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六識頌
關燈
小
中
大
1有漏雜染識
三性、三量,通三境。
前五識已經講過,現績講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在有情,特别是在人類精神活動中,由于它能明辨一切,所以具有特殊作用。
任何一樣事物的現前,經過第六意識的分别,立刻就知它的好壞美醜,是非曲直,而且在這世間,自他的糾纏,團體的紛擾,人類的禍福,世界的和戰,全在第六意識的一念轉動,可見它對人類生存的關系很大。
所以做人,對于第六意識,不但要有認識,且要嚴密控制,不得讓它向不正當的方面任意發展。
五識生起的依緣多少,頌中曾有明白的說明,但第六識頌中,沒有說到第六識所應具備的依緣,現在特先略為說明。
意識是由根、境、種子、作意、根本依的五緣生起的,如再加一等無間緣的開導依,亦可說由六緣生。
意識所依根,不是物質性的色根,而是精神性的心根,在唯識學上說,就是第七末那意,因是意所生識,可說意即是識,名為意識。
意識所緣的境界,是五塵所落謝下來的影子,叫牧法塵。
原來五識接觸五塵後,必有影像留存于識田中,于是第六意識的見分,就把它變成相分境,作為自己的所緣。
意識的生起,雖依末那意,主要還是依自種子為親因緣,沒有自種子仍是不得生的。
作意如前說。
根本依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因所依根是末那意,亦即是染污依,所以不另立染污依;因意識的本身,是最善分别的,可為前五識作分别依,當不須别立分别依;意識是内緣法塵的,自用不著空與明的二緣,所以隻要五緣就可生起。
總說前六識,都有間斷的,但因具緣的多少不同,亦有常不常現起的差别。
五識所具的緣多,因為它是随緣現起的,所以不可能始終沒有間斷而常現起的現象,緣具時就現起,緣缺時就不起,而且五識的緣,如果同時俱有,五識就可同時生起,假定不是如此,五識就不可能同時生起,一識緣具一識生起,兩識緣具兩識生起。
意識所具的緣少,而又容易得到,所以得以恒時發生活動作用。
雖則如此,但遇到特殊逆緣時,像在五無心位中,仍是不得生起的,所以有時不免間斷,與恒時轉的第七識、第八識,有著極為顯著的不同。
意識通常分為兩種,就是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
所謂五俱意識,又名明了意識,是說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活動,以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
正因它與五識同起,所以不得名為獨頭。
所謂獨頭意識,就是前五識不起現行活動時,如眼不緣色,耳不緣聲,乃至身不緣觸,但意識仍可獨自的生起分别,如意識的緣過去、未來境,完全是由意識獨自憑空億想的。
同樣叫做獨頭意識,又有四種分别不同: 一、散位獨頭意識,是說這個意識,在散心位上活動,好像猿猴一樣的,一直在跳躍不已,沒有休息的時候。
二、夢中獨頭意識,是說這個意識,在睡眠發夢中,雖前五識已全停止活動,但意識還能分别,隻不過較為昧略,沒有散位獨頭意識來得清醒。
三、亂意獨頭意識,又有真亂意與似亂意的兩種。
如患瘋狂病的人,誤将青的認為黃的,或将黑的當作綠的,是真亂意。
如人在臨命終時,自覺平時做善事牧得多,不期然的見到天宮樓閣,清楚的呈現在自己面前,或意識到自己好像到西方聖地遊了一轉;設覺平時做惡事做得多,到了臨命終時,便以為有獄卒來拷打自己,或受到其他種種痛苦的逼迫,意識到有種特殊不自然的現象,是為似亂意。
實際這一切自以為如何的,都是由業力之所使然。
四、定中獨頭意識,因為在定中,前五識完全不起活動,不會再緣外在的境界,其時隻有定果色在。
如是我見種子不忘的人所入之定,必是邪定;如是已經斬斷我見的人所入之定,是為正定。
所入的定不論是邪是正,其時精神活動,隻有第六意識,所以稱為定中獨頭。
獨頭意識有此四種類别,學者不可不知。
三性是明第六意識的性别。
三性,如前五識顼中所說,是指善性、不善性、無記性。
意識活動的範圍,大過五識的任何一識,因而與其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都傾全力的助成它的為善為惡。
如意識有時想到欲為廣大社會人群,謀取更大的福利,于是與之相應的十一個善心所,便積極的起來子以強有力的協助,使之完成福利社會的任務,于是就成其善性。
若意識有時為了謀取一己的私利,不惜想出種種方法來損人利己,于足與之相應的煩惱惡心所,便一個個的出來子以有力的協助,聽其指揮派遣,使之完成一己的私利,于是就成其惡性。
該意識有時任運的想這想那,既不謀求有益于人群,亦不謀求有利于自己,而有遍行、别境等心所與之相應發生活動,于是就成其無記性。
因為如此,所以第六意識通于三性。
三量是明第六意識的識量。
量有現量、比量、非量的三種。
現量,在前五識頌中已經說過。
比量,是指所量度的對象,沒有呈現在面前,但可藉其他衆相,推測比度而知,而所比知的沒有錯謬,名真比量。
如見遠處有一團黑煙冉冉上升,将這煙的色相推度一下,就可比知那遠遠的地方決定有火。
再如隔牆見到有一隻角,将這角的色相測度一下,就可比知牆的那邊決定有牛。
再如發現習氣相績現行,推度一下這現行的所來,就可比知決定有個持種識在。
諸如此類,皆是比量。
非量,說來與前現量、比量沒有什麼多大不同,隻是相似的現量、比量而已。
所謂相似,就是對所量的對象,都是錯誤不正确的,與真實的事理不相符合。
如在暗淡無光的黑夜中,遠遠的見到一條麻繩,不知是繩而誤認為蛇;又如忽然見到一隻麋鹿,不知是鹿而誤認為馬,當知這就是非量,但這是屬現量觀察上的非量,境雖現見,量則全非,可叫做似現量。
再如見到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運轉自在的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于是有人推想其中,必有一個主宰一切的實有自我,殊不知這一推想完全是錯誤的,根本失去了推理的依據,因在活潑的生命體中,确是沒有實在自我可得的。
如是不如正理的推論,當知這就是非量,但這是屬比量推度上的非量,所以又叫似比量。
