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略說心意識三的異同

關燈
作為精神活動的心這個字,佛在阿含經中,雖經常的說到,但并沒有專用這字,亦用其他字代替的,所以有時說為心,有時說為意,有時說為識,有時又綜合的說為“此心此意此識”。

    如是心意識,雖都認為是心法,但是它們的用法,不論從那方面說,多少有所不同,不能籠統的看成一樣。

    因而對阿含所說這三語的用法及其意義,不得不從各方面加以相當的考察,以期對之有個正确認識。

     心這個字,在阿含中,總指一般意義的心,亦即普通世人所說的心,并不合有分析的哲學的意義。

    最常說的,心是對身而言,亦即所謂身心。

    如對身所感受的快樂,而說心所感受的快樂,就是指的這心。

    有時心對身語說的,如與身行、語行并說的心行,亦是指的這心,像這樣的說心,大家都知道的,沒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不過在阿含中,心作特别用法亦有。

    如三增上學中的增上心學的心,七清淨中的心清淨的心,就是特别的心法。

    因作這些用法的心,不是指一般意義的心,而是代表禅定的意義。

    如增上心學,不是心的增上,乃是定的增上;又如心清淨,不是心的清淨,乃是定的清淨。

    以三增上學說,戒是莊嚴身的,慧是體悟理的,定是合心靜的。

    像這樣的特别用法,因為是第二義的,而且用得并不多,所以現在不去談它,以免話越扯越遠。

     在阿含中,意之與心,有時同樣被用。

    如心與身或心與語并說;意也作為身業、語業、意業,以與身語并用。

    意與心,在某種情況下,雖作同樣看法,但它們的用法,不能不說略有不同。

    綜合三者說:心指一般所總稱的心,意是心之内在情意的意,識是心之外在認識的識,由這可以明顯的看出它們的不同。

     意既被認為是内在的存在,對外在的眼等五色根來說,當然是作意根來用。

    眼等五識,通常被說為是感覺的認識,第六意識,則被說為悟性的思惟作用。

    因此,依六根六境所生的六識,可作這樣的分别:眼根是視覺的能力,眼識是視覺的認識作用,乃至身根是觸覺的能力,身識是觸覺的認識作用,意根是思惟的能力,意識是思惟的認識作用。

     佛在經中說明一切法,曾有種種不同的分類。

    有時以六根六境六識的十八界,說明萬有的一切諸法,所謂六根六識,當可如上所說,根是能力,識是認識作用。

    有時略去六識,以六根六境說明萬有的一切諸法,此時所說的根,就不單是能力,亦含認識作用。

    如眼根,不唯是視覺能力,亦具有視覺的認識作用,乃至意根,不但是思惟能力,亦具有思惟的認識作用。

    中含卷第五十八大拘締羅經說:“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為彼依”。

    意謂五根僅能各自攝取自己所能攝取的境界,但是意根,不單有它獨特的境界,就是所謂别法處,同時還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

    印順論師佛法概論說&hellip“五根如新聞的采訪員,意根是編輯部的外稿搜集者。

    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為五根起用的所依。

    五根與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說明了意根為身心和合的中樞”。

    意根與五根的關系密切,從這可以明白的看出。

     要之,以六根六境的十二處說為一切法時,意根處為一切心識的總代表,不唯是指意根而已。

    但以十八界說明一切法時,因在意界之外有六識界,唯六識界可以代表心識,意界隻能困在它的固有處所,作為心識的所依,不能再如十二處的意處,為心識的總代表。

    部派學者在阿毗達摩論中,對意界作種種不同的說明,原因就在于此。

     如舍利弗阿毗昙論,雖把意與六識中的第六意識,看成是同一的東西,但在心去認識諸法時,認為第一刹那所生的是意,第二刹那所生的相似心是意識,仍然有著時間上的差别。

    該論在明十八界中的意與意識的定義說:“雲何意界?意知法思惟法念法,若初心已生當生今生不定,是名意界。

    雲何意識界?若識相似不離彼境界及餘相似心巳生當生今生不定,是名意識界”。

     然在有部,雖亦将意與六識看成是同一的,并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别,但唯現在的六識稱為六識,而已過去的六識名之為意,意決不存在于現在刹那,唯是落謝過去前刹那的六識存在,依于六識滅入過去為意,生起次刹那的六識,所以意為生起六識的無間滅依。

    大毗婆沙論卷七一說:“六識身無間滅名意界,以第一刹那為意,以次刹那為識”。

    俱舍頌亦說:“由即六識身,無間滅為意”。

     在這點上,舍利弗毗昙與有部所說,雖多少類似,但舍利弗毗昙,認為意是過去的第”塵忌識,有部則說意是過去的眼等六識,是以兩者間的看法,仍有著他們的下同。

    有部及舍利弗毗昙,雖視意為意識或六識有别,但并沒有超出六識的範圍,可是南傳佛教學者,有視意為六識以外的存在,即意為意界,與六識并存,同是現在刹那的存在,則已走上七心論的立場。

    至于後代法相唯識學家,說意是末那為第七識,别立于六識以外,為現在刹那的存在,更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在此姑且不論。

     依上說來,後世論師所說的意,不一定與識看成同一。

    特别是在阿含,心意識三用時,其義總有多少不同。

    最顯著的特征,如前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