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心識不同類型的眺望
關燈
小
中
大
然叫做染污心,一旦與之相應的煩惱離去,立刻就為不染污心。
如所用的器皿,其中垢穢沒有除去,名有垢器,到了其垢滌除幹淨,名無垢器。
大衆部系的心性本淨說,後期大乘諸經論繼承其說,發展而為後世的如來藏說,就是佛性本有的思想,亦是從這心性本淨來。
這一論說,可說滲透到諸大乘經裡。
部派佛教時代,不獨說明心識問題時,逐漸走上理論化,就是對其他一切教理的論說,本來應有依之切實履踐的,但因理論興趣的太過濃厚,對于應該予以實踐的,反而似被輕輕的忽略過去二逗一傾向,在上座部系的阿毗達磨論中,可說來得特别明顯。
是諸部派,各有他們所有的阿毗達磨論典,往往有些無關重要的論題,由于思想上的些微紛歧,彼此建立不同的理論,而又誰也不接受誰的說法。
如這派作著這樣立論的,那派就用那樣的理論駁斥過來,若那派作著那樣立論的,這派就用這樣的理論駁斥過去。
由于彼此都是以理論為理論,結果終于落入學問的案臼,失去了在社會上應有的實際指導性,不能不說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憾事!為什麼?要知失去像佛住世時那樣積極發揮指導人類的功能,一旦長期的這樣下去,佛教就要從社會上消失,這是多麼可畏的一件大事?有些學者感到這不是辦法,乃起而設法除去阿毗達磨佛教這一不良風氣,以求恢複佛教在社會上所應負起指導性的真精神,經過一個相當時期的醞釀,終于有大乘佛教的興起。
諸位如有人間大乘佛教是怎樣發展起來?我的答覆就是有些佛幹,感到佛教理論化不能适應時代社會而興起的。
大乘佛教的開始出現,論說到心識有關問題,雖也将心識當作心識自體看,但并沒有像部派學者那樣專在理論上論說。
所謂心識,就照心識本來的狀态,如實觀察它的體相,并且适應它的體相,強調采取融通無礙的,活潑無滞的,空無所得的态度來說明。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在理論上講,如果有誰想從純理論的立場來講,其他學者就會對他所說,毫不客氣的作為戲論一樣的加以排斥,然後同過頭來,采用純粹的實踐立場來論心識問題。
在這立場上,不獨不許客觀地眺望心識以作分類考察,就是心與物的區别亦不存在。
甚至進一步的認為精神、物質、主觀、客觀,一切悉皆融合一如,唯有純經驗的行為。
不特如此,就是阿含所說最高的境地,到此同樣沒有。
這樣講法,如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初期的大乘佛教,将阿含所說佛教真精神,以最純乎其純的形态再現,沒有一默理論化的傾向。
龍樹的中觀學,雖繼承此精神,但漸使之在理論上表現出來,不過還沒有脫掉純乎其純的本色。
大乘佛教的興起,本在排斥小乘阿毗達磨論師的偏差态度,以求恢複佛教固有的真精神。
初起的時候,雖還能從理論上重視實踐,亦即理論與實踐的并重,但是經過一段時期以後,大乘佛教的教理,也就漸次的理論化、組織化,再度形成理論的城堡并據守之,不能從理論城堡中跳出來,因而乃出現了大乘學派時代。
大乘學派本可說有三大系,現因接續部派佛教時代來講,姑且舉出兩大學派略為一說。
大乘佛教學派時代的學者所說心識,是繼承小乘雨大派系所說發展而來。
如前所述:大乘佛教如來藏說的思想,是由小乘大衆部系的心性木淨說發展來的,至于唯識學派的法相唯識的心識思想,則是依于上座部系特别是從說一切有部的心識說發展起來。
大小乘的兩大派思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密切的關系?首先固然由于思想上的相通,同時還有區域性的關系。
唯識學派崛起于西北印度,實因這一地區是上座部系的大本營,因而法相唯識的思想與上座部系的思想,自然息息相關;如來藏說興起于東南印度,實因這一地區是大衆部系的弘化基地,因而如來藏說思想與大衆部系的思想,當然互相相通
