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六識頌
關燈
小
中
大
一樣的各個心所,當然亦如君王那樣的連帶轉易而轉易。
此中,根指六個根本煩惱,随指大随、中随、小随的二十個随煩惱,信等是指十一善心所,等亦可以說是等取五遍行、五别境、四不定。
如是所有五十一個心所,都是随從識性轉易而起。
假定識性是善的,信等十一個善心所,立即附和于他,同時随之生起;假定識性是不善的,根随煩惱染污心所,也就不甘落後的,與之同時生起。
可是這些善惡心所,不論怎樣随從識性的轉易生滅不定,但仍能保持自身恒時染淨的特性,所以随識轉易而轉起轉滅。
假定識性是無記的,遍行等的無記心所,立刻也就乘便和他相生。
不過由于遍行、别境等的通于三性,并不單行的保持原有的無記狀态,而是随從識性的善、惡可以轉易的。
就是識性善時,遍行、别境等,亦轉為善,識性不善時,遍行、别境等;,亦轉為不善。
三性的轉易固然是如此,三界、三受的轉易,當知也是這樣,不再别為贅說。
心所所以随從心識在各方面轉易而轉易,原因心所是聽任于心王指使的,随從心王而工作的,意識心王既于三性、三界、三受的恒轉改易,五十一個心所,自然總是與之互相牽連而起,彼此相互協調的采取同一步驟,不會相互乖違的各行其是。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這是說明意識的業用。
吾人内心所潛在的思想計劃,或要這樣那樣的精密藍圖,固是吾人行為活動的基本要素,但它定要藉重身語的工具,才能表現出自己的所行所為,是有益于人群的,還是有害于人群的,是為自己建立偉大功勳的,還是為毀滅自己人性的,如沒有運用身、語表達内心的所思所想,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要做什麼的,當然一切就談不上。
如魚潛藏在深淵不動,人們就不可能知道其中是否有魚,一定要待魚從深淵中鼓浪而出,人才明顯的知道,其中原是有魚的。
人類的行為也是如此,假使沒有外在的身、語活動,你的為善為惡誰也不知。
所以需要身語意三業的内外配合,才能造成感受苦樂果報的善惡業力。
動身發語獨為最身業的不能自動,語業的不能自發,這是誰都知道的,所以其中必有一個動身發語的推動者,不用說,這當然是内在的心識,而内在的心識雖說有八,但以意識的行相最為強健勇銳,所以說獨為最。
為什麼要這樣講?當知吾人的動身發語,并不是真的盲目沖動,而是通過三個必經的階段,然後才采取實際行動的。
如遇繁複重大而又特殊的境界現前,意識對它首先作番審慮計度思考,衡量它的利害、得失、善惡、是非以及怎樣适應它的次序方法,是為審慮思。
經過一番仔細的策劃和研讨,就于現前境界有了适當的估計,得到應該怎樣去進行的決定,決定照所想像籌量的去做,是為決定思。
一經決定之後,認為這樣去做,不會成為問題,于是毫不猶豫,運動身體如實的去行,發表語言确切的表達,或簡單的說為以身、語處理當前的一切境界,看看是取這個境界,還是給子這個境界,是應遠避這個境界,還是趣向這個境界,是應成就這個境界,還是破壞這個境界。
像這樣去做的,就是所謂造業,亦即是發動思。
當知最初的審慮屬于謀,中間的決定屬于斷,後之動身發語屬于行。
吾人的任何一個行為活動,沒有不經過這三個程次的。
如以三業來說:動身是身業,發語是語業,而意識所起的謀斷之思是意業。
唯識論說:“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
因意業為身、語二業的根本,所以一切善惡業皆根源于此第六意識。
可見吾人造業的完成,完全是由最極猛利的意識為主謀,不是其他沒有深思遠慮的心識,所能湊其膚功的。
因而吾人的任何一個行為活動,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免得造成重大罪業。
。
意識含有的三種思的作用,就是五遍行中的思心所,因為思以造作為它的特性,驅使自心合起作用。
五遍行中的思心所,雖八識中悉皆具有,但前五識的了别外境,對于動身發語,固亦有它勝用,但隻間接的資助意識或子助力,以了境審決而已,并不能直接的發動身語,能直接動身發語的,唯有第六意識,所以說獨為最。
至于七八二識:末那雖有執我的作用,賴耶雖有持種的功能,可是與它們相應的思,是屬任運之思,既不采取實際行動,亦複沒有損益功用,所以通常不名為業,隻可叫做業者。
直接動身發語的,既唯意識有這功能,那它怎會發動身語的?原來吾人由六種識與境界相接觸,亦即感覺到境界的怎樣,是有益于身心的,抑有害于身心的,或根本無損益的,于是産生苦、樂、舍的不同情緒,而對當前的一切境界,自然而然的也就發生反應,并且發生了取舍的行為。
如手接觸到火,立即将手縮回,以免受到灼傷,當知這就是識相應思的作用,亦名為業。
意識的造業,是單有自動發語的功用?抑或還有其他什麼特能?依于唯識論典告訴我們:色無色界的有情,同樣具有思心所,雖則沒有身語的活動,但仍然可以叫做業,因在上二界的有情,各别修他自己所修的定,而得彼二界的果報,是即可以說之為業。
總之,有意業的時候,不定有身語二業,有身語二業的時候,則決定會有意業,所以說身語二業時,雖沒有明顯的說出意業,但實含有意業在内,這是我們所不可不知的。
引滿能招業力牽這是說明引業與滿業的性質差别。
引業是起始之業,就是引導牽引,為意識相應思所造的強有力的善惡業,熏成善惡業種子,合藏在阿賴耶識中,到其業力成熟了時,能牽引第八識在五趣中,感受一期相續不斷的苦樂總報體。
如造殺業多的,能引地獄的總報,盜業多的,能引餓鬼的總報,淫業多的,能引畜生的總報,十善業多的,能感人類及欲界天的總報,十善業多而又再加定業多的,就感色無色界天的總報。
引業所感的總報,“如生為人類,人與人是一樣平等的。
人類的壽命,根身的構造,感官的認識,對于自然的享受等,都不緻相同。
從這引業所感的業果說,人類主要的本質是平等的”。
沒有誰勝誰不如的差别,更沒有非法的階級存在。
