法門很重要,在西藏密法裡面有彌陀法,一句阿彌陀佛就包括了密法裡面的胎藏界、蓮花界、金剛界!這個道理,學過彌陀法,學過密教教義的人就曉得。
身邊往生的故事 關于念佛往生西方,這是事實,從古到今都有。
我在重慶聽到一個姓楊的居士,叫楊佳玉。
她跟我說,她對母親很孝道,她勸她母親念佛,她自己也念佛。
到她母親病危要臨命終時,她就從晚上初夜一直到早上,跪在阿彌陀佛像前,給她母親念佛,念一個通夜。
當她母親要走的時候,她就親自見到母親的神識脫離了軀殼,從空中伸出一雙大手,一看是阿彌陀佛,把她母親提到空中,接着她母親就變形,變得很高大,就在佛的身後,同時母親給她講:極樂世界境界很殊勝。
說完就不見了。
這是那個楊佳玉親自給我講的,她不會說謊話。
當然類似這樣的事情還很多,這就是念佛生西的證驗。
念佛還須修三福業 《觀無量壽經》提出要以三心念佛,即直心、深心、廣大心。
念佛以外還要與禮拜、持誦、觀察、發願、回向相結合。
除此以外,在我們生活上、行動上要修三福業,即修淨業。
這是相當重要的,念佛不隻是念佛而已,要修淨業。
這在經文上講得很清楚。
第一個福業: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就是人天善。
第二個福業: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要守戒,威儀要整齊嚴肅,以戒為主,佛家就是講要以戒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
這是一個必然的因果關系,這個中心就是要清淨三業——身業、口業、意業要達到清淨,才能取得解脫,這叫做解脫善。
第三個福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念佛的人要發菩提心。
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為利有情願成佛果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首先不能夠離開衆生,要救濟衆生,予樂拔苦,廣做救苦救難的事業,現在來說就是慈善事業、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這是行菩薩道。
要深信因果。
因果是佛法的中心。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
種什麼因就有什麼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
要讀誦大乘。
淨土五經都是大乘經典。
除此以外,《華嚴經》、《法華經》、《地藏經》、《報恩經》、《涅槃經》都是大乘經典。
讀誦大乘經典,心胸就寬廣,願力就大,目标就高,所以必須要讀誦大乘。
當然,在居士當中,有些文化低的或者沒有文化的,除了念佛以外就可多聽開示,多請教善知識。
與此同時,還要勸别人發大乘心,多做善事,廣做善事,廣利衆生。
這一條福業,就叫作菩薩善。
這個三福業,就包括了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
所以念佛,不是與生活、工作、現實脫節的,它具有積極性,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
如何入法界 講到普賢行願,《華嚴經》就以普賢行願為核心,以“入法界品”為核心。
而這一個核心又以導歸極樂、念佛生西為核心。
所以念佛很重要。
大家不要輕視念佛,這個意義是很深廣,目标很高、很大的。
但這兒講入,怎樣入法界呢?普賢行願是能入,法界緣起是所入。
能入有身入和心入。
如何身入呢?我們讀經念佛,身體方面,要恭敬、禮拜、供養、持誦,這都叫作身入。
如何心入呢?就要在内心裡做到具足正信,具足正解,具足正行。
如何為正信、正解、正行 什麼叫正信呢?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功德。
三寶的功德,因果的真理,修善積德的功德,不落虛空,要堅定這個信仰,這是一種正确的信仰。
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叫做正信,要從心底來信。
正解是什麼呢?就是必須要了解這個真實道理。
比如我們讀《華嚴經》,必須要了解《華嚴經》的道理。
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五經一論”,也要了解它的道理。
了解道理以後,才能夠加強、加固正确信仰,所以不是盲從迷信。
正行是什麼呢?就是身體力行,結合禮拜、持誦,修福修慧。
修福要廣積功德,廣修善業;修慧要多聞熏習,深入經藏。
學佛就是要福慧雙修。
你單單有福,隻能說你生活好、事業好,少受挫折,順利一點。
