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教傳入中國的狀況
關燈
小
中
大
後,他宗皆不振,唯有臨濟一宗盛行,直到如今,南北各大叢林(僧衆集居之寺,如樹木之叢集為林,故名)大多數是臨濟宗的子孫。
(五)三論宗 姚秦時(五世紀初),鸠摩羅什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宗就傳入中國。
《中論》、《十二門論》是佛滅後七百年光景,龍樹菩薩所做的,《百論》是龍樹的弟子提婆菩薩所做的。
《百論》内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見,以明大小兩乘的正道。
《中論》前二十五品(品,類也。
經論中,以義相同的文字,分為一段,稱之為品。
一品,猶現在的一章)是破大乘的迷執(迷于真理的執見),明大乘的實理。
後二品,是破小乘的迷執,明小乘的實義。
《十二門論》說明十二種的法,全是破大乘的迷執,明大乘的實理。
前章曾說過龍樹在印度提倡大乘空部教義,他的唯一手段,就在破邪顯正,這三部論就專為破邪而做的。
羅什本來傳承龍樹的教系,所以譯出這三論,竭力宣傳,為中國三論宗的初祖。
到唐朝嘉祥大師(名吉藏)做《三論疏》,專拿這論教授學徒,三論宗于是大成。
當世稱嘉祥以前為古三論,又稱北地三論;嘉祥以後為新三論,又稱南地三論。
北方或又加入龍樹的《大智度論》,稱四論宗。
然未大盛。
宋以後,嘉祥的論疏久已遺佚,學者不能通三論的義,這宗就并入于天台而衰亡了。
如今這三部論疏,已從日本《續藏經》中得來,金陵刻經處刊印行世,但研究的人尚不甚多。
(六)天台宗 陳隋間(六世紀末),智者大師(名智)居天台山,建立這宗。
這宗初祖是慧文禅師,師讀龍樹《中論》的“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卷六的《觀四谛品》)就悟到一心三觀(觀空、假、中)的妙理,為創立這宗的起因。
慧文傳他的弟子慧思,慧思複傳與智,到智時,天台宗于是大成。
怎樣叫一心三觀呢?就是宇宙萬有看來非常複雜,實則沒有一物,不過内因外緣湊合而生,因緣一經分散,就沒有了。
所以衆多的事事物物,都是因和緣所生出的東西。
這些東西,生生滅滅,了無實在,所以可以說它就是空。
宇宙内許多東西,我們總要替它起個名字,方能分别得清,就是一個假名。
我們既知是空,又知道是假名,那麼離開這“空”與“假”兩種觀念,就是非空非假,合乎中道的義理。
天台宗教人用功時候,返觀一心,先掃除一切從因緣所生的妄念,做空觀的功夫,然後再看這妄念怎麼樣會起來的。
無非是一個一個的假名,記在心裡,所以念念生起,這就是假觀功夫。
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觀功夫。
這是天台宗的真實用功法門,從《中論》裡悟得來的。
智者大師更拿《法華經》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論》為本宗的指南,拿《涅槃經》扶助《法華》,依《大品般若經》詳立空、假、中三觀的方法。
這宗師徒依次傳承,曆唐、宋、明、清雖有興衰,然而曆代都有傑出的人物。
民初南北講經的谛閑法師(民國二十一年圓寂)也是天台宗後起的宗匠,所以天台宗風,如今尚稱興盛。
(七)律宗 戒律本是佛家共同的法典,不論哪一宗都要遵守的。
所以有“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的恒言,可知并無專立一宗的必要。
但是律有大乘律、小乘律的分别,大乘律有《梵網經》、《菩薩戒本經》等,小乘律有《十誦律》、《四分律》等。
我國從鸠摩羅什提倡《十誦律》後,這律法盛行于長安,更傳播到南方荊州各地。
到了南北朝中葉,《四分律》又盛行于北方。
降及唐代,《四分律》就壓倒其他諸律,獨盛一時。
這時(七世紀初)有道宣律師出世,覺得戒律應當統一,依他的研究,《四分律》最宜于中國,于是廣撰疏鈔,闡明律意。
因為道宣住在終南山,故世人特稱為南山宗。