滿業是業的究竟,為缺乏推理作用而又不能發潤的前五識相應思所造的善惡業,雖說如此,但亦由六識之所引起的,因為不同引業之思的強而有力,所以其所造成的業力非常微薄,但這微薄的業力,熏成了業種以後,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到其業力成熟了時,就能招感填滿五趣總報的别報。
如同生于人類,有六根完具的,有六根殘缺的,有壽命長的,有壽命短的,有大富貴的,有極貧窮的,有眷屬美滿的,有眷屬乖違的,有相好莊嚴的,有面貌醜陋的,有才能高超的,有才能低下的,有知識廣博的,有知識簡單的。
總之,人類有著各式各樣的差别,這從現實世間可明白發現,當知皆是由于滿業之所使然。
不但人類如此,就是同樣的生到天上,亦有輻報的優劣不同,或是同樣的生到三惡趣,亦有苦樂的輕重不同。
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還不是由于所造的滿業而來。
再以人趣來說:吾人同樣的由引業而生到人類,可是由于滿業的關系,使得吾人的遭遇大有不同。
原因某人的所以得大财富,是由過去的好施而來,某人的所以非常貧窮,是由過去的鄙吝而來,某人的所以容色妹好,是由過去的貞潔而來,某人的所以諸根醜陋,是由過去的性蕩而來。
諸如此類的差别不同,在這世間亦可說是随處皆見。
三逗種差别,不但不全是過去業所規定的,更多是由于衆生共業所限制,自己現業所造成。
從引業所感的果報說,如生為人類,此生即沒有徹底變革的可能。
由于共業及現生業如此的,即大有改進的餘地,不善的,當從善業的精進中變革他;善的,當使他增長為更完善的。
佛法重業感不落于定命論,重視現生的進修,特别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
所以佛法的業力說,決不是一般的定命論。
經中對這引、滿二業曾舉喻說:引業好像畫師先畫好一個人身的輪廓,滿業則猶如在輪廓的人身上,用彩色慢慢的子以填滿。
由引業而感的總報,如所畫的人像已經成功,由滿業而感的别報,如畫像中的彩色已經填滿。
填滿的彩色美觀不美觀,要看填者的技藝高不高明來決定,所感的别報是不是理想,要看有情的造業為善為惡,甚至善惡二業若多若少來決定。
能招,是說引滿二業,能招感總别二報。
業力牽又是什麼意思?意顯有情在五趣中生死輪回,感受總别不同的果報,完全是由意識動身發語所造成的引、滿二業之所牽引的。
業力牽引你上天堂,你不得不上天堂,業力牽引你入地獄,你不得不入地獄。
由此可知造作善惡業的意識,在生死輪回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
不但創造有漏業是如此,就是運用意識修習無漏正道,亦可轉凡人聖,轉識成智,得二轉依果。
假定是修念佛行而求生淨土的,亦可由此淨業,引生極樂淨土。
有什麼業,得什麼果,在因果律說,是決定了的,沒有絲毫懷疑的餘地。
所以吾人的動身發語,起心動念,定要特别小心留意,決不可随便的忽視,緻造成不可挽救而落于罪惡深淵的重大業力!當知佛法所說的業果,是世間的明白事實,不容任何人否認的引、滿二業在善、惡、無記的三業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因為是與善、惡心所俱起的。
至于無記業,不但對于自他沒有損益,就是對于二世亦無損益,所以不能招感來生的果報。
雖則同樣是善、惡業,但又必定勢力強的,才能引生未來果報,如果是赢劣的諸業,因為沒有勝用的關系,自亦不能為主攝植習氣引生後果。
這末說來,可見五識雖亦由善或煩惱俱起造作諸業,但沒有引、滿餘生的功用。
2無漏清淨識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意識的有漏雜染态,已于前二頌中說明,現在續明意識的無漏清淨态,看看它是怎樣得到轉依的,怎樣成為純無漏的,轉依所得的是什麼智?依于因果律說:修世間的有漏業,就感五趣的果報,修出世的無漏智,當得出世的聖果。
一切聖果的所以不克取證,是由意識的一向順生死流、,而意識所以一向順生死流,實由我法二執的從中作祟。
而我法二執又各有俱生與分别的兩類,略明如下。
所謂俱生我執,是指無始時來,六七二識,虛妄熏習,由于内在因力,恒與身根俱起,不待邪敵及邪分别,便能任運自然而轉。
但這又有常相續和有間斷的兩種:如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以為是實自我,從無始來一直到無漏觀智未生起前,總是恒時相績存在的。
若第六識緣諸識所變的五蘊相,于上幻起我的錯覺,妄執以為是實自我,雖也是從無始來就存在的,但容有少時暫停不起。
這兩種俱生我執,既是任運而起的,亦是最極做細的,很不容易把它斷除,要到修道位上,修殊勝的生空觀,方能逐漸的除滅。
所謂分别我執,雖說不與身俱,但須種子内熏,亦須外緣湊助,亦即要待邪教及邪分别,方得生起作用,且唯是第六意識所有的。
但這同樣有兩種:就是緣邪教所說的五蘊相,本不是實在自我,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我;或緣邪教所說的影像,更不是實在自我,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我,這兩種分别我執,因是虛妄分别起的,行相既非常粗顯,斷除亦相當容易,一入初見道的時候,見到無我的真理,立刻就知其我不可得,我的妄執也就除滅。
所謂俱生法執,是指無始時來,六七二識,虛妄熏習,由于内在因力,恒與身根俱起,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便能任運自然而起。
但這亦有常相續和有間斷的兩種:如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對這我相緣得更為精細,實際與上所說的俱生我執,大體是相似的,不過不了解賴耶是相似繼續不斷的緣生如幻的假法,而妄以為它是具有固定軌格的法體。
從無始來一直到無漏觀智未生起前,總是恒時相續存在的。
