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八識頌
關燈
小
中
大
1有漏雜染識
性唯無覆、五褊行,界、地随他業力生。
本頌的頌文,已講七轉識,現續講第八識。
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為輪回的主體,亦縛解聯系者。
為唯識的中心思想所在,可謂極為重要。
有人說:唯識講的第七識,是為建立人生論,或是建立人生觀;唯識講的第八識,是為建立宇宙論,或是建立宇宙觀。
宇宙觀與人生觀,确為世間一般學說,特别是哲學所要建立的,佛法對之當不忽視。
從全體佛法看,佛法是不是有木體說,學者間有著不同觀點,暫且不去論究,但唯識學卻肯定第八識為宇宙本體,原因宇宙萬有皆由第八識所變現的,沒有第八識即沒有宇宙,是則第八識在唯識學,自有其特殊重要性。
第八識一般總稱為阿賴耶識,這到頌文會要講到。
可是第八識有其不同的意義,所以在唯識論及經典中,本其不同的意義,立有種種的名稱。
現舉七種異名如下 一、所知依,這是攝論開頭就講到的。
所知,是指染淨的一切法,而這一切法的所依,就是阿賴耶識,或說染淨一切法,皆依賴耶而建立,所以賴耶又名所知依,論說“阿賴耶識說明所知依體”,就是此意。
二、阿陀那,這是深密經所曾講到。
欲色界的有情生命體,不用說,是由過去業力之所招感。
但是作為生理機構的五根,所以在一期生命中,得以活潑潑的存在,并且引起一種覺受,原因由于阿陀那識的執持,如阿陀那識不執受有色諸根,有隋生命立刻會崩潰,成為一具無生機的死屍,所以阿陀那識的功能不叮或缺。
三、種子識,經論中亦都講到。
染淨諸法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而賴耶之所以能變現一切諸法,則是由于種子識,遍能任持有漏無漏種子,假定沒有種子識的偏能任持,能生的諸法種子早就散失,那裡還能變現諸法子 四、異熟識,這是引業所感得的有情總報真異熟體,三界五趣四生的有情總果報體,完全是由這異熟識而得。
簡單的說:異熟識于善惡業種子,使之成熟,以酬于引業的有情總果報體的真異熟,所以稱為異熟識。
五、七,賴耶同時還可啡做心,心是種種積集的意思,有此積集的種子心識,染污意及前六識才得生起,假定沒有它的話,諸法無有轉變現起的可能。
賴耶為諸法種子積集的處所,也因諸法的熏習,賴耶因之而存在,所以特又将它名之為心。
六、阿賴耶,這是第八識的自相,自相和自體的意義是差不多的,第八識所以名為阿賴耶,就是點出賴耶的自體。
關于賴耶的名義,到“浩浩三藏不可窮”句,再為詳細解釋,在此暫且不談。
七、無垢識,這是轉依以後的清淨識,其體是最極清淨的,為一切無漏法之所依止。
此識從證佛果那時開始,一直盡未來際的,都是清淨無有垢穢的,所以名為無垢識。
如有偈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礙,圓鏡智相應”。
煩惱所知障垢,悉皆得到永離。
至于此識生起所應具備的條件,頌中同樣沒有說到,但依唯識學說,賴耶是依四緣生的,就是種子緣、境緣、作意緣、染淨緣,若加等無間緣,則可說為五緣生 性唯無覆此明賴耶識的性别。
在三性中,第八識唯是屬于無記性,而在有覆、無覆兩類無記中,又唯屬于無覆無記性。
因第八阿賴耶識,在諸心識活動中,不但沒有受到四根本惑的包圍,亦沒有受到八大随惑的包圍,無有染污煩惱蓋覆它,既不障于聖道,亦不蔭蔽于心,所以名為無覆無記。
無記是對有記說的:善因感可愛的果,惡因感非愛的果,如是善惡因果,各有它的自體,可以明顯的深刻的加以記别,所以稱為有記;此識是異熟果,不能記它是善是惡,在善惡兩類中,無以記别,名為無記。
