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為舟禅師語錄卷十

關燈
侍者超修錄 吳門雜錄 囑卻迷泓知藏 衲僧家出一叢林,入一保社,切究佛祖根源,了脫死生大事,始不負參學之志。

    若乃為己為人,亦須具透關眼目,方可到徹頭徹尾底田地。

    然後,拈一機一境,教令直下剿絕。

    便掀翻禅床、趯倒淨瓶、焚拂禅闆、肋下還拳、劈面便掌,恁麼喚作全體大用,亦早已錯過了也。

    不見臨濟祖師雲:“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

    ”時,三聖雲:“怎敢滅卻和尚正法眼藏?”師雲:“已後有人問汝,向他道甚麼?”聖便喝,師雲:“誰知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試看他先德提持正法。

    豈若今時,不是落在文字障裡,便乃坐殺玄要句語中。

    又有等阿師見他後生輩寫得幾個字、畫得兩筆山水,就以聲勢牢籠他,謂:“你随老僧住住,将來不孤負汝。

    ”引得他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一心隻要付法,偶湊騙得枚拂子,去到三家村裡說青道黃。

    忽遇着個孟八郎,蓦頭一問,便面赤耳熱。

    報國亦不是壓良為賤,惟将驗過的藥、病一并拈出。

    果服應效,管取四棱着地,何妨将千金擔子與伊盡力肩去?第不得效麻纏紙裹的樣子,到處惹人笑。

    是書此語,一任卻迷上座持去,示天下人。

     囑形山洽記室返昭陽舊隐 吾有一寶秘形山,等閑莫與路人談。

    消磨垢淨輝天地,照徹心宗獨指南。

    水國幽居宜養靜,研窮妙義契同參。

    他年果熟香飄處,十字街頭任放憨。

     囑天節中維那 天節維那名源中,自入海雲之室,曆嘗諸方五味禅有年矣。

    丙午秋,于報國領衆,至丁未春解制後辭歸省親。

    遂書囑雲偈曰: “如來禅,祖師禅,抛擊聲中省悟前。

    焚沐酬恩遙禮謝,絕攀大意樹枝懸。

    玄關透脫無師智,妙協不同獨腳篇。

    得此香嚴真骨髓,維持正法永流傳。

    ” 囑且瀚澯副寺 且瀚副事名源澯,昔到方山,次任海雲副寺。

    知因果,明罪福,骨鲠氣和,行履清潔,可為今時衲子中間氣也。

    一日,辭去,遍參。

    于丙午秋複來報國,入侍寮,仍兼理副事,以至山僧謝院之後辭去,結茆,固難以意留。

    若道山僧把住、放行,逢人但恁麼語。

    偈曰。

     心離意識參同普,學絕聖凡碗脫丘。

    一滴源分四大海,三條篾束萬峰頭。

    喝雷棒雨傾湫嶽,打鳳羅龍駕鐵牛。

    且喜住山人本色,見超師可異常流。

     同住規約 馬祖、百丈開辟釋氏宗規,黃檗、臨濟特倡千古玄猷,所以建叢林、立規矩、分賓主、定賞罰,辦道安心之士有所歸焉。

    迩來,法門風運奢侈相習,亦不免忻厭之半。

    然報國乃創始梁代,前茂林和尚中興之業。

    自茂翁去世,雖有繼美之風,而或其力未充,故席院寥落,人力星散。

    法屬、監院、亞圭者,結影撐持,欲起前人之志,固乞郡邑薦紳、護法、居士等公啟敦請山僧于五月初九日進院,不覺睹目動念,思古人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

    ”而苟德,可将;苟數,可憑。

    斯叢林規矩,豈可忽哉?敢以先德煩略之誡聊述數條,以勉同住者雲。

     複永甯素嚴和尚 自先老人去世并入塔之後,不料種種異變異聞,雖咫尺如隔天涯。

    忽接翰谕,兼讀尊刻,令人肺腑加虔。

    永甯可謂卓然高出雲表,禹門頭角獨伸淮東天際,欣慰,欣慰。

    予年齒衰頹,六種緣悭,無能振揚祖道,甚抱愧焉。

    介石弟拟遷塔,因得手劄,方谙始末。

    餘并無一音入耳,此一舉必是旁以勢惑之,豈可附其尾亦張其聲耶?升塔之念愚意久矣,奈無物,固爾因循。

    茲慶美舉,幸先老人巾瓶猶傑出九峰之右也。

    但考形揀選,恐日期太促,于七、八月間動得方妥。

    倘今年不就,要在丁未秋可也。

    極欲圖晤,面傾夙積,因寺中向贻荒産,役累逼迫,固不得抽身遠出。

    如尊意果決,不妨輸質當先,誠恐資力兼備者難,在先人面上亦不顧是非得失之虞可也。

    不宜緩,急就之為妙。

    餘不盡述,幸亮裁奪,專此草覆。

     和順治 先皇帝贈玉林和尚還山詩原韻 自古真人降帝家,指天指地作生涯。

    神光耀宇流清韻,紫氣騰空麗彩霞。

    教徹宗通傳正脈,慈弘願濟等河沙。

    玉樓煙染缁衣色,覆卻金毛獨露牙。

     甲辰九日後,古帆法兄過吳門報國,以詩見惠,一宿而返。

    思去之速,遂和,得黃字韻兼寄懷。

     霜老楓林落葉黃,何如籬菊晚來香?滿庭秋色排幽徑,擊目天涯渺去航。

    意氣橫空鴻雁履,不朝深處卧雲房。

    漫辭弘道勞心力,回挽頹風振古揚。

     甲辰小陽月,訪繼起和尚,憩落紅亭,覽其匾序,幡然一新,遂口占為贈(靈岩亦名象山,形勢俨然故。

    鼻峰建亭,曰“落紅”)。

     靈峰卓立青霄外,三萬六千波漾中。

    浩蕩胸襟廓聖眼,千秋象顧落花紅。

     乙巳秋,素嚴和尚往禾請藏經,路值龍風水漲丈餘,抵報國。

    話懷兼送别。

     為法裒金一刹那,不辭風險入洪波。

    傾心濟物參同契,任願弘休道韻和。

    燈破永甯千古暗,教流東海福田多。

    停看落日吳門寺,曉載歸帆上北河。

     訪豈凡金太傅 記别靈峰不昧因,乘時化現宰官身。

    掌樞裁決誇明哲,問喘和聲頌道民。

    才選名高柱下史,願弘信曆法王臣。

    誓深塵刹将心奉,淨穢遊行佛日新。

     寄仲将包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