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叙分部及宗義

關燈
建立一個實有不可說的補特伽羅起來,這是很特别的。

    所謂非即蘊離蘊,是說補特伽羅我,不可說是即五蘊的我,也不可說是離五蘊而有的我。

    若說即蘊為我,蘊是生滅無常的,我應随無常的五蘊而斷滅,我斷滅了,就有前世到後世的輪回建立不起的過失;若說離蘊有我,那我就應離無常的五蘊而常在,我常在了,就有無受苦受樂差别的過失。

    佛之所以一再破斥外道的即蘊我、離蘊我,其故在此。

    犢子學者為了避免這些過失,所以說非即蘊離蘊。

    俱舍論破我品中舉法喻說:“犢幹部執有補特伽羅,其體與蘊不一不異。

    ……此如世間依薪立火,謂非離薪可立有火,而薪與火非一非異。

    ……如是,不離蘊立補特伽羅,然補特伽羅與蘊非異非一”。

    非一非異、非即非離的補特伽羅,不可說他是假、是實,是有為、是無為,是常、是無常,隻可以說是不可說我。

    這不可說我是怎樣建立的呢?唯識學采源說:“依蘊界處假施設名,窺基的解說是:世間,或者說眼是我,說身是我,這隻是依蘊等法而假立的。

    實際說來,雖不是離蘊有我,卻也不就是五蘊,自有他的體性。

    他的見解,是把“假施設名”,看成了假名的補特伽羅。

    離假名我以外,别有一個不可說我。

    其實犢子部,沒有這樣隔别的見解。

    “依蘊界處假施設名”,正是說的不可說我。

    何以見得?像俱舍論破我品說:“但可依内現在世攝有執受諸蘊,立補特伽羅”。

    不可說的補特伽羅,是依現在有情身内的五蘊而建立的,說得非常明白。

    依現在世所攝的執受諸蘊,建立補特伽羅,豈不就是異部宗輪論所說的“依蘊界處假施設名”嗎?假施設名的我,就是不可說我,這在熏染有部思想的學者,确是相當難解的。

    ……依我國古德的判别:有部是假無體家,犢子部是假有體家。

    有部隻許假名補特伽羅,犢幹部卻建立不可說我,思想的分歧,在此”。

     諸行有暫住,亦有刹那滅者,是約有為諸行的存在與消滅說的。

    照前有部說,一切有為諸行,都是刹那生滅的,沒有一法可以少時暫住;現在犢子部說,一切有為諸行,不特是刹那減的,也有暫時住的。

    從心色二系分别說:屬于精神系的諸行,是刹那滅的,如基師述記說:“心心所法燈焰,鈴聲念念滅”。

    屬于物質系的諸行,是可暫住的,如基師述記說:“色法中,如大地經劫(經一劫住以後,方壤減);命根等皆随一生長短有生滅等(命根,就是有情的生命,他随各個有情的壽命長短,存在三五十年及八九十年不等,而後才灰減的)”。

    可見諸行有刹那滅,也有暫時住的。

     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等者,是明犢子部建立不可說我的所以。

    補特伽羅,意譯為數取趣,即生死輪回的主體,亦即我的異名。

    “他之所以建立這不可說我,目的就在說明輪回與解脫的主體,在他看來,組合現實生命的色心要素,郡在不息的演化中,無一可以擔當從前世移轉後世的這一重要任務,能夠負起這一任務的,唯有那刹那生滅的五蘊内在的統一性,這内在的統一性,就定他所說的不可說我。

    生命内在假使沒有這個不可說我,生死流轉固無法建立,涅槃還減也成為不可能了。

    俱舍論破我品中講到犢子學者建立不可說我說:“若定無有補特伽羅,為說阿誰流轉生死一?……所以依照犢子學者說:唯有不可說我補特伽羅,有情生命方能從前一生到達後一生,……由此,可知犢子系建立不可說我的用意所在了”。

    唯識學采源說:“犢子部的見解:心心所是刹那生滅的。

    色法的根身,在相當時間,雖不滅而暫時的安生;但終于随一期生命的結束而宣告減壞。

    就是山河大地,充共量也不過暫生一劫。

    這樣,有情的身心,沒有一法可以從前生移轉到役世。

    在這樣的思想千,三世輪回,造業受果等現象,當然不能依止那一法來建立。

    這一派的意見,認為有一補特伽羅,才能貫通三世。

    譬如我造了業,這業便與我發生連系;回我的流轉到後世,也就可以說業到後世去感果”。

    所以本論說:“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者,此說同于一切有部,異于雪山及法藏部。

    犢子學者所以承認有諸外追能得五迩,因為現見有修得的,不能因外道的道法邪謬,就抹煞他們修得五通的現實性。

    通是從定得的,幾能真實修定者,不論聖、凡、外道,都可得通,所以說亦有外道能得五通。

     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者,是對有部的有染無離染及大衆、化地二部的有染有離染說的。

    五識為什麼是無染的呢?犢子學者說:五識,在自性、随念、計度的三種分别中,隻有自性分别,沒有随念、計度的分别;在善、下善、無記的三性中,隻有無覆無記,沒有善性、不善性:由于沒有後二分别,所以沒有善不善性,由于沒有善不善性,所以無染污法與之相應。

    五識為什麼又是非離染的呢?犢子學者說:能造染的才能生起對治染的道力,五識既不能造染,怎能生起對治道從離染?所以五識亦非離染。

    茲将諸家有染有離染等的不同說法,列表如下: 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為離欲,非見所斷者,是約斷何惑染,方名離欲說的。

