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關燈
小
中
大
很不明确。
到了《華嚴經》的《十地品》,在論述第六地現前地時,就明确地作出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的回答。
這是說,三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變現的,除了心之外,不再有其他任何事物。
心本來是單純的,為什麼三界會有種種區别呢?《十地品》的現前地認為,既然心會轉變成各種相,因而就可以對三界進行區别。
三界雖有種種區别,但按其本質來說,唯是一心。
關于人生問題,《十地品》的現前地講“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十二有支即十二因緣,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概括了人生的一切現象。
人生不過是十二因緣的繼續。
既然從無明到老死無非都是心,都依于心,當然就是“一切唯心”了。
這樣,“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就成了對宇宙人生的兩種基本觀點。
《十地品》中現前地所提出的對于宇宙人生的這兩種基本觀點,使得大乘佛學後來發展成為極端的唯心論有極大的關系。
同時,它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如在中國廣泛流行的《大乘起信論》,就提出“三界虛僞,唯心所作”。
認為一切萬法都是如來藏心的顯現,含攝了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天台宗提出了“一念三千”的理論,認為千差萬别、包羅萬有的三千世界,本來存在于“一念”之中。
唯識宗也提出了“唯識無境”的理論,主張外境非有,内識非無,一切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禅宗亦講“于自心中,萬法皆現”,“萬法盡在自心中”。
所有這些,可以說都是對“唯心論”所作的論述。
這些論述與《華嚴經》中《十地品》的現前地所講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有它一定的淵源關系,這将有待于今後的佛教學者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法雲地為十地中的最後一個階次。
在這一地,大乘菩薩學佛修行所必經的種種階次即将完成,猶如世間的轉輪王太子,受王位灌頂,即将成為轉輪王一樣,菩薩已受大智慧灌頂,即将進入佛的行列。
此時的菩薩,能行無量無數的難行之行,增進無量無數的智慧和功德,得無量三昧,獲大神通。
能開悟一切世間的衆生,完成一切利他之行。
因此,從菩薩學佛修行的曆程來說,法雲地不僅是《十地品》中最後的一地、最艱難的一地,而且也是最關鍵性的一地。
因為菩薩于此地完成了一切大願,即将進入佛地,與一切諸佛同等。
《華嚴經》不僅提出了十方成佛以及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修行的理論,而且還以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參來證實菩薩的修行曆程,這就是《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
《入法界品》在整個《華嚴經》中是篇幅最長、分量最重的一品,約占全經的四分之一,共二十一卷。
從其所包含的内容來看,可說是《華嚴經》整體的縮影,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獨立的經典。
它通過善财童子接受文殊師利的指點,南行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其中兩度參訪文殊師利,又在同一處參訪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故各省去一名,稱為“五十三參”),經曆菩薩修學過程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階段,從而悟入法界,成就佛道。
如果說,在《十地品》中所說的菩薩修學過程,還僅僅是抽象的理論性描述的話,那麼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參”則是具體經曆和體驗了菩薩種種十法階次的修學過程,也是向所有學佛修行者提供究竟應該如何去具體完成這一過程的善巧方法。
因此,《十地品》和《入法界品》,雖然同是講菩薩的修學階段,但對每一個學佛修行者來說,《入法界品》要比《十地品》顯得更為重要,其作用和意義也就更大。
也正是由于如此,在《入法界品》中所說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參”,成為廣大佛教徒曆來效法的榜樣。
直至今日,廣大佛教徒仍把青年僧人的聞經學教稱作是“參學”“參訪”。
于此可見《入法界品》影響之大。
總起來說,《華嚴經》是一部發揮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經。
它不僅明确地提出在空間上同時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十方國土,有無量無邊的佛,大家可以在同一時間成佛,而且還指明了成佛必須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各個階段。
它不僅在理論上闡明學佛修行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的重要性及其步驟,而且通過善财童子對十地等階段的修行實踐,為學佛修行者樹立榜樣,并以此證明,通過種種十法階次的修行,成就佛道是完全可能的。
也正是由于《華嚴經》是這樣一部理論聯系實際闡述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經,故在譯出後即受到廣大佛教徒的重視和歡迎,從而廣泛流行,影響深遠。
