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門達者

關燈
?”因命臨水觀其影,見大士圓光寶蓋。

    大士笑謂之曰:“爐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

    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栖矣。

    ”大士躬耕而居之。

    乃說一偈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

    日常傭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

    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③,當舍田宅,設無遮大會④。

    ”大通二年,唱賣妻子,獲錢五萬,以營法會。

    時有慧集法師聞法悟解,言:“我師彌勒應身耳。

    ”大士恐惑衆,遂呵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緻書于梁高祖。

    書曰:“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⑤白國主救世菩薩:今欲條上、中、下善,希能受持。

    其上善略以虛懷為本,不着為宗,亡相為因,涅槃為果。

    其中善略以治身為本,治國為宗,天上人間果報安樂。

    其下善略以護養衆生勝殘去殺,普令百姓俱禀六齋。

    今聞皇帝崇法,欲伸論義,未遂襟懷,故遣弟子傅暀告曰。

    ”暀投太樂令何昌,昌曰:“慧約國師猶複置啟,翕是國民,又非長老,殊不謙卑,豈敢呈達?”暀燒手禦路,昌乃馳往同泰寺,詢皓法師,皓勸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進書,帝覽之,遽遣诏迎。

     既至,帝問:“從來師事誰耶?”曰:“從無所從,來無所來,師事亦爾。

    ”昭明⑥問:“大士何不論義?”曰:“菩薩所說,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有邊非無邊,如如正理,複有何言?”帝又問:“何為真谛?”曰:“息而不滅。

    ”帝曰:“若息而不滅,此則有色。

    有色故鈍,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

    ”曰:“臨财無苟得,臨難無苟免。

    ”帝曰:“居士大識禮。

    ”曰:“一切諸法不有不無。

    ”帝曰:“謹受居士來旨。

    ”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歸空;百川叢注,不過于海;無量妙法,不出真如。

    如來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獨超其最?視一切衆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

    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樂。

    ”帝默然,大士辭退。

    異日,帝于壽光殿請大士講《金剛經》。

    大士登座,執拍闆唱經,成四十九頌。

     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雙梼樹而創寺,名曰雙林。

    其樹連理,祥煙周繞,有雙鶴栖止。

    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養。

    至日,白黑六十餘人代不食燒身,三百人刺心瀝血和香,請大士住世,大士愍而從之。

    承聖三年,複舍家資,為衆生供養三寶,而說偈曰: 傾舍為群品,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流澍普無邊。

     陳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頂繞連理樹行道,感七佛相随,釋迦引前,維摩接後。

    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⑦也。

    ”其山忽起黃雲,盤旋若蓋,因号雲黃山。

    時有慧和法師不疾而終,嵩頭陀于柯山靈岩寺入滅。

    大士懸知曰:“嵩公兜率待我,決不可久留也。

    ”時四側華木方當秀實,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醜四月二十四日,示衆曰:“此身甚可厭惡,衆苦所集,須慎三業⑧,精勤六度⑨。

    若墜地獄,卒難得脫,常須忏悔。

    ”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寝床,七日有法猛上人⑩持像及鐘來鎮于此。

    ”弟子問:“滅後形體若為?”曰:“山頂焚之。

    ”又問:“不遂何如?”曰:“慎勿棺斂,但壘甓作壇,移屍于上,屏風周繞,绛紗覆之。

    上建浮圖,以彌勒像處其下。

    ”又問:“諸佛涅槃時皆說功德,師之發迹可得聞乎?”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汝等,次補釋迦;及傅普敏文殊,慧集觀音,何昌阿難,同來贊助。

    故《大品經》雲:‘有菩薩從兜率來,諸根猛利疾,與般若相應。

    ’即吾身是也。

    ”言訖趺坐而終。

    壽七十有三。

     尋猛師果将到織成彌勒像及九乳鐘,留鎮之,須臾不見。

    大士道具十餘事見在。

    晉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錢王遣使發塔,取靈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乃府城南龍山建華寺置之,仍以靈骨塑其像。

     注釋 ①毗婆屍佛:過去七佛之一。

    在釋迦牟尼成佛前。

     ②兜率宮:佛教指天的一個層次,即欲界中的一層天。

    兜率天宮。

     ③首楞嚴定:一切禅定、解脫、三昧、神通、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

    首楞嚴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禅定,諸定中其威力最大。

    此定,漢晉間極為人們所瞻仰,“神通之龍津,聖德之淵府”。

     ④無遮大會:無論聖賢道俗都可參加,不分貴賤上下,一切平等,行施财法的大法會,稱為無遮大會。

     ⑤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即雙林樹下當來下世解脫的善慧大士,也是傅翕的自号。

     ⑥昭明:即太子蕭統,梁武帝長子。

    幼聰慧,早逝,世壽三十一歲,谥曰昭明。

    他喜愛文學,曾召集文學之士編《昭明文選》傳世,在中國文學史中,這是一部有名的文選總集。

    他亦深心信佛,曾自撰《解二谛義》一篇,辭理俱美。

    有人把他比之其前的王弼,說“弼之于老莊,亦猶統之于佛理”,他們二人都是早慧早逝。

     ⑦補處:前佛寂滅後,成佛而替補其位置,即稱為補處。

    又此位名等覺,彌勒即為釋迦如來的補處菩薩。

     ⑧三業:指身、口、意三業。

    業,意譯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

     ⑨六度:即六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文,譯為度,度越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

    其行法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⑩上人:佛家稱内有德智、外有勝行的僧人為上人。

    晉時稱釋子多為“道人”,唐人多以僧為上人。

     譯文 善慧大士是婺州義烏縣(今浙江)人。

    齊建武四年(公元四九七年)丁醜歲五月八日出生在本縣雙林鄉傅宣慈家,取名傅翕。

    梁天監十一年(公元五一二年),十六歲,娶劉姓女名妙光,婚後生下二子,取名普建、普成。

    二十四歲與鄉裡人去稽亭浦捕魚,捕到魚後卻又放入水中,并且口中念念有詞:“願意去的就去吧,願意留的就留吧。

    ”時人因而都以為他這人很愚笨。

     這時有一位叫達磨的天竺僧人(時人稱嵩頭陀)來說:“我和你一起曾在毗婆屍佛所發四宏誓願,如今兜率宮的衣缽還在,你什麼時候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