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藏經》的雕刻
關燈
小
中
大
大藏經
高麗版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高麗遣韓彥恭來中國,請去蜀版《藏經》一部,就有兩次雕刻藏經的大事業:第一次雕刻的時代,傳說不一,大約從顯宗十一年(1020年)開始經過四朝到宣宗四年(1087年),費六十七年的長時間,全部方才告成,總計五百七十函,五千九百二十四卷。
其中除大部分依據蜀版外,複搜集開元以後新譯新撰的經典(蜀版隻依據開元錄,開元以後的譯述沒有收入),所以内容增加不少。
這初雕版到高麗高宗十九年(1233年),蒙古來侵,經過兵燹,經版全部燒毀。
高宗既苦蒙古的侵略,自量國勢,又不能和他抵抗,隻有仰仗佛力保佑,以救國難。
就在二十三年(1236年)重新開雕大藏,直到三十八年(1251年),經十五年方告成。
這時高麗所藏舊經,有宋蜀版,有契丹新刻成的契丹版,又有初雕舊本,拿這三本比較對照,嚴密勘定,成功這部最精的版本,通稱為再雕版,總計六百三十九函,六千五百五十七卷。
後世學者論及藏經,必推尊《麗藏》,諒非無故。
著者曩年到日本,曾在某寺親見這本,精美無倫,日人對我說:“現在日本政府,已規定《麗藏》為國寶,不許流傳到外國裡去呢。
” 契丹版 宋朝雕印蜀版,不但影響到高麗,就是契丹國,也受了刺激,促成雕刻藏經的事業。
本來契丹建國,先于趙宋五十餘年,其努力提倡文化,也比宋早,如今眼見蜀版藏經告成,如何能不着急?并且彼國素來也尊重佛教,就覺得雕印《大藏經》是不可緩的事了。
開雕年代大約在興宗之時(1031—1054年),到道宗時(1055—1101年)完成。
《遼史》(契丹後稱遼)第一百五十一卷《高麗傳》有雲:“清甯八年,送藏經一部于高麗。
”清甯就是道宗的年号。
但是契丹本也久已散佚,内容怎麼樣,無從考見。
唯清代王昶所撰《金石萃編》第一百五十三卷載有志延所做《旸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雲:“印《大藏經》,凡五百七十九帙。
”就是指契丹版,可見在蜀版四百八十函以外,也增加不少。
日本版 梁代末年(六世紀中),佛教經典已流傳到日本。
到唐朝時,日本人玄昉入中國留學二十年,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歸國,攜去經論章疏五千餘卷。
到宋朝時,東大寺僧奝(音刁)然到中國,宋太宗待他很優,得以遊覽五台山和各處佛地。
這時剛剛是蜀版藏經刻成的第二年,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奝然歸國,太宗拿藏經全部賞給他,這是日本得到全部《大藏經》的開始,後世也就注意刊印佛經,所刊零本不少。
複聽見高麗有再雕版,就竭力向高麗請求,至十餘次方得到一部。
到寬永十四年(1637年),有僧人天海依靠德川氏保護的力量,創設雕經局于東睿山寬永寺,開雕全藏。
到慶安元年(1648年)經過十二年而告成,總計六百六十函,六千三百二十三卷。
這是活字木版《大藏經》,世稱之為天海版。
到明治的時候,印刷術大有進步,日人島田蕃根等在東京創辦弘教書院,與增上寺僧行誡共同排印五号活字小本藏經,自明治十三年(1880年)起,至十八年(1885年),經過六年而告成,總計四十八帙,八千五百三十四卷,通稱為縮刷版。
這部經是用《麗藏》做底稿,再拿宋元明三本詳細校對,标記異同,列于上眉,并且全書都加過句讀,便于學者研讀,最為特色。
藏經書院的正續藏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京都藏經書院用《明藏》做底本,複刊行《大藏經》,用四号活字排印,比縮刷版字體大,也是全部加過句讀,閱者易于醒目。
到三十八年,經過四年而告成,總計三十七套,六千九百九十二卷。
因為卷端有卍字,通稱為卍藏版。
藏經書院又刊行《續藏》,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起,到大正元年(1912年)經過八年而告成。
版式字體,和《卍藏》一律,内容甚富,我國唐以後久經散佚的注疏,大部分被它收入,總計一百五十一套,七千一百四十八卷,名曰《大日本續藏經》。
惜不久此經經版遭火災,唯商務印書館影印本,現尚流行,這是極可寶貴的。
到大正年間,高楠順次郎等于大正十二年(1923年),發起《大正新修大藏經》,比較從前的藏經,多有革新的地方。
其編纂則依學術的基礎,校對不但用宋、元、明、麗等舊本,并且采用近代西域諸國地下發掘的珍籍,和我國敦煌所出唐人寫經,經中人名、地名、術語,又拿梵文、巴利文一一對照,這實在是近世最善的版本。
後來日本遭大地震的災患,這事業幾乎挫折。
高楠氏等苦心經營,到昭和三年(1928年),竟得全部告成,總計五十五函,二千三百三十六部,九千零六卷。
【問題】 一、宋太祖何故要雕刻《大藏經》? 二、明朝《南藏》與《北藏》的分别? 三、《龍藏》在何時雕刻? 四、《頻伽藏》的内容如何? 五、《續藏經》的内容如何? 六、單行本經典是何人刊印? 七、《高麗藏》的内容如何? 八、契丹雕刻《藏經》在什麼時候? 九、日本雕刻的《藏經》有幾種?