若第六識緣諸識所變的五蘊、六人、十八界等相,不知這是心識之所變現的,而在上面生起實法的觀念,妄執以為是實有法。
這兩種俱生法執,既是任運現起的,亦是最極微細的,很不容易把它斷除,定要到初地至十地的修道位上,修殊勝的法空觀,方能逐漸的斷除。
所謂分别法執,雖說不與身俱,但須種子内熏,亦須外緣湊助,亦即要待邪教及邪分别,方得生起作用,且這亦唯第六意識所有。
但這同樣的有兩種:就是有的緣小乘教法所說的蘊、處、界等的諸相,不知它的假有無實,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實在法;有的是緣外道所說神我等的影相,不知它的根本不可得,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實在法。
這兩種分别法執,因是虛妄分别起的,行相既非常粗顯,斷除亦相當容易,一登地入于初見道時,見到諸法的真理,了知諸法不可得,法的妄執立刻除滅。
有了如上的我法二執存在,自然就形成兩大障礙來。
這話怎講?謂由我執為主體,就有煩惱障礙涅槃的煩惱障現前;若由法執為主體,就有覆蔽前境障礙菩提的所知障生起。
這二執二障,可說是向無上佛道前進的最大絆腳石,亦是轉凡成聖的最大障礙,如不撲滅這二執二障的阻力,不但使你不能向覺道安然前進,要想轉凡成聖亦是不可能的。
所以修學佛法的行人,定要斷除這二執二障! 發起初心歡喜地要想斷除二執二障,必須修習我法二空觀智,但能修習這個觀智的,唯有第六意識可以擔任,因為第六意識确有負起返入聖流的能力。
怎樣著手修習?最初徙觀行位修生空觀,到達七信位的這個階段,其觀行發生相當的力量,漸次能伏分别我執,令其不再生起妄執,不過還未做到盡伏;一旦進入八信位後,開始修法空觀,經過十住、十行、十同向的三賢位,到了加行道的階段,觀力增強能夠降伏盡淨,從此可以使他不再現行。
行者在加行位上,繼續修四尋思觀,抉擇諸法法性谛理,到了加行究竟時,就舍差别的事相,實證平等的真如,入于見道而證初歡喜地,成為聖者菩薩。
但這不是簡單所得的,而是經過多劫的勤修,現在始得斷除分别障種。
證得一分真實轉依,親自體悟真如妙理,成為名符其實的菩薩,對于自己的将來成佛,已經得到無畏的決定忍可。
其時内心中的歡喜,真是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所以名為歡喜地,又名為極喜地。
于此地中,具有入地心、住地心、出地心的三心。
所謂初心,是指初入歡喜地的一念心,就在這個初入心位,就能斷除分别我法二執。
到這時,一心求證的真如,已由根本無分别智體證到。
菩薩行者在未登地以前,不論怎樣修行,因為是以有漏第六識而修,其有漏的聞思修慧,雖能發生一股力量,漸伏分别所起二障,總還是個異生性,居于凡夫的地位,定要到世第一後心,運用高度的智慧,徹底斷除異生性,而完成了聖人性,始得入于聖者位。
小乘在見道位的時候,固亦證悟了諸法真理,但他們所證的隻是生空理,對于法空理還未體驗到,可是菩薩所證到的,不特是生空理,就是法空理,亦明确見到,所以遠遠超勝于二乘。
小乘證得生空理後,隻能成就自利行,并不能從事利他,而菩薩證得了生法二空理,因為自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不特成就自利行,且積極的去完成利他行,這當然又不是小乘聖者所及的。
正因如此,所以生大歡喜。
地是可踐履的意思,其性極為仁厚,不論受到怎樣的壓力,都不會有不愉快的表現。
又名能持,意顯到了初地這個階段,有個特殊的力量,能持無量的功德。
亦名能載,如大地的能夠荷載一切,意顯初歡喜地的菩薩,有股雄厚的力量,能荷無量的法門。
複名生成,意顯登地以後,能夠生成無量因果。
更名可依,意謂此是一切諸法之所依止。
地前加行位上的行者所修加行,雖亦能正觀察諸法,但因還是屬于有漏的,同時又還沒有能夠離相,未得實證諸法的真實義,所以妙觀察智不能現前,入于初地以梭,不特體悟諸法真如妙理的無漏根本智生起,就是觀察萬有諸法差别相的後得智亦現前,所以開始發起妙觀察智,這智定與無漏六識及遍行等相應而起,名為妙觀察智心品。
俱生猶自現纏眠入初地時,雖斷分别我執及分别法執,但出觀位的時候,由于有漏識的依然生起,還不能做到無漏的一味相續,俱生我執及俱生法執,猶仍不時的現前,所以說“俱生猶自現纏眠”。
缰就二執二障的現行說的,就是它們的功用現起時,還有一股相當的力量,纏縛著聖位上的聖者有情,使他們仍然感到有點不大自然。
眠就二執二障的種子說的,就是它們潛在的力能,随逐衆生眠伏在藏識中,随時随刻會發生現行活動。
基于以上理由,所以稱為随眠。
登地的菩薩,為什麼還如此?原因在于初登聖位的菩薩,所有無漏的觀行智力,未能深入而還很薄弱,有漏無漏仍然相互間雜的生起,所以俱生二執的種子猶自眠伏不動,俱生二執的現行猶自現起未滅,未能得到真正純無漏的境界。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意識于入初歡喜地時,雖已開始得到轉依,但還沒有達于圓滿,原因就是俱生二執種現,猶還相間而得現起活動。
但是不論什麼事,隻要繼續向前進,總會達到更理想的成績,所以登地以上的菩薩,不是停止在所得的位次,但在自己的本位,仍積極的修真如觀,經過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就可到達化染為淨,從漏無漏的相間,到達純一不雜的無漏,轉下品的妙觀察智,成為中品的妙觀察智。
遠行地後純無漏這是正明意識的轉依。
行者在不斷的修真如觀中,從二地到七地的這個階段,所修的還是有相有功用行。
所謂有相,即對諸法作有相觀。
因為行者這時的修行,對諸有為相深深厭惡,不能安住在無相思惟中。
所謂有功用行,就是在修觀行中,不是任運自然的,而是要加功用行,才能于所修的得到相應。
到第七遠行地時,工夫進了一步,成為無相有功用行的後邊,強而有力的俱生我執,逐漸的子以摧毀,由下品妙觀察智轉為中品妙觀察智。
此中所謂無相,即對諸法作無相觀。
第六現前地的菩薩,雖也能作無相觀,但還沒有到達純粹無相的地步。
