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
關燈
小
中
大
末宗同義異義,也是後人作的,論主隻述說了中間的一小段,因為後面的述義,不盡是作者所宗的。
比較諸說,我認為還是第一說可靠,因為本論沒有歸敬文,作者為了使人信受自己的所說,不得不彰德自贊。
尤其是後面的本末宗義,更是論主所述的,作者決不會因不盡是自己所宗就不談,假使如此的話,那又何必造論呢?所以我認定本論是論主一手所成的。
四關于作者與譯者 本論是世友論師所造。
他是北印度人,生于佛滅後四百年代。
出家于小乘說一切有部,為婆沙的四大評家之一。
傳說迦膩色迦王,發心在迦濕彌羅國結集薩婆多部三藏時,世友尊者适在該地戶外,補綴舊衣,諸阿羅漢見了對他說:“你是煩惱未斷的人,對于我們所要作的清淨議論,必多乖謬,請你遠去他方,不要再在這兒,有礙我們的工作”!世友回答說:“這不對!你們是正法的弘揚者,是于法有正确的認識者,而今為欲統一正法制作正論,正宜邀我參加,怎可迫我離此他去?當知我雖是個魯鈍不敏的人:但于三藏玄文,五明至理,曾有過相當的研究,且得其旨趣的啊”!一不可這樣說!假使你定要參與此會,你得先在偏僻的沒人見到的地方,趕快的去求證聖果,待聖果證到了以後,再來參加,也不算遲”!諸羅漢又這樣的對他說。
一我的志趣是在求證最高的佛果,對于小乘無學,真是看得猶如涕唾一樣,實在不願去證他,假使要證的話,不是說大話,我手裡的線團抛到空中去,不等他墜落到地上,就司證得無學聖果了”。
諸阿羅漢聽了他這樣自大的話,一方面呵斥他是增上慢者,一方面催促他速證無學。
于是世友就擲手中的線團,以證自己所說非虛,那知線團剛擲到空中,就為諸天接住而請求說:“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于此欲證小果”?諸阿羅漢聽了空中諸天這樣的話,方知世友非同凡響,于是就向他忏謝,并推為婆沙會上的上座,凡有疑議,唯他是決。
這傳說,與王舍城五百結集時,迦葉逼令阿難斷除殘習以入會的情形相似,實在是不可靠的。
依西域記說,僅世友一人為志求大道的菩薩,其他四百九十九人,均為聲聞聖者;但據世親傳說,婆沙結集有一千人,菩薩羅漢各為五百;而西藏所傳,又增世學五百人,共為一千五百人,且說世友為五百大乘僧的首長,由此可見當時大乘佛法流行的一斑了。
他既出家于說一切有部:且為婆沙的四大評家之一,他的思想,當然是屬說一切有部的;可是從他主張“滅定猶有細心”的見解看,又與經部的思想相同了。
所以有人說這不是婆沙會上的世友,世友在印度,是有好幾個的。
奘師門下就說主張滅定有細心的世友,是經部異師。
但另一部分的學者,認為這正是有部的世友,并不是經部的異師。
誰是誰非,很難判定。
不過有一點可以說的,就是婆沙會上的四大評家,有許多思想,是與經部接近而與婆沙相左的,所以造本論的世友,其思想不一定局限于有部。
這點,學者不可不知。
本論的譯本,上面說有三種,現在講的是唐譯本。
關于譯者的小史,略為談一談。
考譯者玄奘法師,為我國佛學譯述界中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所譯經論,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本論隻是譯品中的一種。
據窺基法師說,此論是在大唐高宗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在西安玉華宮慶福毆譯的,當時基師并參與譯場,且因随翻随領受論中旨趣,編有述記,流傳後世,以益諸學者。
奘公是一少懷大志的非常兒童,這從他出家時所說的“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話廠可以想見。
他有弟兄四人,父親名陳惠,足河南洛州地方的人氏。
在他未出家前,已有一個哥哥落發為僧了。
所以他出家後,曾在和尚哥哥那兒,住過一個時候,并同逃難至長安,展轉入于四川成都,受具于大慈寺。
先後學教究律多年,且曾講過攝論、昆昙。
但他是個采求真理的學者,對所學所講的,都感到不滿,認為佛陀大法有所未盡,于是發心去佛教策源地的印度,學習佛教正法。
所以慈恩傳說:“師既遍谒衆師,備餐其味,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諸聖典,亦隐顯有異,莫知适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
