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教傳入中國的狀況
關燈
小
中
大
咒七日夜(持秘密咒七日七夜,是借咒語的力量,使壇場潔淨)。
又設木壇,布聖賢名字輪(上面聖壇是方形,這木壇形狀是圓的,一層一層,将佛名、觀音大士名、天神名環繞寫在上面,像車輪形狀),請聖賢(就是佛和菩薩)。
設香、華、燈、水、殽果之供,禮拜遠旋(譯經的僧徒禮拜佛菩薩,向右繞木壇而旋轉)祈請冥佑(暗中保佑),以殄魔障(除惡魔的障害)。
第一譯主,正坐面外,宣傳梵文。
第二證義,坐其左,與譯主評量梵文。
第三證文,坐其右,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差誤。
第四書字,梵學僧審聽梵文,書成華字,猶是梵音。
第五筆受,翻梵音成華言。
第六綴文,回綴文字,使成句義。
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使無誤。
第八刊定,刊削冗長,定取句義。
第九潤文官,于僧衆南向設位,參詳潤色。
僧衆日日沐浴,三衣(佛制,僧徒隻許穿大中小三種衣服,以縫綴條數的多少,分别大小。
五條為小衣,就是近身的襯衫;七條為中衣,穿在襯衫外面;九條為大衣,就是大衆集會時候所穿的禮服)、坐具(坐卧時所用的氈席)。
威儀整肅,所須受用,悉從官給。
看這段文字,凡譯一經,須經過九個人的手:初次譯主宣讀時候,坐在左的人,和譯主評量文中的意義,坐在右的人,證明文字的音韻。
第四書字人,審聽梵文,先寫成音譯的華文。
第五筆受人,再從音譯的華文,翻成義譯的文言。
然梵文名詞動詞的位置,和華文剛剛是颠倒的,所以第六綴文的人,就拿義譯的文言,回轉過來,叫它成為漢文的句義。
第七參譯的人,還要仔細參考兩土的文字,看譯成的文,是否密合。
中國文字,向來是簡而短的,梵文是繁而長的,所以第八刊定的人再将譯文冗長處删削之,定為中國的句義。
第九潤文官是帝王所派,長于文學的人,他是專管譯成的經文,加以潤色,叫文章有精彩的。
譯經這樣慎重,無怪乎我國傳流的佛經精美非常,為學者所公認了。
第三節 各宗的次第成立 我國小乘大乘各種宗派,怎樣成立的呢?就是譯出某種經、論,便依據這經、論的教義,成立一個宗派。
如今依各宗成立先後說明之。
先說小乘成實、俱舍兩宗。
(一)成實宗 姚秦時(五世紀初),鸠摩羅什譯出《成實論》。
這部論是佛滅後九百年光景诃梨跋摩(中印度人Harivarman)所做的,内容是就苦、集、滅、道四谛,發揮人空、法空的道理。
什麼叫人空呢?就是人的身體,是業識為因、父母為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人就沒有了,這叫做人空。
什麼叫法空呢?人們聽見說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體固然是空,然而構造這身體的元素(法),終久不滅,是不空的,哪裡知道宇宙中間一切東西(法)沒有不是因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法也是沒有的,這叫做法空。
成實論就是說明二空的深理,是小乘空部最後的發展,和大乘已十分接近。
南北朝有專講這論的,就共稱為成實宗。
在中國開宗獨早,然到唐朝就衰微了,如今研究這論的人,是很少的。
(二)俱舍宗 六朝時(五至六世紀)陳真谛三藏譯出《俱舍論》。
這部論是佛滅後一千年光景,世親菩薩所做的,本名《阿毗達摩俱舍論》,略稱《俱舍》。
“阿毗”譯為對,“達摩”譯為法,“俱舍”譯為藏,就是對法藏論。
内容是就苦、集、滅、道四谛,詳說有漏(有生滅的)無漏(無生滅的)的法。
末卷說到無我,是小乘有部最後的發展(我空、法有),和《成實論》正處相反地位。
真谛三藏既譯這論,并作解釋,稱為《俱舍釋論》,初開這宗。
然不久這釋論便佚失了,未能盛行。
到唐時(七世紀中)玄奘重新譯成三十卷,門人普光做《俱舍論記》,法寶做《俱舍論疏》,大大的宣傳,這宗就此興盛。
然不久又衰,附入于大乘法相宗,今日則研究法相宗的人,多兼習這論。
做這兩部論的人,在印度是《成實論》在先,《俱舍論》在後,恰好傳入中國,也是成實宗在先,俱舍宗在後。
至于大乘共有八宗。
