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作者造作偈頌的意趣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我們所講的八識規矩頌,不是天竺論師所造的,而是我國聖僧所造的,這就是在中國佛教界,甚至在世界文化界享有高度盛譽的玄奘三藏法師。
奘公是位不世出的聖僧,有人尊他為留學生的聖人,因他是中國留學生的先導,有人尊他為翻譯界的泰鬥,因他所翻譯的經論之多之美,古今尚無一人可以與之匹敵。
其他對奘公的尊稱還多,現不一一列出。
奘公唐時代的人,一般稱之為唐僧,不但對中國佛教有無比的貢獻,對世界文化亦有傑出的貢獻。
奘公的一生,除了青年在國内學習佛法,并到印度留學求法十七年,其餘的時間都獻身于偉大的佛典翻譯工作,譯述的豐富與認真不苟的精神,在翻譯界實難找到第二人!所以奘公在一生中,沒有留下什麼個人的著述,有的就是現在所講的八識規矩頌,在曲女城尋求辯論的真唯識量。
兩者雖說都是極為簡短的,但都是極有分量的精制,不是草述所成的,所以直到今日仍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偈頌是經論體裁的一種,就是一般所說的韻文,與長行的散文對照說的。
印度論師們造論,大都先造好偈頌,然後再以長行解釋,後人對它的發揚弘傳,不緻與論師的本意相差太遠,有時有所特别的發揮,亦還随著論義的中心而轉。
可是譽為幹部論師的世親,到了晚年制作唯識三十頌,沒有來得及為作長行解釋,就已上升兜率内院。
後來有十大論師為之解釋,但因各個思想的不同,論說自然有所出入,然而誰都認為是得世親的本意,以弘傳世親唯識學自居。
及至奘公在印度修學無著、世親唯識學回來,想将諸論師解釋三十頌的論文譯出,但因感于思想的過于紛歧,恐學唯識學的不知誰是世親的本意,乃集十大論師的心學,糅合譯成十卷成唯識論,以顯摧邪顯正的究竟義理。
其後奘公又複感于唯識義理太過深廣,不是一般人所能深入探究,特又約義楷成規矩,演成八識規矩頌,揭示唯識的綱要,不特成為唯識法相的鎖鑰,亦是唯識義海的指南,誠堪稱為崇高偉大的不朽之業。
如上所說看來,我們敢以斷言,奘公所造的這個八識頌,其價值并不讓于世親的三十頌,就是組織的内容,大體亦差不多的。
現在成為問題的,就是奘公造成頌文後,為什麼不制長行解釋?以奘公的學養說,特别是對唯識的認識說,以長行解釋,是不需費什麼氣力和時間的,但因感到印度主要唯識經論,大都已由自己譯成中文,八識規矩頌的造作,不過是将自己譯諸唯識經論以後所有的一點心得,用極簡短的頌文将之表達出來而已。
真正有志于唯識學的人,對諸譯出的唯識經論,果能從研究中有所了解,對于八識頌的意義,自然就會領略于心,還要造長行解釋做什麼?後來學佛法者,覺得這是唯識的入門書,雖有唯識諸經論可供參孜,但若不略為解說,還是難以理解的,所以曆來為此注釋的很多,就是近六十年中,亦有很多的注釋出現。
其中注釋得很好的固然很多,但仍難以了解的亦複不少。
因而初學唯識的,不特看頌文無法明白,就是參孜各注釋亦未必了知,必須從聽聞著手才行。
現在正式解釋本頌的題目。
八是數目,識是了别,謂能了别境界的心識有八,所以稱為八識,就是通常說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如是八個心識,各有各的規矩,絕對不能有違它們所應遵守的規矩法則。
規能構成圓形,矩能構成方形。
世間任何一樣方圓的東西,都仗規矩的力量而成,所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八識亦是這樣的意思。