悟入第七遠行地的聖者,不特能作無相觀,且能長期的無間的安住無相觀中,但還是有功用行,未能在無相住中,舍棄有加行的功用。
因為如此,所以稱為無相有功用行。
再由遠行地繼續向前進,進一步踏入第八地的無功用行,經過第九善慧地,第十法空地,直至等覺金剛心的這一階段,由于我法二空觀智的更為加強,俱生法執亦子斷除,于是中品妙觀察智轉為上品妙觀察智。
從這個叙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遠行地實為轉依的重要關鍵;向前它可承上有相有功用行,而達無相有功用行,善修無相觀行,長時無問的安住于無相上,到了無相的邊際,其觀智的工夫,遠遠的超過世間二乘道,二乘是遠不及遠行地菩薩的。
向後它可啟下無相無功用行,雖還不能做到像八地菩薩那樣的任運現起無功用住,但第八地無分别智的任運相續,畢竟還是由于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而來,沒有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怎麼會有第八地的無相無功用行?八地菩薩的無分别智,既然能任運相續而起,一切煩惱永不能動,方得名為純無漏道。
不過由于耽著無相的寂滅,雖諸煩惱不能傾動,但還不能無功用行的去饒益利樂有情而已。
觀察圓明照大千這是說明果德。
所謂觀察,就是指的妙觀察智,意顯此智善能觀察萬有諸法的差别,善能運轉利用無礙的辯才,善能覺悟一切的有情,善能利樂一切的衆生,共功用的殊勝,真是不可思議。
諸佛菩薩所以能夠化導一切有情,可說完全由于運用這個智慧,假定沒有這個智慧,化導衆生是很難的,所以名為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的業用,大體有三大特點:一、圓,圓是圓滿的意思。
謂到第八不動地後,第六意識轉成純一清淨的無漏妙觀察智,其體具足一切功德,無欠無餘的成為最極圓滿的。
一一、明,明是光明的意思。
謂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極光輝燦爛的,能夠明照一切的一切。
三、淨,淨是清淨的意思。
謂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極無漏清淨的,任何一個染法,都不與之相應。
好像中秋夜晚的月亮,體圓明增離垢,照臨大地格外來得分明。
當知佛菩薩所得的妙觀察智,照臨三千大幹世界,不但明顯的地方可以照到,就是幽暗的地方亦可照到,真是所謂無有一處不照矚的,所以稱為照大幹。
佛經中所說的三千大幹世界是這樣的:一個日月所照臨的地方,叫做一個小世界,等于現在所說的一個太陽系。
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幹世界。
在大幹世界上加上三千兩宇,表示大幹世界是從小千、中千、大幹三種之所合成的,而這三千大幹世界,就是一佛所化國土。
諸佛是無量無邊的,大幹世界當亦是無量無邊的。
就佛的度生功能言,不隻可度一個世界的衆生,而是可度無邊世界的衆生,但因各個佛的度生因緣不同,所以經中但說一佛化度一個大幹世界。
八地以上的菩薩,于相及土皆已得到高度的自在,能夠示現種種的身形,度化各類不同的衆生,到佛的最高果位,一切功德皆已圓滿,一切智慧皆已成就,所有威力悉皆無邊,所轉成的妙觀察智,圓滿遍照大幹世界,固然不成問題,說法度諸衆生疑惑,使皆得到一切利樂,自更不成問題。
接著所要說明的,就是妙觀察智所要觀察的,究竟是觀一些什麼?現據成唯識論,略說三點如下: 一、行者在長時期的修智過程中,一旦得到無漏智的現前,直接親證平等不二的諸法真如,是為觀察諸法自相。
自相,是真如法性的木有狀态,不與其他東西發生任何牽涉關系。
親證了諸法真實性後,又複體認千差萬别的諸法共相,原來彼此有著極為深切的關系,不如諸法自相那樣的單純。
以較通俗的話說:諸法各有自相,如地以堅為自相,水以濕為自相,火以熱為自相,風以動為自相,色以變礙為自相,受以領納為自相,想以取像為自相,行以造作為自相,識以了别為自相,慧以知為自相。
如是一切法,各自住其相,真可說是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
諸法亦有共相:如說無常性,這是遍攝一切有為法的,就是任何一個有為法,沒有不是生滅無常的,所以無常是一切有為法的共相。
又如說一色法,這是遍攝顯色形色的一切色的,亦即凡是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的色法,沒有不包括在色中的,所以色法是一切顯形色的共相。
對于這些自相共相,認識得清清楚楚的,是妙觀察智的功用。
成唯識論說的“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正是指此。
二、佛菩薩所得的妙觀察智,可以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的總持,一切無量的定門,一切所發生的功德珍寶。
如以一心攝觀無量事相,統歸于一真如理,或以極少的文字,攝持衆多的意義,并且使之不散不失,是為總持的意義。
修習禅定的行者,從不斷的修學練習中,得到心一境性的不向外馳散,是名為定,如何得彼禅定,亦不是簡單的,定要有其門入,其作禅定之因的,是為定門。
修學總持及修習定,必然都會發生無量珍寶,絕對不是空無所得的,但這所得的珍寶,不是世間所重的财寶,而是出世的行者,所極重視的功德法财。
如由定所得的各種神通,由總持所得的四無礙辯,皆是出世的功德法财。
成唯識論說的“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正是指此。
三、妙觀察智統攝如上一切,得到四無礙解及諸神通,于是不但具有無量慧辯,而且亦具無邊威力,所以能在大衆法會中,現起無邊的作用,如為大衆宣說妙法,示現各種教授教誡,斷諸衆生一切疑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方便善巧無有違失。
