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作金色,坐彼花上。
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
複作一大蓮花在佛左邊,想一觀音菩薩像坐左花座。
複作一大蓮花在佛右邊,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花座。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
是為像想觀。
第九,當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眉間白毫(白毫光),右旋宛轉。
佛眼青白分明。
彼佛圓光,遍照十方世界。
是為佛真身想觀。
第十,次應觀觀世音菩薩,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
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以手接引衆生。
是為觀世音想觀。
第十一,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紫金色,亦如觀世音。
有緣衆生,皆悉得見。
是為大勢至菩薩想觀。
第十二,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于蓮花中,結跏趺坐(即盤膝坐),作蓮花合想,作蓮花開想。
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
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見此事已。
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是為普想觀。
第十三,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
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是為雜想觀。
第十四,上品生觀。
第十五,中品生觀。
第十六,下品生觀。
十六種觀分四個段落 這種觀心方法,就是淨土宗的禅觀。
十六觀中間,可分四個段落: 從第一觀到第六觀是第一段,是觀想極樂國土。
這國土在西方,所以先從落日觀起。
國土在池水上,故從落日而觀到海水,由水而冰,漸漸變成琉璃地,是極樂國土,已顯在前面。
然後觀樹、觀水、觀佛所居的樓閣,這極樂世界,就完全現前了。
從第七觀到第十一觀是第二段,是觀極樂世界中的佛菩薩。
佛菩薩都坐在蓮花座上,所以從下面觀起,先見花座。
再想我們習見的佛菩薩塑像,坐在花座上面。
觀想明了,然後移到無量、觀世音、大勢至的真身觀。
第十二觀到第十三觀是第三段,就是想自己往生極樂國土,趺坐在蓮花中間,起初蓮花完全閉合,如在母胎,到蓮花一開,有佛光來照,眼目開明,看見佛菩薩,這就是往生成功,花開見佛。
然後重複觀想佛菩薩,在池水上,或在十方,變化自在,普化一切衆生。
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是第四段。
因為修淨土的人,根器有利有鈍,功夫有深有淺,所以往生西方也分上中下三品。
每品中間,又分上生、中生、下生三品,共有九品。
這最後觀想,是令修行人知道往生的品有高下,可以格外努力的意思。
持名的方法 次說持名,執持阿彌陀佛名号,方法雖簡單,然而也有好幾種。
就念佛的方法而說,有覺性念、觀相念、持名念三種。
覺性念,就是念佛時候回光返照(即閉目觀心)自己的本性,本來同佛沒有兩樣,念到一心不亂,念念相應,這心就是佛了。
《華嚴經·兜率偈贊品》:“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這四句文是說心中拿佛做對象,一心專念不歇,久久就能看見真佛。
一衆生念佛,得見一佛;多衆生念佛,得見多佛。
見佛的數目,和衆生心的數目相等。
這叫做覺性念。
觀相念,就是依《觀無量壽佛經》的觀法,觀想佛身淨妙,佛土莊嚴,心中觀想,口中念佛。
或是初學的人,直用塑像或畫像,對之作觀,專精念佛,這都叫做觀相念。
持名念,就是不作觀想,專持佛名,也有高聲持、金剛持、默持的分别。
發出高聲,朗朗持誦,最易提起精神;默持剛好相反,單是心中默誦,完全不動口舌;金剛持介乎高聲和默誦的中間,單動口而不發出聲音。
這可就各人的性質所近或時間和地方的關系,合宜于哪一種,就選用哪一種。
這叫做持名念。
就念佛的聲音而說,有和緩念、追頂念兩種。
和緩念,聲音是長而且緩的。
先要将心中一切妄念統統放下,然後提起一個念佛的正念,鼻端一呼一吸的時間念一個“南”字,再一呼吸,念一個“無”字。
如此逐字念去,聲音極和極緩。
倘若旋繞佛像,一面行走,一面念佛,以一步念一個字。
雖然和緩,而一字一字,綿密不斷。
這叫做和緩念。
追頂念,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剛完,第二句立刻追頂上去,中間不許有間斷,妄念就無從發生。
或預定一天,自早至晚,念個不歇,功夫純熟,可延長到兩天,更加增至七天、十四天、四十九天。
念到妄念脫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一法不立,方算得手。
這法非精神強健勇猛刻苦的人不能用,用時也要留心,不可十分高聲以傷氣,不可努力默誦以傷血。
這叫做追頂念。