    惑有見惑修惑兩種:修惑是迷事而起的,又名事惑,他隻于眼前的衣食等事有所迷惑,并不障礙空無我理。

    依有漏的六行觀而修,目的既不在證空無我理,當然就隻能伏除修惑而不能解決見惑了。

    婆沙五十一說:“或複有執異生不能斷見所斷随眠,有餘複執異生不能斷諸随眠唯能制伏”,即指此說。

    見惑是迷理而起的,又名理惑,雖不關事相上的了不了解,但對真理的迷惑認識不清,必須要修無漏的十六行觀,到十五心後一刹那見道悟谛理時方能永斷。

    婆沙論說:“聖者見道現在前時斷見所斷,後若修道現在前時斷修所斷”,即指此說。

    所以不論凡聖,如以有漏的六行觀而修,縱然但斷欲界的修所斷惑,而不能斷欲界的見所斷惑,亦得名為離欲:所以說若斷欲界修所斷結,名為離欲,非見所斷。

    但就婆沙的本義說,與此略為不同,因婆沙是主異生離欲染時,也可離見所斷惑的一分的。

    此約離欲界上生色界,由修事觀伏欲修惑說,如離色界的初禅上生二禅等,以事觀而修,準知欲界,亦唯伏修惑不斷見惑。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等者,是明由四加行而入兌道義。

    凡稍究佛法者,沒有不知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是小乘有部聽說的。

    此犢子部異彼所說,以忍、名、相、世第一法名四加行。

    據他們的解釋:行者修觀時,先總觀四谛法的能诠教及所诠理,不作教理差别的觀察,并且對此所觀的若敔若理,忍可于心,是為忍位;進而從教理的總觀中,先放下所诠理的不緣,單觀四谛的能诠教法,觀此名苦、名集、名滅、名道,是為名位;能诠教觀成後,再觀所诠的四谛理體,謂觀苦的逼迫性,集的招感性,滅的證得性,道的修習性,是為相位;世第一法如常說。

    由修此四加行,即能趣入正性離生見四谛理,超凡人聖了。

     若已得入正性離生等者,是明行向與住果的。

    上下四谛各有忍、智,總合為十六心,以此分别行相住果,有部說十五心頃名為行向,第十六心說名住果。

    今犢子部說四谛各有三七,總合為十二心。

    入正性離生的行者,在十二心頃說名行向位,然後再總觀十二心為第十三七說名住果。

    今将他的四谛三心略說如下:一、苦法智,觀欲界的苦谛,斷苦下的諸惑,是為第一心;二、苦法忍,這在智後再觀欲界苦谛之下的已斷諸惑,為什麼呢?因欲界的苦下諸惑雖然已斷,但還有上界的苦下諸惑須斷,所以必須得再審谛的觀察欲界苦下的諸惑已斷未斷,從忍可他的已斷諸惑,是為第二心;三、苫類智,觀上二界的苦谛,斷上二界的苦下諸惑,行者到此,已将三界苦谛下所有的惑障,皆已斷盡,無須重行谛觀惑斷未斷,所以不必再立苦類忍,定為第三七。

    苦谛有此三七,餘三谛也有此三七,合為十二七。

    第十三七,有說就是重觀第十二心道類智的第二刹那相續心;有說是總觀欲界四谛及上二界四谛的一念心。

    依此十三七而觀,有次第證果的,有超越證果的:次第證者,以十二心為初果向。

    以第十三心為住初果;超越證者,如曾以有漏道已斷欲界修惑的前六品,以十二心為二果向,以第十三七為住二果,如曾以有漏道已斷欲界九品修惑盡,則以十二心為三果向,以第十三七為住三果。

    所以說若已得入正性離生,十二七頃說名行向,第十三七說名住果。

     有如是等多差别義者,是結成。

    謂像上所說的犢子部的宗義,與共他各派所說 的比較起來,是有很多很大的差别的。

     2餘四部差别異義 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謂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

    所釋頌言:已解脫更堕,堕由貪複還,獲安喜所樂,随樂行至樂。

     此中所說的一頌,木為犢子系的學者所共誦的,最初大家誦此頌時,并沒有什麼不同意見,後來為了解釋頌中的含義,這才彼此提出不同的說法而分為四部。

    今就四部不同的解釋,分說如下: 一、法上部釋:有諸經中及阿毗達磨,說阿羅漢有六種,即退法、思法、護法、女住法、堪達法、不動法是。

    把這六種再分類起來,有退、住、進的三類。

    在這三類中,法上學者認為:退阿羅漢的一類,雖已解脫了一切煩惱,但仍更退堕下來,他之所以會退堕,由于有時的起負,雖内起負而更退堕,但退後不久,立又還複他的果位,所以說:已解脫更堕,堕由貪複還。

