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以佛法覺悟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代表了佛法的一個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
佛法的價值觀——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 “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這就是佛法的價值觀。
表現在行為上,要做到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即是奉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做到三業清淨的同時,對于一切有情不能擾惱它,不能損害它,而要饒益它,要救苦救難,即為“莫惱世間諸有情”。
短短的兩句,說明佛法以戒律建立道德。
一個人能夠做到三業清淨,在身、語、意三業中不造惡業,同時發菩提心,饒益有情,不要擾亂煩惱别人,這就是菩薩心胸啊!這就是佛法的價值觀!這樣子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佛法的宇宙觀——正念觀知欲境空 “正念觀知欲境空”,這就是一種宇宙觀。
必須要保持正念,不要有邪念、染念。
以這種正念觀察事物、觀察宇宙,對于六塵境界,也就是衆生貪婪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才能看破,才能由現象到本質,了解一切如幻如化的真理,就可當體即空,從緣起法中了解到性空的道理。
對于宇宙的觀察,對于事物整體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必須要了解他的實相,這個實相就是緣起性空。
如此觀察和思維,這就是佛法的宇宙觀。
《華嚴經》法界觀講到,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森羅萬象,不管染的、淨的,有漏的、無漏的,都是唯心所現。
清淨的,就是心的妙用所顯;染污的,就是由于妄念的蒙蔽,成為染污的六凡境界,還是屬于心的妙用。
從這點我們就可曉得佛家的哲學,看問題、看事物的方法,是心物總和。
不是單講心,也不是單講物,不是哲學上的唯心論,或者唯物論。
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總和,即在現象上能夠看破放下,就可以恢複自己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緣起法上當體即空,消除我執、法執,就可以見到一切法的本體實相。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麼一個宇宙觀,以這個宇宙觀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才是正确的行動。
具體表現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
佛法的人生觀——無益之苦當遠離 “無益之苦當遠離”,《法華經》上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這個衆苦就表示有很多的苦,具體來講有: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就包括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
壞苦是什麼呢?就是說,普通人以為快樂的事情,如:家庭聚會呀,有地位、有錢财等功名利祿,追求物質享受……這一些東西究竟是不是樂?大家想一想,實際上這都是在變幻之中,沒有不散的家庭,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凋謝的花,沒有不缺的月亮。
世間上就是這樣子的:當人或事物在快樂的時候,忘乎其形;當變化成苦的時候,就痛苦交加。
實際上還是苦,花不常好月不常圓!這些都是變化的,叫壞苦! 行苦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五蘊身,這個五蘊身是四大假合,包括“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五蘊身的細胞,随常都在變化,時時在進行新陳代謝。
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從幼兒開始到少年、青年、老年,一直到死亡,五蘊身的細胞,時時刻刻,刹那刹那,無不在“由生到死”的變化之中,從這個方面來講就叫行苦。
所以苦苦、壞苦、行苦,都屬“無益之苦”,必須要有遠離心,要看淡放下!這就是佛法的一種人生觀。
佛法就在世間,能夠看透世間,了悟世間,就可以由世間法到出世間法,由俗谛證入真谛。
在現實中善用其心,走“止惡行善”的道路,走“利益衆生”的道路,遵守佛陀的遺訓,慈悲利生,救苦救難,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就可以了悟,可以見佛!這個道理是很深微的。
因此我們了解這個人生,就必須由惡轉善,由邪轉正,由染趨淨。
這四句話,是佛陀當時由于悲心給周利槃陀伽講的,叫他經常念。
周利槃陀伽讀這個偈子讀了很久,讀熟以後就經常念,後來悟性開發,得以了悟,悟後就證道。
就在這四句話之中,認識宇宙,了悟人生,以自己的行動解脫人生的痛苦,終于證得了阿羅漢果報。
佛法的價值觀——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 “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這就是佛法的價值觀。
表現在行為上,要做到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即是奉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做到三業清淨的同時,對于一切有情不能擾惱它,不能損害它,而要饒益它,要救苦救難,即為“莫惱世間諸有情”。
短短的兩句,說明佛法以戒律建立道德。
一個人能夠做到三業清淨,在身、語、意三業中不造惡業,同時發菩提心,饒益有情,不要擾亂煩惱别人,這就是菩薩心胸啊!這就是佛法的價值觀!這樣子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佛法的宇宙觀——正念觀知欲境空 “正念觀知欲境空”,這就是一種宇宙觀。
必須要保持正念,不要有邪念、染念。
以這種正念觀察事物、觀察宇宙,對于六塵境界,也就是衆生貪婪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才能看破,才能由現象到本質,了解一切如幻如化的真理,就可當體即空,從緣起法中了解到性空的道理。
對于宇宙的觀察,對于事物整體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必須要了解他的實相,這個實相就是緣起性空。
如此觀察和思維,這就是佛法的宇宙觀。
《華嚴經》法界觀講到,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森羅萬象,不管染的、淨的,有漏的、無漏的,都是唯心所現。
清淨的,就是心的妙用所顯;染污的,就是由于妄念的蒙蔽,成為染污的六凡境界,還是屬于心的妙用。
從這點我們就可曉得佛家的哲學,看問題、看事物的方法,是心物總和。
不是單講心,也不是單講物,不是哲學上的唯心論,或者唯物論。
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總和,即在現象上能夠看破放下,就可以恢複自己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緣起法上當體即空,消除我執、法執,就可以見到一切法的本體實相。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麼一個宇宙觀,以這個宇宙觀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才是正确的行動。
具體表現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
佛法的人生觀——無益之苦當遠離 “無益之苦當遠離”,《法華經》上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這個衆苦就表示有很多的苦,具體來講有: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就包括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
壞苦是什麼呢?就是說,普通人以為快樂的事情,如:家庭聚會呀,有地位、有錢财等功名利祿,追求物質享受……這一些東西究竟是不是樂?大家想一想,實際上這都是在變幻之中,沒有不散的家庭,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凋謝的花,沒有不缺的月亮。
世間上就是這樣子的:當人或事物在快樂的時候,忘乎其形;當變化成苦的時候,就痛苦交加。
實際上還是苦,花不常好月不常圓!這些都是變化的,叫壞苦! 行苦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五蘊身,這個五蘊身是四大假合,包括“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五蘊身的細胞,随常都在變化,時時在進行新陳代謝。
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從幼兒開始到少年、青年、老年,一直到死亡,五蘊身的細胞,時時刻刻,刹那刹那,無不在“由生到死”的變化之中,從這個方面來講就叫行苦。
所以苦苦、壞苦、行苦,都屬“無益之苦”,必須要有遠離心,要看淡放下!這就是佛法的一種人生觀。
佛法就在世間,能夠看透世間,了悟世間,就可以由世間法到出世間法,由俗谛證入真谛。
在現實中善用其心,走“止惡行善”的道路,走“利益衆生”的道路,遵守佛陀的遺訓,慈悲利生,救苦救難,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就可以了悟,可以見佛!這個道理是很深微的。
因此我們了解這個人生,就必須由惡轉善,由邪轉正,由染趨淨。
這四句話,是佛陀當時由于悲心給周利槃陀伽講的,叫他經常念。
周利槃陀伽讀這個偈子讀了很久,讀熟以後就經常念,後來悟性開發,得以了悟,悟後就證道。
就在這四句話之中,認識宇宙,了悟人生,以自己的行動解脫人生的痛苦,終于證得了阿羅漢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