自貞觀三年,由長安首途出發,到貞觀十九年經于阗國返抵長安,前後達十七年。
來回途中,備嘗辛苦。
此種為法不惜身,辛勤求大道的精神,太偉大大值得
比較諸說,我認為還是第一說可靠,因為本論沒有歸敬文,作者為了使人信受自己的所說,不得不彰德自贊。
尤其是後面的本末宗義,更是論主所述的,作者決不會因不盡是自己所宗就不談,假使如此的話,那又何必造論呢?所以我認定本論是論主一手所成的。
四關于作者與譯者 本論是世友論師所造。
他是北印度人,生于佛滅後四百年代。
出家于小乘說一切有部,為婆沙的四大評家之一。
傳說迦膩色迦王,發心在迦濕彌羅國結集薩婆多部三藏時,世友尊者适在該地戶外,補綴舊衣,諸阿羅漢見了對他說:“你是煩惱未斷的人,對于我們所要作的清淨議論,必多乖謬,請你遠去他方,不要再在這兒,有礙我們的工作”!世友回答說:“這不對!你們是正法的弘揚者,是于法有正确的認識者,而今為欲統一正法制作正論,正宜邀我參加,怎可迫我離此他去?當知我雖是個魯鈍不敏的人:但于三藏玄文,五明至理,曾有過相當的研究,且得其旨趣的啊”!一不可這樣說!假使你定要參與此會,你得先在偏僻的沒人見到的地方,趕快的去求證聖果,待聖果證到了以後,再來參加,也不算遲”!諸羅漢又這樣的對他說。
一我的志趣是在求證最高的佛果,對于小乘無學,真是看得猶如涕唾一樣,實在不願去證他,假使要證的話,不是說大話,我手裡的線團抛到空中去,不等他墜落到地上,就司證得無學聖果了”。
諸阿羅漢聽了他這樣自大的話,一方面呵斥他是增上慢者,一方面催促他速證無學。
于是世友就擲手中的線團,以證自己所說非虛,那知線團剛擲到空中,就為諸天接住而請求說:“方證佛果,次補慈氏,三界特尊,四生攸賴,如何于此欲證小果”?諸阿羅漢聽了空中諸天這樣的話,方知世友非同凡響,于是就向他忏謝,并推為婆沙會上的上座,凡有疑議,唯他是決。
這傳說,與王舍城五百結集時,迦葉逼令阿難斷除殘習以入會的情形相似,實在是不可靠的。
依西域記說,僅世友一人為志求大道的菩薩,其他四百九十九人,均為聲聞聖者;但據世親傳說,婆沙結集有一千人,菩薩羅漢各為五百;而西藏所傳,又增世學五百人,共為一千五百人,且說世友為五百大乘僧的首長,由此可見當時大乘佛法流行的一斑了。
他既出家于說一切有部:且為婆沙的四大評家之一,他的思想,當然是屬說一切有部的;可是從他主張“滅定猶有細心”的見解看,又與經部的思想相同了。
所以有人說這不是婆沙會上的世友,世友在印度,是有好幾個的。
奘師門下就說主張滅定有細心的世友,是經部異師。
但另一部分的學者,認為這正是有部的世友,并不是經部的異師。
誰是誰非,很難判定。
不過有一點可以說的,就是婆沙會上的四大評家,有許多思想,是與經部接近而與婆沙相左的,所以造本論的世友,其思想不一定局限于有部。
這點,學者不可不知。
本論的譯本,上面說有三種,現在講的是唐譯本。
關于譯者的小史,略為談一談。
考譯者玄奘法師,為我國佛學譯述界中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所譯經論,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本論隻是譯品中的一種。
據窺基法師說,此論是在大唐高宗龍朔二年七月十四日,在西安玉華宮慶福毆譯的,當時基師并參與譯場,且因随翻随領受論中旨趣,編有述記,流傳後世,以益諸學者。
奘公是一少懷大志的非常兒童,這從他出家時所說的“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話廠可以想見。
他有弟兄四人,父親名陳惠,足河南洛州地方的人氏。
在他未出家前,已有一個哥哥落發為僧了。
所以他出家後,曾在和尚哥哥那兒,住過一個時候,并同逃難至長安,展轉入于四川成都,受具于大慈寺。
先後學教究律多年,且曾講過攝論、昆昙。
但他是個采求真理的學者,對所學所講的,都感到不滿,認為佛陀大法有所未盡,于是發心去佛教策源地的印度,學習佛教正法。
所以慈恩傳說:“師既遍谒衆師,備餐其味,詳考其義,各擅宗途,驗諸聖典,亦隐顯有異,莫知适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
自貞觀三年,由長安首途出發,到貞觀十九年經于阗國返抵長安,前後達十七年。
來回途中,備嘗辛苦。
此種為法不惜身,辛勤求大道的精神,太偉大大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