    仕阿羅漢的一類,由于遠離了殊勝的退緣,所以不會再退,雖說不再退堕,然由遠離了殊勝加行的因緣,所以也不再增進。

    他們不退不進,唯以所獲得的安喜而樂住之,所以說:獲安喜所樂。

    進阿羅漢的一類,随己所得的解脫樂,更求生起現法樂住,所以說:随樂行至樂。

     二、賢胄部釋:頌中的初二句,是約聲聞羅漢說的。

    羅漢有六種,已解脫,指護法、安住、堪達、不動的四種種姓;更堕、堕由貪、複還,指退法、思法的二種種姓。

    頌中的第三句,是約獨覺聖者說的。

    他們獲得了安喜之樂以後,就安然的享受其果樂了。

    頌中的末後一句,是約最高佛果說的。

    到達佛果的高位,就可随樂行至樂了。

     三、正量部釋:此部學者以四沙門果分六種人說明此頌。

    已解脫,指初果,因為初果聖者,最初斷除了迷理的見惑,得到擇減的解脫。

    更堕,指家家,是證初果後向二果進趣的一來向的聖者。

    他在預流的進修位中,或在異生位中的時候,斷除了欲界的三四品的思惑,更受欲有的三(斷三品)二(斷四品)生,所以說更堕為家家。

    但這所謂堕,不是指退堕其果說,是約數數堕在人天同處說的。

    複還,指一來果,因他還一往天上一來人間而後方得涅槃的。

    堕由貪,指一間人,是證二果後向三果進趣的不還向的聖者。

    他在一來的進修位中,斷除欲界的七品或八品的思惑,更受欲有天或人中所餘的一生,名為一問。

    由于為一品貪惑所間隔而不得涅槃的緣故,所以說堕由貪。

    獲安喜所樂,指不還果聖者。

    證得此果的聖者,不再還生到欲界,就以所獲得的安喜為所樂了。

    随樂行至樂,指阿羅漢聖者。

    證得此果的聖者,能随他的意樂而入涅槃界中享受其涅槃至樂的。

     四、密林山部釋:此部學者以六種阿羅漢說明此頌。

    已解脫,指思法。

    思法羅漢,得解脫後,時刻的懼怕退失自己先前所得的功德,所以極力的守護,甚而至于常常的以刀扣在自己的頭上,思自毀漢的心情警誡著自己,方才保持所得的解脫不退。

    更堕,指退法。

    退法羅漢,得解脫後,遇到了少緣,就将自己所得的又退失了。

    堕由貪,指護法。

    護法羅漢,得解脫後,恐于所得有所退失,喜自防護,在防護得嚴密的時候,不自有退,在防護稍為疏忽的時候,或由貪退,所以說堕由貪。

    複還,指安住。

    安住羅漢,得解脫後,雖不後退,亦不增進,然還得果,安住于果。

    獲安喜所樂,指堪達。

    堪達羅漢,得解脫後,由于他的性有堪能,好修練根,速達不動,所以能獲安喜所樂。

    随樂行至樂,指不動。

    不動羅漢,得解脫後,能随他的意樂而至涅槃界中享受他的涅槃至樂。

     如上四部,對于頌文的解釋,有著這樣的不同,怎不四分五裂呢?所以論文說:因釋一頌執義不同,從此部中流出四部。

     四化地部本末宗同異義 l化地部本宗同義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是有。

    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見苦谛時能見諸谛,要已見者能如是見。

    随眠非心亦非心所,亦無所緣,與缰異。

    随眠自性心不相應,缰自性心相應。

    異生不斷欲貪嗔恚。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

    定無中有。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

    五識有染亦有離染。

    六識皆與尋伺相應。

    亦有齊首補特伽羅。

    有世間正見,無世間信根。

    無出世靜慮,亦無無漏尋。

    善非有因。

    預流有退,諸阿羅漢定無退者。

    道支皆是念住所攝。

    無為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三、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入胎為初,命終為後。

    色根大種皆有轉變,心心所法亦有轉變。

    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獲大果,非别施佛。

    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

    說一切行皆刹那滅。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

    此等是彼本宗同義。

     比部廷在佛滅後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所分出的,他的思想怎樣,在此略為一談,先說他的本宗同義。

     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為足有者,一切法不出有為、無為,有為不出過、現、未來的三世;此三世有為及諸無為,在化地部的學者看來,過去與未來,是沒有體的?現在與無為,是有自體的: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有部,參看前面大衆部的解釋可知。

     于四聖谛一時現觀者,此說同前大衆部,異前說一切有部。

    化地學者說的頓觀四谛,不是在加行位而是在見這位。

    行者到了見道位時,或由空行相的共相觀,或由無我行相的共相觀,一念頓觀四聖谛,遍了四谛理,不是别别的先觀苦谛,次觀集谛,再觀減谛,後觀道谛。

     見苦谛時能見諸谛等者,是約修道位中觀四谛說的。

    見道位中的頓觀,定總觀四谛相,此修道位中的頓觀,是觀四谛的差别相。

    謂行者在觀四谛時,于一刹那中了達苦谛自相時,同時亦能了達集、滅、道的三谛自相。

    雖說如此,但不足任何行者都能這樣,必須是要先于見道已能總觀見谛理者,進入修道以後,由于觀智的純熟,方能對四谛的差别相如是觀見。

     随眠非心至應缇自性心相應者,随眠是貪嗔等的煩惱種子,屬于不相應行,不是心心所法,所以沒有所緣。

    纏是煩惱的現行,屬于相應的心所法而與心王相應的。

    此說完全同于大衆系,檢前所說可知,不重釋。

     異生不斷欲貪嗔恚者,是對前有部異生能斷欲貪嗔恚說的。

    斷惑離系,是無漏聖道的功用,異生位中,沒有無漏的聖道現前,怎能斷除欲貪嗔恚?雖不能斷,但能暫伏。

    如婆沙舉經部譬喻師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

    大德說曰:異生無有斷随眠義,但能伏纏”。

    又百四十說:“如譬喻者說:無有世俗道能斷煩惱。

    彼大德說:異生無有斷随眠者,但能伏纏,亦非世俗道有永慚義,由契經言,聖慧見已方能斷故”。

    當知彼譬喻者聽說,即同此化地學者的意思,所以說異生不斷貪恚。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者,此說同前雪山及後法藏部,異前說一切有及犢子部。

    通是什麼意思?沒有擁塞者謂之通。

    婆沙百四十一舉問答說:“問:何故名通?答:于自所緣無倒了達,妙用無礙故名為通”。

    所謂無倒了達,所謂無所擁塞,談何容易于沒有真智實慧,怎能辦到?外道諸仙所缺乏的,就是真實智慧,所以不能獲得五通。

     亦無天中住梵行者,此說同前雪山部,異前一切有部。

    所以然者,六欲天中,淫樂的境界多,随時随處,都有欲樂在引誘著你,使你自然而然的颠倒在欲樂中,無暇去修清淨的梵行。

     定無中有者,此說同前大衆部,異前一切有部。

    如有部舉以證為中有的幹闊婆,在此部看來,幹閣婆隻是帝釋天的作樂神,并不是什麼生死二有之間的中有。

    婆沙五十三說:“健達縛者,足天樂神,晝夜常為諸天作樂”。

    當知健達縛,就是幹闊婆,翻譯不同而已;所以沒有中有。

     無阿羅漢增長福業老,是對前有部有阿羅漢增長福業說的。

    福業的增長,是由煩惱的力量,所作已辦的阿羅漢,已沒有煩惱的存在,那裡還能合有漏的福業增長?至說羅漢的留壽舍壽,是由過去的故業。

    即轉故業為壽業,或轉壽業為富業,并不足由現在的布施、修定、發願的思業力量,這新創的施等,不是增長業,所以也就不感杲。

     五識有染亦有離染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犢子的五識無染亦非離染說,亦異于有部的有染無離染說。

