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
關燈
小
中
大
吾人學習了!
五學派分化的動因
現在所研究所了解的佛法!是敵租釋迦牟尼佛所遺留下來的。
從時空的整個佛法看:一時代有一時代的佛法,一方所有一方所的佛法,一派系有一派系的佛法,離合錯綜,真是複雜到極點了。
所以有許多發心學法者,一入佛法之門,轍有汪洋興歎之感。
但佛法的本真,不是這樣的,當佛陀開始創佛教弘正法于恒河兩岸時,佛法是非常單純而一味的。
婆沙論說:“一切佛教從一智海之所生故,随一覺池之所出故,等力無畏所攝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可見佛世時的佛教,是和合一味的,這和合一味的佛教,一直保持到佛滅後百有餘年,才開始表現明顯的變化。
這是初期小乘佛教的演變。
從小乘佛法言:未分化前,是原始的佛教;分化以後,名部派的佛教。
可是我們要問:佛法原是一味的,僧伽本是和合的,和合而一味的佛教,後來怎麼會産生這許多的派别呢?說來問題當然很多,但主要的動因,是由于佛教本身具有分化的可能性,而以種種關系開展出來的,并不是無因而偶然的。
就主要的動因說:佛陀适應衆生機宜而作方便說法的時候,有時作這樣說,有時又作那樣說,後人據此不同的言說,作不同的解釋,于是思想就一天天的分化丁!比如有我無我的問題,不清說,佛教是徹底主張無我的,但犢子系的學者,卻大膽的提出有我論的主張,建立非即蘊非離蘊的不可說我;在他認為這是正法,在别派卻說他定附佛法的外道。
在此思想各走極端的情态下,叫他不分化怎麼能成?又如佛所說的三增上學,木為如鼎之三足而不可偏暖者,但後之學者,像本上座部就特重戒學,有部系特重定學,大衆分别說系特重慧學。
重于戒者,認為戒是無上菩提本,成為一切善法之始基,非戒無以了生死、得解脫,于是就強調戒學而忽視定、慧。
重于定者,認為定能克服妄念,定能開發智慧,非定不足以破惑、得智慧,于是就強調定學而忽視戒、慧。
重于慧者,認為慧能透視宇宙人生的真理,慧能照破大愚癡羅網,非慧不足以度生死河而登彼岸,非慧不足以圓悟性空而成正覺,于是就強調慧學而忽視定、戒。
彼此思想既有這樣的不同,欲求和合怎麼可能?所以隻好各各成立自己的思想小集團,以發揮自己的思想理論,因而學派就日趨繁多了。
佛教中的這種情形,在社會的學團中也是有的,舉明顯的例子說: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義,本是并重而不悖的,可是後來的信徒們,有的特别強調民族主義的重要,認為民族不能獲得自由解放與生存獨立,根本談不上如何運用民權及解決民生問題。
有的特别強調民權主義的重要,認為人民不能掌握政治的實權,根本談不上如何争取民族解放及民生充裕。
有的特别強調民生主義的重要,認為民生問題不解決,一切都談不上,因為人民的生活過不下去,鼓不起他們為民權而奮閡的興趣,激不動他們為民族而犧牲的精神。
說來各各都足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各各都忘記了三者的統一性與聯系性,所以就有派系産生了。
還有,佛說三界中的無色界,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說三界中的衆生,有一類的生命,是但有精神而無物質的。
可是從另一方面的聖教看,以及從有情生命内在去探索,所謂無色有情,是不餸成立的。
聖教中說:“緣起遍三界”,有情依“名色”、“五蘊乙、二八處”、二八界”建立。
名,是生命的精神界,色,是生命的物質界;五蘊中的後四蘊是名,前一蘊是色&hellip六處中的前五處是色,後一處是名;六界也是兼名色而說的。
所以就有情的業報說,生命的自體,是心色的和合,是在二者相即不相離、相依而相持的狀态下,相續存在的。
凡是存在的有情,沒有一個是有心而無色、或有色而無心的。
但是有部學者,據無色界的聖教,堅認無色有情無色,而大衆部的學者,據“緣起遍三界,心色不相離”的聖教,堅認無色有情有色,于是二派成诤,不能和合。
和合既不可能,隻有走上分化的一途!除這主要的動因外,其他還有很多的原因:如有的主張保守,有的主張創新,有的傾向外化,有的唯求内證;還有因言語、師承的不同等等。
所以佛教的分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不一的。