五識在三量中,雖唯通于現量,可是第六意識,卻是通三量的。
意識與五識同時生起去現證真實境時,或在定中領會禅定現前境界時,不錯不謬,是為現量。
在五識後生起的意言分别,計度尋伺的獨頭意識,或緣過未及夢等境所有意識,則要看它的推理判斷,是否符合客觀的事實,以斷定它所得的是比量還是非量。
假定所理解的是正當的并不是随興所至的妄發議論,便是真比量,假定所理解的是錯誤的,與事實根本不相符合,便屬于非量。
如此說來,證知意識是通三量的。
通三境是明第六意識的所緣。
三境,是指性境、帶質境、獨影境。
性境,在前五識頌中已經說過,現在繼續的講餘二境。
、什麼叫做帶質境?就是心王心所緣于所緣境界時,雖有它們所托的本質,但又不能得到本質的自相,是依本質另行變起相分,作為自識的親所緣境,而這自識的親所緣境,一定要依托本質生起,雖與本質有著一分相似,但已略改其原态與體相違,帶質之境,名帶質境。
如識緣于諸蘊,妄執以為自我,可是這個我境,不是無由有的,是托五蘊生的,雖說是托蘊生,實由自心上起。
又識緣于我時,雖不實緣諸蘊,但是意解所指,實即執蘊是我,可是蘊實非我,于無我處起于我解,所緣我境異于本質,而實卻又帶彼本質,是為帶質境。
帶質境有二種:一、真帶質境,如第七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見分,并且堅固的執它以為是我,成為第七識所緣的相分,但是這個相分,實由七八二識兩個見分中間連帶而起的,所謂“中間相分兩頭生”,就是此意。
還有第六意識,通緣一切心心所,也是如此。
這真帶質境,亦名無質境,因為是沒有外塵的,隻是自心緣于善惡心所及遍行、别境、不定等心所。
二、似帶質境,如第六意識緣五塵落謝下來的影像,而這影像稱為法處所攝色,正是所謂以心緣色,唯徙能緣的第六意識見分心上一頭生起的幻現。
亦即“是意識所增益的,如分别桌椅等名物,其實隻見顯色、形色,沒有見桌椅”。
真帶質是以心緣心,似帶質是以心緣色,是為二者最大差别。
帶質境所以不同于性境,因為性境不會錯誤,而帶質境是謬解的;帶質境所以不同于獨影境,因為獨影境不仗本質,而帶質境足依托本質的,斯為三境不同差别所在。
什麼叫做獨影境?這是不從真實種子生的,且沒有它的真實體用,雖随心生而是識的相分,但并不依托于什麼本質,獨影即境,名獨影境。
如第六識緣過去、未來不現前境,或是由于記憶,或是由于設想,或是由于推測比度,或是由于思惟而生,可是所緣一切,或已成為過去,或還在于未來,或雖在于現在,其體并不顯現,有障有所隔閡,但由心起影相,思惟那個東西,是為獨影境。
獨影境亦有二種:一、無質獨影境,謂第六意識妄緣龜毛、兔角及過去、未來的情事,原無龜毛、覓角等實質所可依托,如夢境、幻境等都是,所以名為無質獨影境。
二、有質獨影境,謂第六意識緣于水中月、鏡中像等境,雖說這是托質而變的,但所托的質與所變的影,都是不真實的,完全是依第六見分種子生的,所以名為有質獨影境。
此獨影境,假定記憶不謬,思惟不差,則所理解的,就是正确的;假定記憶謬誤,思惟不正,則所理解的,就是颠倒的。
無論邪正,但由心起,無其本質,名獨影境。
意識為什麼能通緣三境?當知與五識俱起的明了意識及定中獨頭意識,所緣的是屬真實不虛的性境,其識量自然亦就是現量。
因與五識同時俱起的明了意識,是任運分别的,沒有籌度心的,所以是性境,屬現量。
至于散位獨頭意識,初緣五塵落謝下來的影子,以親證其自體時,不曾加以任何分别,是為性境,屬現量;假使稍一随念分别,加以種種的推測,就成帶質境,屬比量;若進一步的計度分别,而且認識錯誤,根本沒有事實,完全是屬幻想,就成獨影境,屬非量。
至夢中獨頭意識所緣的,是緣吾人平時攀緣善、惡、無記所熏成的種子,在夢昧性中,由八識熏習力強,虛妄生諸善境等,所以夢中的境界,都是虛假不真實的,當然是屬獨影境或帶質境,而為非量所收。
至亂意獨頭意識所緣的,完全是由業力所形成的,不但無從辨别它的所緣是什麼,在三量中亦為任何一量之所不收。
三界輪時易可知。
衆生在生死中不息輪轉,轉來轉去的總是在三界中,從來沒有眺出三界的範圍,原因就是吾人的意識,在精神界的活動,确是最為強而有力的,不論吾人做出一件什麼事情,不特不可能離開意識,而且是由意識之所策劃與推動的,試觀世間任河一種發明,不論是有益于人群的,或者是有害于人群的,沒有一樣不是通過意識而成的,就是佛法說的,堕入最苦的地獄,成就最高的菩提,亦是意識的活動力之所使然。
說它是“功之魁,罪之首”,固然不錯,古德說的:“三點若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它”。
亦将意識的特色,描寫得恰到好處。
是以吾人對于意識的活動,不得不子以特别重視,如果稍有大意或忽略,就可能造成無可補償的大錯!世人說的平心做事,可以欺天欺人,不可欺心,都是指這心意說的。
為什麼要這樣重視意識活動?因為意識的用心,向好的方面說,固然是極為慈和,向壤的方面說,卻又是極為毒辣,甚至毀滅世界人類都可做到,所以有人說它是毀滅一切的精神武器。
意識具有這樣大的威力,吾人起心動念,怎能不特别留意? 三界輪時易可知此明意識在界地中活動的範圍。
如前所說,五識是不通三界九地的;如後聽說,七八二識雖通三界九地,并且相續不斷的現行,但是它們的行相,極端的幽隐微細,不易為人之所覺知。
第六意識剛剛相反,既在三界九地的廣大空間中,到處發生它的活動作用,而它的活動行相,又極為粗顯易知。
現在成為問題的,就是它為什麼能夠輪轉三界?要知所謂三界,就是其間有情所活動的舞台,而為有情業力之所招感的,不是什麼大力者代為造成的。
有情造業,不外善惡兩類。
善業又可分為三品:造上品十善業的就生欲界天,如再加修四禅八定,就生色無色界天;造中品十善業的就生到人間;造下品十善業的就生到阿修羅趣。
惡業亦同樣的分為三品:造上品十惡業的就堕地獄;造中品十惡業的就堕畜生;造下品十惡業的就堕餓鬼。
作為三界總報體的,雖是第八阿賴耶識,但賴耶本身并不能随意的,要生到那裡就生到那裡,要看意識在因位上所造的業力如何以決定的。
意識造業的作用,不是其他任何識所及的,如前五識也可以造業,但隻能增強意識造業的作用,因為五識由第六識才得生起作用,第六識由前五識方得明白了知。
如是彼此互相勾結,互相助成,才有感報的業力出現。
雖則如此,但負實際推動本識去感報的,還是意識的功能。