除掉禅宗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外,其餘七宗都有所依的經論,如今也依成立的先後,說明于下: (三)淨土宗 淨土宗是東晉(四世紀)慧遠所創的。
慧遠居江西廬山東林寺,領衆行道,清信的徒衆都聞風來集。
慧遠乃結白蓮社,開念佛法門,入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有居士,有僧人,其中尤著名的有十八人,世稱蓮社十八高賢。
釋迦佛為末世衆生根器淺薄,開這直捷法門,教人一心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淨土。
這念佛方法不管上智也好,下愚也好,如果至心修持,成功是一樣的。
慧遠以後,曆代有提倡的大師。
到唐朝善導大師,以這法普及下級人民,直到如今,淨土宗還是普遍全國社會,比他宗特盛。
這宗所依的有三部經、一部論,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往生論》,于教理以外,特重實行。
(四)禅宗 佛家的禅定是各宗共同的修法,就是将心專注一境,不使散亂,徐徐人定,功夫到得究竟,就能豁然大悟,明心見性。
所以我國從漢末安世高到鸠摩羅什,都有譯出的禅經,初不必依此專立一宗。
到六朝時(五世紀中),南天竺菩提達摩(Bodhidharma)來中國,後入北魏,專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就開始成立禅宗。
他說佛家一切經典,無非是說明超脫生死的真理,這真理猶如天空的月亮,月亮的光,初生時候極微細,不容易看見,唯有明眼的人能先見到,于是用手指标示月光所在的地方,告訴不能見的愚人,愚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反而誤認明眼人的指頭,以為真月。
一切經典,就同标月的指頭一樣,如今,人誤認經典的文字以為真理,猶如愚人誤認标月的指頭以為真月,二者是同一毛病。
所以達摩要掃除文字的障礙,倡這直指人心的禅宗。
從達摩傳到第六祖慧能以後,我國禅宗,複分成南北兩派。
後來南禅又分為五個支派,即臨濟宗、雲門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
到宋朝以
又設木壇,布聖賢名字輪(上面聖壇是方形,這木壇形狀是圓的,一層一層,将佛名、觀音大士名、天神名環繞寫在上面,像車輪形狀),請聖賢(就是佛和菩薩)。
設香、華、燈、水、殽果之供,禮拜遠旋(譯經的僧徒禮拜佛菩薩,向右繞木壇而旋轉)祈請冥佑(暗中保佑),以殄魔障(除惡魔的障害)。
第一譯主,正坐面外,宣傳梵文。
第二證義,坐其左,與譯主評量梵文。
第三證文,坐其右,聽譯主高讀梵文以驗差誤。
第四書字,梵學僧審聽梵文,書成華字,猶是梵音。
第五筆受,翻梵音成華言。
第六綴文,回綴文字,使成句義。
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使無誤。
第八刊定,刊削冗長,定取句義。
第九潤文官,于僧衆南向設位,參詳潤色。
僧衆日日沐浴,三衣(佛制,僧徒隻許穿大中小三種衣服,以縫綴條數的多少,分别大小。
五條為小衣,就是近身的襯衫;七條為中衣,穿在襯衫外面;九條為大衣,就是大衆集會時候所穿的禮服)、坐具(坐卧時所用的氈席)。
威儀整肅,所須受用,悉從官給。
看這段文字,凡譯一經,須經過九個人的手:初次譯主宣讀時候,坐在左的人,和譯主評量文中的意義,坐在右的人,證明文字的音韻。
第四書字人,審聽梵文,先寫成音譯的華文。
第五筆受人,再從音譯的華文,翻成義譯的文言。
然梵文名詞動詞的位置,和華文剛剛是颠倒的,所以第六綴文的人,就拿義譯的文言,回轉過來,叫它成為漢文的句義。
第七參譯的人,還要仔細參考兩土的文字,看譯成的文,是否密合。
中國文字,向來是簡而短的,梵文是繁而長的,所以第八刊定的人再将譯文冗長處删削之,定為中國的句義。
第九潤文官是帝王所派,長于文學的人,他是專管譯成的經文,加以潤色,叫文章有精彩的。
譯經這樣慎重,無怪乎我國傳流的佛經精美非常,為學者所公認了。
第三節 各宗的次第成立 我國小乘大乘各種宗派,怎樣成立的呢?就是譯出某種經、論,便依據這經、論的教義,成立一個宗派。
如今依各宗成立先後說明之。
先說小乘成實、俱舍兩宗。
