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門達者
關燈
小
中
大
回天台山示滅。
初闾丘公胤出牧丹丘,将議巾車,忽患頭疼,醫莫能愈。
師造之曰:“貧道自天台來谒使君。
”闾丘且告之病,師乃索淨器,咒水噴之,斯須立瘥。
闾丘異之,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師曰:“到任記谒文殊、普賢。
”曰:“此二菩薩何在?”師曰:“國清寺執爨洗器者,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拜辭。
方行尋至山寺,問:“此寺有豐幹禅師否?寒山、拾得複是何人?”時有僧道翹對曰:“豐幹舊院在經藏後,今閴無人矣。
寒、拾二人見在僧廚執役。
”闾丘入師房,唯見虎迹。
複問道翹:“豐幹在此作何行業?”翹曰:“唯事舂谷供僧,閑則諷詠。
”乃入廚尋訪寒、拾,如下章叙之。
譯文 天台豐幹禅師,不知其籍貫和俗家姓氏。
隻知他居住天台山國清寺(今浙江),剪發齊眉,穿布裘衣服。
有人問他佛理如何,他隻答“随時”二字。
他經常誦唱道歌,騎乘猛虎進入松門,衆僧既驚恐又敬畏。
本寺廚房中有兩位苦行僧,一位名叫寒山子,另一位人稱拾得。
此二人灑掃之餘,整天聚在一起竊竊私語,發笑不已。
好奇心驅使着一些僧人來偷聽他們究竟談些什麼,終不能完全理解他們。
時人因此稱他們為“瘋狂子”。
豐幹禅師偏偏與這二位瘋狂子相處親近。
一天,寒山問:“古鏡不磨,如何照見人?”豐幹說:“冰壺無影像,猿猴探水月。
”寒山說:“那就是照不見了,請師再說。
”豐幹說:“什麼作用亦沒有了,教我說什麼?”寒山、拾得向豐幹禅師禮拜。
豐幹不久獨自去五台山巡禮,路上和一老翁相逢,豐幹問:“這位老丈莫非是文殊菩薩嗎?”老者說:“難道會有第二個文殊嗎?”豐幹來不及向他施禮,忽然就不見了。
回天台山後豐幹就滅世了。
當初闾丘公胤出鎮丹丘,将要赴任時,忽然患起頭疼,延醫治療無效。
這時豐幹禅師來訪,說:“貧道特從天台來為使君解憂。
”闾丘就把病情告訴了他,禅師要了淨器,含水念咒噴向闾丘頭臉,闾丘之病頓時見好。
闾丘非常驚異。
又請問禅師:“此去安危之兆?”禅師說:“到任後記住去拜谒文殊、普賢二位菩薩。
”闾丘說:“這二位菩薩今在何處?”禅師說:“國清寺廚房裡幹雜活洗器碟的寒山、拾得就是。
”闾丘拜辭了豐幹。
不久來到天台山國清寺,問:“此寺有個叫豐幹禅師的嗎?寒山、拾得又是什麼人?”當時有一位叫道翹的僧人對他說:“豐幹以前在藏經樓後院住過,今空無一人了。
寒山、拾得二人現還在僧廚幹活呢。
”闾丘來到豐幹生前住處,隻見虎迹,不見禅師蹤影。
又問道翹:“豐幹曾在這裡做何修行?”道翹說:“不過是舂穀(谷)供養僧衆,閑來則諷詠詩詞。
”闾丘又進入廚房尋訪寒山、拾得,見下章所叙。
寒山子、拾得 原典 天台寒山子者,本無氏族。
始豐縣西七十裡有寒、明二岩,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桦皮為冠,曳大木履。
時來國清寺,就拾得取衆僧殘食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或時叫噪,望空慢罵。
寺僧以杖逼逐,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雖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一日,豐幹告之曰:“汝與我遊五台即我同流,若不與我去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豐幹曰:“汝不是我同流。
”寒山卻問:“汝去五台作什麼?”豐幹曰:“我去禮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暨豐幹滅後,闾丘公入山訪之。
見寒、拾二人圍爐語笑,闾丘不覺緻拜,二人連聲咄叱。
寺僧驚愕曰:“大官何拜風狂漢耶?”寒山複執闾丘手,笑而言曰:“豐幹饒舌。
”久而放之。
自此寒、拾相攜出松門,更不複入寺。
闾丘又至寒岩禮谒,送衣服、藥物,二士高聲喝之曰:“賊!賊!”便縮身入岩石縫中,唯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其石縫忽然而合。