    此部學者認為五識足有計度分别的,由計度分别力,能創造有漏的雜染,也能生起無漏的聖道以離染。

    基師疏說:“五識有離染,以(眼識)見佛等(耳聞正法)為近無間,引生聖道”。

    由五識能引生初無漏聖道,所以證知五識亦有離染。

     六識皆與尋伺相應者,在學派中,關于尋伺,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有部說:六識皆與尋伺相應;就是尋伺二法,也是同時并起相應的。

    婆沙四十二說:“此中顯示即一心中,粗性名尋,細性名伺。

    ……尋令心粗,伺令心細。

    問:雲何一心粗細二法互不相違?答:所作異故。

    尋性猛利,伺性遲鈍,共助一心,故雖粗細而不相違”。

    經部說:能與尋伺相應的,在六識中,唯有意識;意識雖與尋伺二法相應,但尋伺二者卻不能同時俱起。

    俱舍論說:“由是應知尋伺二法,定不可執一心相應”。

    這是俱舍論中有部與經部诤論尋伺俱不俱起後,論主所下的結論。

    化地部的本計,雖承認尋伺與六識都相應,但不承認尋與伺可以同時俱起。

    婆沙四十二說:“有餘師(即化地本計學者)說:此顯心粗時有尋性,心細時有伺性。

    若作是說,應顯尋伺非一心俱,心粗細時刹那别故”。

    其實,在有部的舊論中,亦有主張尋伺為前後之說的。

    但化地的末計,又說尋伺二法,一心同時相應了。

    所以本論下文說:“尋伺相應”。

     亦有齊首補特伽羅者,是對有部說的。

    齊與際相通,就是到達三界生死邊際的意思。

    齊首補特伽羅,指不遠果的聖者,斷盡欲界的九品思惑,生到三界最高的有頂大:非想非非想處,在此天中,既沒有無漏現起,也不生起下地無所有處的無漏聖道,以斷餘惑取無學果,但到臨命終時,他所餘的感染,自然而然的消滅,得羅漢果,入般涅槃。

    此說與分别論者所說相似。

    如婆沙百八十五說:“分别論者說有齊頂阿羅漢故。

    彼說世尊弟子生非想非非想處:于命終時煩惱業命三事俱盡,不由聖道得阿羅漢果”。

    可足有部的說法不同,他認為有頂天中,雖沒有聖道現前,但生有頂的不還聖者,要想解決所餘的惑染,必起無所有處的聖道,方能辦到,不可不由聖道而能盡漏。

    所以必起無所有處聖道者,因為此與有頂最為鄰近的緣故。

    化地學者不同彼說,所以說有齊首補特伽羅。

     有世問正見者,此說同于有部,異于大衆部。

    有說信、進、念、定、慧五根中的慧根,名為正見;此說以五根外的有漏善慧,名為正見。

    五根中的慧根,屬于無漏的,不得說為世間正見,因世間正見,是屬有漏的。

    婆沙幾十九說:“顯意識俱一切善慧皆見性攝”,即是指此世間正見。

     無世間信根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有部。

    根是增上義,世間的有漏信,無增上用,所以不得立名為根。

    根又有堅固不拔不易政轉義,世間的有漏信,随時會被其他思想所動搖聽政變,所以不得立名為根。

     無出世靜慮者,是對前有部有出世靜慮說的。

    此部學者認為:靜慮,不特佛法者可以修得,就是一般的外道及普通的凡夫,也能修得,所以未至、中間及四根本定,唯屬有漏的世間靜慮。

    不特色界的六地是有漏世間的,就是無色界定的前三定,也是有漏世間的。

    雖說如此,然有入見道的聖者,依于未至、中間、四根本定而起無漏入見道時,可以說為無漏,但這已名為定而不名為靜慮了。

    所以凡是說為靜慮的,決定是世間的,不是出世的。

     亦無無漏尋者,是對前有部有無漏尋說的。

    尋足内心中的一種粗顯的活動,隻有在有漏的心識中,發展他的特性,一到無漏界中,就失卻他的活動力了,所以唯是屬于有漏。

    伺的性細,所以不特有漏界有他的活動力,就是無漏界也有他的活動力,因而通于無漏。

    至于有部舉道支中的正思惟以尋為體而證明尋通無漏,足也不然,因為其體實是有漏的,不過約他能助無漏:而說名為道支的。

    所以無無漏尋。

     善非有因者,是對前有部有善是有因說的。

    吾人的行為活動,有善有惡,惡行是三有因,學派間沒有什麼诤論,善行是不是三有因,有部與化地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有部說有善是有因,化地說善不是有因。

    他們認為:有漏的善行,那怕是一毫之做,都是解脫的因性,決不感受三界生死果報的。

    如本業璎珞經佛母品中說:“一切善受佛果”,就是此意。

    善行雖不直接為三有因,但能間接的助不善的引業,感總報中的别果,如說他為感三有的正因,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善非有因。

     預流有退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說一切有部。

    初證預流果的聖者,雖已創得無漏聖道,但其基礎非常薄弱,因為他才斷除見所斷惑,尚未斷除修所斷惑,修惑擾動的時候,可能使所得的預流果有退的,所以說預流有退。

     諸阿羅漢定無退者,此說同于大衆部,異于說一切有部。

    證羅漢果者,障盡明圓,生死已了,梵行已立,決不會再退堕的。

    至于經說有退法阿羅漢,是約退現法樂住說,不是約退果法說。

    現法樂住,是在四根本靜慮現前時所得的。

    如說;“根本靜慮現前時,必受現樂,故偏說之。

    後樂不定,或退生下地時不受樂,或進生上地亦不受,或般涅槃時亦不受,故唯以根本靜慮現前為現法樂住”。

    餘如前大衆部中所說。

     道支皆是念住所攝者,念住就是四念住,道支就是八聖道。

    照前有部說,四念住能攝一切法;依此化地說,八聖道皆是念住攝,因他是以慧相應心所名為念住的。

    婆沙百四十一說:“然此念住總說唯一,謂心所中一慧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覺支中擇法覺支,道支中正見”,既從慧相應法為念住,所以念住能攝道支。

