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以佛法覺悟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首先我講一個前言:以佛法覺悟人生。
我們經常聽到這幾句話,這也是我們善知識指示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友難遇。
這個人身是難得的,得了人身我們應該怎樣辦?人在衆生之中具有靈性,所以人為萬物之靈。
中國孟子講:“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稀。
”“幾稀”就是在我們心靈之間。
因為我們有心,有感情,有覺知,有理性,這就是與其它動物的區别。
在佛法來講,得個人身很困難。
因為人具足靈性,我們就要善于利用這個靈性,不能夠使這個靈性喪失。
靈性是什麼呢?就是覺性。
佛法分本覺、始覺、妙覺。
就好象一顆夜明珠,當明珠埋在土中的時候不能放光,但是明珠的本性,它是不會喪失的。
我們現在學了佛以後,就要把明珠發掘出來使它放光。
我們聽聞佛法,就是一個增上緣,這個階段就是始覺。
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由人生趨向解脫,由解脫進一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圓成佛果妙覺。
所以對于這個人生我們要尊重它的靈性,發揮它的價值。
皈依三寶,學習佛法,具足正見,慢慢就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谛,認識諸法實相。
對事物有正确的觀察和了解,就可産生智慧。
以智慧因修六度行,證菩提果,就能發揮人生價值。
一、世間四種錯誤的人生觀 世間上一般的人,在生死苦海中,認識不到這一點,就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
對于這種人生觀,我簡單把它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一種懵懂的人生。
吃飯穿衣,穿衣吃飯,忙忙碌碌隻是為生活,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從何處去,懵懵懂懂過了一輩子,這是懵懂的人生。
第二種,就是作惡的人生。
不但是懵懂而且為了自己的利益,處處損害他人以利益自己。
損人利己這種現象存在比較多,權權鬥争,争權奪利,勾心鬥角,就造成社會的五毒現象,破壞家庭、社會、國家的秩序,這一種人生就是作惡的人生。
第三種,邪見人生。
這種邪見是不信三寶,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回。
在知見上,就是隻見眼前,不見未來,執着宇宙一切都是常恒不變,或者錯誤的執着“一切現象消滅以後就沒有了”。
那麼前一種叫常見,後一種叫斷滅見。
以這種見解來指導他的思想,在行為上就往往導緻道德堕落,理性喪失,否定一切,打倒一切,這就是邪見的人生。
第四種,世俗人生。
這種人生就是行善修福隻想來世好,不求解脫生死。
與前三種人生相比,還算比較好的。
但是如果不求解脫,修善積福固然好,充其量隻能保持人身。
這個人身由于業力的支配不見得永遠都是人身,造了業還要下堕,堕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二、正确的人生觀 學佛以後,我們應該具備正确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
在這裡我簡單引證一個公案。
生性愚鈍的周利槃陀伽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千二百五十弟子。
其中有十大弟子,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很出名的弟子叫周利槃陀伽。
他為什麼叫周利槃陀伽呢?周利槃陀伽,就是道路的意思,周利是繼續的意思,他們是兄弟二人。
哥哥叫槃陀伽,因為他父母在旅途之中,母親懷胎,胎兒成熟,就在路上生下來的。
槃陀伽,路邊的意思,路生,這就是兄長。
接着他母親懷胎又在外面旅行,胎兒成熟又生一個,就是周利槃陀伽。
這個周利呀,就是繼續的意思,叫繼生就是繼路而生,名繼路或繼道,翻譯過來又叫小路,因為他年紀小一點嘛。
兄弟倆後來都學佛出家。
槃陀伽很聰明又有智慧,學習佛法很有悟性,而周利槃陀伽,生性愚頓。
在佛法來講都是過去的因緣,哥哥在過去聞過佛法,生性比較靈敏,悟性比較高。
而這個弟弟呢過去從未熏習過佛法,但是有善根以至于後來出家,因此生性就很遲鈍。
那麼他出家以後,在學習佛法過程中,表現得就很遲鈍,記性差,理解也很不夠。
佛很慈悲,在這個情況之下,就教授他一首四句偈: 身語意業不作惡 莫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 這四句偈就