到了《華嚴經》的《十地品》,在論述第六地現前地時,就明确地作出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的回答。
這是說,三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變現的,除了心之外,不再有其他任何事物。
心本來是單純的,為什麼三界會有種種區别呢?《十地品》的現前地認為,既然心會轉變成各種相,因而就可以對三界進行區别。
三界雖有種種區别,但按其本質來說,唯是一心。
關于人生問題,《十地品》的現前地講“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十二有支即十二因緣,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概括了人生的一切現象。
人生不過是十二因緣的繼續。
既然從無明到老死無非都是心,都依于心,當然就是“一切唯心”了。
這樣,“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就成了對宇宙人生的兩種基本觀點。
《十地品》中現前地所提出的對于宇宙人生的這兩種基本觀點,使得大乘佛學後來發展成為極端的唯心論有極大的關系。
同時,它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如在中國廣泛流行的《大乘起信論》,就提出“三界虛僞,唯心所作”。
認為一切萬法都是如來藏心的顯現,含攝了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天台宗提出了“一念三千”的理論,認為千差萬别、包羅萬有的三千世界,本來存在于“一念”之中。
唯識宗也提出了“唯識無境”的理論,主張外境非有,内識非無,一切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禅宗亦講“于自心中,萬法皆現”,“萬法盡在自心中”。
所有這些,可以說都是對“唯心論”所作的論述。
這些論述與《華嚴經》中《十地品》的現前地所講的“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有它一定的淵源關系,這将有待于今後的佛教學者做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法雲地為十地中的最後一個階次。
在這一地,大乘菩薩學佛修行所必經的種種階次即将完成,猶如世間的轉輪王太子,受王位灌頂,即将成為轉輪王一樣,菩薩已受大智慧灌頂,即将進入佛的行列。
此時的菩薩,能行無量無數的難行之行,增進無量無數的智慧和功德,得無量三昧,獲大神通。
能開悟一切世間的衆生,完成一切利他之行。
因此,從菩薩學佛修行的曆程來說,法雲地不僅是《十地品》中最後的一地、最艱難的一地,而且也是最關鍵性的一地。
因為菩薩于此地完成了一切大願,即将進入佛地,與一切諸佛同等。
《華嚴經》不僅提出了十方成佛以及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修行的理論,而且還以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參來證實菩薩的修行曆程,這就是《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
《入法界品》在整個《華嚴經》中是篇幅最長、分量最重的一品,約占全經的四分之一,共二十一卷。
從其所包含的内容來看,可說是《華嚴經》整體的縮影,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獨立的經典。
它通過善财童子接受文殊師利的指點,南行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其中兩度參訪文殊師利,又在同一處參訪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故各省去一名,稱為“五十三參”),經曆菩薩修學過程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階段,從而悟入法界,成就佛道。
如果說,在《十地品》中所說的菩薩修學過程,還僅僅是抽象的理論性描述的話,那麼在《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參”則是具體經曆和體驗了菩薩種種十法階次的修學過程,也是向所有學佛修行者提供究竟應該如何去具體完成這一過程的善巧方法。
因此,《十地品》和《入法界品》,雖然同是講菩薩的修學階段,但對每一個學佛修行者來說,《入法界品》要比《十地品》顯得更為重要,其作用和意義也就更大。
也正是由于如此,在《入法界品》中所說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參”,成為廣大佛教徒曆來效法的榜樣。
直至今日,廣大佛教徒仍把青年僧人的聞經學教稱作是“參學”“參訪”。
于此可見《入法界品》影響之大。
總起來說,《華嚴經》是一部發揮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經。
它不僅明确地提出在空間上同時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十方國土,有無量無邊的佛,大家可以在同一時間成佛,而且還指明了成佛必須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各個階段。
它不僅在理論上闡明學佛修行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的重要性及其步驟,而且通過善财童子對十地等階段的修行實踐,為學佛修行者樹立榜樣,并以此證明,通過種種十法階次的修行,成就佛道是完全可能的。
也正是由于《華嚴經》是這樣一部理論聯系實際闡述十方成佛思想的佛經,故在譯出後即受到廣大佛教徒的重視和歡迎,從而廣泛流行,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