闾丘哀慕,令僧道翹尋其遺物,于林間得葉上所書辭頌,及題村墅人家屋壁,共三百餘首,傳布人間。
曹山本寂禅師注釋,謂之“對寒山子詩”。
天台拾得者,不言名氏。
因豐幹禅師山中經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聲,遂尋之。
見一子,可數歲,初謂牧牛子,及問之雲:“孤棄于此。
”豐幹乃名為“拾得”。
攜至國清寺,付典座僧曰:“或人來認,必可還之。
” 後沙門靈熠攝受,令知食堂香燈①。
忽一日辄爾登座,與佛像對盤而餐,複于憍陳如上座②塑形前,呼曰:“小果聲聞!”僧驅之。
靈熠忿然告尊宿等罷其所主,令廚内滌器。
常日齋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即負之而去。
一日掃地,寺主問:“汝名拾得,豐幹拾得汝歸,汝畢竟姓個什麼?在何處住?”拾得放下掃帚,叉手而立。
寺主罔測。
寒山捶胸雲:“蒼天!蒼天!”拾得卻問:“汝作什麼?”曰:“豈不見道:東家人死,西家助哀?”二人作舞,哭笑而出。
有護伽藍神廟③,每日僧廚下食為烏所有,拾得以杖拖之曰:“汝食不能護,安能護伽藍乎?”此夕神附夢于合寺僧曰:“拾得打我。
”诘旦,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
牒申州縣,郡符至雲:“賢士隐遁,菩薩應身,宜用旌之。
”号拾得為賢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以拾得偈附之。
注釋 ①知食堂香燈:知即知事之知,知事是寺院司事務的總名。
②憍陳如上座:指最初受釋尊教化的五比丘之一,是五比丘中捉筆者。
③護伽藍神廟:伽藍是寺院的别稱。
護衛伽藍的神廟。
譯文 天台寒山子,沒有姓氏。
在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向西七十裡有寒、明二岩,他就因為居住在寒岩中而得名。
他的容貌枯黃憔悴,他的穿着布葉零落,他戴着桦皮做的帽子,拖着大木做的鞋子。
時常來國清寺向拾得讨僧衆的殘羹冷飯吃。
或者在廊下徐步漫行,悠閑自在;時而又大叫大嚷,望空謾罵。
寺中僧人每每見他這樣,就用拄杖驅趕。
他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他雖出言如狂,但很有意趣。
一天,豐幹禅師對寒山說:“你與我一起雲遊五台,就表明與我志同道合;不與我去,那我們就是志不同道不合。
”寒山說:“我不去。
”豐幹說:“你跟我志不同道不合。
”寒山卻問:“你去五台做什麼?”豐幹說:“我去禮拜文殊
初闾丘公胤出牧丹丘,将議巾車,忽患頭疼,醫莫能愈。
師造之曰:“貧道自天台來谒使君。
”闾丘且告之病,師乃索淨器,咒水噴之,斯須立瘥。
闾丘異之,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
師曰:“到任記谒文殊、普賢。
”曰:“此二菩薩何在?”師曰:“國清寺執爨洗器者,寒山、拾得是也。
”闾丘拜辭。
方行尋至山寺,問:“此寺有豐幹禅師否?寒山、拾得複是何人?”時有僧道翹對曰:“豐幹舊院在經藏後,今閴無人矣。
寒、拾二人見在僧廚執役。
”闾丘入師房,唯見虎迹。
複問道翹:“豐幹在此作何行業?”翹曰:“唯事舂谷供僧,閑則諷詠。
”乃入廚尋訪寒、拾,如下章叙之。
譯文 天台豐幹禅師,不知其籍貫和俗家姓氏。
隻知他居住天台山國清寺(今浙江),剪發齊眉,穿布裘衣服。
有人問他佛理如何,他隻答“随時”二字。
他經常誦唱道歌,騎乘猛虎進入松門,衆僧既驚恐又敬畏。
本寺廚房中有兩位苦行僧,一位名叫寒山子,另一位人稱拾得。
此二人灑掃之餘,整天聚在一起竊竊私語,發笑不已。
好奇心驅使着一些僧人來偷聽他們究竟談些什麼,終不能完全理解他們。
時人因此稱他們為“瘋狂子”。
豐幹禅師偏偏與這二位瘋狂子相處親近。
一天,寒山問:“古鏡不磨,如何照見人?”豐幹說:“冰壺無影像,猿猴探水月。
”寒山說:“那就是照不見了,請師再說。
”豐幹說:“什麼作用亦沒有了,教我說什麼?”寒山、拾得向豐幹禅師禮拜。
豐幹不久獨自去五台山巡禮,路上和一老翁相逢,豐幹問:“這位老丈莫非是文殊菩薩嗎?”老者說:“難道會有第二個文殊嗎?”豐幹來不及向他施禮,忽然就不見了。
回天台山後豐幹就滅世了。
