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第七識頌
關燈
小
中
大
1有漏雜染識
帶質、有覆、通情本,随緣執我量為非。
第六意識已經講完,現績講第七末那識。
末那是印度話,中國譯之為意。
以思量為它的性相,這到下面會要講到。
由于它為第六識所依,所以特地名為意根,但亦可以名為意識。
唯與第六意識不同的,因第六意識的得名,是約依意根生起說的,就是依意之識名為意識,乃是所謂依主釋。
但第七末那名為意識,是約意即是識說的,不論是識的業用和識的自體都即是意,與第六意之識的意識,當然有著極大的不同,此是所謂持業釋。
例如藏識,識就是第八識體一般。
第六與第七兩識得名的差别,原因在此。
經論中把第七名意不名意識者,大概約有下列幾種原因:一、恐與第六意識相互混淆;二、末那雖同時也可以名心,也可以名識,但積聚的心義,了别的識義,不及第八識和前六識,唯思量的意義,為任何識所不及;三、末那是第六識的近所依,就是第六識從于所依之根名意識,好像前五識依于眼等根,從它的所依名限識等,而所依根之意,即是第七末那識。
由于有這一二個原因,所以第七特名為意。
關于第七識生起所應具備的緣,在頌文中也沒有說到,現在特先略為說明,依照唯識論中所說,末那生起所須具備的緣,在諸識中是最少的,隻要根本依,作意及自種子的三緣,若加等無間緣的開導依,就成四緣而生。
阿賴耶識的根本依,實就是第七識的所依,因為第七依于第八才得生起的。
瑜伽論五一說:“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
不特如此,阿賴耶識的根本依,又為第七識的所緣,因為第七識緣于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的,對法論卷二說:三思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
唯識三十頌更簡單的說為:“依彼緣于彼”。
頌中的兩個彼字,都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關于第七識所相應的受,在諸受中,唯與舍受相應,不但沒有苦樂二受,就是憂喜二受亦無。
原因末那緣境,行相極為幽做,所以沒有其餘諸受情緒的反應。
帶質有覆通情本此明末那所緣境及其識性是什麼。
前明境有三種,但為末那所緣的,隻是帶質境一種。
前面說過,末那是以第八見分為所緣境,就是托第八識的本質境,變起自心中的相分,作為自己的所緣,所以名為帶質境。
在這當中,不用說,第七末那識的見分是能緣心,第八賴耶識的見分為所緣境,而這七八二識的見分,發生能所緣的關系時,便帶起第八識的見分本質而緣,亦即所謂心與心法連帶而起,為真帶質,此真帶質,因為是從所緣的本質起,所以不同無質獨影,不假所緣之質,唯從第六見分心上的忽然現起。
至于與真帶質相對的似帶質,謂第六識于緣過去的塵境時,須變本質上相似的相狀而緣。
如以燈照壁,壁上的光相,從燈的能照一頭所生的相似形相。
因為是由變帶生起的,所以名為似帶質;因為是有質獨影,所以又名真獨影境。
此帶質境是不正當的分别,于境界上起諸錯誤的行解。
如第七識于第八識上,幻現起我體觀念的錯誤行解的相分。
而這相分,一方面由于第七識的無明渲染所成,可以說它通于執情,一方面是由第八識的似常一相配合所成,因而可說通于本質。
換句話說,就是一半和所緣的第八見分同一種生,而另一半和能緣的第七見分同一種生。
由此七八兩個見分心聯帶爍起的一種假相,便是第七識所緣的帶質境,可說這是一切有情的生死根本。
正因有此生死根本,所以世間一切凡夫,總為愛著色境之所牽纏,無法子以割斷或突破。
如地居二天,男女的身形相交,夜摩天的男女勾抱,兜率天的男女執手,變化天的男女相笑,他化天的男女相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有情,愛根亦還未斷除,所以名為通情本。
當知有情之所以名為有情,原因就是第七見分能緣心,恒常起諸執著的心念,堅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并且對它愛戀不舍,所以名為有情。
第八見分既為第七所緣的境,當然也就成為第七識的本質,所以名之為本。
由第七識見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的所謂相分,是從七八兩頭見分生的,所以名之為通。
如此,為什麼不叫帶情境而獨名為帶質境?當知這是情所變的,隻有情帶彼質,不是彼質帶情,因為仗質而生,挾帶似彼本質,所以名為帶質,不得名為帶情,這是很重要的,不可不子注意有覆兩字,是明識的性别。
前面一再說到善、不善、無記三性。
末那于三性中,唯屬于無記性,而無記有有覆與無覆的兩類,末那唯是有覆無記性。
