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法對于心識的重視
關燈
小
中
大
在佛教成為最根本最中心的問題,實無過于有關心識問題。
因為學佛最高的理想目标,雖說在于怎樣的離苦得樂,怎樣的斷惑證真,怎樣的轉迷開悟,怎樣的超凡人聖,但要真正達到這一最高的理想目标,最重要的一個前題,在于怎樣将心改善,使之得到最極清淨的完成。
一個修學佛法的行人,如對自己内心,未能改善清淨,要想完成學佛的目的,敢說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如此,所以佛陀住世為衆生說法,不論是講根本的四谛及十二因緣,或講其他的種種法門,都離開不了心,離開心的教說,根本就不存在。
進一步說,不特釋尊的一代時教,就是其後的聖典所說,亦都是以心識為其中心。
不說别的,就以表面所說心識一語言,在諸聖典中可謂随處可見。
證知心識論題,确是佛法中心論題。
因此,為佛弟子,對于佛陀教理的研究,對心識論題不得不加以探讨,否則,對于教理的認識理解,固然難以把握其中心,對于理想目标的完成,自亦難以達到其目的。
因為心識不究,不知如何改善自己一念心,試問怎能完成學佛能事? 在此或者有人這樣問:佛法為什麼這樣重視心識?當知心識是一切諸法的中心,世間所有的一切諸法,都由心識左右和指揮的。
首以所居的世界說:一個世界的清淨和穢惡,不是世界的本身如此的,而是由于心的染淨造成。
吾人的内心清淨,所造成的世界一定清淨,吾人内心的肮髒,所造成的世界一定穢惡,可見世界的染淨,是由心識決定的。
再以有情本身說:一個生命的雜染和清淨,不是生命的本身如此的,亦是由于心的染淨所成。
吾人的内心清淨,所得到的生命一定是清淨,吾人的内心雜染,所得到的生命一定是雜染。
成唯識論對這曾引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證知有情的染淨,确是随心所轉的。
為此,佛在雜阿合卷十、二六七經說:“當善思惟觀察于心”。
原來我人的一念心,長夜為貪欲所染,為嗔恚所染,為愚癡所染,以緻不但生命體是染污的,而且在世間受種種的苦惱;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能常善為觀察這一念心,使之不為貪欲、嗔恚、愚癡所染,那就可以得到清淨而受種種快樂。
所以佛在經中接著說:“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衆生的感受苦惱是由于心,衆生的覺得快樂亦由于心,心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可知。
其他,在法句經卷上、法句譬喻經卷一、出曜經卷二八、法集要頌經卷四、本事經卷一等,對此都有大同小異的語句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礫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随形”。
身語的行為活動是善是惡,關鍵不在身語的本身,而在内心的傾向于善或惡。
如内心是念于惡的,口所發出的語言,身所發動的行為,一定是罪惡的,以此三業構成的罪惡,其苦自然追蹤而來,好像車輪經過某個道路所留下的痕迹,要想否認是也否認不了。
如内心是念于善的:口所發出的語言,身所發動的行為,一定是良善的
因為學佛最高的理想目标,雖說在于怎樣的離苦得樂,怎樣的斷惑證真,怎樣的轉迷開悟,怎樣的超凡人聖,但要真正達到這一最高的理想目标,最重要的一個前題,在于怎樣将心改善,使之得到最極清淨的完成。
一個修學佛法的行人,如對自己内心,未能改善清淨,要想完成學佛的目的,敢說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如此,所以佛陀住世為衆生說法,不論是講根本的四谛及十二因緣,或講其他的種種法門,都離開不了心,離開心的教說,根本就不存在。
進一步說,不特釋尊的一代時教,就是其後的聖典所說,亦都是以心識為其中心。
不說别的,就以表面所說心識一語言,在諸聖典中可謂随處可見。
證知心識論題,确是佛法中心論題。
因此,為佛弟子,對于佛陀教理的研究,對心識論題不得不加以探讨,否則,對于教理的認識理解,固然難以把握其中心,對于理想目标的完成,自亦難以達到其目的。
因為心識不究,不知如何改善自己一念心,試問怎能完成學佛能事? 在此或者有人這樣問:佛法為什麼這樣重視心識?當知心識是一切諸法的中心,世間所有的一切諸法,都由心識左右和指揮的。
首以所居的世界說:一個世界的清淨和穢惡,不是世界的本身如此的,而是由于心的染淨造成。
吾人的内心清淨,所造成的世界一定清淨,吾人内心的肮髒,所造成的世界一定穢惡,可見世界的染淨,是由心識決定的。
再以有情本身說:一個生命的雜染和清淨,不是生命的本身如此的,亦是由于心的染淨所成。
吾人的内心清淨,所得到的生命一定是清淨,吾人的内心雜染,所得到的生命一定是雜染。
成唯識論對這曾引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證知有情的染淨,确是随心所轉的。
為此,佛在雜阿合卷十、二六七經說:“當善思惟觀察于心”。
原來我人的一念心,長夜為貪欲所染,為嗔恚所染,為愚癡所染,以緻不但生命體是染污的,而且在世間受種種的苦惱;如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能常善為觀察這一念心,使之不為貪欲、嗔恚、愚癡所染,那就可以得到清淨而受種種快樂。
所以佛在經中接著說:“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
衆生的感受苦惱是由于心,衆生的覺得快樂亦由于心,心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可知。
其他,在法句經卷上、法句譬喻經卷一、出曜經卷二八、法集要頌經卷四、本事經卷一等,對此都有大同小異的語句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礫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随形”。
身語的行為活動是善是惡,關鍵不在身語的本身,而在内心的傾向于善或惡。
如内心是念于惡的,口所發出的語言,身所發動的行為,一定是罪惡的,以此三業構成的罪惡,其苦自然追蹤而來,好像車輪經過某個道路所留下的痕迹,要想否認是也否認不了。
如内心是念于善的:口所發出的語言,身所發動的行為,一定是良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