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受戒學戒與持戒
關燈
小
中
大
法門呢?無非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以期證佛所證。
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而至證佛所證的廣大法門。
也許有人不解,戒之為物,是在防非止惡,亦如社會的規約及國家的法律一樣;戒是禁止,禁止佛子不得作惡,但是佛教的戒條有限,最少的隻有三條,最多的比丘尼戒,也隻三百四十八條,那裡能夠統攝一切法門呢?其實,佛教的戒律,禁止作惡,也禁止不作善。
當作要作,稱為作持,如果當作而不作,便是犯戒;不當作的不可作,稱為止持,如果不當作而去作,便是犯戒。
一般的人,對于佛戒的認識,隻知有其消極一面的防非止惡,卻未看到尚有積極一面的衆善奉行。
故《瑜伽菩薩戒本》中的四重四十三輕,一共四十七條,除了四條根本戒外,其餘四十三條,竟可以三十二條攝入六度項下,十一條攝入四攝項下;也可以說,六度四攝,統攝了《瑜伽菩薩戒本》,前四重戒雖未分别攝入,但是輕戒皆由重戒的根本中開出;輕戒是重戒的分支,重戒是輕戒的根本。
至于六度四攝,便是大乘菩薩的利他行善之門了;如再推廣,六度涵蓋萬行,萬行則可演化成為無量法門了。
至于《瑜伽菩薩戒本》,出于《瑜伽師地論》中。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簡單的項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稱五戒為根本戒。
無論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無有一種戒不是根據五戒引生的,也沒有不将五戒列為重戒的。
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學不好,一切戒都将無從着手;五戒持得清淨,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來,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是最普通最簡單的事,但要仔細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後,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見到的那麼簡單和輕松的事了。
弘一大師是近世的高僧,并以學律持律聞名,但他自驗,他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還不夠一個五戒滿分的優婆塞的資格。
我們試想,一位持律謹嚴的高僧,竟還不敢以滿分的五戒淨人自诩,降至一般而下的人們,誰還敢以五戒清淨自居呢?在此,必須明白,弘一大師的自驗,絕對不是因他破了根本大戒,而是說五戒的微細部分,無法顧得周全的意思。
以此可見五戒的重要性及其嚴重性了,因為五戒是衆戒的根本,衆戒多由五戒開出,衆戒稍有缺失,五戒即非絕對的清淨了。
這一點,希望受了戒的人,切實注意,不要心高意狂,以為自己已是清淨佛子了。
但是,受戒而不學戒,那就不會知道戒律的嚴正和神聖。
第三節、持戒 不過,受戒和學戒的目的,是在持戒,如果受而不學,那是懈怠愚癡;如果學而不持,那是說食數寶。
佛陀制戒是要佛子去遵行踐履的,不是僅讓佛弟子們增長見聞,充實話柄,而去批評這個和尚犯戒,那個尼姑不規矩的。
這也正是今日的佛門,最感痛心的事!佛門醜事,多半是由佛子傳播出來,而且添油加醋,愈傳愈不像話,你說我的醜事,我揭 你的瘡疤,惟恐說得不狠,惟恐揭得不深,到最後,使人聽來,簡直就沒有一個是比較清淨的佛弟子了。
這不但毀了佛子自身的名譽,也破了許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的,乃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
如果所有的佛弟子,人人都能學戒持戒,犯戒的人,固然少了,對于犯戒者的妄加批評,亂施攻擊,也不會有了。
因為一個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犯戒的,如果見他人犯戒,他隻有向那個犯戒的人當面勸告,乃至殷勤三谏,經過三番勸谏,聽者固善,假若不聽,在此羯
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而至證佛所證的廣大法門。
也許有人不解,戒之為物,是在防非止惡,亦如社會的規約及國家的法律一樣;戒是禁止,禁止佛子不得作惡,但是佛教的戒條有限,最少的隻有三條,最多的比丘尼戒,也隻三百四十八條,那裡能夠統攝一切法門呢?其實,佛教的戒律,禁止作惡,也禁止不作善。
當作要作,稱為作持,如果當作而不作,便是犯戒;不當作的不可作,稱為止持,如果不當作而去作,便是犯戒。
一般的人,對于佛戒的認識,隻知有其消極一面的防非止惡,卻未看到尚有積極一面的衆善奉行。
故《瑜伽菩薩戒本》中的四重四十三輕,一共四十七條,除了四條根本戒外,其餘四十三條,竟可以三十二條攝入六度項下,十一條攝入四攝項下;也可以說,六度四攝,統攝了《瑜伽菩薩戒本》,前四重戒雖未分别攝入,但是輕戒皆由重戒的根本中開出;輕戒是重戒的分支,重戒是輕戒的根本。
至于六度四攝,便是大乘菩薩的利他行善之門了;如再推廣,六度涵蓋萬行,萬行則可演化成為無量法門了。
至于《瑜伽菩薩戒本》,出于《瑜伽師地論》中。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簡單的項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稱五戒為根本戒。
無論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無有一種戒不是根據五戒引生的,也沒有不将五戒列為重戒的。
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學不好,一切戒都将無從着手;五戒持得清淨,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來,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是最普通最簡單的事,但要仔細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後,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見到的那麼簡單和輕松的事了。
弘一大師是近世的高僧,并以學律持律聞名,但他自驗,他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還不夠一個五戒滿分的優婆塞的資格。
我們試想,一位持律謹嚴的高僧,竟還不敢以滿分的五戒淨人自诩,降至一般而下的人們,誰還敢以五戒清淨自居呢?在此,必須明白,弘一大師的自驗,絕對不是因他破了根本大戒,而是說五戒的微細部分,無法顧得周全的意思。
以此可見五戒的重要性及其嚴重性了,因為五戒是衆戒的根本,衆戒多由五戒開出,衆戒稍有缺失,五戒即非絕對的清淨了。
這一點,希望受了戒的人,切實注意,不要心高意狂,以為自己已是清淨佛子了。
但是,受戒而不學戒,那就不會知道戒律的嚴正和神聖。
第三節、持戒 不過,受戒和學戒的目的,是在持戒,如果受而不學,那是懈怠愚癡;如果學而不持,那是說食數寶。
佛陀制戒是要佛子去遵行踐履的,不是僅讓佛弟子們增長見聞,充實話柄,而去批評這個和尚犯戒,那個尼姑不規矩的。
這也正是今日的佛門,最感痛心的事!佛門醜事,多半是由佛子傳播出來,而且添油加醋,愈傳愈不像話,你說我的醜事,我揭 你的瘡疤,惟恐說得不狠,惟恐揭得不深,到最後,使人聽來,簡直就沒有一個是比較清淨的佛弟子了。
這不但毀了佛子自身的名譽,也破了許多善信者的信心,尤其糟糕的,乃是損壞了三寶的尊嚴。
如果所有的佛弟子,人人都能學戒持戒,犯戒的人,固然少了,對于犯戒者的妄加批評,亂施攻擊,也不會有了。
因為一個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犯戒的,如果見他人犯戒,他隻有向那個犯戒的人當面勸告,乃至殷勤三谏,經過三番勸谏,聽者固善,假若不聽,在此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