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系法嗣

關燈
等沒可恁麼了,見人道着祖意,便問個超佛越祖之談。

    汝且喚那個為佛?那個為祖?且說個超佛越祖底道理。

    問個出三界,爾把将三界來看。

    有什麼見聞覺知隔礙着爾?有什麼聲色可與爾了?了什麼碗?我向爾道,直下有什麼事,早是相埋沒了也。

    爾若實未有入頭處,且中私獨自參詳,除卻着衣吃飯、屙屎送尿,更有什麼事?無端起得許多妄想作什麼?更有一般底,恰似等閑相似,聚頭學得個古人話路,識性記持,妄想蔔度,道我會佛法了也,隻管說葛藤?,取性過時,更嫌不稱意,千鄉萬裡,抛卻老爺娘師僧和尚,作這去就。

    這般打約野秃,有什麼死急!行腳去。

    ” 師上堂,大衆雲集。

    師以拄杖指面前雲:“乾坤大地微塵諸佛,總在裡許。

    我尋常向汝道:微塵刹土,三世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盡在拄杖頭上說法,神通變現,聲應十方,一任縱橫。

    爾還會麼?”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雲:“春來草自青。

    ” 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雲:“家家觀世音。

    ”曰:“見後如何?”師雲:“火裡蟭蟉吞大蟲。

    ” 問:“如何是雲門一句?”師曰:“臘月二十五。

    ”問:“如何是雪嶺泥牛吼?”師曰:“天地黑。

    ”曰:“如何是雲門木馬嘶?”師曰:“山河走。

    ” 問:“從上來事,請師提綱。

    ”師曰:“朝看東南,暮看西北。

    ”曰:“便恁麼領會時如何?”師曰:“東屋裡點燈,西屋裡暗坐。

    ”問:“十二時中如何即得不空過?”師曰:“向什麼處着此一問?”曰:“學人不會,請師舉。

    ”師曰:“将筆硯來。

    ”僧乃取筆硯來,師作一頌曰: 舉不顧,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遊山玩水。

    ”曰:“如何是和尚自己?”師曰:“賴遇維那不在。

    ” 問:“一口吞盡時如何?”師曰:“我在汝肚裡。

    ”曰:“和尚為什麼在學人肚裡?”師曰:“還我話頭來。

    ” 問:“如何是道?”師曰:“去。

    ”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門前有讀書人。

    ”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北鬥裡藏身。

    ”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久雨不晴。

    ”又曰:“粥飯氣。

    ” 問:“古人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棙子?。

    如何是向上關棙子?”師曰:“西山東嶺青。

    ” 注釋 ①狼藉:指雜亂不堪的言說。

     ②建化門庭:禅宗古德為接引學人而設立的方便法門,具有自家的宗風。

     ③三乘十二分教:指佛教的一切經典,有十二類,故名。

     ④衲僧:禅僧的别稱。

    因其多着一衲衣而遊方,故名。

     ⑤尊宿:德高曰尊,年長曰宿。

    德高年長的禅僧。

     ⑥一毫頭:形容極少。

     ⑦頭角:猶佛教說的“妄念”等。

     ⑧腳手:擅長某一方面,俗稱行家裡手。

     ⑨掠虛漢:不切實際的癡漢。

     ⑩檀越:施主,施舍信心和财物。

     ?葛藤:佛教譬作煩惱。

    又指稱言語為葛藤。

     ?向上關棙子:探求佛道的至極奧理。

    向上,是禅林用語,禅宗以自迷境而直入悟境,上求菩提即稱為“向上”;反之,自悟境順應而入迷境,示現自在之化他妙用,即稱為“向下”。

    若未兼具向上及向下門者,皆非真悟。

    在本書中,此類用語散見于各處,這裡順為提及,如形容至極之大道,大悟的境界,稱為“向上一路”“向上道”;用來形容一種真實而絕對的悟境世界,諸佛諸祖都不宜宣說,而有待學者親自參究體得,這便是千聖不傳的向上事;由凡夫的境界向上轉至諸佛的絕對境地,稱為“向上轉去”;師家令學人提出更徹底的見解,常以“向上更道”示之;堪能徹底體得諸佛境界的人,稱為“向上人”“向上機”;極悟的語句,稱為“向上一句”;極悟的宗旨,稱為“向上宗乘”;能借以直入諸佛究竟境的大力量、大機用,稱為“向上一機”。