     無為法有九種等者,有部隻說擇滅、非擇滅、虛空三種無為,大衆部雖說九種無為,而與此說不同。

    九種中的前三無為,各有一體,義如常說。

    不動無為者,動是散動,即苦樂的情緒,有此苦樂情緒的存在,依大乘說,就障第四靜慮的顯現,如果離去散動的苦樂情緒,得第四定,即名不動無為。

    今化地學者說,散動的苦樂情緒,能障諸定,不是唯限于第四靜慮的。

    行者如果離去苦樂受的散動,就得不動無為。

    善、惡、無記的三性真如,是約他必然的理性,不變的法則說的。

    如善法是感可愛果的,那就小論是在什麼時候,或在什麼方所,隻要他是善的法,必然的就感可愛的果,決不會變為感那不可愛的果;惡法是感不可愛果的,那就不論是在什麼時候,或在什麼方所,隻要他是惡的法,必然的就感不可愛的果,決不會變為感那可愛的果;無記法不感果,其理亦然。

    雖有三性無為的差别,但約無為的理性說,同是一善性,這不可不知。

    道支及緣起一一真如,如上大衆部論無為時所釋,今不重達。

     入胎為初命終為後等者,是說一期生命的始終中間,色心二法都是有轉變的。

    且以色根大種說,不論是在胎内或胎外,都是不斷的在轉變的:如胎内的羯刺藍轉變為頰部昙,由頰部昙轉變為閉屍,由閉屍轉變為鍵南等;胎外的由嬰孩轉變為少年,由少年轉變為青年,由青年轉變為壯年,由壯年轉變為老年等:所以說色根大種皆有轉變。

    心心所法的轉變更易明白,如時而變為此一心念,時而又變為彼一心念等:所以說心心所法亦有轉變。

     僧中有佛至非别施佛者,是對後法藏部然别施佛果大非僧說的。

    佛是佛法的創覺者,僧是佛法的奉行者,也可說佛是先覺者,僧是後覺者,雖有先覺後覺的不同,但先覺者的慧命卻是寄托在後覺者的僧團中的,所以有說“佛在僧數”。

    僧中既有佛在,發心供施三寶者,隻要能夠施僧,自然就能獲得廣大的輻報,不一定要特别的另外施佛,方能得大果報。

    中含矍昙彌經也說:“施比丘僧已,便供養佛,亦供養衆”。

    由此證知施僧的功德最大。

    婆沙百三十說:“若以飲食奉施如來,有造僧伽藍施四方僧衆,比獲施福果大于彼,以僧伽藍無障礙故。

    ……若唯施佛但佛應受,僧衆不受故福為劣;若施僧衆,僧衆與佛俱應納受,故福為勝,無障礙故,獲福無限故”。

    所以約佛在四方僧中說,供僧勝于供佛。

     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者,是對前有部三乘聖道各有差别及對後法藏部解脫雖;而聖道異說的。

    三乘同得一解脫,在前有部講佛與二乘解脫無異的地方已經講過,現在隻談一談三乘皆同一道的意思。

    道指一切智及一切種智,智有其體亦有共用。

    就其作用說,佛與二乘的道,有勝劣的差别,就其自體說,佛與二乘的道,沒有什麼不同。

    如聲聞所得的無漏道,到後成佛時,還是這個無漏道,不過轉下品的成為中品,轉中品的成為上品而已。

     說一切行皆刹那減者,有說準上色根大種皆有轉變看,諸行中隻有少分是刹那滅的,還有多分是暫時住的。

    有說色根及心心所法,皆是刹那滅的,沒有一法可以暫時的安住。

    審此二說,以一切行皆刹那滅為正确,因此是對下末計大地劫住非刹 那滅說的。

    所以此說同于有部,異于犢子及本宗的末計。

     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者,是對前犢子執有不可說我及對後經部執有勝義補特伽羅說的。

    此部學者說: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沒有一個實有的法,可以從前世轉至後世。

    一般人不理解這前前非後後的刹那生滅,在身心相續中執有一個匝常存在的自我,這是多麼的錯誤!化地學者了解在刹那生滅的身心相續中,沒有真實的自我,所以說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

     此等是彼本宗同義者,結上所說,如文可知。

     2化地部末宗異義 其末宗異義者:謂說實有過去、未來。

    亦有中有。

    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

    業實是思,無身語業。

    尋伺相應。

    大地劫住。

    于家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

    随眠自性恒居現在。

    諸蘊處界亦恒現在。

    此部末宗,因釋一頌執義有異,如彼頌言:五法定能縛,諸苦從此生,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