但是福必須要靠慧來養,有慧指導,才能深入了解。
用慧來斬斷煩惱無明,消滅生死根本,消滅一切痛苦的根本! 有福還要繼續修福,繼續修慧,福慧雙修,所以菩薩事業叫悲智雙修。
有悲心,廣濟衆生就有福報,能夠多聞熏習有智慧就可以證得菩提。
悲智兼修,達到福慧圓滿,到了佛的境界就叫作兩足尊。
何謂“兩足”?一為福,二為慧。
那麼這樣子就可以入,一是悟入,二是證入。
這就是實際行動,我們必須要這樣子做。
三、《華嚴經》的翻譯和傳承 《華嚴經》的三個譯本 《華嚴經》傳到中國來以後,有三種翻譯。
第一就是在東晉年間,距現在大概是一千五六百年,有一位印度高僧叫佛陀跋陀羅,在廬山翻譯的。
廬山現在還有佛陀跋陀羅翻譯經的經台。
他當時翻譯《華嚴經》共六十卷,根據梵本有十萬五千偈,一般稱為《六十華嚴》。
佛陀跋陀羅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語叫覺賢。
第二、唐代的實叉難陀翻譯了八十卷,就在當年的長安,現在的西安,翻譯了八十卷,一共三十九品。
現在通行的就是八十卷,一般稱為《八十華嚴》。
實叉難陀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語叫做學喜。
學習佛法感到歡喜,得了法喜叫做學喜。
第三種翻譯,就是唐朝般若三藏翻譯了四十卷,這四十卷就是入法界品,一般稱為《四十華嚴》。
由于《八十華嚴》缺乏了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在唐德宗的時候,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法師,一般叫做清涼國師,就把《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加進《八十華嚴》,一共是八十一卷。
以上就是《華嚴經》的三譯,三種譯本。
我們現在通行的是《八十華嚴》。
這是簡單的叙述翻譯。
龍樹菩薩與《華嚴經》傳承 至于傳承,在印度首先要講到的是龍樹菩薩,根據曆史的記載,龍樹菩薩在龍宮發現《華嚴經》,覺得很珍貴,就把《華嚴經》請出龍宮供養,宣傳妙義。
龍樹菩薩是空宗的祖師,實際上在中國來講他是八宗的祖師,各宗都在弘揚。
他寫了《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另外還寫有《十住毗婆沙論》。
在《十住毗婆沙論》中他又把修行,分成難行道、易行道。
難行道就是要學習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二位可以修成佛果;易行道就是念佛,可以一生成就。
念佛念好了,就用不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生西,叫易行道,這是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面講的。
所以他提倡弘揚淨土宗,提倡念佛,也提倡真心的妙用。
馬鳴菩薩與《大乘起信論》 在印度有一位馬鳴菩薩。
為什麼叫馬鳴呢?因為他很聰明,很有智慧,他門前有一匹馬,往往在他說法的時候,馬就靜靜地聽,聽了以後馬感動叫喚流淚,所以就尊稱他為馬鳴菩薩。
馬鳴菩薩寫了《起信論》,講真心的妙用,把心分為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心真如門就是講的法性,即是真如、真心。
生滅門講的是妄心、妄心的流轉生滅。
真如本性,由于無明蒙蔽,所以就生起三細六粗,流轉生死。
能夠見佛聞法,返妄歸真,就逐漸恢複法性。
這是《起信論》所講的内容,也是《華嚴經》的重點:法界緣起。
講真心,也叫真如緣起。
世親菩薩與《十地經論》 另外在八九百年之間,弘揚法相唯識的有無著、世親兩兄弟,無著
所以《華嚴經》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趣。
《華嚴經》(八十華嚴)的三十九品内容很多,但是它的核心,就在入法界品,特别是普賢行願品,這是它的核心。
《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由普賢大願,臨終導歸西方極樂世界: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類似于這樣的偈頌有好幾首,說明《普賢行願品》的歸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簡介淨土宗 說到往生極樂世界,就與念佛有關系了,與淨土宗有關系了。
所以這裡我還要簡單介紹一下淨土宗的重要。
淨土是很殊勝的。
中國淨土宗的建立是開始于慧遠大師,成立于善導大師。
淨土經典就有五經一論。
