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七識頌
關燈
小
中
大
畏與厭患的,由是雖經常的住在生死世間,但不為世間生死所染,仍然成就種種的淨法功德;因觀一切淨法的如幻如化,認為沒有什麼可貪愛與染著的,由是雖經常的住于寂滅涅槃,但不為寂滅涅槃所限,仍然照常的度化各類有情。
所以大乘菩薩所證的涅槃,經中稱為無住涅槃,莊嚴論說不住涅槃。
聲聞緣覺的二乘行人,站在唯識學派的立場說,以生空觀智,通達我空,破除我執,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因沒有法空智的關系,不能悟入法空真如,法執也就無法打破,于是以為生死是染污法,會染污吾人的自心,因而對之深深厭患,恨不得立刻眺出生死,認為涅槃是清淨法,會使吾人得到解脫,于是對之深深祈求,恨不得立刻入涅槃宮。
由于内心有這祈厭觀念,所以念念不忘涅槃的急證,隻要自己獲得身心解脫就好,所以不能長期的安住在世間,如法的度化一切有情。
雖說他們同樣的可以得到涅槃,但所得的隻是無餘涅槃,不得稱為無住涅槃。
既不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化度有情,當然失去了像佛菩薩所有的大慈大悲。
于諸有情無大慈悲,于一切的染淨諸法,妄起欣求厭患分别,所以雖得無我智,因不了諸法平等,不得名為平等。
二乘之所以不及菩薩,被佛斥為焦牙敗種,原因可說全在于此。
所以修學佛法的行人,應觀一切法的平等無差别,方不緻于堕入二乘。
佛地經中,說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現在将之引證于下:一、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二、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三、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四、弘濟大慈平等;五、無待大悲平等;六、随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七、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十、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
這十種平等相,是十地的修果,而且每一地中,都略說平等性,如何修習圓滿,唯有一一地中,所證平等法性,修習得到圓滿,而後佛地所成就的平等性智,始得究竟圓滿無缺。
經中在以偈頌别顯平等性智相貌說:“普遍真如智,修習證圓滿”。
意謂于初地時,得到平等無分别智,觀到真如等一切平等,但并沒有完成,還得一地一地的修習,使之展轉展轉的增勝,展轉展轉的得到清淨,直到最高的佛地,證得圓滿究竟清淨,同時證到法界一切理事平等,始為平等性智的究竟圓滿成就。
所以嚴格說來,七識雖在因中轉成平等性智,但要到佛果位才得究竟。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明平等性智的妙用。
菩薩證得諸法畢竟平等的究竟真理,洞悉人法沒有勝如的差别,了解自他是不二的,于是為大悲心之所驅使,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化衆生,以此為基本的動力,再以大無畏的積極精神,充實自己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進而随順所應度化的機宜,示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及各種不同的國土,以發展無所不度的大慈悲心,以充實往來不息的無限本懷,以圓成幻化所作的佛事。
所以菩薩行者,不但在因中果敢勇毅的舍己為人,就是到最高佛果亦不忘如何度生。
可見佛菩薩的度生,不是暫時而永久的,亦即徹始徹終的,盡未來際的,常無間斷的,運用種種方便,以作利有情事。
如來現起他受用如來是指證覺的佛陀,所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得名如來。
諸佛如來所示現的身相,唯識學上說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的三種。
攝大乘論彼果智品說:“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
如是法身或自性身,為佛所自親證到的,為佛佛所能互見的,是如來自性清淨本體,常住不變,不生不滅,離諸名相,絕諸言思,雖無色心差别相用,但為受用、變化二身之所依止。
又說:“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
如是受用身或報身,依于法身而有,法身雖是體用圓滿,但因它是無一切相,衆生所不能見,因此利益衆生的佛事,不得不現起受用身。
所以知道有此受用身,是因菩薩所見的諸佛大集會,在這大集會中,為地上菩薩所見的佛,所以稱之為受用身。
他受用身在清淨佛土中弘闡大法,令大乘菩薩受用大乘法樂。
但像這樣所說的受用身,是指他受用身說。