這宗傳到宋朝,又有允堪、元照兩律師出世,重複振興。
但到元明兩朝,就已衰微。
明末時,竟有出家僧人要求受戒的師父也不可得,佛門綱紀,幾乎墜地。
清代初葉,有古心律師出世,他的嗣法子孫三昧、見月兩律師繼起,南山宗由此複興。
三昧律師開設戒壇于江蘇的寶華山,專用律法軌範僧徒。
到如今南北大叢林的傳戒,都要遵照寶華山的戒法。
(八)法相宗 佛家以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統稱之為法。
凡法有它的本體叫做性,有它的現象叫做相。
性隻一個,相有萬殊,就是我們心上起一念頭,也有它的相貌,總名法相。
龍樹的大乘空教是講明諸法本性的,也叫法性宗。
傳入中國的三論宗,就屬這一教系。
世親的大乘有教,是先講諸法的外相,再講到本性的,叫法相宗。
玄奘法師親到中印度,從戒賢(梵名屍羅跛陀羅Silabbadra)論師,傳這教義,歸國後大弘這宗(七世紀中)。
他的大弟子窺基,更完成之。
這宗由此大盛。
這宗在印度是佛滅後九百年光景,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處傳出《瑜伽師地論》,開始創立這教系。
後來世親菩薩做《唯識三十頌》,護法菩薩等做《成唯識論》,方才成為有力的學說。
我國南北朝時期,陳真谛三藏早已翻譯《法相經論》,然沒有盛行。
到玄奘翻譯時,和真谛所譯的多有不同的地方。
因此世人稱真谛所譯的為舊相宗,玄奘所譯的為新相宗。
這宗和三論宗恰相反,所依的經有《楞伽》、《阿毗達摩》、《華嚴》、《密嚴》、《解深密》、《菩薩藏》,總共六經。
所依的論有《瑜伽師地》、《顯揚聖教》、《莊嚴》、《辨中邊》、《五蘊》、《雜集》、《攝大乘》、《百法明門》、《分别瑜伽》、《二十唯識》、《成唯識》,總共十一論。
唐朝玄奘法師,師徒相承,窺基做《成唯識論述記》及《樞要》,慧沼(窺基弟子)做《成唯識論演秘》,大為闡揚,法相宗就盛極一時。
到宋以後,研究的人漸少,這幾部重要論疏,也完全佚失。
到明朝末年,有明昱、智旭兩大師,對于這宗著述頗富。
然因為沒有看見從前的論疏,解釋不免錯誤。
如今論疏也從日本《續
(五)三論宗 姚秦時(五世紀初),鸠摩羅什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三論宗就傳入中國。
《中論》、《十二門論》是佛滅後七百年光景,龍樹菩薩所做的,《百論》是龍樹的弟子提婆菩薩所做的。
《百論》内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見,以明大小兩乘的正道。
《中論》前二十五品(品,類也。
經論中,以義相同的文字,分為一段,稱之為品。
一品,猶現在的一章)是破大乘的迷執(迷于真理的執見),明大乘的實理。
後二品,是破小乘的迷執,明小乘的實義。
《十二門論》說明十二種的法,全是破大乘的迷執,明大乘的實理。
前章曾說過龍樹在印度提倡大乘空部教義,他的唯一手段,就在破邪顯正,這三部論就專為破邪而做的。
羅什本來傳承龍樹的教系,所以譯出這三論,竭力宣傳,為中國三論宗的初祖。
到唐朝嘉祥大師(名吉藏)做《三論疏》,專拿這論教授學徒,三論宗于是大成。
當世稱嘉祥以前為古三論,又稱北地三論;嘉祥以後為新三論,又稱南地三論。
北方或又加入龍樹的《大智度論》,稱四論宗。
然未大盛。
宋以後,嘉祥的論疏久已遺佚,學者不能通三論的義,這宗就并入于天台而衰亡了。
如今這三部論疏,已從日本《續藏經》中得來,金陵刻經處刊印行世,但研究的人尚不甚多。
(六)天台宗 陳隋間(六世紀末),智者大師(名智)居天台山,建立這宗。
這宗初祖是慧文禅師,師讀龍樹《中論》的“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卷六的《觀四谛品》)就悟到一心三觀(觀空、假、中)的妙理,為創立這宗的起因。
慧文傳他的弟子慧思,慧思複傳與智,到智時,天台宗于是大成。
怎樣叫一心三觀呢?就是宇宙萬有看來非常複雜,實則沒有一物,不過内因外緣湊合而生,因緣一經分散,就沒有了。
所以衆多的事事物物,都是因和緣所生出的東西。