因得妙觀察智的佛菩薩:不是無關痛癢的說說,而是将所得的實際經驗,無保留的告訴衆生,衆生得到實際經驗的入指點,自然獲得廣大利樂。
成唯識論說的“于大衆會現無邊用,說法斷疑有情獲益”,正是指此。
此中,根指六個根本煩惱,随指大随、中随、小随的二十個随煩惱,信等是指十一善心所,等亦可以說是等取五遍行、五别境、四不定。
如是所有五十一個心所,都是随從識性轉易而起。
假定識性是善的,信等十一個善心所,立即附和于他,同時随之生起;假定識性是不善的,根随煩惱染污心所,也就不甘落後的,與之同時生起。
可是這些善惡心所,不論怎樣随從識性的轉易生滅不定,但仍能保持自身恒時染淨的特性,所以随識轉易而轉起轉滅。
假定識性是無記的,遍行等的無記心所,立刻也就乘便和他相生。
不過由于遍行、别境等的通于三性,并不單行的保持原有的無記狀态,而是随從識性的善、惡可以轉易的。
就是識性善時,遍行、别境等,亦轉為善,識性不善時,遍行、别境等;,亦轉為不善。
三性的轉易固然是如此,三界、三受的轉易,當知也是這樣,不再别為贅說。
心所所以随從心識在各方面轉易而轉易,原因心所是聽任于心王指使的,随從心王而工作的,意識心王既于三性、三界、三受的恒轉改易,五十一個心所,自然總是與之互相牽連而起,彼此相互協調的采取同一步驟,不會相互乖違的各行其是。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這是說明意識的業用。
吾人内心所潛在的思想計劃,或要這樣那樣的精密藍圖,固是吾人行為活動的基本要素,但它定要藉重身語的工具,才能表現出自己的所行所為,是有益于人群的,還是有害于人群的,是為自己建立偉大功勳的,還是為毀滅自己人性的,如沒有運用身、語表達内心的所思所想,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要做什麼的,當然一切就談不上。
如魚潛藏在深淵不動,人們就不可能知道其中是否有魚,一定要待魚從深淵中鼓浪而出,人才明顯的知道,其中原是有魚的。
人類的行為也是如此,假使沒有外在的身、語活動,你的為善為惡誰也不知。
所以需要身語意三業的内外配合,才能造成感受苦樂果報的善惡業力。
動身發語獨為最身業的不能自動,語業的不能自發,這是誰都知道的,所以其中必有一個動身發語的推動者,不用說,這當然是内在的心識,而内在的心識雖說有八,但以意識的行相最為強健勇銳,所以說獨為最。
為什麼要這樣講?當知吾人的動身發語,并不是真的盲目沖動,而是通過三個必經的階段,然後才采取實際行動的。
如遇繁複重大而又特殊的境界現前,意識對它首先作番審慮計度思考,衡量它的利害、得失、善惡、是非以及怎樣适應它的次序方法,是為審慮思。
經過一番仔細的策劃和研讨,就于現前境界有了适當的估計,得到應該怎樣去進行的決定,決定照所想像籌量的去做,是為決定思。
一經決定之後,認為這樣去做,不會成為問題,于是毫不猶豫,運動身體如實的去行,發表語言确切的表達,或簡單的說為以身、語處理當前的一切境界,看看是取這個境界,還是給子這個境界,是應遠避這個境界,還是趣向這個境界,是應成就這個境界,還是破壞這個境界。
像這樣去做的,就是所謂造業,亦即是發動思。
當知最初的審慮屬于謀,中間的決定屬于斷,後之動身發語屬于行。
吾人的任何一個行為活動,沒有不經過這三個程次的。
如以三業來說:動身是身業,發語是語業,而意識所起的謀斷之思是意業。
唯識論說:“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
因意業為身、語二業的根本,所以一切善惡業皆根源于此第六意識。
可見吾人造業的完成,完全是由最極猛利的意識為主謀,不是其他沒有深思遠慮的心識,所能湊其膚功的。
因而吾人的任何一個行為活動,不得不三思而後行,免得造成重大罪業。
。
意識含有的三種思的作用,就是五遍行中的思心所,因為思以造作為它的特性,驅使自心合起作用。
五遍行中的思心所,雖八識中悉皆具有,但前五識的了别外境,對于動身發語,固亦有它勝用,但隻間接的資助意識或子助力,以了境審決而已,并不能直接的發動身語,能直接動身發語的,唯有第六意識,所以說獨為最。
至于七八二識:末那雖有執我的作用,賴耶雖有持種的功能,可是與它們相應的思,是屬任運之思,既不采取實際行動,亦複沒有損益功用,所以通常不名為業,隻可叫做業者。
直接動身發語的,既唯意識有這功能,那它怎會發動身語的?原來吾人由六種識與境界相接觸,亦即感覺到境界的怎樣,是有益于身心的,抑有害于身心的,或根本無損益的,于是産生苦、樂、舍的不同情緒,而對當前的一切境界,自然而然的也就發生反應,并且發生了取舍的行為。
如手接觸到火,立即将手縮回,以免受到灼傷,當知這就是識相應思的作用,亦名為業。
意識的造業,是單有自動發語的功用?抑或還有其他什麼特能?依于唯識論典告訴我們:色無色界的有情,同樣具有思心所,雖則沒有身語的活動,但仍然可以叫做業,因在上二界的有情,各别修他自己所修的定,而得彼二界的果報,是即可以說之為業。
總之,有意業的時候,不定有身語二業,有身語二業的時候,則決定會有意業,所以說身語二業時,雖沒有明顯的說出意業,但實含有意業在内,這是我們所不可不知的。
引滿能招業力牽這是說明引業與滿業的性質差别。
引業是起始之業,就是引導牽引,為意識相應思所造的強有力的善惡業,熏成善惡業種子,合藏在阿賴耶識中,到其業力成熟了時,能牽引第八識在五趣中,感受一期相續不斷的苦樂總報體。
如造殺業多的,能引地獄的總報,盜業多的,能引餓鬼的總報,淫業多的,能引畜生的總報,十善業多的,能感人類及欲界天的總報,十善業多而又再加定業多的,就感色無色界天的總報。
引業所感的總報,“如生為人類,人與人是一樣平等的。
人類的壽命,根身的構造,感官的認識,對于自然的享受等,都不緻相同。
從這引業所感的業果說,人類主要的本質是平等的”。
沒有誰勝誰不如的差别,更沒有非法的階級存在。