除此,還有佛的自受用身,這是由佛在無量劫中,修集無量福德智慧,莊嚴法性功德,最後證得大圓鏡智現起的華藏世界海永恒而圓滿的色身,恒續湛然的盡未來際的受用清淨法樂,如是清淨法樂,唯佛獨自受所用的,不特天魔外道所不能知,就是聲聞、緣覺以及菩薩,亦所不能領受得到的,所以稱為自受用身。
如是自受用身,是一切如來的各别自體,微妙不可思議,所居是純淨土。
十地菩薩都不能享受到的清淨法樂,始從自己的平等性智中,示現微妙清淨功德身,專為教導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輪,合其斷絕疑網,受用大乘法樂。
論中又說:“變化身者,亦依法身現起”。
像釋尊在印度的八相成道就是變化身。
最初從兜率天内院示現沒相,示現來到人間受生,示現享受世間五欲之樂,示現臉城出家去修行,示現到外道的地方修諸苦行,菩提樹下證等正覺而得成佛,在鹿野苑等轉大*輪,最後到拘屍那入大涅槃。
此變化身,不但示現八相成道,還能生起種種變化身事,所以生起種種變化身事,目的為了利樂一切有情,有情是有種種不同身相的,所以不得不現起種種變化身,說種種不同的教法,化度初發心的菩薩、聲聞等二乘人,并及在異生位的衆生,令其善根成熟,不生三惡趣中,進而脫離三界,得到生死解脫。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的身字,是體的意思,亦依的意思,或衆德聚義,有這種種意思,所以總名為身。
自性身,是佛親所證覺的,佛佛互見的,常住不變的,他受用及變化二身,随機所見差别而有變化。
這是從随所見而推論到佛的本身以及徙他所見不同,立有三身差别。
十地菩薩所被機諸佛所有的他受用身,專為地上聖者菩薩所示現的,亦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得見。
地上菩薩既有階位不同,佛就随其諸地不同,所現起的他受用身,固然有著勝劣差别,所現起的清淨佛土,也有廣狹多少不同。
如為初地所現的是百丈身,坐在百葉蓮華上,宣說布施波羅密,為二地所現的是千丈身,坐在千葉蓮華上,宣說持戒波羅密,為三地菩薩所現的是萬丈身,坐在萬葉蓮華上,宣說忍辱波羅密,乃至為十地現百萬億丈身,坐在百萬億蓮華上,宣說智波羅密。
所謂十地菩薩是:初證二空理的名歡喜地,遠離戒垢的名離垢地,得殊勝定的名發光地,能燒二障的名焰慧地,智功超越的名難勝地,勝智現前的名現前地,功用至極的名遠行地,衆惱不動的名不動地,得無礙智的名善慧地,蔭蔽一切的名法雲地。
這個他受用身,雖是如來現起,但不是如來親自所受用的,而是登地的十地菩薩所受用的,可說這是如來所覆被的當機衆。
如來現起的他受用身,為什麼獨被機于十地菩薩?因為要到十地菩薩,才夠資格見到如來他受用身,至于地前菩薩、二乘聖者、五趣有情,是佛變化身所要化度的對象,不能見到佛的他受用身,不能聽到佛的圓頓大教,所謂“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正是指此。
所以大乘菩薩所證的涅槃,經中稱為無住涅槃,莊嚴論說不住涅槃。
聲聞緣覺的二乘行人,站在唯識學派的立場說,以生空觀智,通達我空,破除我執,這當然沒有問題,但因沒有法空智的關系,不能悟入法空真如,法執也就無法打破,于是以為生死是染污法,會染污吾人的自心,因而對之深深厭患,恨不得立刻眺出生死,認為涅槃是清淨法,會使吾人得到解脫,于是對之深深祈求,恨不得立刻入涅槃宮。
由于内心有這祈厭觀念,所以念念不忘涅槃的急證,隻要自己獲得身心解脫就好,所以不能長期的安住在世間,如法的度化一切有情。
雖說他們同樣的可以得到涅槃,但所得的隻是無餘涅槃,不得稱為無住涅槃。
既不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化度有情,當然失去了像佛菩薩所有的大慈大悲。
于諸有情無大慈悲,于一切的染淨諸法,妄起欣求厭患分别,所以雖得無我智,因不了諸法平等,不得名為平等。
二乘之所以不及菩薩,被佛斥為焦牙敗種,原因可說全在于此。
所以修學佛法的行人,應觀一切法的平等無差别,方不緻于堕入二乘。
佛地經中,說平等性智,由十種相,圓滿成就,現在将之引證于下:一、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二、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三、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四、弘濟大慈平等;五、無待大悲平等;六、随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七、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十、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
這十種平等相,是十地的修果,而且每一地中,都略說平等性,如何修習圓滿,唯有一一地中,所證平等法性,修習得到圓滿,而後佛地所成就的平等性智,始得究竟圓滿無缺。
經中在以偈頌别顯平等性智相貌說:“普遍真如智,修習證圓滿”。
意謂于初地時,得到平等無分别智,觀到真如等一切平等,但并沒有完成,還得一地一地的修習,使之展轉展轉的增勝,展轉展轉的得到清淨,直到最高的佛地,證得圓滿究竟清淨,同時證到法界一切理事平等,始為平等性智的究竟圓滿成就。
