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門達者

關燈


    ”寒山說:“你跟我志不同道不合。

    ”及至豐幹滅世後,闾丘公入山來訪,見寒、拾二人圍爐說笑,闾丘不覺向他們禮拜,寒、拾二人連聲咄叱。

    寺僧驚愕說:“大官為何要禮拜這兩個瘋狂漢呢?”寒山于是握住闾丘的手,笑說:“這豐幹真是多嘴饒舌。

    ”久久才放開手。

    從此寒山、拾得相攜出了松門,不再回到寺來。

     闾丘又到寒岩去禮谒,送衣服、藥物等,寒、拾二士高聲喝斥說:“賊!賊!”他們又縮身躲入崩裂的岩石縫中,隻留下一句話:“望諸位各自努力。

    ”那石縫又轟然合在一起。

    闾丘十分哀慕寒、拾二奇士,令僧人道翹尋其遺物,在林間得到寫在樹葉上的辭頌,以及題在村墅人家屋壁上的詩詞,一共有三百多首傳布人間。

    曹山本寂禅師曾為寒山詩作注釋,稱為“對寒山子詩”。

     天台拾得,亦不知其姓甚名誰。

    豐幹禅師有一次在山中漫行,在赤城道旁聽到小孩子啼哭的聲音,由聲追尋,見一小孩子,大約幾歲年紀,起初還以為牧牛的小孩,及問他才知是被遺棄在這荒郊野外的。

    豐幹禅師因此就稱他為拾得,把他帶回國清寺,交給典座僧說:“若有人來認領,必須還人家領走。

    ” 後來沙門靈熠管事,派他照看食堂香燈。

    忽有一天,拾得居然登上供桌前面的寶座,與佛像對盤而餐。

    又在憍陳如上座的塑像前呼叫道:“小果聲聞(指聽佛言教而覺悟的人隻得小果)!”僧衆都十分驚訝,把他趕走。

    靈熠憤憤然告訴寺中尊宿等,要免除他所主管的工作,罰他到廚房為大衆洗滌碗筷器皿。

    這樣,拾得便與寒山結上了緣。

    每天僧衆用完齋後他便把剩菜剩飯用筒盛裝了,然後寒山來背了就走。

    有一天掃地,寺主問:“你名叫拾得,是豐幹禅師把你拾來的,你本來姓什麼呢?家住在哪裡呢?”拾得放下掃帚,雙手叉腰,卓然而立,寺主莫測其究竟。

    寒山捶胸哭道:“天哪!天哪!”拾得卻問:“你這是為何?”寒山說:“你難道不曾聽人說,東家人死了,西家人便來助哀?”他們二人亦哭亦笑,手舞足蹈,飄然而去。

     有個護伽藍的神廟,每天僧廚下的飯菜都被烏鴉吃光,拾得用禅杖敲打此廟神像,說:“你僧尚且不能護,如何能護住伽藍呢?”當晚廟神托夢給全寺僧人,說:“拾得打我。

    ”第二天天亮後,衆僧說夢,夢都相同,好生奇怪,于是一寺紛然。

    文告申報州縣要捉拿拾得。

    州縣下文告說:“賢士是菩薩的化身,如今隐遁,宜加旌表。

    ”稱拾得為賢士。

    當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曾用拾得詩偈相和。

     明州布袋和尚 原典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者,未詳氏族,自稱名契此。

    形裁腲脮,蹙額皤腹①。

    出語無定,寝卧随處。

    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盡貯囊中。

    入鄽肆聚落,見物則乞,或醯醢魚菹,才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

    時号“長汀子布袋師”也。

     嘗雪中卧,雪不沾身,人以此奇之。

    或就人乞其貨則售,示人吉兇必應期無忒。

    天将雨,即着濕草屦途中驟行。

    遇亢陽,即曳高齒木,履市橋上,豎膝而眠,居民以此驗知。

    有一僧在師前行,師乃拊僧背一下,僧回頭,師曰:“乞我一文錢。

    ”曰:“道得,即與汝一文。

    ”師放下布囊,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便放下布袋。

    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事?”師負之而去。

     先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叉手。

    保福曰:“為隻如此,為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

     師在街衢立,有僧問:“和尚在這裡作什麼?”師曰:“等個人。

    ”曰:“來也,來也。

    ”師曰:“汝不是這個人。

    ”曰:“如何是這個人?”師曰:“乞我一文錢。

    ” 又有偈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梁貞明二年丙子三月,師将示滅,于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偈畢,安然而化。

    其後,他州有人見師亦負布袋而行,于是四衆競圖其像。

    今嶽林寺大殿東堂全身見存。

     注釋 ①皤腹:大腹便便的樣子。

     譯文 明州奉化縣(今浙江)布袋和尚,未詳姓氏,自稱名契此。

    其人形裁肥胖,蹙額皺眉,大腹便便。

    這樣一個人,講話往往出人意料,随處可以當床而卧。

    常用禅杖挑一布囊在肩頭,凡是供身所用的物品都統統貯藏在這布囊之中。

    一旦進入城市或者村落,隻要見物就乞讨而不管其味道的酸鹹苦辣;酸魚或鹹肉,才接到手便塞入口裡,并且分出一些投入背囊中。

    時人因此稱他為長汀子布袋和尚。

     他一生集滿了奇事。

    他曾在雪中橫卧,而雪不沾身。

    或者把向人乞讨來的貨物又重新出售給人。

    他預示人的吉兇都應驗不爽。

    天将下雨,他就預先穿上耐濕的草鞋在路上急行;豔陽當空的天氣,早就拖着高齒木履在市橋頭抱膝而眠,以緻當地居民就以此驗明今天是晴是雨。

    有一僧在他前面行走,他趕上去在那僧的背上拍一下,那僧回過頭來,他說:“行行好,乞給我一文錢。

    ”那僧說:“說出個道理來,就給你一文。

    ”他就放下布囊,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問:“什麼是布袋?”他放下布袋。

    又問:“什麼是布袋下面的事?”他背起就走。

     已故保福和尚問:“什麼是佛法大意?”他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保福說:“就隻如此,還有更向上的境界嗎?”他背起布袋就走。

     他在街頭伫立,有僧問:“和尚在這裡做什麼?”他說:“等個人。

    ”僧說:“來了!來了!”他說:“你不是這個人。

    ”問:“誰是這個人?”布袋和尚說:“乞我一文錢。

    ”和尚示法大緻如此。

     布袋和尚有偈說: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丙子三月,布袋和尚在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臨終作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說畢,安然而化。

    其後在别的州有人又看見和尚背着布袋行走,于是大衆競相描繪其圖像。

    如今嶽林寺大殿東堂保存了布袋和尚的全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