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
關燈
小
中
大
、《華嚴融會一乘義章明宗記》一卷、《注華嚴同教一乘策》一卷、《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科》一卷,承遷的《注華嚴金師子章》一卷,本嵩的《注華嚴法界觀門頌》兩卷、《注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三十門頌》(本嵩述頌、元琮湛集解)兩卷,淨源的《華嚴妄盡還原觀疏鈔補解》一卷、《華嚴妄盡還原觀科》一卷、《華嚴經疏注》一百二十卷、《原人論發微錄》三卷、《華嚴普賢行願修證儀》兩卷,道亭的《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華嚴五教章義苑疏》十卷,義和的《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一卷,遼鮮演的《華嚴經玄談決擇》六卷等。
元普瑞的《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圓覺的《原人論解》三卷,《原人論合解》(圓覺解、明楊嘉祚删合)兩卷等。
明袾宏的《華嚴經感應略記》一卷,德清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善堅的《華嚴大義》一卷,李贽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方澤的《注華嚴經合論纂要》等。
清永光的《華嚴經綱目貫攝》一卷、《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一卷,彭際清的《一乘決疑論》一卷、《華嚴念佛三昧論》一卷,弘璧的《華嚴感應緣起傳》一卷,周克複的《華嚴經持驗記》一卷等。
清末的楊文會則将智俨的《搜玄記》和法藏的《探玄記》等,輯錄為《華嚴著述輯要》和《賢首法集》等。
民國以來,弘揚《華嚴經》的仍不乏其人。
先是有月霞,以弘揚《華嚴》為己任,在上海首創華嚴大學,培養了一批專弘華嚴的人才。
其次有應慈,自号華嚴座主,一生講演《華嚴經》及有關著述,從不稍懈。
曾先後創立華嚴學院、華嚴速成師範學院等,并發起重編《華嚴經疏鈔》等。
其後常惺、持松等也熱心弘揚《華嚴》,常惺撰有《賢首概論》,持松撰有《華嚴宗教義始末記》等。
因專弘《華嚴經》而形成的華嚴宗,在唐代盛極一時,其宗風遠播海外,當時的高麗、新羅和日本等國的僧人紛紛前來中國學習《華嚴》教義,并對之競作注疏。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高麗義天的《圓宗文類》(殘卷,現存十四卷及二十二卷),新羅義湘的《華嚴一乘法界圖》一卷,元曉的《華嚴經綱目》一卷、《華嚴經疏》十卷,太賢的《古迹記》十卷,表圓的《華嚴文義要決問答》四卷,明晶的《華嚴海印三昧論》一卷等。
日本則有宗性的《華嚴經義鈔》四十卷,凝然的《華嚴經品釋》一卷、《華嚴經探玄記洞幽鈔》一百二十卷、《華嚴孔目章發悟記》、《華嚴法界義鏡》(《華嚴宗要》)兩卷,鳳潭的《華嚴經探玄記玄談》一卷,興隆的《華嚴玄記大略鈔》四十九卷,普寂的《華嚴探玄記發揮鈔》十卷、《探玄記講要》八卷,審詳的《華嚴起信觀行法門》一卷等。
總起來說,《華嚴經》在漢地的流傳,有一個曆史發展過程。
其中唐代的法藏為弘揚《華嚴》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宗者。
但其上首弟子慧苑作《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十五卷,即摻雜自己的觀點而與法藏學說相左,因而被列為異說。
其後四祖澄觀雖著《華嚴大疏》及《随疏演義鈔》力斥慧苑之說,以期恢複法藏宗旨,但澄觀著述中仍雜有不少禅宗與天台宗的見解在内,以緻其所弘的華嚴宗義也已不很純粹。
到了五祖宗密時,更是主張融合華嚴與禅宗,提倡教禅一緻,此時的華嚴宗義就更為不純了。
會昌禁佛後,華嚴宗亦受重大打擊,以緻一蹶不振。
直到宋代,有淨源中興華嚴,才使《華嚴經》的弘傳得以繼續。
淨源以後,有道亭、觀複、師會、稀迪各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注解,世稱宋代華嚴四大家。
随後又有義和、鮮演、戒環、祖覺等相繼弘傳。
元代敷演《華嚴經》的仍很多,主要有盤谷、文才、了性、寶嚴、春谷、大同、寶覺、善學、普瑞等。
明代有圓鏡、祖住、明得、方澤、洪恩等人弘揚《華嚴經》。
明末高僧袾宏、德清、智旭等也都研習過《華嚴經》及法藏、澄觀的著述。