滿業是業的究竟,為缺乏推理作用而又不能發潤的前五識相應思所造的善惡業,雖說如此,但亦由六識之所引起的,因為不同引業之思的強而有力,所以其所造成的業力非常微薄,但這微薄的業力,熏成了業種以後,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到其業力成熟了時,就能招感填滿五趣總報的别報。
如同生于人類,有六根完具的,有六根殘缺的,有壽命長的,有壽命短的,有大富貴的,有極貧窮的,有眷屬美滿的,有眷屬乖違的,有相好莊嚴的,有面貌醜陋的,有才能高超的,有才能低下的,有知識廣博的,有知識簡單的。
總之,人類有著各式各樣的差别,這從現實世間可明白發現,當知皆是由于滿業之所使然。
不但人類如此,就是同樣的生到天上,亦有輻報的優劣不同,或是同樣的生到三惡趣,亦有苦樂的輕重不同。
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還不是由于所造的滿業而來。
再以人趣來說:吾人同樣的由引業而生到人類,可是由于滿業的關系,使得吾人的遭遇大有不同。
原因某人的所以得大财富,是由過去的好施而來,某人的所以非常貧窮,是由過去的鄙吝而來,某人的所以容色妹好,是由過去的貞潔而來,某人的所以諸根醜陋,是由過去的性蕩而來。
諸如此類的差别不同,在這世間亦可說是随處皆見。
三逗種差别,不但不全是過去業所規定的,更多是由于衆生共業所限制,自己現業所造成。
從引業所感的果報說,如生為人類,此生即沒有徹底變革的可能。
由于共業及現生業如此的,即大有改進的餘地,不善的,當從善業的精進中變革他;善的,當使他增長為更完善的。
佛法重業感不落于定命論,重視現生的進修,特别是自己的努力,即由于此”。
所以佛法的業力說,決不是一般的定命論。
經中對這引、滿二業曾舉喻說:引業好像畫師先畫好一個人身的輪廓,滿業則猶如在輪廓的人身上,用彩色慢慢的子以填滿。
由引業而感的總報,如所畫的人像已經成功,由滿業而感的别報,如畫像中的彩色已經填滿。
填滿的彩色美觀不美觀,要看填者的技藝高不高明來決定,所感的别報是不是理想,要看有情的造業為善為惡,甚至善惡二業若多若少來決定。
能招,是說引滿二業,能招感總别二報。
業力牽又是什麼意思?意顯有情在五趣中生死輪回,感受總别不同的果報,完全是由意識動身發語所造成的引、滿二業之所牽引的。
業力牽引你上天堂,你不得不上天堂,業力牽引你入地獄,你不得不入地獄。
由此可知造作善惡業的意識,在生死輪回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
不但創造有漏業是如此,就是運用意識修習無漏正道,亦可轉凡人聖,轉識成智,得二轉依果。
假定是修念佛行而求生淨土的,亦可由此淨業,引生極樂淨土。
有什麼業,得什麼果,在因果律說,是決定了的,沒有絲毫懷疑的餘地。
所以吾人的動身發語,起心動念,定要特别小心留意,決不可随便的忽視,緻造成不可挽救而落于罪惡深淵的重大業力!當知佛法所說的業果,是世間的明白事實,不容任何人否認的引、滿二業在善、惡、無記的三業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因為是與善、惡心所俱起的。
至于無記業,不但對于自他沒有損益,就是對于二世亦無損益,所以不能招感來生的果報。
雖則同樣是善、惡業,但又必定勢力強的,才能引生未來果報,如果是赢劣的諸業,因為沒有勝用的關系,自亦不能為主攝植習氣引生後果。
這末說來,可見五識雖亦由善或煩惱俱起造作諸業,但沒有引、滿餘生的功用。
2無漏清淨識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意識的有漏雜染态,已于前二頌中說明,現在續明意識的無漏清淨态,看看它是怎樣得到轉依的,怎樣成為純無漏的,轉依所得的是什麼智?依于因果律說:修世間的有漏業,就感五趣的果報,修出世的無漏智,當得出世的聖果。
一切聖果的所以不克取證,是由意識的一向順生死流、,而意識所以一向順生死流,實由我法二執的從中作祟。
而我法二執又各有俱生與分别的兩類,略明如下。
所謂俱生我執,是指無始時來,六七二識,虛妄熏習,由于内在因力,恒與身根俱起,不待邪敵及邪分别,便能任運自然而轉。
但這又有常相續和有間斷的兩種:如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妄執以為是實自我,從無始來一直到無漏觀智未生起前,總是恒時相績存在的。
若第六識緣諸識所變的五蘊相,于上幻起我的錯覺,妄執以為是實自我,雖也是從無始來就存在的,但容有少時暫停不起。
這兩種俱生我執,既是任運而起的,亦是最極做細的,很不容易把它斷除,要到修道位上,修殊勝的生空觀,方能逐漸的除滅。
所謂分别我執,雖說不與身俱,但須種子内熏,亦須外緣湊助,亦即要待邪教及邪分别,方得生起作用,且唯是第六意識所有的。
但這同樣有兩種:就是緣邪教所說的五蘊相,本不是實在自我,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我;或緣邪教所說的影像,更不是實在自我,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我,這兩種分别我執,因是虛妄分别起的,行相既非常粗顯,斷除亦相當容易,一入初見道的時候,見到無我的真理,立刻就知其我不可得,我的妄執也就除滅。
所謂俱生法執,是指無始時來,六七二識,虛妄熏習,由于内在因力,恒與身根俱起,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便能任運自然而起。
但這亦有常相續和有間斷的兩種:如第七識緣第八識的見分,對這我相緣得更為精細,實際與上所說的俱生我執,大體是相似的,不過不了解賴耶是相似繼續不斷的緣生如幻的假法,而妄以為它是具有固定軌格的法體。
從無始來一直到無漏觀智未生起前,總是恒時相續存在的。
若第六識緣諸識所變的五蘊、六人、十八界等相,不知這是心識之所變現的,而在上面生起實法的觀念,妄執以為是實有法。