正因這個關系,所以三界内的每個有情,領受輪轉生死大苦,在未得到解脫之前,一直沒有停止時期,完全由于這個意識,所以意識在精神領域内,力量很大而又易于了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别配之。
意識既常生起它的活動作用,而作用範圍又是廣泛無比,與它互相酬應的心所,自然也不在少數,所以現在來說意識相應的心所,看看意識是怎樣的調兵遣将,而這些将士又是怎樣聽命它的指揮,負起自己所應負的使命。
認清這點,也就可知意識支配權力大,不是餘識所及。
相應心所五十一大乘唯識學所說的心所,總共有五十一個,全部與意識相應。
太虛大師說:“這五十一位心所的數目,不過是根據天親百法論和瑜伽論而說的。
若廣分别,還不止五十一位心所;簡略說,也不到五十一心所”。
以五十一心所說:瑜伽論中利為遍行、别境、善、不定、染污的五類。
染污,是指根本煩惱與随煩惱說的。
唯識論中分為遍行、别境、善、煩惱、随煩惱、不定的六類。
于此六類五十一個心所中,在前五識頌裡,已說三十四個,所還沒有說到的,有根本煩惱中的慢、疑、不正見;随煩惱中的十個小随,最後的四不定,現略說明如下: 慢:慢在阿合經中,已被說為重要煩惱之一。
如五上分結中的慢結,五箭中的慢箭,七随眠中的慢随眠,七纏中的慢纏等。
還有三慢、七慢、九慢等,亦是阿合經中所常見到的。
因為經中把慢看成極重要的煩惱,所以到了部派時代,諸論師所造的論典,亦将慢看成是個有力的煩惱。
雖則如此,但在部派時代,就現存文獻看,最初并未将慢計算在心所法中。
如舍利弗阿毗昙論及有部諸論典,在所說的心所法中,都沒有說到慢,隻在煩惱論中将慢揭示出來。
陵是自高陵人的意思,因為我人有個我見在,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罵于他人之上,不得不表現出傲慢态度,以他人作為提高自己的工具。
未證聖果的凡夫,沒有那個敢說沒有慢的存在,不說稍具特色或特長的人會有,就是極為低心下眼的人,亦有他的慢心存在,不過沒有适當機會,讓他表現出來而已,所以從表面看,好像是沒有慢。
慢的特性,在論典中,大都說為心的高舉、心的恃蔑、心的輕蔑、心的舉恃、心的貢高、心的傲慢、心的幢幡、心的旗幟等。
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勝過别人,别人總是不如自己。
再簡單說:慢以高舉為特相,以我慢為作用,以心膨脹狀态為現狀。
俱舍論卷四說:“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差别,心自舉恃,陵蔑于池,故名為慢”。
順正理論卷四七說:“有愚癡者,先于有事非有事中,校量自他,心生高舉,說名為慢”。
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為慢?恃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陵生苦為業。
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如上大小論的解說,可知慢是執恃自己為尊為大,以為自己最了不起,輕蔑他人為卑為下,以為他人最沒有用,于是貢高傲慢、輕舉憍揚,對佛法僧三寶所有的淨德,對父母師長及諸有德的人,一概妄自尊大的不肯謙下,不但能障謙下的不慢,并且成為産生種種痛苦的媒介,于生死輪轉中,受無窮無盡苦,這個慢的過失多大!同樣心不謙下而于他高舉的慢,由于所觀的對象不同,論中把慢說有七種差别,現在将之一一分說如下: 一、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諸如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确實都是不如自己的,自己确是勝過于他的;或是他人不論在那方面,像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都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但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對不如己者加以輕蔑,說他樣樣都不行,看我有那一樣不是勝過他的?對相等的亦子輕蔑,說他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的?是名為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的高慢。
二、過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與自已是相等的,但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自己比他勝過一籌,無論怎樣他是不及我的。
或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确實超過自己很多,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他有什麼地方超過我的、?最多不過與我相等而已。
像這樣的慢心,未免太過一點,所以稱為過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等計己勝,于勝計己等”的高慢。
三、慢過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自己什麼都不如人,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不但不承認自己的不如,反而還認為自己勝過于他,别人說對方勝,自己總不服氣,以為别人故意在擡舉他壓低自己,像這樣的慢心自負,豈不有點太過?所以稱為慢過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勝計己勝”的高慢。