     本宗同義,已如上說;末宗異義,略述如下。

     謂說實有過去、未來者,就時間方面講的。

    他們認為不特現在世是實有的,即過去世與未來世也是實有的。

    此說同于有部,異于本宗及大衆部。

    亦有中有,此說也與有部相同,而與本宗及大衆部異。

    一切法處皆是所知,是說法處中所攝的心所、不相應、無為、無表色等;切法,皆是世俗智之所了知的。

    一切法處亦是所識,是說法處中聽攝的心所、不相應、無為、無表色等一切法,亦皆為有漏散識之所認識的。

    此說同于有部,異于大衆部。

    業實是思無身語業者,此說同于經部譬喻師,異于說一切有部。

    業在佛法中是個重要的論題。

    從行為活動所依據的來分判,向來說有身、口、意的三業。

    讨論到這三業的足色、是心,學者間的意見就分歧了:有部說:意業是以思心所為體的,因思心所所發動引生的身、語的表、無帙業,是以色法為體的。

    譬喻者說:“身、語、意業,皆是一思”,是說三業都是以思為體的。

    木論說業實是思,無身語業,足說唯以思心所為三業之體,大同譬喻者所說。

    為什麼這樣說呢?唯識學探源說:“因“思維思”而引起的“作事思”,能發動身體的運動,言語的诠辨;這動身發語的“作事思”,是身業與語業。

    身體的運動與言語的诠表,隻是思業作事所依的工具”。

    由此知道,業實是思,沒有身語的二業。

    尋伺相應,是說尋與伺,雖有粗細的不同,但在一心中可以同時相應。

    此說同于有部,異于經部及本計。

    大地幼住,是說在諸法中,外界的色法如大地,是能在從成幼起到壞劫終的長時間内暫住而不滅的。

    此說同于正量部,異于本計及有部。

    于牢堵波等者,窣堵波就是塔。

    在印度,有藏舍利的塔,有藏法寶的塔。

    後之佛子,為了敬重舍利,尊重法寶,常常的以香華去供養塔。

    但供養塔的福果是大是小,學者問就又展開論戰了:化地末計及制多山部,說于傘堵波興供養業,雖不是完全沒有福果,但所獲得的福果很少,因為沒有攝受施物的歡喜利益的。

    不特施率堵波是如此,就是于佛像及十二分經興供養業也是如此。

    可是法藏部的說法不同,這到下文可知。

    随眠自性恒居現在,是說随眠為種子而不相應,雖屬不相應行而念念恒居現在,因為現在是不斷的,前念滅了,後念生起,又為現在。

    不特随眠自性是恒居現在,就是蘊、處、界的三科諸法,也是恒居現在的。

    此說在起滅間斷的現象界後,有蘊等一切法的種子念念恒在。

    所以三科諸法的現行,雖時時的有間斷,而三科諸法的種子,卻足念念相續恒住現在的,由這恒住現在的種子,才不斷的生起三科的現行,所以說諸蘊處界亦恒現在。

     化地末宗除了上述不同的異義外,因釋一頭的内容含義,彼此又有差别的見解發生。

    所釋的頌子是這樣的:衆生被系縛在生死的牢獄中,受種種的痛苦逼迫包圍,不能跳出生死的牢獄,解脫衆苦的逼迫,原因是有五法系縛著他,從這能系縛的五法中,産生種種的痛苦,所以說:五法定能縛,諸苦從此生。

    能縛的五法是那五法呢?一、無明,二、欲貪,三、色無色愛,四、身、邊、邪、見、戒的五見,五、身、語、意一二業所造的諸業。

    所以說:謂無明、貪、愛、五見及諸業。

    五法的意義,在基師述記中,有兩種解釋可參閱,茲不述。

     五法藏飲光經量三部之宗義 l法藏部之宗義 其法藏部本宗同義:謂佛雖在倌中所攝,然别施佛果大非僧。

    于審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

    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

    阿羅漢身皆是無漏。

    餘義多同大衆部執。

     法藏部是從化地部流出的,他的思想,大多同于大衆部,而多異于所從出的化地部。

    現在就将此部的宗義,略說如下。

     謂佛雖在僧中所攝等者,是對前化地部施僧便獲大果非别施佛說的。

    佛在僧數的這話,此部認為是不錯的。

    不過發心供養者,如特别的供養于佛,那所獲得的福果是廣大的,如普遍的供養于僧,那所獲得的福果就較少了。

    什麼道理呢?因發心者别施于佛時,是一心的專注在所恭敬的佛境上的,不生絲毫的佛勝僧劣的觀念,因此得果特别廣大;如以為佛在僧中,與僧同樣的施供,那能施的心就寬漫而不專一,同時可能生起佛是無上僧足有上的觀念,所以這樣施供,所得的果報,自然就很少了。

    于率堵波等者,是對化地本計說的。

    塔有舍利塔、緣起塔二種。

    舍利塔是藏的佛的生身遺骨,緣起塔是藏的佛的法身經典。

    所以人們見了舍利塔,就如見到佛的生身,見了緣起塔,就如見了佛的法身。

    如是生身、法身,如能發心供養,當然就能獲得廣大的報果了。

    于窣堵波興供養業,所以得廣大福果者,因為佛能攝受施者所施的緣故。

    婆沙百十一二說:“若我住世有于我所恭敬供養,及涅槃後乃至千歲,于我都(舍利)如芥子許恭敬供養,我說若住平等之心,感異熟果平等平等。

    由此言故,世尊滅度雖經千歲,一切世間恭敬供養佛皆攝受”。

    佛與二乘解脫雖一而聖道異者,三乘聖者所斷的煩惱,所得的解脫是一樣的,所不同者,隻是能證的聖智有三品的差别罷了。

    此說同于說一切有部,異于化地本計。

    無諸外道能得五通,此說同于雪山及化地部,異于有部及犢子部。

    阿羅漢身皆是無漏者,漏是煩惱的别名。

    為漏所依能起于漏的是有漏身,諸羅漢身非漏所依不起于漏,所以是無漏的;為漏所緣能令他煩惱增長的是有漏身,諸羅漢身非為漏境亦不随增他的煩惱,所以是無漏的。

    譬喻師說無學身是無漏的,雖與此部相同,但他說外色也是無漏,則非此部所許。

    大衆學者,雖說佛身是無漏的,但說無學身是有漏的;有部不但無學身是有漏的,就是佛身也是有漏的,所以均與此部的看法不同。

    法藏的宗義,不同他部的,略如上述;其他還有很多的意義,大同于大衆部聽說,所以此處不再多說了。

     2飲光部之宗義 其飲光部本宗同義:謂若法已斷已逼知則無,未斷未逼知則有。

    若業果已熟則無,果未熟則有。

    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無諸行以未來為因。

    一切行皆刹那滅。

    諸有學法有異熟果。

    餘義多同法藏部執。

     飲光部又名善歲部,是從說一切有部流出的。

    他的思想,大多同于法藏部,所 不同的,現在略述如下。

     若法已斷等者,是對有部說的。

    此中說的法,是指的煩惱。

    現所讨論的,是關于煩惱有無的問題。

    依有部說:行者以無間道斷除煩惱,約過去的說,隻斷煩惱的得,不斷煩惱的體,其體猶存在于過去的;約未來的說,也隻舍煩惱的得,不斷煩惱的體—,其體猶存在于未來的。

    今飲光部說:擾亂身心的煩惱,在未以聖道把他斷除—前,存在于有情的身中,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已以無間道斷除了煩惱,證得了擇滅無為,那就不但沒有了過去的煩惱得,連過去的煩惱體實也沒有了。