因末那的體性,既沒有順益作用,善事又不會去做,又沒有違損作用,惡事亦不會去造,總是長期的保守它那中庸無記性的态度,雖則保持這樣一個态度,但又經常的為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四根本惑,不信、放逸、懈怠等的八大随煩惱之所纏裡,因而就把真實的義相穩藏蓋覆起來,使得第七識對于境界的認識,無法明晰的辨别清楚,于是幻起以為是我的錯覺,牢牢的在這上面有所執著,不能無阻礙的向聖道前進,覆障聖道無漏智的現前,覆障自心的使不得清淨,所以叫做有覆。
雖是有覆染污法,但它的行相任運徽細,不感可愛和非可愛果,無法子以記别,所以名為無記。
不特欲界如此,就是上二界中,由于根、随二惑尚未斷除,雖說其性是不善的,但由定力攝伏覆藏,所以同樣為無記性。
随緣執我量為非此明末那的識量。
如上所說的三量,末那唯通非量,不通現量與比量。
末那所緣的第八識見分,不論從那一角度去觀察,是都不夠資格稱為我的,但因第七識的認識不清,随其所緣妄執為我,所謂非我計我,所以其量為非,因它這種審量,望于第八不稱本質,固然是屬非量,望于所起變相不稱相分,同樣是屬非量。
當知此識疏所緣的境緣,固是第八識的見分,而此末那親所緣的境緣,則是自識的相分。
若自若他,都是依他起性,無常無主,無有所謂自我,怎可妄執為我?不可執我而仍妄執為我,這不是非量是什麼? 現成為問題的,就是末那為什麼妄執第八見分為我而成非量?主要當然由于第八識的見分,其性恒時相續不變,具有似常似一的我相,末那不知這是相似的常一,以為真的是常是一,所以自然将之執取為我。
依唯識說,特别是護法說,每識具有四分,末那既能緣第八識見分,為什麼不緣其餘的三分子賴耶内在的自證分及證自證分,形态極為幽隐微細,不是末那所能辨别認識到的,所以不緣。
至賴耶所緣相似外境之根身器界的相分,不特構成生命體的根身是有間斷的,就是廣大的器界,一般認為天長地久的,實亦有其間斷的時候,既無常恒的狀态,亦無統一的象征,所以未那不以之為緣而執為我。
至賴耶内在所含藏的種子相分,特别是世間有漏種子,到了無漏道生的時候,就被對治不再存在,與恒常一味的我義不合,所以末那也就不以它作為所緣。
至緣賴耶見分為我,具有三點特殊意義:一、恒轉,就是在時間上,第七我見恒時生起,一直都是那樣的任運相續不斷。
二、内執,就是第七識的執我,但執自己的内我不舍,并不執于外在的什麼我。
三、一境,就是第七識但執第八見分為境,任運一類的相續,始終都是如此的,沒有任何的改變。
具有這樣三種特殊的意義,所以就形成
第六意識已經講完,現績講第七末那識。
末那是印度話,中國譯之為意。
以思量為它的性相,這到下面會要講到。
由于它為第六識所依,所以特地名為意根,但亦可以名為意識。
唯與第六意識不同的,因第六意識的得名,是約依意根生起說的,就是依意之識名為意識,乃是所謂依主釋。
但第七末那名為意識,是約意即是識說的,不論是識的業用和識的自體都即是意,與第六意之識的意識,當然有著極大的不同,此是所謂持業釋。
例如藏識,識就是第八識體一般。
第六與第七兩識得名的差别,原因在此。
經論中把第七名意不名意識者,大概約有下列幾種原因:一、恐與第六意識相互混淆;二、末那雖同時也可以名心,也可以名識,但積聚的心義,了别的識義,不及第八識和前六識,唯思量的意義,為任何識所不及;三、末那是第六識的近所依,就是第六識從于所依之根名意識,好像前五識依于眼等根,從它的所依名限識等,而所依根之意,即是第七末那識。
由于有這一二個原因,所以第七特名為意。
關于第七識生起所應具備的緣,在頌文中也沒有說到,現在特先略為說明,依照唯識論中所說,末那生起所須具備的緣,在諸識中是最少的,隻要根本依,作意及自種子的三緣,若加等無間緣的開導依,就成四緣而生。
阿賴耶識的根本依,實就是第七識的所依,因為第七依于第八才得生起的。
瑜伽論五一說:“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
不特如此,阿賴耶識的根本依,又為第七識的所緣,因為第七識緣于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的,對法論卷二說:三思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
唯識三十頌更簡單的說為:“依彼緣于彼”。
頌中的兩個彼字,都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關于第七識所相應的受,在諸受中,唯與舍受相應,不但沒有苦樂二受,就是憂喜二受亦無。
原因末那緣境,行相極為幽做,所以沒有其餘諸受情緒的反應。
帶質有覆通情本此明末那所緣境及其識性是什麼。
前明境有三種,但為末那所緣的,隻是帶質境一種。
前面說過,末那是以第八見分為所緣境,就是托第八識的本質境,變起自心中的相分,作為自己的所緣,所以名為帶質境。