     譯文 韶州雲門山(今廣東)文偃禅師,是姑蘇嘉興(今浙江)人。

    俗姓張。

    初先參谒睦州陳尊宿而悟入禅門,後來造訪雪峰義存而得其心印。

    于是韬光晦隐混迹在僧衆,在韶州靈樹院敏禅師法席居第一座。

    敏禅師将滅世時,寫信給廣主,要求他請文偃繼為住持。

    文偃雖為靈樹住持,但飲水思源,仍以雪峰義存為恩師。

     文偃開堂之日,廣主親臨堂下,以弟子之禮向他請益。

    文偃說:“我的禅法與往賢聖哲所示沒有兩樣。

    ”文偃接着說:“首先聲明我今天在這裡以言語糊人,乃是迫不得已。

    我知道在諸位面前胡言亂語,明眼人見了是要視為笑柄的,但如今我亦顧不了那許多了。

    且問你們諸位,自古以來禅宗祖師有沒有教你們什麼事須孜孜外求?心本具萬有,你們欠少什麼呢?我今天向諸位說無事,這亦是糊弄人的。

    你們若自己心裡黑漫漫一片,而不悟自心,當然就會有很多煩惱的事情。

    如果你們根性遲鈍,還要向古人為方便接引學人而虛設的門庭裡尋覓,你們能找得什麼呢?其實你們執迷不悟,那都是因為你們自家在無量劫中妄想濃厚的緣故。

    你們一聽人說法,便起心外求,問佛問祖,向上向下,企圖從言語文句裡獲得解脫,結果離佛道愈來愈遠。

    要知道起心即差,更不要說言語了。

    如果不起心外求,還能有什麼事呢?珍重。

    ” 文偃某天又上堂說:“我在迫不得已的時候,向諸位說直下無事,其實這句話本身就已背離了禅不可言說的本意了。

    如果你們進而執着我的言句,企圖從我的片言隻語中獲得什麼解悟和證會,或者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難要求我做出解答,這些充其量不過是耍耍貧嘴,離佛離道隻會愈來愈遠,什麼時候才有完了呢?要知道禅不在言辭和談辯,如果說這個事在言語上,那三乘十二分教(指佛教的一切經典)豈是無言語?為什麼還要說教外别傳呢?如果說從學問義理就可得到禅悟,那為什麼有些位登十地的菩薩說法如雲如雨,還逃不了要被佛祖呵責他們尚未見性呢?見性如隔羅紗,直下可見。

    因此可知,若起心外求,存心企望在言句上下功夫而成佛,其與佛的距離隻會如天地般懸殊和遙遠。

    然而話又說回來,若是那真正得道的人,他們說千道萬又都沒關系,因為道火燒不了他們,盡管他們整天開口說話談事,但似乎不曾動過唇齒,更不曾說過一個字,這就好比整天穿衣吃飯,但似乎不曾咬着一粒米,挂着一縷絲。

    然而話說到底,剛才這種說法本身亦是多餘的,還是一種為了接引學人的方便的說法,須實實在在醒悟自心才算真正得到的禅悟。

    如果要等到我跟諸位說了不立文字、不落言句之後,方才苦苦思索,有所領悟,那早已落入第二機了,亦仍然是瞌睡漢一個。

    ” 文偃上堂說:“諸位兄弟都是四處遊方問道,參尋善知識解脫生死痛苦的,諸方尊宿亦都慈悲為懷開方便之門,諸位還有什麼沒有參透的事情?舉出來看看,老漢與大家共同商量。

    ”這時有位僧人出來想說什麼話,文偃說:“去去西天路,迢迢十萬餘。

    ” 文偃又說:“我用言語教你直下承當,早已是撒屎在你頭上。

    即便你從一言半句裡窺盡了整個大地的存在,一時明白了佛理,這亦是剜肉作瘡,不能徹底解除生死根本的痛苦。

    你若沒有得到實在的醒悟,切不可掠虛,卻須退步,到自己腳根下推尋,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