    所以說:若法已斷(無問道)已遍知(解脫道—)則無,未斷未遍知則有。

    若業果已熟則無等者,是論已感報果的業體為有為無。

    業是感果的,沒有感果之前,其業力的存在,是佛教徒所公認的、,但若業已感果,其體是有是無,學者問就有诤論了。

    有部說:果未熟時,業入過去,固有其體,就是果已熟時,過去業體仍是存在的。

    如婆沙五十一說的“顯異熟因果已熟位其體猶有”,就是有部所主張的。

    今飲光部說:未感報果的業力,雖滅入過去猶有其體的存在,但已感報果的業力,滅入過去就無其體存在了。

    如婆沙五十一說:“或複有執:諸異熟因果若熟已,因體便無,如飲光部。

    彼作是說:諸異熟因果未熟位其體猶有,果若熟已其體便無。

    如外種子,芽未生位其體猶有,芽若生已其體便無”。

    有諸行以過去為因等者,是論現實存在的有為諸行,是以過去法為他生起的因,還是以未來法為他生起的因的。

    照有部說:現在生起的有為諸行,固是以未來法為他的能作因,就是滅入過去的有為諸行,也是以未來法為他的能作因的。

    婆沙二十一說:“未來法與過去現在法為能作因”,即是此意。

    但飲光部說:隻有諸行以過去法為他的能作因,沒有諸行從未來法為他的能作因的,所以與有部所說完全不同。

    一切行皆刹那滅,此說同于有部,異于犢子的大地、命根暫住及化地末宗的大地劫住。

    諸有學法有異熟果者,是對有部等說的。

    一般所講的異熟果,是指由善惡業所招感的;現說諸有學法所有的異熟果,是指的無漏果非為有漏。

    因無漏法,隻有使有漏的三有消滅,決不會還令感有漏的異熟果的。

    無漏法之所以名為異熟果者,是約他前念的無漏能引生後念的無漏,而後念的無漏果由前念的無漏因轉變成熟的,所以假名為異熟果,實際,是無漏引生無漏的等流果,與通常所說的由善惡業變異而熟的異熟果,是絕對不同的。

    有說無漏法也可感三有生死的異熟果的:如初二果的聖者,雖已得其所得的無漏法,但因還有欲界的煩惱未盡斷除,縱無漏法不堕界,亦感欲界的異熟果。

    又如三果不還聖者,雖将欲界受生的煩惱斷了,不再還生欲界,但因上界受生的煩惱未盡斷除,縱然是得到了無漏法,也還得感上界的異熟果。

    從上兩種說法來看,所以證知諸有學法有異熟果。

    飲光學者的宗義,略如上說,至于其他有關佛法的思想,大都同于法藏部所說,所以這兒也就不多說了。

     3經量部之宗義 其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

    非離聖道有蘊永減。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

    衆生位中亦有聖法。

    執有勝義補特伽羅。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經量部是從說一切有部流出的,因他衡量佛法,皆以佛經為準,所以名為經部。

    從有部流出的經部,在思想方面,雖還大多同于有部,但究有很多理論異于有部,所以後來成為有部的勁敵。

    現将他的宗義,略述一些如下。

     謂說諸蘊等者,是明得名說轉部的所以。

    經部亦名說轉部,他之所以得名說轉部,是因他主有諸蘊能從前世轉至後世的緣故。

    能夠移轉的諸蘊,究竟是指的什麼?向來學者還未曾明确的指出,雖基師述記中,說此為實法我,但實法我又是什麼?這就很難說了:有說指我的實體,有說是指種子,未知孰是。

    現在印順法師研究所得,認為移轉的諸蘊,與下文的根邊蘊及一味蘊有關系的,這到下面再說。

    非離聖道有蘊永滅,此說同于化地本計,異于有部所說。

    三界生死所有的五取蘊,要想把他永遠的斷滅,不是世間的有漏六行所能辦到的,必須是出世的無漏聖道才能解決的,所以說非離聖道有蘊永滅。

    婆沙五十一也說:“謂譬喻者作如是說,異生不能斷諸煩惱。

    大德說日:異生無有斷随眠義,但能伏纏。

    ……謂契經說:若以聖慧見法斷者,是名真斷,非諸異生已有聖慧,故未能斷”。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者,唯識學采源說:“一味蘊的含義,山不輪論與各種論典,都沒有詳細的說到;隻有窺基的述記曾這樣說:“一味者,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曾不間斷。

    此具四蘊。

    ……根謂向前細意識住,生死根本,故說為根。

    因此根故,有五蘊起。

    ……然一味蘊是根本故,不說言邊。

    其餘間斷五蘊之法,是末起故,名根邊蘊”。

    他把一味蘊,看做徽細的心心所法,是沒有色法的四蘊。

    一味相續的細心,是生死的根本,是間斷五蘊所依而起的根本。

    這一味而轉的細心,與論文的“諸蘊從前世轉至後世”,不無矛盾。

    我們應當另求解釋。

    大昆婆沙論十一卷中,曾叙述到不明部派的二蘊說。

    把他對照的研究起來,覺得這與經量本計(說轉)的一一蘊說,完全一緻。

    以婆沙的二蘊說,解釋說轉部的諸蘊移轉,是再好也沒有了!婆沙論說:“有執蘊有一一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

