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為舟禅師語錄卷十

關燈
龍象雜沓,載在僧寶傳中,日漸廢弛。

    明嘉禾檀護陸公光祖、馮公夢祯輩,屬吳江大姓,蠲金助田,經理故院,為接納雲水之要津,邑中第一刹也。

    乃于康熙戊申,共延青印法和尚主法,結制于内。

    一載,諸紳士方以“海雲夙誼”、且以“丈室乏人非師弗克負荷”,複過如庵敦迫,方允。

    進院日,四衆無不歡聲動地。

    因寺田多瀕水,不能供課,師經畫事理公私,幸安然。

    慕年攻苦,兼以嚴冬不得休息,至庚戍,複發痰症。

    自春徂夏,形體羸弱,而操作精明一如平日。

    痰症轉加,諸護法請立監院,稍節勞苦。

    由是命久執侍者從聞上座監院事。

    值插莳,晨起語監院曰:“我若一死,薄治龛。

    不用一切虛禮。

    滋常住累勸農勤作,務要加厚飲食,毋以我為念。

    ”午時,整衣趺坐,少傾而逝,蓋四月九日也。

    師賦性磊落,純誠無僞,居恒簡默,不露文彩,待人平等,律己甚嚴,及遇法門體要,全身擔荷,舉動皆直節自見,不肯少徇微私,至于勘驗衲子,當機迅利,不假辭色,惓惓以古人相期,不輕許可,不濫付授,所至叢林,經理補救,辛勤不辍,晚年無他嗜好,惟勤勤執作,務以利益常住為心,至是入寂,師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四,出世開堂六居大刹說法自在語句切實具有古人風範所計語錄兩冊闆送嘉禾楞嚴寺流通得法者十人剃度授戒皈依者難以數計于康熙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護法紳士暨合寺大衆奉師全身樹塔于寺之西,塔上一片石将乞 當代大手筆銘之以垂不朽。

    而監院從聞侍者法章等,念師悟由雖表道行未詳,複念餘與師同門最契,遠走海澨屬餘述行狀。

    餘雖椎魯不敏,義不能辭,略為紀其生平梗概。

    若師之真實圓通,潛行密用,與夫金剛正眼,惟冀當世名賢君子受囑,靈山大士筆尖點出,永照後五百祀矣謹狀。

     塔銘 介為禅師以康熙庚戌四月九日示寂于松陵之萬壽寺。

    越明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弟子超修奉全身塔于寺西上。

    甯元字圩,世壽六十,僧臘四十有四,前後五坐道場,度弟子若幹人。

    既葬其上,首超修法嗣海鹽等具狀來乞銘,将欲假世谛文字破介公實相,為世人說法作疏通證明,亦賢弟子之職也。

    餘何敢辭。

    謹案狀。

    師諱行舟,字介為,别号扣寂。

    楚之沔陽趙氏子。

    父世節母杜氏世服儒業,生而姿秀,氣宇邁倫,既而父母相繼下世,年十六祝發于黃州之黃安東林寺西禅堂,即五祖初渡之黃梅道場也。

    得純心師度之,年雖幼便已出身許道,化物為宗,颀然具大人相矣。

    年十八以童山師伯之鼓策,遂迸裂牽纏而出門。

    初步已具萬裡行腳因緣,始谒天童密翁于太白峰頭,便知十方諸佛什麼處安身,萬法歸宗從何着落。

    令其緒論,直證無上法門;征其妙心,立見本來宗旨,由是參古德于名山,探法輪于淵海。

    過弁山谒龍華瑞公,至武原谒金粟費公,頓覺頭頭是道,處處安禅。

    泛绡川如淨海,跋危翠如平塗。

    于是雲水既厭,結茅江陰,靜息數載,後往龍池遇萬老和尚,承法乳之弘慈,傳真如之妙谛,遂爾命主嘉禾如如庵。

    法席曆七年而樸素,韬光澹泊,養性敝衲,自怡烹藜可食,頭陀習其苦行,津梁不惜勤勞。

    是非人法俱空,體用兼備者,能如是哉。

    丙申赴都門,受普濟禅院之請,開法二載。

    繼而整海雲之頹瓦,新報國之叢林,憩老南湖,終歸萬壽。

    萬壽者,宋報本源禅師法席,明紫柏大師之所式廓者也。

    師以吳江護法堅請,故欣然以萬壽為歸。

    未幾而積勞,既厭四大頓空,一法不存,二利兼盡,囑付已畢,遂證涅槃。

    嗟乎!龍池源息,法海波亭,吳越之間,狂狺猘噬,求之太白。

    一燈先後一轍者,惟介師一人而已。

    何也?以師能砥柱末法,張主宗門,不作今知識色相。

    而一棒一喝,痛下爐錘,使雲水縱遊之子掃盡一切葛藤,立證三乘龍象,豈可與今之架大屋養閑漢者所能同日語哉。

    況超修等繼志述事,一遇法門體要慷慨直前,全身擔荷信乎。

    其可謂知師者矣。

    而龍池萬公之席震炫重新俾初祖之西來大意,炳如日星,非師一人之光明,得以複旦乎。

    今超修海鹽等,久沾薝蔔之香,素領醍醐之化,與諸檀護築塔于松陵之萬壽寺西,叙師行實并刻生平語錄紀述,屬餘為銘。

    餘宦遊吳地問渡胥城,向跋高風不獲如闾丘,守訪道寒山彭澤宰締交惠遠,然披覽遺編,恍同對麈,爰述景行以示來劫,乃再拜而系之銘曰: 六祖初度  教傳東土  震旦國中  人天覺路 屹立重關  誰不退堕  倬彼介師  一擲而過 虛空粉碎  大地平沉  光明四照  通徹帝阍 下振聾瞽  上動日星  末世法席  賴公以整 如風鳴條  如川赴奔  盲師瞎禅  厥有今名 扇惑當世  謂之魔民  師若不砭  舉世而昏 熒熒一席  如彼傳燈  誓揮我戈  誓堅我城 斬卻魔種  如醉而醒  師居其間  回陽冱陰 生死既透  去來任因  何處是師  吳江之濱 日彼萬壽  息師之靈  巋然一塔  坐對蒼旻 師其安然  萬億斯年  餘銘茲塔  亦藉以傳 賜同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知蘇州府事前禮部精膳清吏司郎中吳道煌撰 十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