賴耶在三性的類别中,所以唯是無記而且是無覆,因為此識完全是酬引業所感招的真異熟的總報果性,不能不是無覆無記的。
唯識學者對此,特舉三大理由: 一、是異熟性:作為諸趣生命果報體的,絕對不可是唯善性或唯惡性,假定唯是善性或唯惡性,所謂苦樂升沈的變遷現象,就不可能出現。
以人天善趣說,報體假定唯獨是善的,那就應永遠是這樣的善性,不善法沒有機會可以生起,如不善法真的不可能發生,亦即永遠的不作惡,所謂流轉就無法建立。
再以三惡趣說,報體如果唯獨是惡的,那就應永遠是這樣的惡性,善法就不可能生起,如諸善法真的不生,亦即永遠的不行善,所謂還滅亦即無由建立。
成唯識論說:“異熟若是善染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為了建立流轉還滅,作為諸趣真異熟報體的阿賴耶識,不得不唯是無覆無記性。
二、善染所依:從現實世間看,可以明白發現,不論什麼東西,彼此互相對立,必定非所依止。
善染是敵體相違的,善法不能為染法作所依止,染法不能為善法作所依止,這是任何人所知道的。
因而要想作為善染諸法之所共依,其體不能不是中庸無記性。
作為總異熟報體的第八識,正好是無覆無記的,所以能夠統納一切善染諸法,就是善法來了能夠接受而不子以拒絕,惡法來了同樣能夠接受而不子以拒絕。
成唯識論說:“此識是善染依故”。
因而堪為善染諸法之所共依的無記異熟識,不如敵體的善染二性,你排拒我,我排拒你,不得相互為依。
三、是可熏性:講到熏習,當有能熏與所熏;能熏就是善惡法,接受其所熏的,不能不是無記,因為任何一個強有力的法,決不容受其他一切法的。
唯有中庸無記性的,始可為所熏處,容受諸法種子,就是善法來熏時,接受善法的熏習,熏成善法的種子,染法來熏時,接受染法的熏習,熏成染法的種子。
如是個性嚴格的善惡,好像極香極臭的物體,決定不能互相熏習,就是香的不接受臭的熏習以成臭,臭的不接受香的熏習以成香,唯有非香非臭的物體,才能接受香臭的熏習,成為或香或臭。
第八賴耶識是中庸無記性,所以可為若善若惡的熏習。
成唯識論說:“此識是所熏性故&hellip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
五褊行此明賴耶識的相應。
諸識相應的心所,雖各有多少不同,但最少心所相應的,就是第八賴耶識,隻五遍行心所與之相應,因五遍行是遍一切心識而活動的,賴耶既為心識的主體,當然有這五心所與之為伴。
不過在此所要特别留意的,就是相應的受心所,不管是說三受或說五受,但與賴耶相應的隻有舍受,餘苦樂憂喜的四受皆不相應。
唯識論中對這舉出三大理由說明:一、第八識的行相極為深隐細微,很不容易對它有所明了,因而要分别順違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加上第八識的活動是一類相續的,可是苦樂憂喜四受,行相既是容易改轉,活動亦是或斷或續,所以不能與第八識相應。
二、第八是真異熟識,與之相應的受,自然不可不是異熟受,而于五受中唯舍受可以擔當,所以餘四受不得與賴耶相應。
三、第八識為第七識所緣境,緣之所以妄執為我,就是它的是常是一,假定和容易變易改轉的苦等四受相應,那就不能成為末那所緣的常一我見之境。
因為這樣的關系,行相粗顯而非深細的苦樂憂喜四受,不與第八識真異熟相應。
其次所要說的,就是心所為随心王而活動的,心王是無覆無記性的,心所自亦是無覆無記的,心王行相是最極微細難可了知,心所當然亦是如此,心王是以根身、器界、種子為所緣的,心所當亦以這為所緣境,心王是業所感的異熟,心所自亦不能例外,乃至斷舍之位,心所與心王亦同在羅漢位。
諸如此類,不可不知。
為什麼沒有五别境相應?因賴耶是任運緣現境且是一類相續的,與别境心所的各别緣境而又變易不定的,兩者性質格格不入,所以不和五别境相應。