研究本論,雖不能得學派的分化之真,但大概的情形及重要思想的差别所在,是可以知道的了。
從時空的整個佛法看:一時代有一時代的佛法,一方所有一方所的佛法,一派系有一派系的佛法,離合錯綜,真是複雜到極點了。
所以有許多發心學法者,一入佛法之門,轍有汪洋興歎之感。
但佛法的本真,不是這樣的,當佛陀開始創佛教弘正法于恒河兩岸時,佛法是非常單純而一味的。
婆沙論說:“一切佛教從一智海之所生故,随一覺池之所出故,等力無畏所攝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可見佛世時的佛教,是和合一味的,這和合一味的佛教,一直保持到佛滅後百有餘年,才開始表現明顯的變化。
這是初期小乘佛教的演變。
從小乘佛法言:未分化前,是原始的佛教;分化以後,名部派的佛教。
可是我們要問:佛法原是一味的,僧伽本是和合的,和合而一味的佛教,後來怎麼會産生這許多的派别呢?說來問題當然很多,但主要的動因,是由于佛教本身具有分化的可能性,而以種種關系開展出來的,并不是無因而偶然的。
就主要的動因說:佛陀适應衆生機宜而作方便說法的時候,有時作這樣說,有時又作那樣說,後人據此不同的言說,作不同的解釋,于是思想就一天天的分化丁!比如有我無我的問題,不清說,佛教是徹底主張無我的,但犢子系的學者,卻大膽的提出有我論的主張,建立非即蘊非離蘊的不可說我;在他認為這是正法,在别派卻說他定附佛法的外道。
在此思想各走極端的情态下,叫他不分化怎麼能成?又如佛所說的三增上學,木為如鼎之三足而不可偏暖者,但後之學者,像本上座部就特重戒學,有部系特重定學,大衆分别說系特重慧學。
重于戒者,認為戒是無上菩提本,成為一切善法之始基,非戒無以了生死、得解脫,于是就強調戒學而忽視定、慧。
重于定者,認為定能克服妄念,定能開發智慧,非定不足以破惑、得智慧,于是就強調定學而忽視戒、慧。
重于慧者,認為慧能透視宇宙人生的真理,慧能照破大愚癡羅網,非慧不足以度生死河而登彼岸,非慧不足以圓悟性空而成正覺,于是就強調慧學而忽視定、戒。
彼此思想既有這樣的不同,欲求和合怎麼可能?所以隻好各各成立自己的思想小集團,以發揮自己的思想理論,因而學派就日趨繁多了。
佛教中的這種情形,在社會的學團中也是有的,舉明顯的例子說: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義,本是并重而不悖的,可是後來的信徒們,有的特别強調民族主義的重要,認為民族不能獲得自由解放與生存獨立,根本談不上如何運用民權及解決民生問題。
有的特别強調民權主義的重要,認為人民不能掌握政治的實權,根本談不上如何争取民族解放及民生充裕。
有的特别強調民生主義的重要,認為民生問題不解決,一切都談不上,因為人民的生活過不下去,鼓不起他們為民權而奮閡的興趣,激不動他們為民族而犧牲的精神。
說來各各都足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各各都忘記了三者的統一性與聯系性,所以就有派系産生了。
還有,佛說三界中的無色界,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說三界中的衆生,有一類的生命,是但有精神而無物質的。
可是從另一方面的聖教看,以及從有情生命内在去探索,所謂無色有情,是不餸成立的。
聖教中說:“緣起遍三界”,有情依“名色”、“五蘊乙、二八處”、二八界”建立。
名,是生命的精神界,色,是生命的物質界;五蘊中的後四蘊是名,前一蘊是色&hellip六處中的前五處是色,後一處是名;六界也是兼名色而說的。
所以就有情的業報說,生命的自體,是心色的和合,是在二者相即不相離、相依而相持的狀态下,相續存在的。
凡是存在的有情,沒有一個是有心而無色、或有色而無心的。
但是有部學者,據無色界的聖教,堅認無色有情無色,而大衆部的學者,據“緣起遍三界,心色不相離”的聖教,堅認無色有情有色,于是二派成诤,不能和合。
和合既不可能,隻有走上分化的一途!除這主要的動因外,其他還有很多的原因:如有的主張保守,有的主張創新,有的傾向外化,有的唯求内證;還有因言語、師承的不同等等。
所以佛教的分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不一的。
研究本論,雖不能得學派的分化之真,但大概的情形及重要思想的差别所在,是可以知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