四、我慢: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自己的妄見,以為其中有個我,這本是已經不對了,進而更仗恃所執的我,令心高舉起來,表現自己所長,欺陵輕蔑他人,認為他人不如我的地方太多,應該聽命我的指揮和差遣,是為我陵。
論中把這說為“于五取蘊随觀為我或為我所”的我慢。
五、增上慢:此慢唯有在修行者身上生起,就是在修行過程中,稍為有了一點相應,并未有任何真正的證得,可是心自高舉的慢者,以為得到了神通,或是以為得到了禅定,甚至以為證得了聖果。
像這樣的以心自取,所以名為增上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未得增上殊勝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六、卑慢:卑是卑下,亦即自卑。
如有他人學問的廣博,而自己的知識淺陋,照理是應該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他的學問廣博是他的事,我的知識簡單是我的事,還不都是一樣的吃飯睡覺?他又有什麼了不起?或有他的道德高超,而自己的人格卑下,理應亦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有道德的固然是人,沒有道德的也是人,大家都是人,他又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像這樣的表現,就是所謂卑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七、邪慢:在這世間有一些人,自己本沒有什麼高超的德行,但為博取自己的虛名假利,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是怎樣怎樣的高超,以期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
如是像這樣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一己的名利,本是不值識者一笑的,而他還洋洋得意的,以為自己真了不起,并且從此傲慢于人,認為他人都沒有用,是為邪慢。
論中把這說為“實無德計已有德,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如上所說七慢,不論是屬那種,都會阻礙人的向上,因為有了慢心存在,自然就會滿足現有,再無興趣求取進步,結果,唯有一天天的堕落,沉淪于苦海中無以自拔! 有部在後期論典時代,在心所的分類中,并未将慢加入心所的集團,而是仍然放在煩惱論說。
将慢說為不定心所,是從著俱舍釋的世友開始,其後在中國成立的俱舍宗,亦還繼承其說。
在有部諸論典中,既沒有把慢揭;示于心所分類中,也沒有作為獨立心所看待,而是在煩惱論中說明它的意義。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一開始就将慢說在心所法中,并且認為是根本煩惱心所之一。
成實論,在煩惱論中的憍慢品,對慢問題加以處理,并以此為獨立的一法,這可說與唯識學所說相同。
如上分析,可知有部、成實、唯識三家,都說慢是極重煩惱,亦可見慢的過失之重。
慢雖系屬于三界,但欲界所系的慢是不善的,上一一界所系的慢是有覆無記。
講到與心相應,成實論就一般說,認為慢是不與其他心心所相應俱起。
有部說前五識沒有慢的相應,與慢相應的唯第六意識。
唯識學者除說慢與第六意識相應,更說慢與第七識亦常相應。
疑:疑在阿含經中,佛說三結、五下分結、十結等時,其中都有一個疑結,說五蓋、七随眠時,其中亦有一個疑蓋、疑随眠等。
不用說,那是将一切疑作為惡德煩惱看的。
疑,是對佛法僧三寶的疑惑,是對佛教的正理疑惑。
在諸部派的論典,将疑作為不善煩惱來說。
南傳佛教論典,如法集論顯示作為心所法之疑的意義說:“猶豫、疑問、猶豫性;疑念、疑、當惑、二路、疑惑>多歧取、不決定、不确定、不沈潛、心硬直、意困惑”。
這都不過是同義語的列舉。
所疑的,主要是疑佛、法、僧,疑學、疑前際、後際、疑前後際,疑此緣性、諸緣已生法,甚至對苦疑念、對苦集疑念、對苦滅疑念、對至苦滅道疑念。
有部五蓋中的疑蓋意義的說明,是對三寶四谛的疑惑。
有部,在初期的法蘊足論、品類足論等,說到心所法時,雖沒有直接的将疑計算在内,但到界身足論等,說到十大地法等時,始揭示疑為五煩惱之一。
其後,大毗婆沙論等的諸論典,在心所法的分類中,同樣的沒有說到疑。
将疑說為不定地法心所之一的,是世友的俱舍釋及在中國成立的俱舍宗。
婆沙論等于心所法分類中,雖沒有将疑揭示出來,但并不是不承認疑為心所。
有部将疑作為根本煩惱之一,在煩惱随眠中,加以詳細的論說。
至疑的定義說明,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疑結者,謂于四聖谛合心猶豫,如臨歧路見結草人躊躇不決,如是于苦心生猶豫,為是為非,乃至廣說”。
婆沙說疑有兩種:一是疑四谛為煩惱不善之疑,一是世間普通所有的疑。
前者是不善的真疑,後者是無覆無記,不是真實的疑結。
婆沙卷五十說:“如有人,遠見堅物,便生猶豫,杌耶?人耶?設彼是人,為男子為女子或見二道便生猶豫,是所往路?為複非耶?見二衣缽亦生猶豫,是我所有?他所有耶?或疑此等實疑結,欲合彼疑得決定故,今顯此疑但是欲界無覆無記邪智為體,非真疑結,真疑結者,謂于苦等四谛猶豫”。
不是煩惱的無覆無記疑,成實論及成唯識論,亦都說到。
還有大天五事中,“阿羅漢有疑”的疑,亦不屬于煩惱,而是無覆無記疑。
實際,在煩惱疑以外,确有如上所說的無覆無記疑。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開頭就将疑說為心所,并且認為是根本煩惱心所。
瑜伽論卷五八說:“疑者,猶豫、二分,不決定心所為性,當知此疑是由互相差别建立:謂于他世、作用、因果、諸谛、寶中心懷猶豫”。
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為疑?于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顯揚聖教論卷一說:“疑者,謂于諸谛猶豫不決為體,唯分别起,能障無疑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疑為業”。
