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法對于心識的重視
關燈
小
中
大
,以此三業構成的善行,其樂自然追蹤而來,好像一個影子随著其形一樣。
此之所以心為一切善惡苦樂的根本,心能主宰我們的一切,心能控制我們的一切。
是以怎樣守持自己的一念心,該是學佛行人最重要的課題。
不特如上所引經文有這樣的說法,在雜含卷三六、一OO九經亦有這樣說:“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其心為一法,能制禦世間”。
世間二字,在佛法雖包含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二者,但實是以有情世間為本。
能夠執持或率領有情到其他地方去的,唯有吾人的這念心,能夠控制或罵禦有情這樣那樣的,亦唯吾人的一念心,除了心這一法,沒有那樣可以控制或統率吾人的。
心念一動,要想走了,誰也留他不住;心一安定,住定下來,誰也趕不走他,中阿合也說:“心持世間去,心為染著,心起自在”。
可見心力是如何的大。
不特北傳的阿含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南傳的阿合同樣的作此說。
如巴利文相應部一七二經說:“世間由心導,由心所牽引,唯心之一法,能左右一切”。
又巴利文增支部說:“世間由心導,心牽引世間,由于心生起,世間為左右”。
心為一切諸法的中心,從這些經文的引證中,是就更加得到證明。
原來吾人的心意,在一切諸法中,不唯有它最大的活動力,而且起著領導的作用。
它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會做什麼,世間一切都是由心所造成的。
科學上的各種成就,文化上的各種遺産,有那樣不是人類心識所結成的豐富果實?譬如現代人類的登陸月球,假定不是人的心識構想,高高挂在空際的月球,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不唯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由心識的開導,就是人與人間的親密關系,亦是本于各人的心識而成。
如彼此間沒有親密的心識觀念,怎會走上相互親密的一條路線?同樣的,人與人間的産生惡感,亦是心識之所使然,就是由于彼此一念的誤會,便形成了水火不能相容的敵對起來。
由這,更加證明心識是佛法所重視的問題。
心識論題雖為原始聖典的教說,但它影響後世大乘經典甚钜。
如維摩經佛國品有名的文句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随其心淨,則佛土淨”,固然是由以上的經文思想而來;其他如八十華嚴所說的三一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别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的理論,同樣是由以上的經文思想而來。
還有楞伽經、深密經等諸大乘教典所說的唯心論題,當亦是從原始阿含聖典發展而來。
足以三界唯心所現,諸法皆不離心的心識思想,實是貫通全體佛法的,絕對不可把它看成是一宗一派的論說。
不過最初的心識說,散在各經典中,而且有些經典,沒有直接用心識一語,當更說不上作有系統的組織,緻使很多佛法行者,未能體認到心識為諸法的主導,隻知做個佛法行者,要求向上向善向解脫,如何改善内心為不可或缺的要著。
因而牧個真正佛教徒,對于個己内心的修養,不能不子特别的重視,假使忽視自己内心的修養,所謂向上向善向解脫,也就成為不可兌現的一句空言。
此之所以心為一切善惡苦樂的根本,心能主宰我們的一切,心能控制我們的一切。
是以怎樣守持自己的一念心,該是學佛行人最重要的課題。
不特如上所引經文有這樣的說法,在雜含卷三六、一OO九經亦有這樣說:“心持世間去,心拘引世間,其心為一法,能制禦世間”。
世間二字,在佛法雖包含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二者,但實是以有情世間為本。
能夠執持或率領有情到其他地方去的,唯有吾人的這念心,能夠控制或罵禦有情這樣那樣的,亦唯吾人的一念心,除了心這一法,沒有那樣可以控制或統率吾人的。
心念一動,要想走了,誰也留他不住;心一安定,住定下來,誰也趕不走他,中阿合也說:“心持世間去,心為染著,心起自在”。
可見心力是如何的大。
不特北傳的阿含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南傳的阿合同樣的作此說。
如巴利文相應部一七二經說:“世間由心導,由心所牽引,唯心之一法,能左右一切”。
又巴利文增支部說:“世間由心導,心牽引世間,由于心生起,世間為左右”。
心為一切諸法的中心,從這些經文的引證中,是就更加得到證明。
原來吾人的心意,在一切諸法中,不唯有它最大的活動力,而且起著領導的作用。
它要我們做什麼,我們就會做什麼,世間一切都是由心所造成的。
科學上的各種成就,文化上的各種遺産,有那樣不是人類心識所結成的豐富果實?譬如現代人類的登陸月球,假定不是人的心識構想,高高挂在空際的月球,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不唯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由心識的開導,就是人與人間的親密關系,亦是本于各人的心識而成。
如彼此間沒有親密的心識觀念,怎會走上相互親密的一條路線?同樣的,人與人間的産生惡感,亦是心識之所使然,就是由于彼此一念的誤會,便形成了水火不能相容的敵對起來。
由這,更加證明心識是佛法所重視的問題。
心識論題雖為原始聖典的教說,但它影響後世大乘經典甚钜。
如維摩經佛國品有名的文句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随其心淨,則佛土淨”,固然是由以上的經文思想而來;其他如八十華嚴所說的三一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别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的理論,同樣是由以上的經文思想而來。
還有楞伽經、深密經等諸大乘教典所說的唯心論題,當亦是從原始阿含聖典發展而來。
足以三界唯心所現,諸法皆不離心的心識思想,實是貫通全體佛法的,絕對不可把它看成是一宗一派的論說。
不過最初的心識說,散在各經典中,而且有些經典,沒有直接用心識一語,當更說不上作有系統的組織,緻使很多佛法行者,未能體認到心識為諸法的主導,隻知做個佛法行者,要求向上向善向解脫,如何改善内心為不可或缺的要著。
因而牧個真正佛教徒,對于個己内心的修養,不能不子特别的重視,假使忽視自己内心的修養,所謂向上向善向解脫,也就成為不可兌現的一句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