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八識頌

關燈
:一、堅住性,就是始終;類相續,其性質沒有變來變去的轉易,如果轉易變動而不堅住,不能維持其所熏的種子,但能具備這個條件的,唯有性恒一類的賴耶,不但轉易變動的前七轉識不能受熏,就是聲風等的色法,亦不是受熏之處。

    二、無記性,就是平等無所違逆,其性是要無覆無記,方能接受熏習。

    如其本身是強勝的,不能容受其他的法,當然不可成為所熏。

    因為勢力強勝的法,像含有高度猛烈香氣的沉麝等香,決不能容受其他的香氣,所以善法不能接受染污熏習,染法不能接受善法熏習。

    賴耶是無覆無記性的,其本身的勢力劣弱&hellip因而善法來熏就接受善法熏習,惡法來熏就接受惡法熏習,所以是受熏處。

    三、可熏性,就是自在為主,其性不是堅密常住的。

    如心所法,是依心起,不能自在作主,當然不是受熏處,而無為法,常住堅密,好像頑石一樣的不受水潤,自亦不是受熏處,所以真正可接受熏習的,唯有自在為主而性又不堅密的阿賴耶識。

    四、與能熏共和合性,就是和能熏法,同一時,同一身,不即不離的共和合性,方可成為受熏處。

    如果是屬他身的,或是前後異時的,沒有和合相應義,自不能成為所熏。

    可是第八識與諸能熏習的現行法,同身同時,不即不離,相應和合,所以為受熏處。

     能熏法和所熏法相應和合,才能熏成種子,所熏的四義,我們已明白,能熏釣四義,又是什麼呢?就是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與所熏處和合,是為能熏的四義。

    但具能熏法資格的,唯有前七轉識,因為這裡是講受熏,所以對于能熏四義,隻列出其條件,不再子以詳說。

     持種此說阿賴耶識的一類恒時無間,能遍執持世間出世間的或本有或新熏的一切種子,令不散失,将來生起一切諸法現行之果。

    能生諸法的種子:望于所生的諸法,由于種子是諸法生起的因相,所以以一切種名此識的因相。

    賴耶雖還具有同類因、俱有因、相應因、能作因等的意義,但這是都可以通于其餘諸法的,因而現在特取此識所有持種的功能,以名此識的因相。

    賴耶持種為賴耶緣起說的重要根據,所以賴耶在諸識中,有其特殊的意義。

    因為,有漏雜染的流轉固然依此而起,無漏清淨的還滅亦是由此而生,可說它是染淨緣起的根本。

     賴耶能執持種子,種子為賴耶執持,而種子在唯識學上又是極為重要的,但所謂種子,究是指什麼?成唯識論卷二說:“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别”。

    就是能發生諸法各别不同現象作用的功能,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到了某類種子因緣成熟,就可生起現行果法,是為種子簡單的意義,如要詳細的說自還很多。

     根身此明賴耶内變根身,亦即有情的五色根,是由賴耶之所變現的,離了能變現的賴耶,根本沒有根身可得。

    十理中聽說的執受證,對這曾有說到。

    就是不論在胎中所完成的根身,或是出胎後所成長的根身,不但是賴耶所變現的,而且亦是賴耶所執受的。

    依唯識說:賴耶對于根身,具有攝為自體、持令不失、領以為境、命生覺受的四義。

    根身與賴耶,彼此有著安危相共的關系。

    賴耶沒有根身為所依托,勢必沒有它的活動天地,根身沒有賴耶子以執受,勢必不能存在趨于腐爛。

    如是内變根身而又對它加以執受,是為有情的正報,亦即現代所說的人生。

    五趣四生的果報不同,就是由這根身正報而顯示的。

    如天有天的根身,人有人的根身,畜有畜的根身,鬼有鬼的根身,地獄有地獄的根身,乃至胎、卵、濕、化的四生有情,各有各的正報。

    如是各别不同的根身正報,是由各個有情别别業力之所生變的。

    每個生命生存的時間久暫,完全是由業力的強弱來決定。

    業力強的就生存得久點,業力弱的就生存得短點。

    不特壽命的長短,是由業力所決定,就是生命的好壞,亦看業力如何以為斷。

     器此明賴耶外變器界,亦即廣大的宇宙,是由賴耶之所變現的,離了能變現的賴耶,根本沒有宇宙可得。

    器界是山河大地,為住身之器,有資生之用,所以名為器界。

    佛法将這說為依報,因為它是根身所依住的,資養根身令不散壞的。

    如是廣大無垠的宇宙,不是那個有情的業力所感,而是依住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有情共同業力之所成的,所以它存在的時間自然要久遠些,不管是怎樣的久遠,但終有毀滅的一天,不如一般說的天長地久那樣永遠存在。