其中除大部分依據蜀版外,複搜集開元以後新譯新撰的經典(蜀版隻依據開元錄,開元以後的譯述沒有收入),所以内容增加不少。
這初雕版到高麗高宗十九年(1233年),蒙古來侵,經過兵燹,經版全部燒毀。
高宗既苦蒙古的侵略,自量國勢,又不能和他抵抗,隻有仰仗佛力保佑,以救國難。
就在二十三年(1236年)重新開雕大藏,直到三十八年(1251年),經十五年方告成。
這時高麗所藏舊經,有宋蜀版,有契丹新刻成的契丹版,又有初雕舊本,拿這三本比較對照,嚴密勘定,成功這部最精的版本,通稱為再雕版,總計六百三十九函,六千五百五十七卷。
後世學者論及藏經,必推尊《麗藏》,諒非無故。
著者曩年到日本,曾在某寺親見這本,精美無倫,日人對我說:“現在日本政府,已規定《麗藏》為國寶,不許流傳到外國裡去呢。
” 契丹版 宋朝雕印蜀版,不但影響到高麗,就是契丹國,也受了刺激,促成雕刻藏經的事業。
本來契丹建國,先于趙宋五十餘年,其努力提倡文化,也比宋早,如今眼見蜀版藏經告成,如何能不着急?并且彼國素來也尊重佛教,就覺得雕印《大藏經》是不可緩的事了。
開雕年代大約在興宗之時(1031—1054年),到道宗時(1055—1101年)完成。
《遼史》(契丹後稱遼)第一百五十一卷《高麗傳》有雲:“清甯八年,送藏經一部于高麗。
”清甯就是道宗的年号。
但是契丹本也久已散佚,内容怎麼樣,無從考見。
唯清代王昶所撰《金石萃編》第一百五十三卷載有志延所做《旸台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雲:“印《大藏經》,凡五百七十九帙。
”就是指契丹版,可見在蜀版四百八十函以外,也增加不少。
日本版 梁代末年(六世紀中),佛教經典已流傳到日本。
到唐朝時,日本人玄昉入中國留學二十年,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歸國,攜去經論章疏五千餘卷。
到宋朝時,東大寺僧奝(音刁)然到中國,宋太宗待他很優,得以遊覽五台山和各處佛地。
這時剛剛是蜀版藏經刻成的第二年,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奝然歸國,太宗拿藏經全部賞給他,這是日本得到全部《大藏經》的開始,後世也就注意刊印佛經,所刊零本不少。
複聽見高麗有再雕版,就竭力向高麗請求,至十餘次方得到一部。
到寬永十四年(1637年),有僧人天海依靠德川氏保護的力量,創設雕經局于東睿山寬永寺,開雕全藏。
到慶安元年(1648年)經過十二年而告成,總計六百六十函,六千三百二十三卷。
這是活字木版《大藏經》,世稱之為天海版。
到明治的時候,印刷術大有進步,日人島田蕃根等在東京創辦弘教書院,與增上寺僧行誡共同排印五号活字小本藏經,自明治十三年(1880年)起,至十八年(1885年),經過六年而告成,總計四十八帙,八千五百三十四卷,通稱為縮刷版。
這部經是用《麗藏》做底稿,再拿宋元明三本詳細校對,标記異同,列于上眉,并且全書都加過句讀,便于學者研讀,最為特色。
藏經書院的正續藏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京都藏經書院用《明藏》做底本,複刊行《大藏經》,用四号活字排印,比縮刷版字體大,也是全部加過句讀,閱者易于醒目。
到三十八年,經過四年而告成,總計三十七套,六千九百九十二卷。
因為卷端有卍字,通稱為卍藏版。
藏經書院又刊行《續藏》,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起,到大正元年(1912年)經過八年而告成。
版式字體,和《卍藏》一律,内容甚富,我國唐以後久經散佚的注疏,大部分被它收入,總計一百五十一套,七千一百四十八卷,名曰《大日本續藏經》。
惜不久此經經版遭火災,唯商務印書館影印本,現尚流行,這是極可寶貴的。
到大正年間,高楠順次郎等于大正十二年(1923年),發起《大正新修大藏經》,比較從前的藏經,多有革新的地方。
其編纂則依學術的基礎,校對不但用宋、元、明、麗等舊本,并且采用近代西域諸國地下發掘的珍籍,和我國敦煌所出唐人寫經,經中人名、地名、術語,又拿梵文、巴利文一一對照,這實在是近世最善的版本。
後來日本遭大地震的災患,這事業幾乎挫折。
高楠氏等苦心經營,到昭和三年(1928年),竟得全部告成,總計五十五函,二千三百三十六部,九千零六卷。
【問題】 一、宋太祖何故要雕刻《大藏經》? 二、明朝《南藏》與《北藏》的分别? 三、《龍藏》在何時雕刻? 四、《頻伽藏》的内容如何? 五、《續藏經》的内容如何? 六、單行本經典是何人刊印? 七、《高麗藏》的内容如何? 八、契丹雕刻《藏經》在什麼時候? 九、日本雕刻的《藏經》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