原來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
在清代有文人學士叫魏源(道光進士),就把《普賢行願品》加進去,到了民國初年印光法師又把《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進去,就成為五經一論。
所以研究淨土必須要讀五經一論。
雖然叫淨土,它實際上教義很深,很廣,與般若、天台、法相、三論、密宗、律宗都是相通的,所以我們祖師稱贊淨土:即顯即密、即頓即圓。
念佛的好處在哪裡?在現生中,以淨念代替妄念,内心就清靜,平和,心胸廣大,慈悲善良。
這一個内心的修養,對我們身體有好處,對家庭、事業有好處,在現生中都可以獲益。
臨命終時,由于念佛,就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到了西方就是不退轉,直到花開見佛。
淨土法門很重要,在西藏密法裡面有彌陀法,一句阿彌陀佛就包括了密法裡面的胎藏界、蓮花界、金剛界!這個道理,學過彌陀法,學過密教教義的人就曉得。
身邊往生的故事 關于念佛往生西方,這是事實,從古到今都有。
我在重慶聽到一個姓楊的居士,叫楊佳玉。
她跟我說,她對母親很孝道,她勸她母親念佛,她自己也念佛。
到她母親病危要臨命終時,她就從晚上初夜一直到早上,跪在阿彌陀佛像前,給她母親念佛,念一個通夜。
當她母親要走的時候,她就親自見到母親的神識脫離了軀殼,從空中伸出一雙大手,一看是阿彌陀佛,把她母親提到空中,接着她母親就變形,變得很高大,就在佛的身後,同時母親給她講:極樂世界境界很殊勝。
說完就不見了。
這是那個楊佳玉親自給我講的,她不會說謊話。
當然類似這樣的事情還很多,這就是念佛生西的證驗。
念佛還須修三福業 《觀無量壽經》提出要以三心念佛,即直心、深心、廣大心。
念佛以外還要與禮拜、持誦、觀察、發願、回向相結合。
除此以外,在我們生活上、行動上要修三福業,即修淨業。
這是相當重要的,念佛不隻是念佛而已,要修淨業。
這在經文上講得很清楚。
第一個福業: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就是人天善。
第二個福業:受持三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要守戒,威儀要整齊嚴肅,以戒為主,佛家就是講要以戒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
這是一個必然的因果關系,這個中心就是要清淨三業——身業、口業、意業要達到清淨,才能取得解脫,這叫做解脫善。
第三個福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念佛的人要發菩提心。
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為利有情願成佛果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首先不能夠離開衆生,要救濟衆生,予樂拔苦,廣做救苦救難的事業,現在來說就是慈善事業、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這是行菩薩道。
要深信因果。
因果是佛法的中心。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
種什麼因就有什麼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若到,一切都報。
要讀誦大乘。
淨土五經都是大乘經典。
除此以外,《華嚴經》、《法華經》、《地藏經》、《報恩經》、《涅槃經》都是大乘經典。
讀誦大乘經典,心胸就寬廣,願力就大,目标就高,所以必須要讀誦大乘。
當然,在居士當中,有些文化低的或者沒有文化的,除了念佛以外就可多聽開示,多請教善知識。
與此同時,還要勸别人發大乘心,多做善事,廣做善事,廣利衆生。
這一條福業,就叫作菩薩善。
這個三福業,就包括了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
所以念佛,不是與生活、工作、現實脫節的,它具有積極性,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
如何入法界 講到普賢行願,《華嚴經》就以普賢行願為核心,以“入法界品”為核心。
而這一個核心又以導歸極樂、念佛生西為核心。
所以念佛很重要。
大家不要輕視念佛,這個意義是很深廣,目标很高、很大的。
但這兒講入,怎樣入法界呢?普賢行願是能入,法界緣起是所入。
能入有身入和心入。
如何身入呢?我們讀經念佛,身體方面,要恭敬、禮拜、供養、持誦,這都叫作身入。
如何心入呢?就要在内心裡做到具足正信,具足正解,具足正行。
