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心識不同類型的眺望

關燈


    這一區域性,在探究大小乘思想聯系時,是亦為我人所不可忽視的。

     如來藏說,在龍樹前後,明顯是從如來藏系統的經典而起。

    如楞伽經、不增不減經、大法鼓經、勝置經等,皆是這一思想的主要經典。

    他們的心識觀點,與心性木淨說同。

    謂諸衆生的内心,雖具有極為熾盛的煩惱,但其内在實含有自性清淨的如來身。

    正因有此清淨如來身,所以一切衆生,得能脫離煩惱的纏縛,獲證無上菩提佛果。

    被諸煩惱所覆的如來身,或名如來藏,或名為佛性,什麼時候你能掃除現象心上的煩惱,本來清淨的如來身,就在什麼時候顯現,而轉名為法身,在缰的如來身,或名如來藏,或名為佛性,佛性與如來藏,從某一方面說,實是名異義同。

    雖說如此,但又同而不同的,就是佛性唯指本體的心性,如來藏則是煩惱所覆的原有心性,含有心的本體與心的現象。

    如來藏說,雖也談到現象心的方面,但實以本體的心性,為其論究的中心課題。

     源于上座部系現象心識說而來的法相唯識學,雖說到心的本體方面,但實以現象方面的考察,為其中心任務所在。

    而且我們還要知道的,就是法相唯識的心識說,從上座部系聽說而來,固然是不錯的,但整個唯識學,自還有大乘教理為它的基礎,如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及三性三無性等諸論題,固然是采用大乘理論,就是心識向上進步的過程,實踐菩薩行所經的各個階位,同樣是用大乘理論來說明,與上座部系自有其不同所在,亦即上座部系的思想理論,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

     其次所要知道的,就是法相唯識學,雖不是沒有論及到心識本體,但為其說特别放一異彩的,不在心的本體論方面,而在心的現象論方面。

    其現象論的心識說,在性質上,固然類于上座部系的阿毗達磨心識說,但彼此間所說現象心的範圍,不能不說有著廣狹的差别。

    原因上座部系的學者所說心識,隻在吾人日常經驗的表面心,亦即隻說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可是法相唯識的學者所說心識,不獨是在表面心上說明,且深入其内在考察,發現于間斷的六識外,還有相續的潛在心,所以更說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成立他的八識說。

     法相唯識學為什麼要在表面心外更立潛在心?原因在于隻說粗顯的間斷的六識,不能一貫的如實的說明因果的系列,必須立個徽細的相續的潛在心,始能具體的說明衆生生生世世的,依于業及異熟的因果關系。

    因此,法相唯識的心識說,可說是将上座部系的心識說,予以更合理更徹底的開展。

    為什麼這樣講?因在唯識學者看來,假定沒有一個常恒不斷的相績心的存在,像第八阿賴耶識,所謂生死輪回就無法建立,這是十分重要的。

    本頌下面講到阿賴耶識為“去後來先作主公”,就是指出生死輪回的主體,亦即顯出大小乘有著實質不同。

     再次所要知道的,就是法相唯識學,不獨主張外在的粗顯的間斷的心識是無常演化的,就是内在的做細的相續的心識亦生滅變化的。

    不特如此,就是作為修道證果可能的原動力,存于第八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亦被認為是現象的存在,同樣是生滅不居的,決不承認有個常住不生滅的東西。

    依這立場來說心識,當唯現象心成主要課題。

    總之,法相唯識的心識說,要從客觀的世俗的立場,予以缜密而周到的考察。

    理論的說明固是他的最大特長,實踐的意味不免似乎略嫌欠缺。

    且其心識說中作為心性的,雖被認為是無為真如,但真如與心性作用,沒有什麼完全關系,而心性說的體系含于其中。

    至現象心與本體心的關系,在中國佛教界,有多種的說明:有說第八識為本體心,前七識為現象心;有說第八識為木體與現象心的真妄和合;有說第九識為本體心,八識皆為現象心。

    雖有這多種的說明,但法相唯識系的學者,是主第八識唯是現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