如所用的器皿,其中垢穢沒有除去,名有垢器,到了其垢滌除幹淨,名無垢器。
大衆部系的心性本淨說,後期大乘諸經論繼承其說,發展而為後世的如來藏說,就是佛性本有的思想,亦是從這心性本淨來。
這一論說,可說滲透到諸大乘經裡。
部派佛教時代,不獨說明心識問題時,逐漸走上理論化,就是對其他一切教理的論說,本來應有依之切實履踐的,但因理論興趣的太過濃厚,對于應該予以實踐的,反而似被輕輕的忽略過去二逗一傾向,在上座部系的阿毗達磨論中,可說來得特别明顯。
是諸部派,各有他們所有的阿毗達磨論典,往往有些無關重要的論題,由于思想上的些微紛歧,彼此建立不同的理論,而又誰也不接受誰的說法。
如這派作著這樣立論的,那派就用那樣的理論駁斥過來,若那派作著那樣立論的,這派就用這樣的理論駁斥過去。
由于彼此都是以理論為理論,結果終于落入學問的案臼,失去了在社會上應有的實際指導性,不能不說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憾事!為什麼?要知失去像佛住世時那樣積極發揮指導人類的功能,一旦長期的這樣下去,佛教就要從社會上消失,這是多麼可畏的一件大事?有些學者感到這不是辦法,乃起而設法除去阿毗達磨佛教這一不良風氣,以求恢複佛教在社會上所應負起指導性的真精神,經過一個相當時期的醞釀,終于有大乘佛教的興起。
諸位如有人間大乘佛教是怎樣發展起來?我的答覆就是有些佛幹,感到佛教理論化不能适應時代社會而興起的。
大乘佛教的開始出現,論說到心識有關問題,雖也将心識當作心識自體看,但并沒有像部派學者那樣專在理論上論說。
所謂心識,就照心識本來的狀态,如實觀察它的體相,并且适應它的體相,強調采取融通無礙的,活潑無滞的,空無所得的态度來說明。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在理論上講,如果有誰想從純理論的立場來講,其他學者就會對他所說,毫不客氣的作為戲論一樣的加以排斥,然後同過頭來,采用純粹的實踐立場來論心識問題。
在這立場上,不獨不許客觀地眺望心識以作分類考察,就是心與物的區别亦不存在。
甚至進一步的認為精神、物質、主觀、客觀,一切悉皆融合一如,唯有純經驗的行為。
不特如此,就是阿含所說最高的境地,到此同樣沒有。
這樣講法,如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初期的大乘佛教,将阿含所說佛教真精神,以最純乎其純的形态再現,沒有一默理論化的傾向。
龍樹的中觀學,雖繼承此精神,但漸使之在理論上表現出來,不過還沒有脫掉純乎其純的本色。
大乘佛教的興起,本在排斥小乘阿毗達磨論師的偏差态度,以求恢複佛教固有的真精神。
初起的時候,雖還能從理論上重視實踐,亦即理論與實踐的并重,但是經過一段時期以後,大乘佛教的教理,也就漸次的理論化、組織化,再度形成理論的城堡并據守之,不能從理論城堡中跳出來,因而乃出現了大乘學派時代。
大乘學派本可說有三大系,現因接續部派佛教時代來講,姑且舉出兩大學派略為一說。
大乘佛教學派時代的學者所說心識,是繼承小乘雨大派系所說發展而來。
如前所述:大乘佛教如來藏說的思想,是由小乘大衆部系的心性木淨說發展來的,至于唯識學派的法相唯識的心識思想,則是依于上座部系特别是從說一切有部的心識說發展起來。
大小乘的兩大派思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密切的關系?首先固然由于思想上的相通,同時還有區域性的關系。
唯識學派崛起于西北印度,實因這一地區是上座部系的大本營,因而法相唯識的思想與上座部系的思想,自然息息相關;如來藏說興起于東南印度,實因這一地區是大衆部系的弘化基地,因而如來藏說思想與大衆部系的思想,當然互相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