為什麼沒有四不定相應尹因為賴耶無所造作,怎麼會有追悔的惡作相應?賴耶唯是一類的任運緣于現境,怎麼會有睡眠相應?賴耶于意言境上,完全斷絕粗細的二種分别,尋伺二心所當然不與相應。
為什麼沒有十一善心所及諸本、随煩惱心所相應?因為這些心所的自體,不是善的就是惡的,與唯是無覆無記的賴耶,不能一時俱起,所以皆不相應。
界地随他業力生此明賴耶的界地。
界是三界,地是九地,他是前六識,業是由前六識所創造的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的三業。
此三種業是因,生界地等是果。
第八賴耶識,是三界一切有情所招感的總報體,必然于諸界地無不遍有,作為總報的果體,如果是不遍界地,勢必于某一界或某一地中,會成為沒有果體,所以果體一定偏于三界九地。
但為總報體的賴耶,雖可遍于三界九地,不是由于自己要到那一界地就到那一界地,而是随他前六識所造的業力,看看那類業力來得強勝,就由那個強勝的業力,牽引生于三界九地之中,以酬引業而成自果。
說明白點:如過去前六識是修五戒行十善等的善業,就可招感今生人天善趣中快樂的異熟果,若過去前六識是作犯戒造十惡等的惡業,就可招感今生三惡趣中苦痛的異熟果。
這末說來,賴耶雖為異熟總報體,但不得不受業力的支配,亦即全由業力在那裡推動,自己并不能自由自在的作主,怎麼樣的一種業力成熟,就随怎樣成熟的業力,到某一界地去受生,成為某一界地的生命果報體。
作為真異熟報體的第八識于受生後,和轉識性質有著極大的不同。
如六轉識生在欲界五趣雜居地,不但在此界地發生活動作用,而且可以生起他界的心,造作他界的業,其個性是不一定的,态度亦經常的轉換;可是為真異熟報體的第八識,不生到某一界地便罷,一旦生到某一界地,其招感某一界地報體的業力,一日還沒有結束窮盡時,總是将某一界地的心識,始終如一的堅持到底,決不常常換來換去的,這是真異熟識的特色所在。
賴耶為真異熟,因而在此順便談談異熟生和真異熟的差别,這在唯識學上是個重要的論題。
第八賴耶識,純随業生的,叫做真異熟,即以前六識所造的善惡業為殊勝增上緣,牽引賴耶去受善惡報并且一類相續不斷,是為真異熟。
但為真異熟的,必具四大特征:一、實有,第八果體識為幾聖同具,确确實實是有的,不同前六轉識的緣生不實,而是倏起倏滅如幻如化的。
二、恒常,第八識從無始之始,直到究竟之終,總是相續無間的在活動,沒有片刻的停止過,在一期生命中更是如此,不如轉識的起滅不恒,甚至入定沒有出定又有。
三、普遍,第八識如前說過,遍于三界、九地、六道、四生之中受生,沒有那一空間不得它的活動,餘諸轉識不遍于界地,自是大大的不同。
四、無雜,第八識的内在,雖含攝著一切染淨種子,但它本身總是守著一定的本性,不被淨染種子之所雜亂,餘諸轉識的忽善忽惡,為諸善惡之所雜亂,不能保持自己的常态,自然是有所不同。
一類相續的總報體,正因具這四大特點,所以說它是真異熟。
至于第七末那識,完全不是業力生的,所以不得說為無記性的異熟果體,隻是被四惑八大所蒙蔽的有覆無記性。
說到前六識,可分開來講:與善惡心所相應的心識,由于善惡心所的從中推動,使它可以行善作惡,所以成為造業者,不是随諸業力生的果體。
若是六識上的異熟無記性,由于它是随業生的果體,不是行善作惡的造業者,所以可稱為異熟生。
因為它是因酬滿業而從異熟識上生起的别報果體,與總報體的真異熟有著不同,原因它不具有真異熟的四個特征,同時又不遍于無色界,如果入定又會間斷而不現行,所以沒有資格稱為總報體的真異熟。
不過話說回來,就是前六識雖皆具有造業者與随業生的兩面,但嚴格的分别:前五識是任運緣境的,意志又不怎樣強而有力,對于事業的進展,并不怎樣的熱心,所以多分是随業生的,極少成為造業者;但是第六意識,意志力非常強,策劃力非常細,籌度力非常高,分别力非常大,一旦有所決定,就