    什麼道理呢?實在沒有絲毫的東西供你作解會,給你去疑惑。

    事實上隻要你們各各像個人樣,學佛陀出世隻為普度衆生一大事,你們便不花絲毫力氣就可與祖佛無别。

    自然是你們信根淺薄,惡業濃厚,才自擔缽囊千鄉萬裡去行腳,何苦來呢?你們諸位有什麼不足之處呢?大丈夫漢誰無分呢?直下承當就可以了,不要希冀還有其他更方便的途徑。

    你們要才見老和尚開口,便把大石将滿口塞。

    如果像屎上蒼蠅一樣,競相搶奪一口屎,或者三個五個聚頭去商量,那就苦了。

    兄弟,他老和尚一時拿你們沒辦法,所以開方便之門,垂示一言半句,為你們指引一條入門之路。

    你們知道了那麼一回事就把它擱一邊,自己潛心修煉,如此或許還有一些成佛的希望。

    快快去吧,時不待人,光陰稍縱即逝,不要糟蹋身心,浪費精力在别處,切切注意,珍重。

    ” 文偃說:“什麼時候把朗朗乾坤挂到你們的眼睫毛上去?在座諸位聽了我這麼說,亦許有些性急的會打老漢一記耳光,且慢,你們仔細看看,到底是有是無?你們如果以為真有,這要在老漢門下我一定打折你們兩條腿。

    你若是個人物,聽到什麼地方有老和尚出世,便要趕緊躲開,好像滿面受到别人唾污,耳目受到污染。

    你若不是個人物,才聽人說一事便信以為真,這早已落了第二機。

    你且看德山和尚,才見僧人上來問事,拖起拄杖便打,把人趕走。

    那睦州和尚才見僧人進門來,便說:‘打你三十棒。

    ’有時又說:‘現成的公案,你來做什麼?’禅宗大德的事例告訴我們,切不可做那種掠虛的漢子,食人涎唾,隻記得一堆爛古董,便驢唇不對馬嘴,到處馳騁口舌,自誇解得多少多少話。

    這樣,即使從早問到晚,讨論個不休,你都不能夢見你所渴求的一絲一毫。

    什麼地方是你着力之處?務必知道,将來閻羅王面前并不是憑你解說了多少話來判你罪的。

    ” “各位兄弟,古人于此設了許多葛藤,你們要當心被其纏繞住,例如:雪峰和尚說‘整個大地都是你’;夾山說‘百草頭識取老僧,市門頭認取天子’;樂普說‘一塵才舉,大地全收。

    一毛師子,全身總是’。

    你們把這些話反複思量,年長日久,自然會通達入門之路。

    切不可辜負平生,亦不辜負父母師長和十方施主。

    必須處處用心,不要這樣空遊州獵縣,橫擔缽囊,手拄禅杖,一千二千裡趕死,在這邊過冬,到那邊過夏,以為好山水可以養性,多齋供易得衣缽,不是那麼回事。

    為了他一粒米,卻失去了半年糧,苦啊!如此行腳有什麼利益呢?這一粒米又怎生消得呢?須自看好,時不待人,不要有一天眼光落地,才知道為時已晚,不要到頭來似落湯的螃蟹,手忙腳亂。

    莫将等閑空過,光陰易逝,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不是小事。

    古人尚且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況我沙門,早晚該做什麼事,更須努力啊!” 文偃又說:“你們凡見人說到祖佛意趣,就要問什麼是超佛越祖,且問你們什麼是佛?什麼是祖?然後才說超佛越祖的道理。

    你們又問出三界,先請把三界指出來給我看看。

    到底有什麼見聞覺知隔礙着你們?到底有什麼聲色可了?了個什麼?我向你們說,隻要有什麼閑事挂心頭,就早已埋沒了佛祖的真意。

    你們如果實在不知從何處着手,且獨自去參詳,除了吃飯穿衣、屙屎送尿,還有什麼更為根本的事?無端生起那麼多妄想幹什麼?三五成群,聚頭去商量古人所設的言語葛藤就信以為真,或者千鄉萬裡,抛開父母師長去行腳,這樣會有什麼用?” 雲門禅師上堂,大衆雲集座下。

    雲門用拄杖往前面一指,說:“朗朗乾坤,大地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諸佛,都在這小小的拄杖裡。

    我平常向你們說:無論哪方國土,三世諸佛,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都在這拄杖頭上說法,變現神通,聲應十方,任運縱橫。

    你們有沒有領會呢?” 問:“什麼是佛法大意?”雲門答:“春來草自青。

    ” 問:“牛頭法融未見四祖時如何?”雲門說:“家家觀世音。

    ”問:“見後又如何呢?”雲門說:“火裡蟭蟉吞大蟲。

    ” 問:“什麼是雲門一句?”雲門說:“臘月二十五。

    ”問:“什麼是雪嶺泥牛吼?”雲門說:“天地黑。

    ”問:“什麼是雲門木馬嘶?”雲門說:“山河走。

    ” 有僧請雲門對過去禅宗古德的事情提綱挈領開示一下,雲門說:“朝看東南,暮看西北。

    ”問:“這是什麼意思呢?”雲門說:“東屋裡點着明亮的燈火,卻在西屋的黑暗裡幹坐着。

    ”又問:“十二個時辰中,怎樣修行才能不算空過?”雲門反問他:“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那人說:“學人不會,請師指示。