在這當中,不用說,第七末那識的見分是能緣心,第八賴耶識的見分為所緣境,而這七八二識的見分,發生能所緣的關系時,便帶起第八識的見分本質而緣,亦即所謂心與心法連帶而起,為真帶質,此真帶質,因為是從所緣的本質起,所以不同無質獨影,不假所緣之質,唯從第六見分心上的忽然現起。
至于與真帶質相對的似帶質,謂第六識于緣過去的塵境時,須變本質上相似的相狀而緣。
如以燈照壁,壁上的光相,從燈的能照一頭所生的相似形相。
因為是由變帶生起的,所以名為似帶質;因為是有質獨影,所以又名真獨影境。
此帶質境是不正當的分别,于境界上起諸錯誤的行解。
如第七識于第八識上,幻現起我體觀念的錯誤行解的相分。
而這相分,一方面由于第七識的無明渲染所成,可以說它通于執情,一方面是由第八識的似常一相配合所成,因而可說通于本質。
換句話說,就是一半和所緣的第八見分同一種生,而另一半和能緣的第七見分同一種生。
由此七八兩個見分心聯帶爍起的一種假相,便是第七識所緣的帶質境,可說這是一切有情的生死根本。
正因有此生死根本,所以世間一切凡夫,總為愛著色境之所牽纏,無法子以割斷或突破。
如地居二天,男女的身形相交,夜摩天的男女勾抱,兜率天的男女執手,變化天的男女相笑,他化天的男女相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有情,愛根亦還未斷除,所以名為通情本。
當知有情之所以名為有情,原因就是第七見分能緣心,恒常起諸執著的心念,堅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并且對它愛戀不舍,所以名為有情。
第八見分既為第七所緣的境,當然也就成為第七識的本質,所以名之為本。
由第七識見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的所謂相分,是從七八兩頭見分生的,所以名之為通。
如此,為什麼不叫帶情境而獨名為帶質境?當知這是情所變的,隻有情帶彼質,不是彼質帶情,因為仗質而生,挾帶似彼本質,所以名為帶質,不得名為帶情,這是很重要的,不可不子注意有覆兩字,是明識的性别。
前面一再說到善、不善、無記三性。
末那于三性中,唯屬于無記性,而無記有有覆與無覆的兩類,末那唯是有覆無記性。
因末那的體性,既沒有順益作用,善事又不會去做,又沒有違損作用,惡事亦不會去造,總是長期的保守它那中庸無記性的态度,雖則保持這樣一個态度,但又經常的為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四根本惑,不信、放逸、懈怠等的八大随煩惱之所纏裡,因而就把真實的義相穩藏蓋覆起來,使得第七識對于境界的認識,無法明晰的辨别清楚,于是幻起以為是我的錯覺,牢牢的在這上面有所執著,不能無阻礙的向聖道前進,覆障聖道無漏智的現前,覆障自心的使不得清淨,所以叫做有覆。
雖是有覆染污法,但它的行相任運徽細,不感可愛和非可愛果,無法子以記别,所以名為無記。
不特欲界如此,就是上二界中,由于根、随二惑尚未斷除,雖說其性是不善的,但由定力攝伏覆藏,所以同樣為無記性。
随緣執我量為非此明末那的識量。
如上所說的三量,末那唯通非量,不通現量與比量。
末那所緣的第八識見分,不論從那一角度去觀察,是都不夠資格稱為我的,但因第七識的認識不清,随其所緣妄執為我,所謂非我計我,所以其量為非,因它這種審量,望于第八不稱本質,固然是屬非量,望于所起變相不稱相分,同樣是屬非量。
當知此識疏所緣的境緣,固是第八識的見分,而此末那親所緣的境緣,則是自識的相分。
若自若他,都是依他起性,無常無主,無有所謂自我,怎可妄執為我?不可執我而仍妄執為我,這不是非量是什麼? 現成為問題的,就是末那為什麼妄執第八見分為我而成非量?主要當然由于第八識的見分,其性恒時相續不變,具有似常似一的我相,末那不知這是相似的常一,以為真的是常是一,所以自然将之執取為我。
依唯識說,特别是護法說,每識具有四分,末那既能緣第八識見分,為什麼不緣其餘的三分子賴耶内在的自證分及證自證分,形态極為幽隐微細,不是末那所能辨别認識到的,所以不緣。
至賴耶所緣相似外境之根身器界的相分,不特構成生命體的根身是有間斷的,就是廣大的器界,一般認為天長地久的,實亦有其間斷的時候,既無常恒的狀态,亦無統一的象征,所以未那不以之為緣而執為我。
至賴耶内在所含藏的種子相分,特别是世間有漏種子,到了無漏道生的時候,就被對治不再存在,與恒常一味的我義不合,所以末那也就不以它作為所緣。
至緣賴耶見分為我,具有三點特殊意義:一、恒轉,就是在時間上,第七我見恒時生起,一直都是那樣的任運相續不斷。
二、内執,就是第七識的執我,但執自己的内我不舍,并不執于外在的什麼我。
三、一境,就是第七識但執第八見分為境,任運一類的相續,始終都是如此的,沒有任何的改變。
具有這樣三種特殊的意義,所以就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