本頌的頌文,已講七轉識,現續講第八識。
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為輪回的主體,亦縛解聯系者。
為唯識的中心思想所在,可謂極為重要。
有人說:唯識講的第七識,是為建立人生論,或是建立人生觀;唯識講的第八識,是為建立宇宙論,或是建立宇宙觀。
宇宙觀與人生觀,确為世間一般學說,特别是哲學所要建立的,佛法對之當不忽視。
從全體佛法看,佛法是不是有木體說,學者間有著不同觀點,暫且不去論究,但唯識學卻肯定第八識為宇宙本體,原因宇宙萬有皆由第八識所變現的,沒有第八識即沒有宇宙,是則第八識在唯識學,自有其特殊重要性。
第八識一般總稱為阿賴耶識,這到頌文會要講到。
可是第八識有其不同的意義,所以在唯識論及經典中,本其不同的意義,立有種種的名稱。
現舉七種異名如下 一、所知依,這是攝論開頭就講到的。
所知,是指染淨的一切法,而這一切法的所依,就是阿賴耶識,或說染淨一切法,皆依賴耶而建立,所以賴耶又名所知依,論說“阿賴耶識說明所知依體”,就是此意。
二、阿陀那,這是深密經所曾講到。
欲色界的有情生命體,不用說,是由過去業力之所招感。
但是作為生理機構的五根,所以在一期生命中,得以活潑潑的存在,并且引起一種覺受,原因由于阿陀那識的執持,如阿陀那識不執受有色諸根,有隋生命立刻會崩潰,成為一具無生機的死屍,所以阿陀那識的功能不叮或缺。
三、種子識,經論中亦都講到。
染淨諸法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而賴耶之所以能變現一切諸法,則是由于種子識,遍能任持有漏無漏種子,假定沒有種子識的偏能任持,能生的諸法種子早就散失,那裡還能變現諸法子 四、異熟識,這是引業所感得的有情總報真異熟體,三界五趣四生的有情總果報體,完全是由這異熟識而得。
簡單的說:異熟識于善惡業種子,使之成熟,以酬于引業的有情總果報體的真異熟,所以稱為異熟識。
五、七,賴耶同時還可啡做心,心是種種積集的意思,有此積集的種子心識,染污意及前六識才得生起,假定沒有它的話,諸法無有轉變現起的可能。
賴耶為諸法種子積集的處所,也因諸法的熏習,賴耶因之而存在,所以特又将它名之為心。
六、阿賴耶,這是第八識的自相,自相和自體的意義是差不多的,第八識所以名為阿賴耶,就是點出賴耶的自體。
關于賴耶的名義,到“浩浩三藏不可窮”句,再為詳細解釋,在此暫且不談。
七、無垢識,這是轉依以後的清淨識,其體是最極清淨的,為一切無漏法之所依止。
此識從證佛果那時開始,一直盡未來際的,都是清淨無有垢穢的,所以名為無垢識。
如有偈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礙,圓鏡智相應”。
煩惱所知障垢,悉皆得到永離。
至于此識生起所應具備的條件,頌中同樣沒有說到,但依唯識學說,賴耶是依四緣生的,就是種子緣、境緣、作意緣、染淨緣,若加等無間緣,則可說為五緣生 性唯無覆此明賴耶識的性别。
在三性中,第八識唯是屬于無記性,而在有覆、無覆兩類無記中,又唯屬于無覆無記性。
因第八阿賴耶識,在諸心識活動中,不但沒有受到四根本惑的包圍,亦沒有受到八大随惑的包圍,無有染污煩惱蓋覆它,既不障于聖道,亦不蔭蔽于心,所以名為無覆無記。
無記是對有記說的:善因感可愛的果,惡因感非愛的果,如是善惡因果,各有它的自體,可以明顯的深刻的加以記别,所以稱為有記;此識是異熟果,不能記它是善是惡,在善惡兩類中,無以記别,名為無記。
賴耶在三性的類别中,所以唯是無記而且是無覆,因為此識完全是酬引業所感招的真異熟的總報果性,不能不是無覆無記的。
