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為舟禅師語錄卷十

關燈
末位,恒沙佛不與齊肩。

     又贊(覺幻監院請) 普濟堂前露本懷,棒頭一擊禹門雷。

    沖開碧落千尋浪,敕點飛龍遍九垓。

     送永濟長老回廣甯二首己酉春 路出關山氣浩然,宗風獨立正人天。

    蹋翻三級禹門浪,源化東流濟百川。

     送子歸程萬裡還,春帆高挂水雲間。

    杖頭撥轉西來意,正祖風規一笑顔。

     寄盛京國子公殿下 擊目天涯隻咫間,遼陽秀氣結千山。

    王公古産英靈地,玉葉金枝第一班。

     寄北直天台寺宗極證長老 遞燈吹卻較千差,暗地光生證克家。

    焚鈔獨輸宗正眼,意超言外笑拈華。

     贈中山石舸法侄繼師之席 開辟中山駕石船,一帆雲挂濟無邊。

    載歸湖海風流客,抛出金剛圈子禅。

     為楞嚴當家道充禅碩壽 梅開玉樹滿庭芳,二月春風載露香。

    目送雲岑佳氣象,青林柏染紫霞光。

     酬華嚴寺雙樹房雪林老師原韻 談吐如風豈易求,鶴形松骨逼人眸。

    百城參罷華嚴室,雙樹林高萬壽樓。

    南澗久膺心法印,罄山相契箭鋒投。

    而今弗覺輕攜杖,重整詩懷句絕流。

     酬本山深秀堂人素師原韻 松陵古寺迥雲巅,邀我鐘聲煙雨前。

    法說應心無所住,花香優缽太虛懸。

    林深秀氣開三徑,位襲單傳印五天。

    問道人從橋上過,橋流水定素如淵。

     行狀 住永甯同門法弟行淵述 師諱行舟,字介為,别号扣寂,楚之沔陽州趙氏子。

    父諱世節,号季明,母杜氏,世服儒業。

    師于十一歲喪母,廢學,出至黃安縣東林寺,矢志脫塵,禮純心師剃染。

    十八歲随師伯童山參方,曆吳越,間習經論之學,五年間潛通教典。

    師志意高遠,不甘以語言文字埋沒此生。

    聞天童密老和尚宗風大振,亟往谒。

    值童上堂下座,師随入方丈,便問:“今日上堂事如何?”童雲:“下座了也。

    你見個甚麼道理?”師雲:“乞和尚指示。

    ”童便棒。

    師禮退,疑情頓起。

    一日,又入方丈,問:“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十方諸佛向什麼處安身立命?”童便棒,雲:“你隻今在什麼處安身立命?”師從此愈加疑悶。

    偶閱高峰語錄,見萬法歸一公案,參年餘。

    圓具後,尋辭出山,之龍華瑞白和尚,一見忻然,即送進堂。

    堂中規條嚴整,正遂師意。

    從此晝夜苦參,不惜身命,嗽症極危亦不放參。

    一夕聞二闆飲茶,放手中茶瓯,忽然會得“日午打三更”意旨。

    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至一切古今公案,了了無疑。

    師既證徹,不自表暴。

    解制後,複上天童。

    往還十餘年,老和尚每見,甚恰意,心器重之。

    續因費和尚住金粟,師辄往就。

    冬結制,安兩序職事,尚缺知客,忽見師,費大喜,曰:“有這位好知客在,如何失錯?”即命兩序送知客寮。

    費曰:“汝久住天童,一應規條惟汝練達,今金粟務要悉照行事。

    ”師一味平等,未幾辭職,同師伯往江陰結茅。

    數載,缁白瞻風,剃度頗多,時與張靜涵居士尤契厚。

    後雪峤大師赴雲門,座下弟子曹源大歇招師進雲門。

    師至,大師方示寂。

    請師為典客,其營葬、造塔一應後事多屬師任。

    然大師生平呵佛罵祖、眼空宇内,會下英俊極多。

    見師,必推師為老參,熟谙法門紀綱。

    師從容荷負,不辭繁劇,督理叢林,樹立窣堵于雲門,辨才古塔之旁竟為大師最後之法檀焉。

    時先和尚正中興龍池祖席,諸方久參、宿學遐迩趨風。

    師聞之,始往親依。

    一見機緣契合,遂命為維那。

    是時,英賢濟濟,師乃調攝有方,内外鹹悅,朝夕惟率衆扣激此事,日益智證。

    經年餘,便為入室真子矣。

    嘉禾如如庵,先和尚創始之地,自赴龍池之後,虛席十載。

    順治己醜二月,先和尚親送師入院,集合郡紳衿,上堂囑付,命主其席,時與觀察履素黃公激揚法要。

    居三年,師以“老和尚發迹之所,不敢獨自久留”屢欲退謝固辭,不許。

    凡七曆寒暑,整造修饬,規模一新,于是堅辭,老和尚命古鑒禅師繼住。

    交代後,師往都門,受普濟禅院之請結制,開法闡揚向上一着,普利人天。

    明年冬,南旋至毗陵,聞先和尚訃音,已八滅七晝夜矣。

    奔赴心喪理後事,并請狀、請銘、監刊語錄。

    次年五月,送闆楞嚴入藏。

    後即請鐵關禅師繼席龍池。

    進院之後,師以老和尚三年未滿,乃應濑江方山近席設立影堂,供養盡禮。

    三年中,凡龍池常住極艱瘁事,無不竭盡心力,一衆鹹賴,雲:“龍池向自先和尚,道崇德廣,海納山容,方來無不翕受。

    ”十五年來,故六種與闡提之輩窺觑無門。

    後之相繼而住者,或以緣不适稱,或以歲值多艱,不無宵小,與外來者,借此構難于其間。

    師平日為師為友,當其義有所激念有所之,雖鼎镬在前,師亦不懼,故龍池凡巨細事悉為排難解紛也。

    辛醜,師過嘉禾萬松庵。

    值有吳江海雲寺之▆,師将遠行,不欲就。

    時值前住圓明正禅師力懇之,師方允。

    初至,海雲頹落不堪,未久諸廢畢舉,冬夏安禅、設戒,衲子如歸,遠近信向。

    居三年,應蘇郡報國寺之請。

    寺自茂林大師後,日漸淩替,田園荒蕪,征呼絡繹。

    師志在振興,凡除弊起廢,有非他人所能勝者。

    會當事,嚴查度牒,遽動故山終老之志。

    戊申年,寓歸如庵二載。

    吳江承天萬壽寺,系宋報本元禅師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