這兩種俱生法執,既是任運現起的,亦是最極微細的,很不容易把它斷除,定要到初地至十地的修道位上,修殊勝的法空觀,方能逐漸的斷除。
所謂分别法執,雖說不與身俱,但須種子内熏,亦須外緣湊助,亦即要待邪教及邪分别,方得生起作用,且這亦唯第六意識所有。
但這同樣的有兩種:就是有的緣小乘教法所說的蘊、處、界等的諸相,不知它的假有無實,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實在法;有的是緣外道所說神我等的影相,不知它的根本不可得,而意識妄想分别以為是實在法。
這兩種分别法執,因是虛妄分别起的,行相既非常粗顯,斷除亦相當容易,一登地入于初見道時,見到諸法的真理,了知諸法不可得,法的妄執立刻除滅。
有了如上的我法二執存在,自然就形成兩大障礙來。
這話怎講?謂由我執為主體,就有煩惱障礙涅槃的煩惱障現前;若由法執為主體,就有覆蔽前境障礙菩提的所知障生起。
這二執二障,可說是向無上佛道前進的最大絆腳石,亦是轉凡成聖的最大障礙,如不撲滅這二執二障的阻力,不但使你不能向覺道安然前進,要想轉凡成聖亦是不可能的。
所以修學佛法的行人,定要斷除這二執二障! 發起初心歡喜地要想斷除二執二障,必須修習我法二空觀智,但能修習這個觀智的,唯有第六意識可以擔任,因為第六意識确有負起返入聖流的能力。
怎樣著手修習?最初徙觀行位修生空觀,到達七信位的這個階段,其觀行發生相當的力量,漸次能伏分别我執,令其不再生起妄執,不過還未做到盡伏;一旦進入八信位後,開始修法空觀,經過十住、十行、十同向的三賢位,到了加行道的階段,觀力增強能夠降伏盡淨,從此可以使他不再現行。
行者在加行位上,繼續修四尋思觀,抉擇諸法法性谛理,到了加行究竟時,就舍差别的事相,實證平等的真如,入于見道而證初歡喜地,成為聖者菩薩。
但這不是簡單所得的,而是經過多劫的勤修,現在始得斷除分别障種。
證得一分真實轉依,親自體悟真如妙理,成為名符其實的菩薩,對于自己的将來成佛,已經得到無畏的決定忍可。
其時内心中的歡喜,真是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所以名為歡喜地,又名為極喜地。
于此地中,具有入地心、住地心、出地心的三心。
所謂初心,是指初入歡喜地的一念心,就在這個初入心位,就能斷除分别我法二執。
到這時,一心求證的真如,已由根本無分别智體證到。
菩薩行者在未登地以前,不論怎樣修行,因為是以有漏第六識而修,其有漏的聞思修慧,雖能發生一股力量,漸伏分别所起二障,總還是個異生性,居于凡夫的地位,定要到世第一後心,運用高度的智慧,徹底斷除異生性,而完成了聖人性,始得入于聖者位。
小乘在見道位的時候,固亦證悟了諸法真理,但他們所證的隻是生空理,對于法空理還未體驗到,可是菩薩所證到的,不特是生空理,就是法空理,亦明确見到,所以遠遠超勝于二乘。
小乘證得生空理後,隻能成就自利行,并不能從事利他,而菩薩證得了生法二空理,因為自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不特成就自利行,且積極的去完成利他行,這當然又不是小乘聖者所及的。
正因如此,所以生大歡喜。
地是可踐履的意思,其性極為仁厚,不論受到怎樣的壓力,都不會有不愉快的表現。
又名能持,意顯到了初地這個階段,有個特殊的力量,能持無量的功德。
亦名能載,如大地的能夠荷載一切,意顯初歡喜地的菩薩,有股雄厚的力量,能荷無量的法門。
複名生成,意顯登地以後,能夠生成無量因果。
更名可依,意謂此是一切諸法之所依止。
地前加行位上的行者所修加行,雖亦能正觀察諸法,但因還是屬于有漏的,同時又還沒有能夠離相,未得實證諸法的真實義,所以妙觀察智不能現前,入于初地以梭,不特體悟諸法真如妙理的無漏根本智生起,就是觀察萬有諸法差别相的後得智亦現前,所以開始發起妙觀察智,這智定與無漏六識及遍行等相應而起,名為妙觀察智心品。
俱生猶自現纏眠入初地時,雖斷分别我執及分别法執,但出觀位的時候,由于有漏識的依然生起,還不能做到無漏的一味相續,俱生我執及俱生法執,猶仍不時的現前,所以說“俱生猶自現纏眠”。
缰就二執二障的現行說的,就是它們的功用現起時,還有一股相當的力量,纏縛著聖位上的聖者有情,使他們仍然感到有點不大自然。
眠就二執二障的種子說的,就是它們潛在的力能,随逐衆生眠伏在藏識中,随時随刻會發生現行活動。
基于以上理由,所以稱為随眠。
登地的菩薩,為什麼還如此?原因在于初登聖位的菩薩,所有無漏的觀行智力,未能深入而還很薄弱,有漏無漏仍然相互間雜的生起,所以俱生二執的種子猶自眠伏不動,俱生二執的現行猶自現起未滅,未能得到真正純無漏的境界。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意識于入初歡喜地時,雖已開始得到轉依,但還沒有達于圓滿,原因就是俱生二執種現,猶還相間而得現起活動。
但是不論什麼事,隻要繼續向前進,總會達到更理想的成績,所以登地以上的菩薩,不是停止在所得的位次,但在自己的本位,仍積極的修真如觀,經過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就可到達化染為淨,從漏無漏的相間,到達純一不雜的無漏,轉下品的妙觀察智,成為中品的妙觀察智。
遠行地後純無漏這是正明意識的轉依。
行者在不斷的修真如觀中,從二地到七地的這個階段,所修的還是有相有功用行。
所謂有相,即對諸法作有相觀。
因為行者這時的修行,對諸有為相深深厭惡,不能安住在無相思惟中。
所謂有功用行,就是在修觀行中,不是任運自然的,而是要加功用行,才能于所修的得到相應。
到第七遠行地時,工夫進了一步,成為無相有功用行的後邊,強而有力的俱生我執,逐漸的子以摧毀,由下品妙觀察智轉為中品妙觀察智。
此中所謂無相,即對諸法作無相觀。
第六現前地的菩薩,雖也能作無相觀,但還沒有到達純粹無相的地步。
悟入第七遠行地的聖者,不特能作無相觀,且能長期的無間的安住無相觀中,但還是有功用行,未能在無相住中,舍棄有加行的功用。
因為如此,所以稱為無相有功用行。