唯識學者對此,特舉三大理由: 一、是異熟性:作為諸趣生命果報體的,絕對不可是唯善性或唯惡性,假定唯是善性或唯惡性,所謂苦樂升沈的變遷現象,就不可能出現。
以人天善趣說,報體假定唯獨是善的,那就應永遠是這樣的善性,不善法沒有機會可以生起,如不善法真的不可能發生,亦即永遠的不作惡,所謂流轉就無法建立。
再以三惡趣說,報體如果唯獨是惡的,那就應永遠是這樣的惡性,善法就不可能生起,如諸善法真的不生,亦即永遠的不行善,所謂還滅亦即無由建立。
成唯識論說:“異熟若是善染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
為了建立流轉還滅,作為諸趣真異熟報體的阿賴耶識,不得不唯是無覆無記性。
二、善染所依:從現實世間看,可以明白發現,不論什麼東西,彼此互相對立,必定非所依止。
善染是敵體相違的,善法不能為染法作所依止,染法不能為善法作所依止,這是任何人所知道的。
因而要想作為善染諸法之所共依,其體不能不是中庸無記性。
作為總異熟報體的第八識,正好是無覆無記的,所以能夠統納一切善染諸法,就是善法來了能夠接受而不子以拒絕,惡法來了同樣能夠接受而不子以拒絕。
成唯識論說:“此識是善染依故”。
因而堪為善染諸法之所共依的無記異熟識,不如敵體的善染二性,你排拒我,我排拒你,不得相互為依。
三、是可熏性:講到熏習,當有能熏與所熏;能熏就是善惡法,接受其所熏的,不能不是無記,因為任何一個強有力的法,決不容受其他一切法的。
唯有中庸無記性的,始可為所熏處,容受諸法種子,就是善法來熏時,接受善法的熏習,熏成善法的種子,染法來熏時,接受染法的熏習,熏成染法的種子。
如是個性嚴格的善惡,好像極香極臭的物體,決定不能互相熏習,就是香的不接受臭的熏習以成臭,臭的不接受香的熏習以成香,唯有非香非臭的物體,才能接受香臭的熏習,成為或香或臭。
第八賴耶識是中庸無記性,所以可為若善若惡的熏習。
成唯識論說:“此識是所熏性故&hellip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
五褊行此明賴耶識的相應。
諸識相應的心所,雖各有多少不同,但最少心所相應的,就是第八賴耶識,隻五遍行心所與之相應,因五遍行是遍一切心識而活動的,賴耶既為心識的主體,當然有這五心所與之為伴。
不過在此所要特别留意的,就是相應的受心所,不管是說三受或說五受,但與賴耶相應的隻有舍受,餘苦樂憂喜的四受皆不相應。
唯識論中對這舉出三大理由說明:一、第八識的行相極為深隐細微,很不容易對它有所明了,因而要分别順違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加上第八識的活動是一類相續的,可是苦樂憂喜四受,行相既是容易改轉,活動亦是或斷或續,所以不能與第八識相應。
二、第八是真異熟識,與之相應的受,自然不可不是異熟受,而于五受中唯舍受可以擔當,所以餘四受不得與賴耶相應。
三、第八識為第七識所緣境,緣之所以妄執為我,就是它的是常是一,假定和容易變易改轉的苦等四受相應,那就不能成為末那所緣的常一我見之境。
因為這樣的關系,行相粗顯而非深細的苦樂憂喜四受,不與第八識真異熟相應。
其次所要說的,就是心所為随心王而活動的,心王是無覆無記性的,心所自亦是無覆無記的,心王行相是最極微細難可了知,心所當然亦是如此,心王是以根身、器界、種子為所緣的,心所當亦以這為所緣境,心王是業所感的異熟,心所自亦不能例外,乃至斷舍之位,心所與心王亦同在羅漢位。
諸如此類,不可不知。
為什麼沒有五别境相應?因賴耶是任運緣現境且是一類相續的,與别境心所的各别緣境而又變易不定的,兩者性質格格不入,所以不和五别境相應。