疑雖屬于煩惱但唯是見所斷的煩惱,不是修所斷的煩惱,行者一到須陀冱向達于見道的階段,正見四聖谛的真理,疑就徹底子以斷除。
此說,不獨小乘有部,大乘唯識是這樣說,就是南傳佛教亦如此說,這可說是佛教一般的說法。
不過唯識學者,有說疑是慧的一分,沒有它的别體;有說疑是别有實體,非為慧的一分。
安慧立于前者的立場,護法立于後者的立場,彼此是有相當诤論的。
成實論說疑為根本煩惱,雖作獨一法計算,但其定義的說明,如該論卷十說:“疑名以實法
前五識已經講過,現績講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在有情,特别是在人類精神活動中,由于它能明辨一切,所以具有特殊作用。
任何一樣事物的現前,經過第六意識的分别,立刻就知它的好壞美醜,是非曲直,而且在這世間,自他的糾纏,團體的紛擾,人類的禍福,世界的和戰,全在第六意識的一念轉動,可見它對人類生存的關系很大。
所以做人,對于第六意識,不但要有認識,且要嚴密控制,不得讓它向不正當的方面任意發展。
五識生起的依緣多少,頌中曾有明白的說明,但第六識頌中,沒有說到第六識所應具備的依緣,現在特先略為說明。
意識是由根、境、種子、作意、根本依的五緣生起的,如再加一等無間緣的開導依,亦可說由六緣生。
意識所依根,不是物質性的色根,而是精神性的心根,在唯識學上說,就是第七末那意,因是意所生識,可說意即是識,名為意識。
意識所緣的境界,是五塵所落謝下來的影子,叫牧法塵。
原來五識接觸五塵後,必有影像留存于識田中,于是第六意識的見分,就把它變成相分境,作為自己的所緣。
意識的生起,雖依末那意,主要還是依自種子為親因緣,沒有自種子仍是不得生的。
作意如前說。
根本依是指第八阿賴耶識。
因所依根是末那意,亦即是染污依,所以不另立染污依;因意識的本身,是最善分别的,可為前五識作分别依,當不須别立分别依;意識是内緣法塵的,自用不著空與明的二緣,所以隻要五緣就可生起。
總說前六識,都有間斷的,但因具緣的多少不同,亦有常不常現起的差别。
五識所具的緣多,因為它是随緣現起的,所以不可能始終沒有間斷而常現起的現象,緣具時就現起,緣缺時就不起,而且五識的緣,如果同時俱有,五識就可同時生起,假定不是如此,五識就不可能同時生起,一識緣具一識生起,兩識緣具兩識生起。
意識所具的緣少,而又容易得到,所以得以恒時發生活動作用。
雖則如此,但遇到特殊逆緣時,像在五無心位中,仍是不得生起的,所以有時不免間斷,與恒時轉的第七識、第八識,有著極為顯著的不同。
意識通常分為兩種,就是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
所謂五俱意識,又名明了意識,是說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活動,以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
正因它與五識同起,所以不得名為獨頭。
所謂獨頭意識,就是前五識不起現行活動時,如眼不緣色,耳不緣聲,乃至身不緣觸,但意識仍可獨自的生起分别,如意識的緣過去、未來境,完全是由意識獨自憑空億想的。
同樣叫做獨頭意識,又有四種分别不同: 一、散位獨頭意識,是說這個意識,在散心位上活動,好像猿猴一樣的,一直在跳躍不已,沒有休息的時候。
二、夢中獨頭意識,是說這個意識,在睡眠發夢中,雖前五識已全停止活動,但意識還能分别,隻不過較為昧略,沒有散位獨頭意識來得清醒。
三、亂意獨頭意識,又有真亂意與似亂意的兩種。
如患瘋狂病的人,誤将青的認為黃的,或将黑的當作綠的,是真亂意。
如人在臨命終時,自覺平時做善事牧得多,不期然的見到天宮樓閣,清楚的呈現在自己面前,或意識到自己好像到西方聖地遊了一轉;設覺平時做惡事做得多,到了臨命終時,便以為有獄卒來拷打自己,或受到其他種種痛苦的逼迫,意識到有種特殊不自然的現象,是為似亂意。
實際這一切自以為如何的,都是由業力之所使然。
四、定中獨頭意識,因為在定中,前五識完全不起活動,不會再緣外在的境界,其時隻有定果色在。
如是我見種子不忘的人所入之定,必是邪定;如是已經斬斷我見的人所入之定,是為正定。
所入的定不論是邪是正,其時精神活動,隻有第六意識,所以稱為定中獨頭。
獨頭意識有此四種類别,學者不可不知。
三性是明第六意識的性别。
三性,如前五識顼中所說,是指善性、不善性、無記性。
意識活動的範圍,大過五識的任何一識,因而與其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都傾全力的助成它的為善為惡。
如意識有時想到欲為廣大社會人群,謀取更大的福利,于是與之相應的十一個善心所,便積極的起來子以強有力的協助,使之完成福利社會的任務,于是就成其善性。
若意識有時為了謀取一己的私利,不惜想出種種方法來損人利己,于足與之相應的煩惱惡心所,便一個個的出來子以有力的協助,聽其指揮派遣,使之完成一己的私利,于是就成其惡性。
該意識有時任運的想這想那,既不謀求有益于人群,亦不謀求有利于自己,而有遍行、别境等心所與之相應發生活動,于是就成其無記性。
因為如此,所以第六意識通于三性。
三量是明第六意識的識量。
量有現量、比量、非量的三種。
現量,在前五識頌中已經說過。
比量,是指所量度的對象,沒有呈現在面前,但可藉其他衆相,推測比度而知,而所比知的沒有錯謬,名真比量。
如見遠處有一團黑煙冉冉上升,将這煙的色相推度一下,就可比知那遠遠的地方決定有火。
再如隔牆見到有一隻角,将這角的色相測度一下,就可比知牆的那邊決定有牛。
再如發現習氣相績現行,推度一下這現行的所來,就可比知決定有個持種識在。
諸如此類,皆是比量。
非量,說來與前現量、比量沒有什麼多大不同,隻是相似的現量、比量而已。
所謂相似,就是對所量的對象,都是錯誤不正确的,與真實的事理不相符合。
如在暗淡無光的黑夜中,遠遠的見到一條麻繩,不知是繩而誤認為蛇;又如忽然見到一隻麋鹿,不知是鹿而誤認為馬,當知這就是非量,但這是屬現量觀察上的非量,境雖現見,量則全非,可叫做似現量。