明末清初則有明源及其弟子續法,均以振興華嚴宗為己任。
清初弘傳《華嚴經》者,北方有大義、來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蘊璞、昧智、心光、佛閑、讀徹及居士彭紹升(際清)等人。
清末有楊文會等,民國以來則有月霞、應慈、常惺、持松等,也均以弘闡《華嚴經》著稱。
于此可見《華嚴經》在漢地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元普瑞的《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圓覺的《原人論解》三卷,《原人論合解》(圓覺解、明楊嘉祚删合)兩卷等。
明袾宏的《華嚴經感應略記》一卷,德清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善堅的《華嚴大義》一卷,李贽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方澤的《注華嚴經合論纂要》等。
清永光的《華嚴經綱目貫攝》一卷、《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一卷,彭際清的《一乘決疑論》一卷、《華嚴念佛三昧論》一卷,弘璧的《華嚴感應緣起傳》一卷,周克複的《華嚴經持驗記》一卷等。
清末的楊文會則将智俨的《搜玄記》和法藏的《探玄記》等,輯錄為《華嚴著述輯要》和《賢首法集》等。
民國以來,弘揚《華嚴經》的仍不乏其人。
先是有月霞,以弘揚《華嚴》為己任,在上海首創華嚴大學,培養了一批專弘華嚴的人才。
其次有應慈,自号華嚴座主,一生講演《華嚴經》及有關著述,從不稍懈。
曾先後創立華嚴學院、華嚴速成師範學院等,并發起重編《華嚴經疏鈔》等。
其後常惺、持松等也熱心弘揚《華嚴》,常惺撰有《賢首概論》,持松撰有《華嚴宗教義始末記》等。
因專弘《華嚴經》而形成的華嚴宗,在唐代盛極一時,其宗風遠播海外,當時的高麗、新羅和日本等國的僧人紛紛前來中國學習《華嚴》教義,并對之競作注疏。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高麗義天的《圓宗文類》(殘卷,現存十四卷及二十二卷),新羅義湘的《華嚴一乘法界圖》一卷,元曉的《華嚴經綱目》一卷、《華嚴經疏》十卷,太賢的《古迹記》十卷,表圓的《華嚴文義要決問答》四卷,明晶的《華嚴海印三昧論》一卷等。
日本則有宗性的《華嚴經義鈔》四十卷,凝然的《華嚴經品釋》一卷、《華嚴經探玄記洞幽鈔》一百二十卷、《華嚴孔目章發悟記》、《華嚴法界義鏡》(《華嚴宗要》)兩卷,鳳潭的《華嚴經探玄記玄談》一卷,興隆的《華嚴玄記大略鈔》四十九卷,普寂的《華嚴探玄記發揮鈔》十卷、《探玄記講要》八卷,審詳的《華嚴起信觀行法門》一卷等。
總起來說,《華嚴經》在漢地的流傳,有一個曆史發展過程。
其中唐代的法藏為弘揚《華嚴》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華嚴宗的實際創宗者。
但其上首弟子慧苑作《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十五卷,即摻雜自己的觀點而與法藏學說相左,因而被列為異說。
其後四祖澄觀雖著《華嚴大疏》及《随疏演義鈔》力斥慧苑之說,以期恢複法藏宗旨,但澄觀著述中仍雜有不少禅宗與天台宗的見解在内,以緻其所弘的華嚴宗義也已不很純粹。
到了五祖宗密時,更是主張融合華嚴與禅宗,提倡教禅一緻,此時的華嚴宗義就更為不純了。
會昌禁佛後,華嚴宗亦受重大打擊,以緻一蹶不振。
直到宋代,有淨源中興華嚴,才使《華嚴經》的弘傳得以繼續。
淨源以後,有道亭、觀複、師會、稀迪各作《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注解,世稱宋代華嚴四大家。
随後又有義和、鮮演、戒環、祖覺等相繼弘傳。
元代敷演《華嚴經》的仍很多,主要有盤谷、文才、了性、寶嚴、春谷、大同、寶覺、善學、普瑞等。
明代有圓鏡、祖住、明得、方澤、洪恩等人弘揚《華嚴經》。
明末高僧袾宏、德清、智旭等也都研習過《華嚴經》及法藏、澄觀的著述。
明末清初則有明源及其弟子續法,均以振興華嚴宗為己任。
清初弘傳《華嚴經》者,北方有大義、來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蘊璞、昧智、心光、佛閑、讀徹及居士彭紹升(際清)等人。
清末有楊文會等,民國以來則有月霞、應慈、常惺、持松等,也均以弘闡《華嚴經》著稱。
于此可見《華嚴經》在漢地流傳之廣,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