為什麼沒有四不定相應尹因為賴耶無所造作,怎麼會有追悔的惡作相應?賴耶唯是一類的任運緣于現境,怎麼會有睡眠相應?賴耶于意言境上,完全斷絕粗細的二種分别,尋伺二心所當然不與相應。
為什麼沒有十一善心所及諸本、随煩惱心所相應?因為這些心所的自體,不是善的就是惡的,與唯是無覆無記的賴耶,不能一時俱起,所以皆不相應。
界地随他業力生此明賴耶的界地。
界是三界,地是九地,他是前六識,業是由前六識所創造的福業、非福業、不動業的三業。
此三種業是因,生界地等是果。
第八賴耶識,是三界一切有情所招感的總報體,必然于諸界地無不遍有,作為總報的果體,如果是不遍界地,勢必于某一界或某一地中,會成為沒有果體,所以果體一定偏于三界九地。
但為總報體的賴耶,雖可遍于三界九地,不是由于自己要到那一界地就到那一界地,而是随他前六識所造的業力,看看那類業力來得強勝,就由那個強勝的業力,牽引生于三界九地之中,以酬引業而成自果。
說明白點:如過去前六識是修五戒行十善等的善業,就可招感今生人天善趣中快樂的異熟果,若過去前六識是作犯戒造十惡等的惡業,就可招感今生三惡趣中苦痛的異熟果。
這末說來,賴耶雖為異熟總報體,但不得不受業力的支配,亦即全由業力在那裡推動,自己并不能自由自在的作主,怎麼樣的一種業力成熟,就随怎樣成熟的業力,到某一界地去受生,成為某一界地的生命果報體。
作為真異熟報體的第八識于受生後,和轉識性質有著極大的不同。
如六轉識生在欲界五趣雜居地,不但在此界地發生活動作用,而且可以生起他界的心,造作他界的業,其個性是不一定的,态度亦經常的轉換;可是為真異熟報體的第八識,不生到某一界地便罷,一旦生到某一界地,其招感某一界地報體的業力,一日還沒有結束窮盡時,總是将某一界地的心識,始終如一的堅持到底,決不常常換來換去的,這是真異熟識的特色所在。
賴耶為真異熟,因而在此順便談談異熟生和真異熟的差别,這在唯識學上是個重要的論題。
第八賴耶識,純随業生的,叫做真異熟,即以前六識所造的善惡業為殊勝增上緣,牽引賴耶去受善惡報并且一類相續不斷,是為真異熟。
但為真異熟的,必具四大特征:一、實有,第八果體識為幾聖同具,确确實實是有的,不同前六轉識的緣生不實,而是倏起倏滅如幻如化的。
二、恒常,第八識從無始之始,直到究竟之終,總是相續無間的在活動,沒有片刻的停止過,在一期生命中更是如此,不如轉識的起滅不恒,甚至入定沒有出定又有。
三、普遍,第八識如前說過,遍于三界、九地、六道、四生之中受生,沒有那一空間不得它的活動,餘諸轉識不遍于界地,自是大大的不同。
四、無雜,第八識的内在,雖含攝著一切染淨種子,但它本身總是守著一定的本性,不被淨染種子之所雜亂,餘諸轉識的忽善忽惡,為諸善惡之所雜亂,不能保持自己的常态,自然是有所不同。
一類相續的總報體,正因具這四大特點,所以說它是真異熟。
至于第七末那識,完全不是業力生的,所以不得說為無記性的異熟果體,隻是被四惑八大所蒙蔽的有覆無記性。
說到前六識,可分開來講:與善惡心所相應的心識,由于善惡心所的從中推動,使它可以行善作惡,所以成為造業者,不是随諸業力生的果體。
若是六識上的異熟無記性,由于它是随業生的果體,不是行善作惡的造業者,所以可稱為異熟生。
因為它是因酬滿業而從異熟識上生起的别報果體,與總報體的真異熟有著不同,原因它不具有真異熟的四個特征,同時又不遍于無色界,如果入定又會間斷而不現行,所以沒有資格稱為總報體的真異熟。
不過話說回來,就是前六識雖皆具有造業者與随業生的兩面,但嚴格的分别:前五識是任運緣境的,意志又不怎樣強而有力,對于事業的進展,并不怎樣的熱心,所以多分是随業生的,極少成為造業者;但是第六意識,意志力非常強,策劃力非常細,籌度力非常高,分别力非常大,一旦有所決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