當初闾丘公胤出鎮丹丘,将要赴任時,忽然患起頭疼,延醫治療無效。
這時豐幹禅師來訪,說:“貧道特從天台來為使君解憂。
”闾丘就把病情告訴了他,禅師要了淨器,含水念咒噴向闾丘頭臉,闾丘之病頓時見好。
闾丘非常驚異。
又請問禅師:“此去安危之兆?”禅師說:“到任後記住去拜谒文殊、普賢二位菩薩。
”闾丘說:“這二位菩薩今在何處?”禅師說:“國清寺廚房裡幹雜活洗器碟的寒山、拾得就是。
”闾丘拜辭了豐幹。
不久來到天台山國清寺,問:“此寺有個叫豐幹禅師的嗎?寒山、拾得又是什麼人?”當時有一位叫道翹的僧人對他說:“豐幹以前在藏經樓後院住過,今空無一人了。
寒山、拾得二人現還在僧廚幹活呢。
”闾丘來到豐幹生前住處,隻見虎迹,不見禅師蹤影。
又問道翹:“豐幹曾在這裡做何修行?”道翹說:“不過是舂穀(谷)供養僧衆,閑來則諷詠詩詞。
”闾丘又進入廚房尋訪寒山、拾得,見下章所叙。
寒山子、拾得 原典 天台寒山子者,本無氏族。
始豐縣西七十裡有寒、明二岩,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桦皮為冠,曳大木履。
時來國清寺,就拾得取衆僧殘食菜滓食之。
或廊下徐行,或時叫噪,望空慢罵。
寺僧以杖逼逐,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雖出言如狂,而有意趣。
一日,豐幹告之曰:“汝與我遊五台即我同流,若不與我去非我同流。
”曰:“我不去。
”豐幹曰:“汝不是我同流。
”寒山卻問:“汝去五台作什麼?”豐幹曰:“我去禮文殊。
”曰:“汝不是我同流。
”暨豐幹滅後,闾丘公入山訪之。
見寒、拾二人圍爐語笑,闾丘不覺緻拜,二人連聲咄叱。
寺僧驚愕曰:“大官何拜風狂漢耶?”寒山複執闾丘手,笑而言曰:“豐幹饒舌。
”久而放之。
自此寒、拾相攜出松門,更不複入寺。
闾丘又至寒岩禮谒,送衣服、藥物,二士高聲喝之曰:“賊!賊!”便縮身入岩石縫中,唯曰:“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其石縫忽然而合。
闾丘哀慕,令僧道翹尋其遺物,于林間得葉上所書辭頌,及題村墅人家屋壁,共三百餘首,傳布人間。
曹山本寂禅師注釋,謂之“對寒山子詩”。
天台拾得者,不言名氏。
因豐幹禅師山中經行,至赤城道側,聞兒啼聲,遂尋之。
見一子,可數歲,初謂牧牛子,及問之雲:“孤棄于此。
”豐幹乃名為“拾得”。
攜至國清寺,付典座僧曰:“或人來認,必可還之。
” 後沙門靈熠攝受,令知食堂香燈①。
忽一日辄爾登座,與佛像對盤而餐,複于憍陳如上座②塑形前,呼曰:“小果聲聞!”僧驅之。
靈熠忿然告尊宿等罷其所主,令廚内滌器。
常日齋畢,澄濾食滓以筒盛之,寒山來即負之而去。
一日掃地,寺主問:“汝名拾得,豐幹拾得汝歸,汝畢竟姓個什麼?在何處住?”拾得放下掃帚,叉手而立。
寺主罔測。
寒山捶胸雲:“蒼天!蒼天!”拾得卻問:“汝作什麼?”曰:“豈不見道:東家人死,西家助哀?”二人作舞,哭笑而出。
有護伽藍神廟③,每日僧廚下食為烏所有,拾得以杖拖之曰:“汝食不能護,安能護伽藍乎?”此夕神附夢于合寺僧曰:“拾得打我。
”诘旦,諸僧說夢符同,一寺紛然。
牒申州縣,郡符至雲:“賢士隐遁,菩薩應身,宜用旌之。
”号拾得為賢士。
時道翹纂錄寒山文句,以拾得偈附之。
注釋 ①知食堂香燈:知即知事之知,知事是寺院司事務的總名。
②憍陳如上座:指最初受釋尊教化的五比丘之一,是五比丘中捉筆者。
③護伽藍神廟:伽藍是寺院的别稱。
護衛伽藍的神廟。
譯文 天台寒山子,沒有姓氏。
在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向西七十裡有寒、明二岩,他就因為居住在寒岩中而得名。
他的容貌枯黃憔悴,他的穿着布葉零落,他戴着桦皮做的帽子,拖着大木做的鞋子。
時常來國清寺向拾得讨僧衆的殘羹冷飯吃。
或者在廊下徐步漫行,悠閑自在;時而又大叫大嚷,望空謾罵。
寺中僧人每每見他這樣,就用拄杖驅趕。
他翻身拊掌,大笑而去。
他雖出言如狂,但很有意趣。
一天,豐幹禅師對寒山說:“你與我一起雲遊五台,就表明與我志同道合;不與我去,那我們就是志不同道不合。
”寒山說:“我不去。
”豐幹說:“你跟我志不同道不合。
”寒山卻問:“你去五台做什麼?”豐幹說:“我去禮拜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