    ”雲門說:“拿筆硯來。

    ”雲門于是作一頌說: 舉不顧,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問:“什麼是學人?”雲門說:“遊山玩水。

    ”問:“什麼是和尚?”雲門說:“幸虧維那不在。

    ” 問:“一口吞盡時如何?”雲門說:“我在你肚裡。

    ”問:“和尚怎麼會在我肚裡呢?”雲門說:“還我話頭來。

    ” 問:“什麼是道?”雲門就答一字“去”。

     問:“什麼是和尚家風?”雲門說:“門前有讀書人。

    ”問:“什麼是透過法身的語句?”雲門說:“北鬥裡藏身。

    ”問:“什麼是西來意?”雲門說:“久雨不晴。

    ”又說:“粥飯的香氣。

    ” 問:“古人橫說豎說一大堆都沒發現向上關棙子。

    什麼是向上關棙子?”雲門說:“西山東嶺青。

    ” 第八世清涼文益 原典 升州清涼院文益禅師,餘杭人也。

    姓魯氏。

    七歲依新定智通院全偉禅師落發,弱齡①禀具于越州開元寺。

    屬律匠希覺師盛化于明州山育王寺,師往預聽習,究其微旨。

    複傍探儒典,遊文雅之場,覺師目為“我門之遊夏”②也。

    師以玄機一發,雜務俱捐,振錫南邁,抵福州長慶法會。

    雖緣心未息,而海衆推之。

    尋更結侶,拟之湖外。

    既行,值天雨忽作,溪流暴漲。

    暫寓城西地藏院,因參琛和尚。

    琛問曰:“上座何往?”師曰:“逦迤行腳。

    ”雲:“曰行腳事作麼生?”師曰:“不知。

    ”曰:“不知最親切。

    ”師豁然開悟。

    與同行進山主等四人,因投誠咨決,悉皆契會。

    次第受記,各鎮一方。

    師獨于甘蔗洲卓庵,因議留止。

    進師等以江表叢林欲期曆覽,命師同往。

    至臨川,州牧請住崇壽院。

     初開堂日中坐,茶筵未起,四衆先圍繞法座。

    時僧正白師曰:“四衆已圍繞和尚法座了。

    ”師曰:“衆人卻參真善知識。

    ”少頃,升座,大衆禮請訖。

    師謂衆曰:“衆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與大衆舉一古人方便,珍重。

    ”便下座。

    時有僧出禮拜,師曰:“好問着。

    ”僧方申問次,師曰:“長老未開堂,不答話。

    ”子方上座自長慶來,師舉先長慶棱和尚偈而問曰:“作麼生是萬象之中獨露身?”子方舉拂子,師曰:“恁麼會又争得?”曰:“和尚尊意如何?”師曰:“喚什麼作萬象?”曰:“古人不撥萬象。

    ”師曰:“萬象之中獨露身,說什麼撥不撥?”子方豁然悟解,述偈投誠。

    自是諸方會下有存知解者,翕然而至。

    始則行行如也,師微以激發,皆漸而服膺。

    海參之衆常不減千計。

     師上堂,大衆立久,乃謂之曰:“隻恁麼便散去,還有佛法也無?試說看。

    若無,又來這裡作麼?若有,大市裡人聚處亦有,何須到這裡?諸人各曾看《還源觀》《百門義海》《華嚴論》《涅槃經》諸多策子,阿那個教中有這個時節?若有,試舉看。

    莫是恁麼經裡有恁麼語是此時節麼?有什麼交涉?所以,微言滞于心首,常為緣慮之場,實際居于目前,翻為名相之境。

    又作麼生得翻去?若也翻去,又作麼生得正去?還會麼?莫隻恁麼念策子,有什麼用處?” 僧問:“指即不問,如何是月?”師曰:“阿那個是汝不問底指?”又僧問:“月即不問,如何是指?”師曰:“月。