就禅淨雙修而說,有禅定念、參究念兩種。
禅定念
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
複作一大蓮花在佛左邊,想一觀音菩薩像坐左花座。
複作一大蓮花在佛右邊,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花座。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
是為像想觀。
第九,當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眉間白毫(白毫光),右旋宛轉。
佛眼青白分明。
彼佛圓光,遍照十方世界。
是為佛真身想觀。
第十,次應觀觀世音菩薩,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
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以手接引衆生。
是為觀世音想觀。
第十一,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紫金色,亦如觀世音。
有緣衆生,皆悉得見。
是為大勢至菩薩想觀。
第十二,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于蓮花中,結跏趺坐(即盤膝坐),作蓮花合想,作蓮花開想。
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
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見此事已。
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是為普想觀。
第十三,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
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是為雜想觀。
第十四,上品生觀。
第十五,中品生觀。
第十六,下品生觀。
十六種觀分四個段落 這種觀心方法,就是淨土宗的禅觀。
十六觀中間,可分四個段落: 從第一觀到第六觀是第一段,是觀想極樂國土。
這國土在西方,所以先從落日觀起。
國土在池水上,故從落日而觀到海水,由水而冰,漸漸變成琉璃地,是極樂國土,已顯在前面。
然後觀樹、觀水、觀佛所居的樓閣,這極樂世界,就完全現前了。
從第七觀到第十一觀是第二段,是觀極樂世界中的佛菩薩。
佛菩薩都坐在蓮花座上,所以從下面觀起,先見花座。
再想我們習見的佛菩薩塑像,坐在花座上面。
觀想明了,然後移到無量、觀世音、大勢至的真身觀。
第十二觀到第十三觀是第三段,就是想自己往生極樂國土,趺坐在蓮花中間,起初蓮花完全閉合,如在母胎,到蓮花一開,有佛光來照,眼目開明,看見佛菩薩,這就是往生成功,花開見佛。
然後重複觀想佛菩薩,在池水上,或在十方,變化自在,普化一切衆生。
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是第四段。
因為修淨土的人,根器有利有鈍,功夫有深有淺,所以往生西方也分上中下三品。
每品中間,又分上生、中生、下生三品,共有九品。
這最後觀想,是令修行人知道往生的品有高下,可以格外努力的意思。
持名的方法 次說持名,執持阿彌陀佛名号,方法雖簡單,然而也有好幾種。
就念佛的方法而說,有覺性念、觀相念、持名念三種。
覺性念,就是念佛時候回光返照(即閉目觀心)自己的本性,本來同佛沒有兩樣,念到一心不亂,念念相應,這心就是佛了。
《華嚴經·兜率偈贊品》:“以佛為境界,專念而不息;此人得見佛,其數與心等。
”這四句文是說心中拿佛做對象,一心專念不歇,久久就能看見真佛。
一衆生念佛,得見一佛;多衆生念佛,得見多佛。
見佛的數目,和衆生心的數目相等。
這叫做覺性念。
觀相念,就是依《觀無量壽佛經》的觀法,觀想佛身淨妙,佛土莊嚴,心中觀想,口中念佛。
或是初學的人,直用塑像或畫像,對之作觀,專精念佛,這都叫做觀相念。
持名念,就是不作觀想,專持佛名,也有高聲持、金剛持、默持的分别。
發出高聲,朗朗持誦,最易提起精神;默持剛好相反,單是心中默誦,完全不動口舌;金剛持介乎高聲和默誦的中間,單動口而不發出聲音。
這可就各人的性質所近或時間和地方的關系,合宜于哪一種,就選用哪一種。
這叫做持名念。
就念佛的聲音而說,有和緩念、追頂念兩種。
和緩念,聲音是長而且緩的。
先要将心中一切妄念統統放下,然後提起一個念佛的正念,鼻端一呼一吸的時間念一個“南”字,再一呼吸,念一個“無”字。
如此逐字念去,聲音極和極緩。
倘若旋繞佛像,一面行走,一面念佛,以一步念一個字。
雖然和緩,而一字一字,綿密不斷。
這叫做和緩念。
追頂念,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剛完,第二句立刻追頂上去,中間不許有間斷,妄念就無從發生。
或預定一天,自早至晚,念個不歇,功夫純熟,可延長到兩天,更加增至七天、十四天、四十九天。
念到妄念脫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一法不立,方算得手。
這法非精神強健勇猛刻苦的人不能用,用時也要留心,不可十分高聲以傷氣,不可努力默誦以傷血。
這叫做追頂念。
就禅淨雙修而說,有禅定念、參究念兩種。
禅定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