再由遠行地繼續向前進,進一步踏入第八地的無功用行,經過第九善慧地,第十法空地,直至等覺金剛心的這一階段,由于我法二空觀智的更為加強,俱生法執亦子斷除,于是中品妙觀察智轉為上品妙觀察智。
從這個叙述中,我們可以知道:遠行地實為轉依的重要關鍵;向前它可承上有相有功用行,而達無相有功用行,善修無相觀行,長時無問的安住于無相上,到了無相的邊際,其觀智的工夫,遠遠的超過世間二乘道,二乘是遠不及遠行地菩薩的。
向後它可啟下無相無功用行,雖還不能做到像八地菩薩那樣的任運現起無功用住,但第八地無分别智的任運相續,畢竟還是由于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而來,沒有第七地的無相有功用行,怎麼會有第八地的無相無功用行?八地菩薩的無分别智,既然能任運相續而起,一切煩惱永不能動,方得名為純無漏道。
不過由于耽著無相的寂滅,雖諸煩惱不能傾動,但還不能無功用行的去饒益利樂有情而已。
觀察圓明照大千這是說明果德。
所謂觀察,就是指的妙觀察智,意顯此智善能觀察萬有諸法的差别,善能運轉利用無礙的辯才,善能覺悟一切的有情,善能利樂一切的衆生,共功用的殊勝,真是不可思議。
諸佛菩薩所以能夠化導一切有情,可說完全由于運用這個智慧,假定沒有這個智慧,化導衆生是很難的,所以名為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的業用,大體有三大特點:一、圓,圓是圓滿的意思。
謂到第八不動地後,第六意識轉成純一清淨的無漏妙觀察智,其體具足一切功德,無欠無餘的成為最極圓滿的。
一一、明,明是光明的意思。
謂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極光輝燦爛的,能夠明照一切的一切。
三、淨,淨是清淨的意思。
謂八地後的妙觀察智,其體最極無漏清淨的,任何一個染法,都不與之相應。
好像中秋夜晚的月亮,體圓明增離垢,照臨大地格外來得分明。
當知佛菩薩所得的妙觀察智,照臨三千大幹世界,不但明顯的地方可以照到,就是幽暗的地方亦可照到,真是所謂無有一處不照矚的,所以稱為照大幹。
佛經中所說的三千大幹世界是這樣的:一個日月所照臨的地方,叫做一個小世界,等于現在所說的一個太陽系。
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幹世界。
在大幹世界上加上三千兩宇,表示大幹世界是從小千、中千、大幹三種之所合成的,而這三千大幹世界,就是一佛所化國土。
諸佛是無量無邊的,大幹世界當亦是無量無邊的。
就佛的度生功能言,不隻可度一個世界的衆生,而是可度無邊世界的衆生,但因各個佛的度生因緣不同,所以經中但說一佛化度一個大幹世界。
八地以上的菩薩,于相及土皆已得到高度的自在,能夠示現種種的身形,度化各類不同的衆生,到佛的最高果位,一切功德皆已圓滿,一切智慧皆已成就,所有威力悉皆無邊,所轉成的妙觀察智,圓滿遍照大幹世界,固然不成問題,說法度諸衆生疑惑,使皆得到一切利樂,自更不成問題。
接著所要說明的,就是妙觀察智所要觀察的,究竟是觀一些什麼?現據成唯識論,略說三點如下: 一、行者在長時期的修智過程中,一旦得到無漏智的現前,直接親證平等不二的諸法真如,是為觀察諸法自相。
自相,是真如法性的木有狀态,不與其他東西發生任何牽涉關系。
親證了諸法真實性後,又複體認千差萬别的諸法共相,原來彼此有著極為深切的關系,不如諸法自相那樣的單純。
以較通俗的話說:諸法各有自相,如地以堅為自相,水以濕為自相,火以熱為自相,風以動為自相,色以變礙為自相,受以領納為自相,想以取像為自相,行以造作為自相,識以了别為自相,慧以知為自相。
如是一切法,各自住其相,真可說是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
諸法亦有共相:如說無常性,這是遍攝一切有為法的,就是任何一個有為法,沒有不是生滅無常的,所以無常是一切有為法的共相。
又如說一色法,這是遍攝顯色形色的一切色的,亦即凡是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的色法,沒有不包括在色中的,所以色法是一切顯形色的共相。
對于這些自相共相,認識得清清楚楚的,是妙觀察智的功用。
成唯識論說的“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正是指此。
二、佛菩薩所得的妙觀察智,可以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的總持,一切無量的定門,一切所發生的功德珍寶。
如以一心攝觀無量事相,統歸于一真如理,或以極少的文字,攝持衆多的意義,并且使之不散不失,是為總持的意義。
修習禅定的行者,從不斷的修學練習中,得到心一境性的不向外馳散,是名為定,如何得彼禅定,亦不是簡單的,定要有其門入,其作禅定之因的,是為定門。
修學總持及修習定,必然都會發生無量珍寶,絕對不是空無所得的,但這所得的珍寶,不是世間所重的财寶,而是出世的行者,所極重視的功德法财。
如由定所得的各種神通,由總持所得的四無礙辯,皆是出世的功德法财。
成唯識論說的“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正是指此。
三、妙觀察智統攝如上一切,得到四無礙解及諸神通,于是不但具有無量慧辯,而且亦具無邊威力,所以能在大衆法會中,現起無邊的作用,如為大衆宣說妙法,示現各種教授教誡,斷諸衆生一切疑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方便善巧無有違失。
因得妙觀察智的佛菩薩:不是無關痛癢的說說,而是将所得的實際經驗,無保留的告訴衆生,衆生得到實際經驗的入指點,自然獲得廣大利樂。
成唯識論說的“于大衆會現無邊用,說法斷疑有情獲益”,正是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