再如見到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運轉自在的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于是有人推想其中,必有一個主宰一切的實有自我,殊不知這一推想完全是錯誤的,根本失去了推理的依據,因在活潑的生命體中,确是沒有實在自我可得的。
如是不如正理的推論,當知這就是非量,但這是屬比量推度上的非量,所以又叫似比量。
五識在三量中,雖唯通于現量,可是第六意識,卻是通三量的。
意識與五識同時生起去現證真實境時,或在定中領會禅定現前境界時,不錯不謬,是為現量。
在五識後生起的意言分别,計度尋伺的獨頭意識,或緣過未及夢等境所有意識,則要看它的推理判斷,是否符合客觀的事實,以斷定它所得的是比量還是非量。
假定所理解的是正當的并不是随興所至的妄發議論,便是真比量,假定所理解的是錯誤的,與事實根本不相符合,便屬于非量。
如此說來,證知意識是通三量的。
通三境是明第六意識的所緣。
三境,是指性境、帶質境、獨影境。
性境,在前五識頌中已經說過,現在繼續的講餘二境。
、什麼叫做帶質境?就是心王心所緣于所緣境界時,雖有它們所托的本質,但又不能得到本質的自相,是依本質另行變起相分,作為自識的親所緣境,而這自識的親所緣境,一定要依托本質生起,雖與本質有著一分相似,但已略改其原态與體相違,帶質之境,名帶質境。
如識緣于諸蘊,妄執以為自我,可是這個我境,不是無由有的,是托五蘊生的,雖說是托蘊生,實由自心上起。
又識緣于我時,雖不實緣諸蘊,但是意解所指,實即執蘊是我,可是蘊實非我,于無我處起于我解,所緣我境異于本質,而實卻又帶彼本質,是為帶質境。
帶質境有二種:一、真帶質境,如第七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見分,并且堅固的執它以為是我,成為第七識所緣的相分,但是這個相分,實由七八二識兩個見分中間連帶而起的,所謂“中間相分兩頭生”,就是此意。
還有第六意識,通緣一切心心所,也是如此。
這真帶質境,亦名無質境,因為是沒有外塵的,隻是自心緣于善惡心所及遍行、别境、不定等心所。
二、似帶質境,如第六意識緣五塵落謝下來的影像,而這影像稱為法處所攝色,正是所謂以心緣色,唯徙能緣的第六意識見分心上一頭生起的幻現。
亦即“是意識所增益的,如分别桌椅等名物,其實隻見顯色、形色,沒有見桌椅”。
真帶質是以心緣心,似帶質是以心緣色,是為二者最大差别。
帶質境所以不同于性境,因為性境不會錯誤,而帶質境是謬解的;帶質境所以不同于獨影境,因為獨影境不仗本質,而帶質境足依托本質的,斯為三境不同差别所在。
什麼叫做獨影境?這是不從真實種子生的,且沒有它的真實體用,雖随心生而是識的相分,但并不依托于什麼本質,獨影即境,名獨影境。
如第六識緣過去、未來不現前境,或是由于記憶,或是由于設想,或是由于推測比度,或是由于思惟而生,可是所緣一切,或已成為過去,或還在于未來,或雖在于現在,其體并不顯現,有障有所隔閡,但由心起影相,思惟那個東西,是為獨影境。
獨影境亦有二種:一、無質獨影境,謂第六意識妄緣龜毛、兔角及過去、未來的情事,原無龜毛、覓角等實質所可依托,如夢境、幻境等都是,所以名為無質獨影境。
二、有質獨影境,謂第六意識緣于水中月、鏡中像等境,雖說這是托質而變的,但所托的質與所變的影,都是不真實的,完全是依第六見分種子生的,所以名為有質獨影境。
此獨影境,假定記憶不謬,思惟不差,則所理解的,就是正确的;假定記憶謬誤,思惟不正,則所理解的,就是颠倒的。
無論邪正,但由心起,無其本質,名獨影境。
意識為什麼能通緣三境?當知與五識俱起的明了意識及定中獨頭意識,所緣的是屬真實不虛的性境,其識量自然亦就是現量。
因與五識同時俱起的明了意識,是任運分别的,沒有籌度心的,所以是性境,屬現量。
至于散位獨頭意識,初緣五塵落謝下來的影子,以親證其自體時,不曾加以任何分别,是為性境,屬現量;假使稍一随念分别,加以種種的推測,就成帶質境,屬比量;若進一步的計度分别,而且認識錯誤,根本沒有事實,完全是屬幻想,就成獨影境,屬非量。
至夢中獨頭意識所緣的,是緣吾人平時攀緣善、惡、無記所熏成的種子,在夢昧性中,由八識熏習力強,虛妄生諸善境等,所以夢中的境界,都是虛假不真實的,當然是屬獨影境或帶質境,而為非量所收。
至亂意獨頭意識所緣的,完全是由業力所形成的,不但無從辨别它的所緣是什麼,在三量中亦為任何一量之所不收。
三界輪時易可知。
衆生在生死中不息輪轉,轉來轉去的總是在三界中,從來沒有眺出三界的範圍,原因就是吾人的意識,在精神界的活動,确是最為強而有力的,不論吾人做出一件什麼事情,不特不可能離開意識,而且是由意識之所策劃與推動的,試觀世間任河一種發明,不論是有益于人群的,或者是有害于人群的,沒有一樣不是通過意識而成的,就是佛法說的,堕入最苦的地獄,成就最高的菩提,亦是意識的活動力之所使然。
說它是“功之魁,罪之首”,固然不錯,古德說的:“三點若星相,橫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成佛也由它”。
亦将意識的特色,描寫得恰到好處。
是以吾人對于意識的活動,不得不子以特别重視,如果稍有大意或忽略,就可能造成無可補償的大錯!世人說的平心做事,可以欺天欺人,不可欺心,都是指這心意說的。
為什麼要這樣重視意識活動?因為意識的用心,向好的方面說,固然是極為慈和,向壤的方面說,卻又是極為毒辣,甚至毀滅世界人類都可做到,所以有人說它是毀滅一切的精神武器。
意識具有這樣大的威力,吾人起心動念,怎能不特别留意? 三界輪時易可知此明意識在界地中活動的範圍。
如前所說,五識是不通三界九地的;如後聽說,七八二識雖通三界九地,并且相續不斷的現行,但是它們的行相,極端的幽隐微細,不易為人之所覺知。
第六意識剛剛相反,既在三界九地的廣大空間中,到處發生它的活動作用,而它的活動行相,又極為粗顯易知。
現在成為問題的,就是它為什麼能夠輪轉三界?要知所謂三界,就是其間有情所活動的舞台,而為有情業力之所招感的,不是什麼大力者代為造成的。
有情造業,不外善惡兩類。
善業又可分為三品:造上品十善業的就生欲界天,如再加修四禅八定,就生色無色界天;造中品十善業的就生到人間;造下品十善業的就生到阿修羅趣。
惡業亦同樣的分為三品:造上品十惡業的就堕地獄;造中品十惡業的就堕畜生;造下品十惡業的就堕餓鬼。
作為三界總報體的,雖是第八阿賴耶識,但賴耶本身并不能随意的,要生到那裡就生到那裡,要看意識在因位上所造的業力如何以決定的。
