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論藏所收獲得的,大抵是菩薩(“菩薩”是梵音,意為覺有情,言其既能自己覺悟,又能度脫衆生。
衆生有生命情感,故稱有情。
菩薩之地位,次佛一等)發揮經義、教誡學徒的議論,學徒得這種教誡,就能觀察其理,發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脫生死的苦,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研究藏經的下手方法 提到《大藏經》,那就是一部二十四史,真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這部龐大的經,卷帙的繁多、義理的高深、文字的古奧,三件的中間,有了一件就能叫學者望洋興歎,況且這三件都是完備的呢!然而我們不要害怕,凡是一種學問,無論怎麼樣艱難,總有下手的方法。
這方法就是:先要提綱挈領,曉得它的來源和大概,尋到入門的門路;然後就我們天性所近的,去細加研究。
研究時當然要用泛覽和精讀兩種功夫。
但是佛學進中國以後,發達經過幾千年,卻從來沒有人為初學者做過入門的書。
數十年中,方才有人注意到此,出了幾本《佛教初學課本》、《佛教問答》等書,著者也曾做過《佛學大要》、《佛教淺測》兩書,然而不是失之太深,就是失之太略。
這也難怪,凡百事體,在草創的時期,這種毛病總是免不掉的,如今做這部書,就是要達到詳略得當、文理明白,叫讀者容易了解的地步。
第三節 佛學和學佛要分清楚 佛學與學佛是兩件事 佛學是一件事,學佛又是一件事,二者驟然看來沒有分别,實則大有分别,學者不可不先弄清楚。
怎麼叫做佛學?就是深通經典、精研教理,成為博聞強記的學者。
這種全在知識方面用功的,可以叫做佛學。
怎麼叫做學佛?原來我佛教化衆生的本意,是叫人依照他的方法去修行,得以超出生死苦海,方算成功。
所以佛所說的種種經典,那是對衆生的種種毛病開的藥方,并不是叫人熟讀這張藥方裡的藥名,就算了事,而是要拿藥吃下去,除掉病根的,病根果然除掉,這藥方就用不着的了。
我們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從精神方面用功,方可叫做學佛。
“說食不飽”的譬喻 佛經上常常提到一句話叫做“說食不飽”(“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語見《楞嚴經》卷一)。
這話是什麼意思?是說我們饑餓時總要想吃,吃時總要想飽,那是人人相同的。
倘然有一種好說空話的人們,對着饑餓的人說得天花亂墜,羅列出許多山珍海味,單有空名,并沒有食物,結果枉教饑餓的人聽是聽得有味,腹中仍不得一飽,這就叫“說食不飽”。
就是比喻佛經裡面的道理窮高極深,我們單從知識方面去求廣博的學理,不從精神方面去求實在的受用,那麼和“說食不飽”毫無兩樣。
所以我們要研究佛學,還是先學佛最重要。
【問題】 一、研究佛學和日常學問有何不同之處? 二、經、律、論三藏之意義如何?
衆生有生命情感,故稱有情。
菩薩之地位,次佛一等)發揮經義、教誡學徒的議論,學徒得這種教誡,就能觀察其理,發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脫生死的苦,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研究藏經的下手方法 提到《大藏經》,那就是一部二十四史,真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這部龐大的經,卷帙的繁多、義理的高深、文字的古奧,三件的中間,有了一件就能叫學者望洋興歎,況且這三件都是完備的呢!然而我們不要害怕,凡是一種學問,無論怎麼樣艱難,總有下手的方法。
這方法就是:先要提綱挈領,曉得它的來源和大概,尋到入門的門路;然後就我們天性所近的,去細加研究。
研究時當然要用泛覽和精讀兩種功夫。
但是佛學進中國以後,發達經過幾千年,卻從來沒有人為初學者做過入門的書。
數十年中,方才有人注意到此,出了幾本《佛教初學課本》、《佛教問答》等書,著者也曾做過《佛學大要》、《佛教淺測》兩書,然而不是失之太深,就是失之太略。
這也難怪,凡百事體,在草創的時期,這種毛病總是免不掉的,如今做這部書,就是要達到詳略得當、文理明白,叫讀者容易了解的地步。
第三節 佛學和學佛要分清楚 佛學與學佛是兩件事 佛學是一件事,學佛又是一件事,二者驟然看來沒有分别,實則大有分别,學者不可不先弄清楚。
怎麼叫做佛學?就是深通經典、精研教理,成為博聞強記的學者。
這種全在知識方面用功的,可以叫做佛學。
怎麼叫做學佛?原來我佛教化衆生的本意,是叫人依照他的方法去修行,得以超出生死苦海,方算成功。
所以佛所說的種種經典,那是對衆生的種種毛病開的藥方,并不是叫人熟讀這張藥方裡的藥名,就算了事,而是要拿藥吃下去,除掉病根的,病根果然除掉,這藥方就用不着的了。
我們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從精神方面用功,方可叫做學佛。
“說食不飽”的譬喻 佛經上常常提到一句話叫做“說食不飽”(“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語見《楞嚴經》卷一)。
這話是什麼意思?是說我們饑餓時總要想吃,吃時總要想飽,那是人人相同的。
倘然有一種好說空話的人們,對着饑餓的人說得天花亂墜,羅列出許多山珍海味,單有空名,并沒有食物,結果枉教饑餓的人聽是聽得有味,腹中仍不得一飽,這就叫“說食不飽”。
就是比喻佛經裡面的道理窮高極深,我們單從知識方面去求廣博的學理,不從精神方面去求實在的受用,那麼和“說食不飽”毫無兩樣。
所以我們要研究佛學,還是先學佛最重要。
【問題】 一、研究佛學和日常學問有何不同之處? 二、經、律、論三藏之意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