    ”曰:“學人問指,和尚為什麼對月?”師曰:“為汝問指。

    ” 江南國主重師之道,迎入住報恩禅院,署淨慧禅師。

    師後遷住清涼,上堂示衆曰:“出家人但随時及節便得,寒即寒,熱即熱。

    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古今方便不少,不見石頭和尚因看《肇論》雲:‘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他家便道:‘聖人無己,靡所不已。

    ’有一片言語喚作《參同契》,末上雲:‘竺土大仙心。

    ’無過此語也,中間也隻随時說話。

    上座今欲會萬物為己去,蓋為大地無一法可見。

    他又囑人雲:‘光陰莫虛度。

    ’适來向上座道,但随時及節便得。

    若也移時失候,即是虛度光陰,于非色中作色解,上座于非色中作色解,即是移時失候。

    且道色作非色解,還當不當?上座若恁麼會便是沒交涉。

    正是癡狂兩頭走,有什麼用處?上座但守分随時過好,珍重。

    ” 問:“如何是清涼家風?”師曰:“汝到别處,但道到清涼來。

    ” 問:“如何是第一義?”師曰:“我向汝道是第二義。

    ” 師緣被于金陵,三坐大道場,朝夕演旨。

    時諸方叢林,鹹遵風化。

    異域有慕其法者,涉遠而至。

    玄沙正宗,中興于江表。

    師調機順物,斥滞磨昏。

    凡舉諸方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請益,皆應病與藥③,随根悟入者不可勝紀。

     以周顯德五年戊午七月十七日示疾,國主親加禮問。

    閏月五日,剃發沐身,告衆訖,跏趺而逝。

    顔貌如生,壽七十有四,臘五十四。

    城下諸寺院具威儀迎引。

    公卿李建勳已下素服,奉全身于江甯縣丹陽鄉起塔。

    谥大法眼禅師,塔曰無相。

    嗣子天台山德韶、文遂、慧炬等一十四人,先出世,并為王侯禮重。

    次龍光、泰欽等四十九人,後開法,各化一方。

    如本章叙之。

    後因門人行言,署玄覺導師,請重谥大智藏大導師。

    三處法集,及著偈頌、真贊、銘記、诠注等凡數萬言,學者繕寫,傳布天下。

     注釋 ①弱齡: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但因還沒達到壯年,所以稱作弱冠。

    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為弱齡。

     ②遊夏:子遊、子夏是孔門弟子,擅長文學。

     ③應病與藥:佛對衆生種種根機,說種種教法;好比醫生根據人的病情開出治療的藥方。

     譯文 升州(今江蘇南京)清涼院文益禅師,是餘杭(今浙江杭州)人。

    俗姓魯。

    七歲時依新定智通院全偉律師落發出家,二十歲在越州開元寺受具足戒。

    當時律界大匠希覺在明州(今浙江甯波)山育王寺大開道場,很有影響,文益就前往聽習,究其微旨;複又旁探儒典,遊詩禮文雅之場,希覺律師因此稱他為“我門之遊夏”。

    文益後來忽發玄機,抛開各種雜務,拄杖行腳,向南抵達福州,參禅于長慶慧棱,因緣心未息而未能頓悟。

    不久結伴去湖外遊方,出發後偶遇天下大雨,溪流暴漲,就暫時寄宿在城西地藏院,于是參見了桂琛和尚。

    桂琛問說:“上座,這是要去哪裡呀?”文益說:“四方行腳,雲遊天下。

    ”桂琛又問:“行腳是怎麼回事呢?”文益說:“不知道。

    ”桂琛說:“行腳而不知,與佛最親切。

    ”文益豁然開悟,遂與法進、紹修等一行四人留下來師事桂琛和尚,都有所契會。

    爾後經桂琛和尚印可,又各各去一方弘法紹化。

    文益本想留在甘蔗洲卓庵,後在法進等勸說下,一同去曆覽江表叢林。

    行至臨川,受臨川州牧之請而住崇壽院。

     在臨川初開堂那天,文益禅師還在居所坐着喝茶,大衆早就圍繞法座坐下了。

    這時僧正來報說:“大衆已圍繞和尚法座等着了,請師快升座吧。

    ”文益說:“大衆卻要參真正的善知識。

    ”不一會,文益升座,大衆行禮過後請師說法。

    文益對大衆說:“衆人既然都來這裡聽法,我不可不發一言,我就舉古人的一則方便。

    諸位,珍重。

    ”文益便下座。

    這時有僧出來禮拜,文益說:“你要問什麼?”那僧剛要開問,文益說:“長老未開堂,不答話。

    ”子方上座從長慶法會來,文益舉長慶慧棱和尚法偈問說:“什麼是萬象之中獨露身?”子方舉起拂子,文益說:“這麼會又怎能得?”子方問:“和尚尊意如何?”文益說:“什麼叫作萬象?”子方說:“古人不抛開萬象?”文益說:“萬象之中獨露身,說什麼抛開不抛開?”子方豁然悟解,于是述偈,歸信文益禅師。