意識造業的作用,不是其他任何識所及的,如前五識也可以造業,但隻能增強意識造業的作用,因為五識由第六識才得生起作用,第六識由前五識方得明白了知。
如是彼此互相勾結,互相助成,才有感報的業力出現。
雖則如此,但負實際推動本識去感報的,還是意識的功能。
正因這個關系,所以三界内的每個有情,領受輪轉生死大苦,在未得到解脫之前,一直沒有停止時期,完全由于這個意識,所以意識在精神領域内,力量很大而又易于了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别配之。
意識既常生起它的活動作用,而作用範圍又是廣泛無比,與它互相酬應的心所,自然也不在少數,所以現在來說意識相應的心所,看看意識是怎樣的調兵遣将,而這些将士又是怎樣聽命它的指揮,負起自己所應負的使命。
認清這點,也就可知意識支配權力大,不是餘識所及。
相應心所五十一大乘唯識學所說的心所,總共有五十一個,全部與意識相應。
太虛大師說:“這五十一位心所的數目,不過是根據天親百法論和瑜伽論而說的。
若廣分别,還不止五十一位心所;簡略說,也不到五十一心所”。
以五十一心所說:瑜伽論中利為遍行、别境、善、不定、染污的五類。
染污,是指根本煩惱與随煩惱說的。
唯識論中分為遍行、别境、善、煩惱、随煩惱、不定的六類。
于此六類五十一個心所中,在前五識頌裡,已說三十四個,所還沒有說到的,有根本煩惱中的慢、疑、不正見;随煩惱中的十個小随,最後的四不定,現略說明如下: 慢:慢在阿合經中,已被說為重要煩惱之一。
如五上分結中的慢結,五箭中的慢箭,七随眠中的慢随眠,七纏中的慢纏等。
還有三慢、七慢、九慢等,亦是阿合經中所常見到的。
因為經中把慢看成極重要的煩惱,所以到了部派時代,諸論師所造的論典,亦将慢看成是個有力的煩惱。
雖則如此,但在部派時代,就現存文獻看,最初并未将慢計算在心所法中。
如舍利弗阿毗昙論及有部諸論典,在所說的心所法中,都沒有說到慢,隻在煩惱論中将慢揭示出來。
陵是自高陵人的意思,因為我人有個我見在,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罵于他人之上,不得不表現出傲慢态度,以他人作為提高自己的工具。
未證聖果的凡夫,沒有那個敢說沒有慢的存在,不說稍具特色或特長的人會有,就是極為低心下眼的人,亦有他的慢心存在,不過沒有适當機會,讓他表現出來而已,所以從表面看,好像是沒有慢。
慢的特性,在論典中,大都說為心的高舉、心的恃蔑、心的輕蔑、心的舉恃、心的貢高、心的傲慢、心的幢幡、心的旗幟等。
總之,就是覺得自己勝過别人,别人總是不如自己。
再簡單說:慢以高舉為特相,以我慢為作用,以心膨脹狀态為現狀。
俱舍論卷四說:“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差别,心自舉恃,陵蔑于池,故名為慢”。
順正理論卷四七說:“有愚癡者,先于有事非有事中,校量自他,心生高舉,說名為慢”。
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為慢?恃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陵生苦為業。
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如上大小論的解說,可知慢是執恃自己為尊為大,以為自己最了不起,輕蔑他人為卑為下,以為他人最沒有用,于是貢高傲慢、輕舉憍揚,對佛法僧三寶所有的淨德,對父母師長及諸有德的人,一概妄自尊大的不肯謙下,不但能障謙下的不慢,并且成為産生種種痛苦的媒介,于生死輪轉中,受無窮無盡苦,這個慢的過失多大!同樣心不謙下而于他高舉的慢,由于所觀的對象不同,論中把慢說有七種差别,現在将之一一分說如下: 一、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諸如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确實都是不如自己的,自己确是勝過于他的;或是他人不論在那方面,像道德、福報、智慧、學問等,都與自己不相上下的,但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對不如己者加以輕蔑,說他樣樣都不行,看我有那一樣不是勝過他的?對相等的亦子輕蔑,說他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的?是名為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的高慢。
二、過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與自已是相等的,但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自己比他勝過一籌,無論怎樣他是不及我的。
或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确實超過自己很多,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卻說他有什麼地方超過我的、?最多不過與我相等而已。
像這樣的慢心,未免太過一點,所以稱為過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等計己勝,于勝計己等”的高慢。
三、慢過慢:如有他人不論在那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自己什麼都不如人,可是在心高舉為性的慢者,不但不承認自己的不如,反而還認為自己勝過于他,别人說對方勝,自己總不服氣,以為别人故意在擡舉他壓低自己,像這樣的慢心自負,豈不有點太過?所以稱為慢過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勝計己勝”的高慢。
四、我慢: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自己的妄見,以為其中有個我,這本是已經不對了,進而更仗恃所執的我,令心高舉起來,表現自己所長,欺陵輕蔑他人,認為他人不如我的地方太多,應該聽命我的指揮和差遣,是為我陵。