如何為正信、正解、正行 什麼叫正信呢?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功德。
三寶的功德,因果的真理,修善積德的功德,不落虛空,要堅定這個信仰,這是一種正确的信仰。
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叫做正信,要從心底來信。
正解是什麼呢?就是必須要了解這個真實道理。
比如我們讀《華嚴經》,必須要了解《華嚴經》的道理。
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五經一論”,也要了解它的道理。
了解道理以後,才能夠加強、加固正确信仰,所以不是盲從迷信。
正行是什麼呢?就是身體力行,結合禮拜、持誦,修福修慧。
修福要廣積功德,廣修善業;修慧要多聞熏習,深入經藏。
學佛就是要福慧雙修。
你單單有福,隻能說你生活好、事業好,少受挫折,順利一點。
但是福必須要靠慧來養,有慧指導,才能深入了解。
用慧來斬斷煩惱無明,消滅生死根本,消滅一切痛苦的根本! 有福還要繼續修福,繼續修慧,福慧雙修,所以菩薩事業叫悲智雙修。
有悲心,廣濟衆生就有福報,能夠多聞熏習有智慧就可以證得菩提。
悲智兼修,達到福慧圓滿,到了佛的境界就叫作兩足尊。
何謂“兩足”?一為福,二為慧。
那麼這樣子就可以入,一是悟入,二是證入。
這就是實際行動,我們必須要這樣子做。
三、《華嚴經》的翻譯和傳承 《華嚴經》的三個譯本 《華嚴經》傳到中國來以後,有三種翻譯。
第一就是在東晉年間,距現在大概是一千五六百年,有一位印度高僧叫佛陀跋陀羅,在廬山翻譯的。
廬山現在還有佛陀跋陀羅翻譯經的經台。
他當時翻譯《華嚴經》共六十卷,根據梵本有十萬五千偈,一般稱為《六十華嚴》。
佛陀跋陀羅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語叫覺賢。
第二、唐代的實叉難陀翻譯了八十卷,就在當年的長安,現在的西安,翻譯了八十卷,一共三十九品。
現在通行的就是八十卷,一般稱為《八十華嚴》。
實叉難陀是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語叫做學喜。
學習佛法感到歡喜,得了法喜叫做學喜。
第三種翻譯,就是唐朝般若三藏翻譯了四十卷,這四十卷就是入法界品,一般稱為《四十華嚴》。
由于《八十華嚴》缺乏了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在唐德宗的時候,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法師,一般叫做清涼國師,就把《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加進《八十華嚴》,一共是八十一卷。
以上就是《華嚴經》的三譯,三種譯本。
我們現在通行的是《八十華嚴》。
這是簡單的叙述翻譯。
龍樹菩薩與《華嚴經》傳承 至于傳承,在印度首先要講到的是龍樹菩薩,根據曆史的記載,龍樹菩薩在龍宮發現《華嚴經》,覺得很珍貴,就把《華嚴經》請出龍宮供養,宣傳妙義。
龍樹菩薩是空宗的祖師,實際上在中國來講他是八宗的祖師,各宗都在弘揚。
他寫了《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另外還寫有《十住毗婆沙論》。
在《十住毗婆沙論》中他又把修行,分成難行道、易行道。
難行道就是要學習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二位可以修成佛果;易行道就是念佛,可以一生成就。
念佛念好了,就用不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生西,叫易行道,這是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面講的。
所以他提倡弘揚淨土宗,提倡念佛,也提倡真心的妙用。
馬鳴菩薩與《大乘起信論》 在印度有一位馬鳴菩薩。
為什麼叫馬鳴呢?因為他很聰明,很有智慧,他門前有一匹馬,往往在他說法的時候,馬就靜靜地聽,聽了以後馬感動叫喚流淚,所以就尊稱他為馬鳴菩薩。
馬鳴菩薩寫了《起信論》,講真心的妙用,把心分為心真如門、心生滅門。
心真如門就是講的法性,即是真如、真心。
生滅門講的是妄心、妄心的流轉生滅。
真如本性,由于無明蒙蔽,所以就生起三細六粗,流轉生死。
能夠見佛聞法,返妄歸真,就逐漸恢複法性。
這是《起信論》所講的内容,也是《華嚴經》的重點:法界緣起。
講真心,也叫真如緣起。
世親菩薩與《十地經論》 另外在八九百年之間,弘揚法相唯識的有無著、世親兩兄弟,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