    從此,諸方會下有執着知解的禅客都來文益禅師這裡參禅,開始他們還我行我素沉迷于知解,後來經文益微言激發,就都漸而服膺文益的禅法。

    四海來參禅的人常不下千計。

     文益禅師上堂,大衆已經等他很久了。

    文益對大衆說:“如果這樣便散去,還有沒有佛法呢?你們試說說看。

    若沒有佛法,你們又來這裡做什麼?若有的話,鬧市裡人多的地方亦應該有,又何須到這裡來?諸位以前還曾看過《還源觀》《百門義海》《華嚴論》《涅槃經》等經論沒有?這些經論策子裡有沒有哪個教你們像現在這樣求取佛法的?若有的話,你們就說來看看,沒有關系的。

    所謂微言滞留在心頭常常轉為妄想,實相呈現在眼前往往翻為名相。

    試問這實相如何能翻去?翻去了又如何把它正過來?你們會麼?如果你們隻管念經論策子而不悟自心根本,那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 有僧來問:“我不問什麼是指,我請問什麼是月?”文益說:“什麼是你不問的指?”又一僧問:“我不問什麼是月,請問什麼是指?”文益就答一“月”字。

    那僧說:“學人問指,和尚為什麼就答一‘月’字呢?”文益說:“正因為你問指。

    ” 江南國主推崇文益禅師之道,把他請來住持報恩禅院,署法号淨慧禅師。

    後來遷住清涼,上堂開示大衆說:“出家人隻要随時而動,按節而行,便可得寒即寒,熱即熱。

    經說,‘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

    古今這樣的方便不少,當初石頭和尚因看《肇論》說:‘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他便受到啟發,說:‘聖人無己,靡所不已。

    ’他因此作《參同契》一篇,末上說:‘竺土大仙心。

    ’無過此語也,中間亦隻随時說話。

    上座今天倘若能會得萬物為己(萬物備我心),則茫茫大地除此法外将不再有其他法。

    石頭又囑人說:‘光陰莫虛度。

    ’剛才向上座說的‘随時節而動就可以冷暖自知’,如果移時失候,便是虛度光陰,從空幻中撈摸實在。

    上座把空幻當作實在,即是移時失候。

    且說把空幻當作實在,這樣妥當不妥當?上座如果那樣去解會的話,那就與佛道差遠了。

    所以上座隻須守分随時,按自己的本來面目行事過好,珍重。

    ” 問:“什麼是清涼家風?”文益說:“你到别處隻要說到我清涼來過。

    ” 問:“什麼是第一義?”文益說:“我向你說的是第二義。

    ” 清涼文益禅師化緣遍于金陵,多次坐大道場,從早到晚演禅旨不息。

    當時諸方叢林都遵從文益禅師的禅風和教化,異域有仰慕他禅法的人亦都不遠千萬裡而來。

    玄沙正宗由此中興于江表。

    文益禅師應機接物,因材施教,解除學人的妄想和滞着,使他們由迷轉悟;凡學人所舉諸方三昧,或者入室呈示悟解,或者叩激請益,文益禅師都能按其根機大小開出治療的藥方,因此而悟入者不可勝記。

     周顯德五年(公元九五八年)戊午七月十七日,文益禅師染病在身,國主親自來探問病情。

    閏七月初五,剃發沐身,囑告大衆之後,跏趺而逝。

    死後顔貌如生。

    世壽七十四,僧臘五十四。

    城外各寺院都準備了隆重的禮儀迎請禅師的靈骨,公卿李建勳以下都身着素服送靈柩至江甯縣丹陽鄉起塔。

    谥大法眼禅師,塔曰無相。

    文益禅師法嗣有天台山德韶、文遂、慧炬等一十四人先聞名于世,并為王侯禮重,以後又有龍光、泰欽等四十九人開法,各化一方。

    後因門人行言署法号玄覺導師,便請重谥文益為大智藏大導師。

    文益禅師三處法會所集,以及所著偈頌、真贊、銘記和诠注等共數萬言,有學者繕寫傳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