    前蘊是常,後蘊非常。

    彼作是說:根本、作用二蘊雖别,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億本所作。

    以作用蘊所作事,根本蘊能億故”。

    婆沙的二蘊說,雖在說明記憶的現象,但記憶與業果相續。

    上面曾一再說過,在過去所作的經驗,怎樣能保存不失的意義上,是有共同意趣的。

    這二蘊說,依生滅作用的五蘊現象,與恒住自性的五蘊本體,從體用差别的觀點,分為作用、根本二蘊。

    這本來與有部的法體與作用大體相同,但有部,關于業果相續與記憶作用,純粹建立在生滅作用的相似相續上,二蘊說者,卻把他建立在諸法的本體上。

    ……說轉部,主張有常住的;一味的根本做細五蘊,所以有移轉。

    依法體恒存的見地,從前所作的,現在還可以記憶;自作自受,也就可以建立。

    一味的根本蘊,是諸法的自體,足三世一如,是常住自性,這在有部也可以許可的,隻是不許在法體上建立記憶等罷了!這一味的根本蘊,确乎是種子思想的前身。

    在間斷的五蘊作用背後,還潛伏著一味恒存的五蘊;一味的五蘊,是生起間斷五蘊的根本。

    這二蘊,拿種子思想來說,就是種子與現行。

    種子說,雖是依一味蘊等演化而成,但在時間上,比較要遲一點。

    像窺基的一下就用種子,細意去解說他,不免有據今解古的毛病。

    說轉部的二蘊說,是從有部分出的初期思想。

    異部宗輪論,除了幾點特殊的敔義而外,也說說轉部與有部大體相同。

    所以用有部法體與作用的思想去解說他,比種子說要正确得多”。

    從印順法師的這個詳細分别的解說中,移轉的諸蘊是什麼,一味蘊與根邊蘊是怎樣,可以明确的了知了。

    異生位中亦有聖法者,是對有部異生身中沒有聖法說的。

    有部認為因緣生法,并不是真的有某一法體新生出來,隻是從緣使某一法體生起作用而已。

    所以從未有過無漏現行的行者身中初念無漏現前時,是沒有他的同類因的。

    說轉部不然,他認為異生位中就有聖法了的。

    唯識學采源說:“這聖法,窺基解說做“即無漏種法爾成就”。

    在凡夫身中的聖法,當然不會生起現行,必然是潛在的,被隐覆的。

    不論他的名稱如何,意義如何,他有無漏種子的性能,這是不會錯的”。

    執有勝義補特伽羅者,是對有部的世俗補特伽羅說的。

    勝義,是真實的意思。

    勝義補特伽羅,依基師的解說,就是諸法真實自體的實法我,這實法我的行相,徽細難知,難可施設。

    “既不是蘊外别有,該是即蘊的吧?諸法自體,固可以稱為實法我,但他是各各差别的,是否可以建立為統一性的勝義我呢?窺基的解說,還有商榷的餘地”。

    要明了說轉部所立的勝義補特伽羅的真相,必須與他所說的一味蘊及根邊蘊聯系起來看。

    印度之佛教說:“經量部之本計,立法體常住之一味蘊,作用生滅之根邊蘊,即此二者之和合,說有勝義補特伽羅。

    依此可說有移轉,與犢子部同”。

    所以“說轉部的二蘊說,雖采用了體用差别的見解,但在建立補特伽羅的時候,卻不像有部那樣單建立在生滅作用的相續上。

    依婆沙論說,他是總依根本與作用二蘊,在體用不離的渾然統一上建立的”(引唯識學采源)。

    從這種種方面聯系起來考察,可知他的目的,也是要在刹那生滅的諸行中,解決那從前生轉到後世的一個重大問題。

    這問題解決了,無我無常的世間問題,也就迎刀而解了! 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者,是指此宗所餘的宗義,同說一切有部所執是一樣的。

    多同的話,是可商榷的&hellip當知經部從有部流出以後,在長期的發展中,由于思想的演變,又産生了不同的派别,不是凝固的未變。

    說經部宗義多同有部,約初流出說則可,約後流派說則不可。

    現在不妨舉出異于有部的幾點如下:一、有部說三科皆實,經部說蘊處是假,唯界是實。

    二、有部說三世實有,經部說過未無體。

    三、有部說無為實有,譬喻師說無為無實。

    四、有部說三有為相有實體,為不相應行蘊所攝,經部不立不相應行,約一期相續說有四相,而此四相是無實體的。

    五、有部說四果中的初果無退,第四果有退,經部說初後二果皆無有退,共有退者唯中間的二三果。

    、六、有部說所緣的境界都是真實的,經部卻提出了境無實體的主張。

    七、有部說夢、影、像、化等都是實有的,經部說這些都是無實的。

    八、有部說心心所法各别有體,同時相應,譬喻師說心所即心别無有體,次第現前。

    九、有部說諸阿羅漢亦有非學的有漏法,譬喻者說,不特阿羅漢身純是無漏的,就是非情的外色,亦有無漏法。

    十、有部說,不論異生聖者,在他命終時,共心必然是散非定的,經部說,異生命終雖是散心,佛入滅時卻在定中的。

    十一、有部說菩薩受生,雖沒有染污的淫愛心,但仍有染污的親愛心,經部說菩薩受生,是以不染污的異熟心受生的”十二、有部說擇滅有體,經部說擇減無體。

    十三、有部說有無色的有情,有無心的滅定,譬喻者說沒有無色的有情,沒有無心的減定。

    十四、譬喻老說的離思無異熟因,離受無異熟果的思想,也與有部完全相反的。

    像這種種的說法,彼此完全站在敵對的立場,怎可說他餘義多同有部?因此,部派佛教的研究者,關于有部與經部的教義,有比較研究的必要! 上來已将二十部派的教理思想,根據木論的組織次第,略為分别說明;但各派的思想,實不止此,如要了解部派佛教的思想全貌,須從整個小乘的阿毗達磨藏中去采索方可!願有志者深入小乘論藏的法海中去采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