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三寶及歸依

關燈
第一節、為何要歸依三寶 第二節、什麼是歸依三寶 第一節、為何要歸依三寶 我們相信,在所有的佛教徒中,大部分是沒有歸依過的;因為,歸依了三寶的人,固然會燒香拜佛,但會燒香拜佛的人,則未必已曾受過三歸的儀式。

    雖然未曾歸依三寶,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

     所以,有人主張:信佛隻要心誠,何必一定要歸依?這種觀念,粗聽似有道理,實則不合要求。

    比如學生求學,首先要辦注冊的手續,否則的話,校中不會有其學籍,即使勉強旁聽,也不會得到學曆的文憑。

    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而逐級晉升的,從小學經中學而至大學,最初進小學,要先注冊,進中學與大學,除了注冊,還得舉行考試,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要信佛,應從歸依三寶着手,歸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三步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

    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别的層次而定,歸依三寶,是最先的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歸依三寶為根本。

    歸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衆生,故對請求歸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寬大:六道衆生,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太多,無暇歸依三寶之外,其餘的不論人、天、神、鬼、畜,隻要發心歸依,佛教無不接受,這也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不論貧富貴賤,智愚俊醜,不假入學的甄别,一律可以進入小學就讀。

    如要再進一步,就要講求資質的撿擇了。

     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所以不必歸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

    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那就錯誤了。

    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說隻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隻是歸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為!佛教雖以法寶為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但是法寶之産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

     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信佛而不歸依三寶,等同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跑到中國居住下來,并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便自稱為他是中國的國民,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

    同樣的,一個不受歸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但終不能獲得身分上的印證。

    這不是多餘的執著,乃是必須的手續。

    故在佛經中說,世人雖然行善,終不能消除先世的惡業,若能受了三歸依戒,便能消除先世的惡業。

     受歸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

    受歸依時,不僅口中念着,身體拜着,心裡還得想着。

    主要還是在于心的領受——納受三歸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了歸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三歸依,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

    由此可知,求受三歸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如說,不受三歸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隻信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

    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

    否則,既然信奉三寶,何不歸依三寶呢? 另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歸依三寶,他們惟恐歸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歸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存着觀望的态度,他們把歸依的意義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不敢貿然婚嫁,否則,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興趣不投,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