這些東西,生生滅滅,了無實在,所以可以說它就是空。
宇宙内許多東西,我們總要替它起個名字,方能分别得清,就是一個假名。
我們既知是空,又知道是假名,那麼離開這“空”與“假”兩種觀念,就是非空非假,合乎中道的義理。
天台宗教人用功時候,返觀一心,先掃除一切從因緣所生的妄念,做空觀的功夫,然後再看這妄念怎麼樣會起來的。
無非是一個一個的假名,記在心裡,所以念念生起,這就是假觀功夫。
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觀功夫。
這是天台宗的真實用功法門,從《中論》裡悟得來的。
智者大師更拿《法華經》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論》為本宗的指南,拿《涅槃經》扶助《法華》,依《大品般若經》詳立空、假、中三觀的方法。
這宗師徒依次傳承,曆唐、宋、明、清雖有興衰,然而曆代都有傑出的人物。
民初南北講經的谛閑法師(民國二十一年圓寂)也是天台宗後起的宗匠,所以天台宗風,如今尚稱興盛。
(七)律宗 戒律本是佛家共同的法典,不論哪一宗都要遵守的。
所以有“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的恒言,可知并無專立一宗的必要。
但是律有大乘律、小乘律的分别,大乘律有《梵網經》、《菩薩戒本經》等,小乘律有《十誦律》、《四分律》等。
我國從鸠摩羅什提倡《十誦律》後,這律法盛行于長安,更傳播到南方荊州各地。
到了南北朝中葉,《四分律》又盛行于北方。
降及唐代,《四分律》就壓倒其他諸律,獨盛一時。
這時(七世紀初)有道宣律師出世,覺得戒律應當統一,依他的研究,《四分律》最宜于中國,于是廣撰疏鈔,闡明律意。
因為道宣住在終南山,故世人特稱為南山宗。
這宗傳到宋朝,又有允堪、元照兩律師出世,重複振興。
但到元明兩朝,就已衰微。
明末時,竟有出家僧人要求受戒的師父也不可得,佛門綱紀,幾乎墜地。
清代初葉,有古心律師出世,他的嗣法子孫三昧、見月兩律師繼起,南山宗由此複興。
三昧律師開設戒壇于江蘇的寶華山,專用律法軌範僧徒。
到如今南北大叢林的傳戒,都要遵照寶華山的戒法。
(八)法相宗 佛家以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統稱之為法。
凡法有它的本體叫做性,有它的現象叫做相。
性隻一個,相有萬殊,就是我們心上起一念頭,也有它的相貌,總名法相。
龍樹的大乘空教是講明諸法本性的,也叫法性宗。
傳入中國的三論宗,就屬這一教系。
世親的大乘有教,是先講諸法的外相,再講到本性的,叫法相宗。
玄奘法師親到中印度,從戒賢(梵名屍羅跛陀羅Silabbadra)論師,傳這教義,歸國後大弘這宗(七世紀中)。
他的大弟子窺基,更完成之。
這宗由此大盛。
這宗在印度是佛滅後九百年光景,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處傳出《瑜伽師地論》,開始創立這教系。
後來世親菩薩做《唯識三十頌》,護法菩薩等做《成唯識論》,方才成為有力的學說。
我國南北朝時期,陳真谛三藏早已翻譯《法相經論》,然沒有盛行。
到玄奘翻譯時,和真谛所譯的多有不同的地方。
因此世人稱真谛所譯的為舊相宗,玄奘所譯的為新相宗。
這宗和三論宗恰相反,所依的經有《楞伽》、《阿毗達摩》、《華嚴》、《密嚴》、《解深密》、《菩薩藏》,總共六經。
所依的論有《瑜伽師地》、《顯揚聖教》、《莊嚴》、《辨中邊》、《五蘊》、《雜集》、《攝大乘》、《百法明門》、《分别瑜伽》、《二十唯識》、《成唯識》,總共十一論。
唐朝玄奘法師,師徒相承,窺基做《成唯識論述記》及《樞要》,慧沼(窺基弟子)做《成唯識論演秘》,大為闡揚,法相宗就盛極一時。
到宋以後,研究的人漸少,這幾部重要論疏,也完全佚失。
到明朝末年,有明昱、智旭兩大師,對于這宗著述頗富。
然因為沒有看見從前的論疏,解釋不免錯誤。
如今論疏也從日本《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