如八識各有所緣的境界,在各自範圍以内的,各識本它自己的勢力,當然都能緣慮得到的,但必須各守自己的規矩,不能侵犯到
奘公是位不世出的聖僧,有人尊他為留學生的聖人,因他是中國留學生的先導,有人尊他為翻譯界的泰鬥,因他所翻譯的經論之多之美,古今尚無一人可以與之匹敵。
其他對奘公的尊稱還多,現不一一列出。
奘公唐時代的人,一般稱之為唐僧,不但對中國佛教有無比的貢獻,對世界文化亦有傑出的貢獻。
奘公的一生,除了青年在國内學習佛法,并到印度留學求法十七年,其餘的時間都獻身于偉大的佛典翻譯工作,譯述的豐富與認真不苟的精神,在翻譯界實難找到第二人!所以奘公在一生中,沒有留下什麼個人的著述,有的就是現在所講的八識規矩頌,在曲女城尋求辯論的真唯識量。
兩者雖說都是極為簡短的,但都是極有分量的精制,不是草述所成的,所以直到今日仍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偈頌是經論體裁的一種,就是一般所說的韻文,與長行的散文對照說的。
印度論師們造論,大都先造好偈頌,然後再以長行解釋,後人對它的發揚弘傳,不緻與論師的本意相差太遠,有時有所特别的發揮,亦還随著論義的中心而轉。
可是譽為幹部論師的世親,到了晚年制作唯識三十頌,沒有來得及為作長行解釋,就已上升兜率内院。
後來有十大論師為之解釋,但因各個思想的不同,論說自然有所出入,然而誰都認為是得世親的本意,以弘傳世親唯識學自居。
及至奘公在印度修學無著、世親唯識學回來,想将諸論師解釋三十頌的論文譯出,但因感于思想的過于紛歧,恐學唯識學的不知誰是世親的本意,乃集十大論師的心學,糅合譯成十卷成唯識論,以顯摧邪顯正的究竟義理。
其後奘公又複感于唯識義理太過深廣,不是一般人所能深入探究,特又約義楷成規矩,演成八識規矩頌,揭示唯識的綱要,不特成為唯識法相的鎖鑰,亦是唯識義海的指南,誠堪稱為崇高偉大的不朽之業。
如上所說看來,我們敢以斷言,奘公所造的這個八識頌,其價值并不讓于世親的三十頌,就是組織的内容,大體亦差不多的。
現在成為問題的,就是奘公造成頌文後,為什麼不制長行解釋?以奘公的學養說,特别是對唯識的認識說,以長行解釋,是不需費什麼氣力和時間的,但因感到印度主要唯識經論,大都已由自己譯成中文,八識規矩頌的造作,不過是将自己譯諸唯識經論以後所有的一點心得,用極簡短的頌文将之表達出來而已。
真正有志于唯識學的人,對諸譯出的唯識經論,果能從研究中有所了解,對于八識頌的意義,自然就會領略于心,還要造長行解釋做什麼?後來學佛法者,覺得這是唯識的入門書,雖有唯識諸經論可供參孜,但若不略為解說,還是難以理解的,所以曆來為此注釋的很多,就是近六十年中,亦有很多的注釋出現。
其中注釋得很好的固然很多,但仍難以了解的亦複不少。
因而初學唯識的,不特看頌文無法明白,就是參孜各注釋亦未必了知,必須從聽聞著手才行。
現在正式解釋本頌的題目。
八是數目,識是了别,謂能了别境界的心識有八,所以稱為八識,就是通常說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如是八個心識,各有各的規矩,絕對不能有違它們所應遵守的規矩法則。
規能構成圓形,矩能構成方形。
世間任何一樣方圓的東西,都仗規矩的力量而成,所謂“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八識亦是這樣的意思。
如八識各有所緣的境界,在各自範圍以内的,各識本它自己的勢力,當然都能緣慮得到的,但必須各守自己的規矩,不能侵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