    如認為宇宙是永恒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在此還要特别注意的:所謂“共變就是一一有情由他們共同業力所變作一器世界,并不是一一有情彼此互用你我所變的世界。

    克實的來講:就是一一有情各各變作一一的器世界,還即以自己的所變為自己所受用”。

     為什麼說根身、器界皆是賴耶識變,不是它們各有獨立的自體?因諸外境皆不是實有的,離諸自心沒有外境可得的,所以證知根身、器界皆是唯識之所變現,絕對不可說有它們的獨立自體。

    ; 如是像上所說的種子、根身、器界,合為三類性境:種子是藏于本識中的潛在功能,根身、器界是由種子功能所表現出來的宇宙人生。

    将這再綜合起來,隻是内境和外境,而這内外境,都是于第八識現行時,各自依親因緣和業增上力所變現的,就是内變種子租根身、外則變現為器世界。

    即此賴耶之所變現的,仍為賴耶之所緣,除此沒有可為賴耶所緣的對象。

    成唯識論說:“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因為名為所緣的,不僅為心心所作所緣慮,且為見分行相仗托而起。

     去後來先作主公任何一個生命出現到這世間,決不可能永恒存在的,亦即必然是要死的,死是生命最後崩潰的階段,或嚴格的說為最後一念,但這仍是生命的存在,不可錯誤的看成死後。

    吾人的現實生命将告結束的時候,如要知他身上還有沒有覺受,全看他身上是不是還有暖觸,暖觸如果完全沒有,是就成為無情之物。

    不過暖觸離身拎觸現前,其現象是各個有情不同的,這分野在于看你造善造惡如何。

    如你生前是個行善的,識所依的身體,下分拎觸先起,漸漸的一直拎到心;若你生前是個作惡的,識所依的身體,上分冷觸先起,漸漸的一直拎到心;到了心窩,整個身體,徹底拎透。

    所依身體的漸拎,顯示心識的漸離,同時也就宣告生命的漸漸結束。

    十理證中曾經說到三壽暖識三,更互依持”。

    暖觸既漸從身上消逝\知道是識再不執持色根;從這執持壽暖的一點,可以有力的證明阿賴耶識不無。

    假定如小乘學者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其執持壽暖而于最後離身而去的識是什麼?當知這是第八阿賴耶識,因為前七轉識那時都已不起作用,自談不上執受身分上的壽暖。

    依唯識說,最後舍身的識既在心窩,其結束生命者的未來果報是苦是樂,從他拎觸是從身的上分或身的下分先起,就可得到結論。

     但佛教中向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一個人死時,要知他的未來受何果報,全看他的暖觸,是在什麼地方離身。

    假定全身皆拎,唯頭頂上街有暖氣存在,最後暖氣;從頭頂上離去,當知此人将生于聖地成為聖者;設或全身皆拎,唯眼部尚有暖氣存在,最後暖氣從眼部離去,當知此人将生于天上成為天人;設或全身皆拎,唯心部、存有暖氣存在,最後暖氣從心部離去,當知此人将投生人間重行做人;設或全身皆冷,唯腹部尚有暖氣存在,最後暖氣從腹部離去,當知此人将堕鬼道而為餓鬼;設或全身皆拎,唯膝蓋部份尚有暖氣存在,最後暖氣從膝蓋處離去,當知此人将堕畜道而為旁生;設或全身皆拎,唯腳闆下尚有暖氣存在,最後暖氣從腳闆下離去,當知此人将堕地獄而為最苦衆生。

    由于暖觸離身部位的不同,所以感受善惡趣的果報不同。

    如有頌說:“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闆出”。

    證知賴耶識是從生命體上最後離去的主公,不論怎麼說,是不能不承認有賴耶識的。

     生命的結束是如此,生命的受生又怎樣?當知亦是阿賴耶識的先來。

    經過是這;樣的:一個人死了以後到再來受生,其間有個中有身,而這中有身,還能保存本有的形态,如人中來的中有,便像人的形态;牛中來的中有,便像牛的形态;天中來的中有,便像天的形态。