論中把這說為“于五取蘊随觀為我或為我所”的我慢。
五、增上慢:此慢唯有在修行者身上生起,就是在修行過程中,稍為有了一點相應,并未有任何真正的證得,可是心自高舉的慢者,以為得到了神通,或是以為得到了禅定,甚至以為證得了聖果。
像這樣的以心自取,所以名為增上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未得增上殊勝法中,謂我已得,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六、卑慢:卑是卑下,亦即自卑。
如有他人學問的廣博,而自己的知識淺陋,照理是應該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他的學問廣博是他的事,我的知識簡單是我的事,還不都是一樣的吃飯睡覺?他又有什麼了不起?或有他的道德高超,而自己的人格卑下,理應亦生起慚愧的,可是現在這人,不但沒有慚愧,反而生起慢心說:有道德的固然是人,沒有道德的也是人,大家都是人,他又有什麼值得尊敬的?像這樣的表現,就是所謂卑慢。
論中把這說為“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七、邪慢:在這世間有一些人,自己本沒有什麼高超的德行,但為博取自己的虛名假利,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是怎樣怎樣的高超,以期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
如是像這樣的以不正當手段,謀取一己的名利,本是不值識者一笑的,而他還洋洋得意的,以為自己真了不起,并且從此傲慢于人,認為他人都沒有用,是為邪慢。
論中把這說為“實無德計已有德,心高舉為性”的慢心。
如上所說七慢,不論是屬那種,都會阻礙人的向上,因為有了慢心存在,自然就會滿足現有,再無興趣求取進步,結果,唯有一天天的堕落,沉淪于苦海中無以自拔! 有部在後期論典時代,在心所的分類中,并未将慢加入心所的集團,而是仍然放在煩惱論說。
将慢說為不定心所,是從著俱舍釋的世友開始,其後在中國成立的俱舍宗,亦還繼承其說。
在有部諸論典中,既沒有把慢揭;示于心所分類中,也沒有作為獨立心所看待,而是在煩惱論中說明它的意義。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一開始就将慢說在心所法中,并且認為是根本煩惱心所之一。
成實論,在煩惱論中的憍慢品,對慢問題加以處理,并以此為獨立的一法,這可說與唯識學所說相同。
如上分析,可知有部、成實、唯識三家,都說慢是極重煩惱,亦可見慢的過失之重。
慢雖系屬于三界,但欲界所系的慢是不善的,上一一界所系的慢是有覆無記。
講到與心相應,成實論就一般說,認為慢是不與其他心心所相應俱起。
有部說前五識沒有慢的相應,與慢相應的唯第六意識。
唯識學者除說慢與第六意識相應,更說慢與第七識亦常相應。
疑:疑在阿含經中,佛說三結、五下分結、十結等時,其中都有一個疑結,說五蓋、七随眠時,其中亦有一個疑蓋、疑随眠等。
不用說,那是将一切疑作為惡德煩惱看的。
疑,是對佛法僧三寶的疑惑,是對佛教的正理疑惑。
在諸部派的論典,将疑作為不善煩惱來說。
南傳佛教論典,如法集論顯示作為心所法之疑的意義說:“猶豫、疑問、猶豫性;疑念、疑、當惑、二路、疑惑>多歧取、不決定、不确定、不沈潛、心硬直、意困惑”。
這都不過是同義語的列舉。
所疑的,主要是疑佛、法、僧,疑學、疑前際、後際、疑前後際,疑此緣性、諸緣已生法,甚至對苦疑念、對苦集疑念、對苦滅疑念、對至苦滅道疑念。
有部五蓋中的疑蓋意義的說明,是對三寶四谛的疑惑。
有部,在初期的法蘊足論、品類足論等,說到心所法時,雖沒有直接的将疑計算在内,但到界身足論等,說到十大地法等時,始揭示疑為五煩惱之一。
其後,大毗婆沙論等的諸論典,在心所法的分類中,同樣的沒有說到疑。
将疑說為不定地法心所之一的,是世友的俱舍釋及在中國成立的俱舍宗。
婆沙論等于心所法分類中,雖沒有将疑揭示出來,但并不是不承認疑為心所。
有部将疑作為根本煩惱之一,在煩惱随眠中,加以詳細的論說。
至疑的定義說明,入阿毗達磨論卷上說:“疑結者,謂于四聖谛合心猶豫,如臨歧路見結草人躊躇不決,如是于苦心生猶豫,為是為非,乃至廣說”。
婆沙說疑有兩種:一是疑四谛為煩惱不善之疑,一是世間普通所有的疑。
前者是不善的真疑,後者是無覆無記,不是真實的疑結。
婆沙卷五十說:“如有人,遠見堅物,便生猶豫,杌耶?人耶?設彼是人,為男子為女子或見二道便生猶豫,是所往路?為複非耶?見二衣缽亦生猶豫,是我所有?他所有耶?或疑此等實疑結,欲合彼疑得決定故,今顯此疑但是欲界無覆無記邪智為體,非真疑結,真疑結者,謂于苦等四谛猶豫”。
不是煩惱的無覆無記疑,成實論及成唯識論,亦都說到。
還有大天五事中,“阿羅漢有疑”的疑,亦不屬于煩惱,而是無覆無記疑。
實際,在煩惱疑以外,确有如上所說的無覆無記疑。
到了大乘唯識學派,開頭就将疑說為心所,并且認為是根本煩惱心所。
瑜伽論卷五八說:“疑者,猶豫、二分,不決定心所為性,當知此疑是由互相差别建立:謂于他世、作用、因果、諸谛、寶中心懷猶豫”。
成唯識論卷六說:“雲何為疑?于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顯揚聖教論卷一說:“疑者,謂于諸谛猶豫不決為體,唯分别起,能障無疑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疑為業”。
疑雖屬于煩惱但唯是見所斷的煩惱,不是修所斷的煩惱,行者一到須陀冱向達于見道的階段,正見四聖谛的真理,疑就徹底子以斷除。
此說,不獨小乘有部,大乘唯識是這樣說,就是南傳佛教亦如此說,這可說是佛教一般的說法。
不過唯識學者,有說疑是慧的一分,沒有它的别體;有說疑是别有實體,非為慧的一分。
安慧立于前者的立場,護法立于後者的立場,彼此是有相當诤論的。
成實論說疑為根本煩惱,雖作獨一法計算,但其定義的說明,如該論卷十說:“疑名以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