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關燈
小乘教解釋宇宙萬有的差别,隻限于生滅的現象論;大乘教則于差别的現象以外,說明不生不滅的平等真如,能達到本體論。

     (二)小乘教偏于多苦的人生觀;大乘教雖從多苦觀入手,能更進一步,到達解脫自在的人生觀。

     (三)小乘教人心量較狹,急于度脫自己的生死的苦,沒有工夫兼度他人;大乘教人心量較廣,抱有自利利他的圓滿理想,并且以利他為主。

     (四)小乘教的解脫為消極的,隻求離開現在虛妄的苦果,證到空空寂寂的真境,拿這個靜的涅槃,做他的終局理想。

    大乘的解脫為積極的,知道我們的煩惱,本來是空,苦果自然脫離,修成常樂我淨的四德(常是不變,樂是不苦,我是真我,淨是不染),拿活動的佛陀,做最後的目的。

     以上是大小乘分别的概要:一在世界觀,二在人生觀,三在修行,四在證果。

     第四節 印度佛教的衰頹 釋迦創立理智的佛教,一切平等,打破印度四姓的階級,壓服婆羅門的舊教,風靡一世,勢力的隆盛可想而知。

    釋迦滅度後,教外先有阿育王,後有迦膩色迦王的提倡保護,教内有馬鳴、龍樹、無著、世親許多高僧接踵而起。

    佛教勢力不但普及全印度,并且推行到别國,遺澤的傳流有一千五六百年的長久,真可說是盛極了。

     佛教的兩大時期 印度的佛教,大概可分作兩大時期:從釋迦滅度後至公元二世紀龍樹出世時為止,可算小乘教隆盛的時期。

    從龍樹以後至第八世紀,可算是大乘教隆盛的時期。

    這不過大概的區分,實際上龍樹以前,并非沒有大乘教,看龍樹所著的書中,多有引用大乘經典的地方,可以想見。

    又龍樹以後,并非沒有小乘教,看龍樹、無著、世親所著的書,其中多有破斥小乘,替大乘辯護的地方,可以知道。

    況且無著、世親兩人,起先都從小乘出家,可見當時小乘也極其流行的。

     佛教衰頹的原因 大凡宗教或哲學,有盛就必有衰,佛教也不能逃出這個公例。

    佛教的勢力,至第七世紀達了極點,至第八世紀,就漸漸衰頹了。

    它的衰頹原因固然不止一種,然最大的就是婆羅門教的複興。

    婆羅門教,在印度有最遠最深的勢力,一旦被佛教所壓倒,彼教中人,哪裡能夠甘心。

    于是将他們教規裡不合潮流的地方漸漸改良,他們的教義本來幽深,再加以哲學的研究,漸漸進展。

    所以到第四紀時候,婆羅門教已經有複興的氣象。

    偏偏佛教中也有大乘教崛起,足足和它對抗相持又有幾百年。

    然到了第八世紀時候,婆羅門教中出了一個大人物,叫商羯羅阿阇梨,這人生在南印度,于婆羅門的哲學有極深的研究,并且拿許多的古代哲學書加以注釋,又采用佛教的哲理,主張印度哲學的正教,名曰印度教。

    他還親自遊曆四方,或派他們的弟子到全印度,傳布自己的教義,以打倒佛教為目的。

    這時佛教徒中,恰巧沒有傑出的人可和他對敵,遂不得不向他屈服。

    到了第十二世紀,回教徒又侵入印度,灌輸他們的教義,勢力也是不小,佛教更受打擊,在印度本土,便幾乎絕迹了。

     然而宗教本來沒有國家界限,所以佛教在印度本國,雖然衰頹,它在印度南北兩方的進展,反有特别發達的現象:南進則傳播于錫蘭、緬甸、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暹羅(今泰國)、安南(今越南)等國,成為南方佛教;北進則傳入西域諸國以至中國内地和西藏,乃至朝鮮、日本,成為北方佛教。

    這南北兩方的佛教,界線分明,就是南方所傳的完全是小乘教;北方所傳的,雖間有小乘經典,但大部分是大乘教。

     【問題】 一、佛教最後分裂為幾部? 二、怎麼叫根本分裂、枝末分裂? 三、主智的大乘教、主情的大乘教意義如何? 四、馬鳴、龍樹和大乘教的關系? 五、怎樣叫破邪顯正? 六、空的意義如何? 七、秘密佛教的傳受是何人? 八、無著、世親和大乘教的關系? 九、空無相說和一切唯心說的分别? 十、大乘的空有兩大派如何? 十一、大小乘的分别有幾種? 十二、佛教兩大時期如何劃分? 十三、佛教何故衰頹? 十四、佛教向南北兩方何國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