我們經常聽到這幾句話,這也是我們善知識指示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友難遇。
這個人身是難得的,得了人身我們應該怎樣辦?人在衆生之中具有靈性,所以人為萬物之靈。
中國孟子講:“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稀。
”“幾稀”就是在我們心靈之間。
因為我們有心,有感情,有覺知,有理性,這就是與其它動物的區别。
在佛法來講,得個人身很困難。
因為人具足靈性,我們就要善于利用這個靈性,不能夠使這個靈性喪失。
靈性是什麼呢?就是覺性。
佛法分本覺、始覺、妙覺。
就好象一顆夜明珠,當明珠埋在土中的時候不能放光,但是明珠的本性,它是不會喪失的。
我們現在學了佛以後,就要把明珠發掘出來使它放光。
我們聽聞佛法,就是一個增上緣,這個階段就是始覺。
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由人生趨向解脫,由解脫進一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圓成佛果妙覺。
所以對于這個人生我們要尊重它的靈性,發揮它的價值。
皈依三寶,學習佛法,具足正見,慢慢就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谛,認識諸法實相。
對事物有正确的觀察和了解,就可産生智慧。
以智慧因修六度行,證菩提果,就能發揮人生價值。
一、世間四種錯誤的人生觀 世間上一般的人,在生死苦海中,認識不到這一點,就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
對于這種人生觀,我簡單把它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一種懵懂的人生。
吃飯穿衣,穿衣吃飯,忙忙碌碌隻是為生活,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從何處去,懵懵懂懂過了一輩子,這是懵懂的人生。
第二種,就是作惡的人生。
不但是懵懂而且為了自己的利益,處處損害他人以利益自己。
損人利己這種現象存在比較多,權權鬥争,争權奪利,勾心鬥角,就造成社會的五毒現象,破壞家庭、社會、國家的秩序,這一種人生就是作惡的人生。
第三種,邪見人生。
這種邪見是不信三寶,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回。
在知見上,就是隻見眼前,不見未來,執着宇宙一切都是常恒不變,或者錯誤的執着“一切現象消滅以後就沒有了”。
那麼前一種叫常見,後一種叫斷滅見。
以這種見解來指導他的思想,在行為上就往往導緻道德堕落,理性喪失,否定一切,打倒一切,這就是邪見的人生。
第四種,世俗人生。
這種人生就是行善修福隻想來世好,不求解脫生死。
與前三種人生相比,還算比較好的。
但是如果不求解脫,修善積福固然好,充其量隻能保持人身。
這個人身由于業力的支配不見得永遠都是人身,造了業還要下堕,堕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二、正确的人生觀 學佛以後,我們應該具備正确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
在這裡我簡單引證一個公案。
生性愚鈍的周利槃陀伽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千二百五十弟子。
其中有十大弟子,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很出名的弟子叫周利槃陀伽。
他為什麼叫周利槃陀伽呢?周利槃陀伽,就是道路的意思,周利是繼續的意思,他們是兄弟二人。
哥哥叫槃陀伽,因為他父母在旅途之中,母親懷胎,胎兒成熟,就在路上生下來的。
槃陀伽,路邊的意思,路生,這就是兄長。
接着他母親懷胎又在外面旅行,胎兒成熟又生一個,就是周利槃陀伽。
這個周利呀,就是繼續的意思,叫繼生就是繼路而生,名繼路或繼道,翻譯過來又叫小路,因為他年紀小一點嘛。
兄弟倆後來都學佛出家。
槃陀伽很聰明又有智慧,學習佛法很有悟性,而周利槃陀伽,生性愚頓。
在佛法來講都是過去的因緣,哥哥在過去聞過佛法,生性比較靈敏,悟性比較高。
而這個弟弟呢過去從未熏習過佛法,但是有善根以至于後來出家,因此生性就很遲鈍。
那麼他出家以後,在學習佛法過程中,表現得就很遲鈍,記性差,理解也很不夠。
佛很慈悲,在這個情況之下,就教授他一首四句偈: 身語意業不作惡 莫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 這四句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