所以嚴格說來,七識雖在因中轉成平等性智,但要到佛果位才得究竟。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明平等性智的妙用。
菩薩證得諸法畢竟平等的究竟真理,洞悉人法沒有勝如的差别,了解自他是不二的,于是為大悲心之所驅使,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化衆生,以此為基本的動力,再以大無畏的積極精神,充實自己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進而随順所應度化的機宜,示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及各種不同的國土,以發展無所不度的大慈悲心,以充實往來不息的無限本懷,以圓成幻化所作的佛事。
所以菩薩行者,不但在因中果敢勇毅的舍己為人,就是到最高佛果亦不忘如何度生。
可見佛菩薩的度生,不是暫時而永久的,亦即徹始徹終的,盡未來際的,常無間斷的,運用種種方便,以作利有情事。
如來現起他受用如來是指證覺的佛陀,所謂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得名如來。
諸佛如來所示現的身相,唯識學上說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的三種。
攝大乘論彼果智品說:“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
如是法身或自性身,為佛所自親證到的,為佛佛所能互見的,是如來自性清淨本體,常住不變,不生不滅,離諸名相,絕諸言思,雖無色心差别相用,但為受用、變化二身之所依止。
又說:“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
如是受用身或報身,依于法身而有,法身雖是體用圓滿,但因它是無一切相,衆生所不能見,因此利益衆生的佛事,不得不現起受用身。
所以知道有此受用身,是因菩薩所見的諸佛大集會,在這大集會中,為地上菩薩所見的佛,所以稱之為受用身。
他受用身在清淨佛土中弘闡大法,令大乘菩薩受用大乘法樂。
但像這樣所說的受用身,是指他受用身說。
除此,還有佛的自受用身,這是由佛在無量劫中,修集無量福德智慧,莊嚴法性功德,最後證得大圓鏡智現起的華藏世界海永恒而圓滿的色身,恒續湛然的盡未來際的受用清淨法樂,如是清淨法樂,唯佛獨自受所用的,不特天魔外道所不能知,就是聲聞、緣覺以及菩薩,亦所不能領受得到的,所以稱為自受用身。
如是自受用身,是一切如來的各别自體,微妙不可思議,所居是純淨土。
十地菩薩都不能享受到的清淨法樂,始從自己的平等性智中,示現微妙清淨功德身,專為教導十地菩薩,現大神通,轉正*輪,合其斷絕疑網,受用大乘法樂。
論中又說:“變化身者,亦依法身現起”。
像釋尊在印度的八相成道就是變化身。
最初從兜率天内院示現沒相,示現來到人間受生,示現享受世間五欲之樂,示現臉城出家去修行,示現到外道的地方修諸苦行,菩提樹下證等正覺而得成佛,在鹿野苑等轉大*輪,最後到拘屍那入大涅槃。
此變化身,不但示現八相成道,還能生起種種變化身事,所以生起種種變化身事,目的為了利樂一切有情,有情是有種種不同身相的,所以不得不現起種種變化身,說種種不同的教法,化度初發心的菩薩、聲聞等二乘人,并及在異生位的衆生,令其善根成熟,不生三惡趣中,進而脫離三界,得到生死解脫。
自性、受用、變化三身的身字,是體的意思,亦依的意思,或衆德聚義,有這種種意思,所以總名為身。
自性身,是佛親所證覺的,佛佛互見的,常住不變的,他受用及變化二身,随機所見差别而有變化。
這是從随所見而推論到佛的本身以及徙他所見不同,立有三身差别。
十地菩薩所被機諸佛所有的他受用身,專為地上聖者菩薩所示現的,亦唯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得見。
地上菩薩既有階位不同,佛就随其諸地不同,所現起的他受用身,固然有著勝劣差别,所現起的清淨佛土,也有廣狹多少不同。
如為初地所現的是百丈身,坐在百葉蓮華上,宣說布施波羅密,為二地所現的是千丈身,坐在千葉蓮華上,宣說持戒波羅密,為三地菩薩所現的是萬丈身,坐在萬葉蓮華上,宣說忍辱波羅密,乃至為十地現百萬億丈身,坐在百萬億蓮華上,宣說智波羅密。
所謂十地菩薩是:初證二空理的名歡喜地,遠離戒垢的名離垢地,得殊勝定的名發光地,能燒二障的名焰慧地,智功超越的名難勝地,勝智現前的名現前地,功用至極的名遠行地,衆惱不動的名不動地,得無礙智的名善慧地,蔭蔽一切的名法雲地。
這個他受用身,雖是如來現起,但不是如來親自所受用的,而是登地的十地菩薩所受用的,可說這是如來所覆被的當機衆。
如來現起的他受用身,為什麼獨被機于十地菩薩?因為要到十地菩薩,才夠資格見到如來他受用身,至于地前菩薩、二乘聖者、五趣有情,是佛變化身所要化度的對象,不能見到佛的他受用身,不能聽到佛的圓頓大教,所謂“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正是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