(一)成實宗 姚秦時(五世紀初),鸠摩羅什譯出《成實論》。
這部論是佛滅後九百年光景诃梨跋摩(中印度人Harivarman)所做的,内容是就苦、集、滅、道四谛,發揮人空、法空的道理。
什麼叫人空呢?就是人的身體,是業識為因、父母為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人就沒有了,這叫做人空。
什麼叫法空呢?人們聽見說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體固然是空,然而構造這身體的元素(法),終久不滅,是不空的,哪裡知道宇宙中間一切東西(法)沒有不是因緣湊合成功的,因緣分散,法也是沒有的,這叫做法空。
成實論就是說明二空的深理,是小乘空部最後的發展,和大乘已十分接近。
南北朝有專講這論的,就共稱為成實宗。
在中國開宗獨早,然到唐朝就衰微了,如今研究這論的人,是很少的。
(二)俱舍宗 六朝時(五至六世紀)陳真谛三藏譯出《俱舍論》。
這部論是佛滅後一千年光景,世親菩薩所做的,本名《阿毗達摩俱舍論》,略稱《俱舍》。
“阿毗”譯為對,“達摩”譯為法,“俱舍”譯為藏,就是對法藏論。
内容是就苦、集、滅、道四谛,詳說有漏(有生滅的)無漏(無生滅的)的法。
末卷說到無我,是小乘有部最後的發展(我空、法有),和《成實論》正處相反地位。
真谛三藏既譯這論,并作解釋,稱為《俱舍釋論》,初開這宗。
然不久這釋論便佚失了,未能盛行。
到唐時(七世紀中)玄奘重新譯成三十卷,門人普光做《俱舍論記》,法寶做《俱舍論疏》,大大的宣傳,這宗就此興盛。
然不久又衰,附入于大乘法相宗,今日則研究法相宗的人,多兼習這論。
做這兩部論的人,在印度是《成實論》在先,《俱舍論》在後,恰好傳入中國,也是成實宗在先,俱舍宗在後。
至于大乘共有八宗。
除掉禅宗是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外,其餘七宗都有所依的經論,如今也依成立的先後,說明于下: (三)淨土宗 淨土宗是東晉(四世紀)慧遠所創的。
慧遠居江西廬山東林寺,領衆行道,清信的徒衆都聞風來集。
慧遠乃結白蓮社,開念佛法門,入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有居士,有僧人,其中尤著名的有十八人,世稱蓮社十八高賢。
釋迦佛為末世衆生根器淺薄,開這直捷法門,教人一心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淨土。
這念佛方法不管上智也好,下愚也好,如果至心修持,成功是一樣的。
慧遠以後,曆代有提倡的大師。
到唐朝善導大師,以這法普及下級人民,直到如今,淨土宗還是普遍全國社會,比他宗特盛。
這宗所依的有三部經、一部論,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往生論》,于教理以外,特重實行。
(四)禅宗 佛家的禅定是各宗共同的修法,就是将心專注一境,不使散亂,徐徐人定,功夫到得究竟,就能豁然大悟,明心見性。
所以我國從漢末安世高到鸠摩羅什,都有譯出的禅經,初不必依此專立一宗。
到六朝時(五世紀中),南天竺菩提達摩(Bodhidharma)來中國,後入北魏,專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就開始成立禅宗。
他說佛家一切經典,無非是說明超脫生死的真理,這真理猶如天空的月亮,月亮的光,初生時候極微細,不容易看見,唯有明眼的人能先見到,于是用手指标示月光所在的地方,告訴不能見的愚人,愚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反而誤認明眼人的指頭,以為真月。
一切經典,就同标月的指頭一樣,如今,人誤認經典的文字以為真理,猶如愚人誤認标月的指頭以為真月,二者是同一毛病。
所以達摩要掃除文字的障礙,倡這直指人心的禅宗。
從達摩傳到第六祖慧能以後,我國禅宗,複分成南北兩派。
後來南禅又分為五個支派,即臨濟宗、雲門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
到宋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