    不管是怎樣的形态,而其形态很小是一緻的,大概像五、六歲的小兒。

    雖說形态很小,但諸根極猛利。

    死後在中有身的這階段,等待受生的因緣,一旦受生的因緣成熟,就對所要受生的地方,生起錯誤的颠倒想來:如是男性的中有,緣于母身起愛欲心,對于父親反生嗔恚;若是女性的中有,緣于父身生起愛心,對于母親反生嗔恚。

    正因生起這樣的倒想,于是就與可愛的境相合,攬取父母所遺不淨的赤白二滞,認為是自己所有,并且生起歡喜心,于是三事和合,中有身因此滅沒,新生命于焉開始。

    “當最初和合時,唯有異熟識,攬赤白二滞為所依和,而攝受為自體,完成結生相續的工作。

    假使不承認有阿賴耶識,誰與羯羅藍合呢?……結生相續的和合識從入胎到老死,在一期生命中,是相續不斷的,意識卻有時間斷,像無想定等;可見和合識與意識不同”。

    當知這不同意識的和合識就是阿賴耶識” 生是賴耶先來,死是賴耶後去,所以奘公特地說為“去後來先作主公”。

    賴耶所以得為去後來先的主公,因為它是善惡業所招感的真異熟果。

     賴耶有上五種的業用,所以為萬法的所依,為餘識的根本,宇宙人生的一切一切,皆源于此。

     2無漏清淨識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賴耶的有漏雜染,已經解釋過了;賴耶的無漏清淨,現在當續說明。

    在未正式說明頌文前,我想先将賴耶從最低的凡夫到最高的佛果,其間所經過的三個位次,略為一說,并從經過的三個位次,了解它的得名不同: 一、我愛執藏位:謂此阿賴耶識之所以得名阿賴耶,是因第七末那妄執第八見分為我,并且對它深深的愛著。

    站在大乘的立場講,愚癡凡夫固然是在這個階位,就是小乘的有學聖者,大乘的七地菩薩,都是我執現行,不離我愛執的。

    雖說幾聖的資格,有著很大的懸殊,但愛執于我則一,亦即俱生我執沒有斷除,是沒有什麼不同的,所以在這長時間的階位上,此識皆名為阿賴耶識。

     二、善惡業果位:謂此阿賴耶識之所以得名異熟識,是因它由善惡的異熟業所招感的異熟杲。

    站在大乘的立場講,無始來的愚癡凡夫,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固然是這異熟識,就是小乘的無學聖者,大乘十地最終的金剛心菩薩,共所感受的果報,亦還是有漏業所支配的無記異熟果。

    雖說凡聖的階位,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所感受的果報,由異熟業支配則一,所以在這位上,此識名為異熟識。

     三、相續執持位:謂此阿賴耶識之所以得名阿陀那,是因從無始來一直到佛果後的沒有窮盡的時期,色心諸法的種子,固有賴于它的執持,五根得以相缤不壞,;亦有賴于它的執持。

    正因它具有執受任持的殊勝功用,所以縱使得到最高的佛果,亦仍執持種子五根等,使之不散不壞,盡未來際的利樂有情。

    對于持種方面,幾聖固然不同,就是凡夫持諸染淨種子,佛陀相續執持清淨種子。

     再總結說:大乘菩薩到第七遠行地,二乘行人到有學果位,阿賴耶、異熟識、阿陀那的三名完全具有;菩薩到了八地以上,二乘到了無學果位,阿賴耶識的名稱失去,隻剩異熟識及阿陀那的二名,到了最高究竟佛果位,于三名中僅有阿陀那,阿賴耶與異熟識皆已舍去。

     不動地前才舍藏這正顯示舍去藏識之名。

    賴耶的得名,前面說過,是由第七迷于第八見分,而于其上産生我愛執著,把不是我的妄認為我,于是流轉三界五趣中,感受生死的大苦。

    佛法菩薩行者,依于佛法修行,目的就在怎樣的破除我執,我執一天沒有得到破除,生死是無由得以了脫的。

    可是無始來的俱生我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