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系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
”棱曰:“何異于錯?” 師問僧:“什麼處來?”對曰:“離江西。
”師曰:“江西與此間相去多少?”曰:“不遙。
”師豎起拂子曰:“還隔這個麼?”曰:“若隔這個,即遙去也。
”師便打。
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個入路。
”師曰:“甯自碎身如微塵,終不敢瞎卻一僧眼。
” 問:“四十九年⑦後事即不問,四十九年前事如何?”師以拂子蓦口打。
有僧辭去,參靈雲,問:“佛未出世時如何?”靈雲舉拂子。
又問:“出世後如何?”靈雲亦舉拂子。
其僧卻回,師問:“阇梨近去,返太速生。
”僧曰:“某甲到彼問佛法不相當,乃回。
”師曰:“汝問什麼事?”僧舉前話。
師曰:“汝問,我為汝道。
”僧便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舉拂子。
又問:“出世後如何?”師放下拂子。
僧禮拜,師便打。
因舉:“六祖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師曰:“大小祖師龍頭蛇足,好與二十拄杖。
”時太原孚上座侍立,聞之,咬齒。
師又曰:“我适來恁麼道,也好與二十拄杖。
” 師問慧全:“汝得入處作麼生?”全曰:“共和尚商量了。
”師曰:“什麼處商量?”曰:“什麼處去來。
”師曰:“汝得入處又作麼生?”全無對,師打之。
全坦問:“平洋淺草,麋鹿成群,如何射得麋中主?”師喚全坦,坦應諾。
師曰:“吃茶去。
” 師問僧:“近離什麼處?”僧曰:“離沩山。
曾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沩山據坐。
”師最後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衆皆怆然。
越明年,正月三日,跏趺長往。
今本山影堂⑧存焉。
敕谥弘覺大師,塔曰圓寂。
注釋 ①禅會:參禅的會坐,即學禅道的法席。
②象骨山:在今福州。
雪峰山的原名,義存曾入此山,遇雪而宿山巅,因改名。
③翕然:指徒侶衷心歸信雪峰禅師。
④剃發染衣:出家時剃除須發,飾着黑衣。
⑤此水牯牛年多少:水牯牛的公案出自沩山靈祐,他曾說自己百年後山下化作水牯牛,到那時沩山僧與水牯牛渾然一體,無所分别。
這裡用水牯牛代指自己。
⑥拄杖:拄身之杖。
禅僧行路時賴它支撐,示法接引學人亦經常引用它。
⑦四十九年:如來在世說法的年數。
⑧影堂:指安置宗祖或高僧影像的堂宇。
又稱祖堂,乃我國昔日庶民奉祠先人遺像之所,後佛教借此轉指安置祖師遺像的殿堂。
譯文 福州雪峰義存禅師,是泉州南安(今福建)人。
俗姓曾。
家世信奉佛,他生來就厭惡葷腥。
在襁褓中的時候,隻要聽到寺廟的鐘鼓梵呗之聲,或者見到佛寺的幡華和塑像,臉上即露出好奇和專注的神情。
十二歲跟随其父遊覽莆田玉澗寺,遇見慶玄律師,立即倒地下拜說:“你就是我的師父啊!”于是留下充當侍者。
十七歲落發,參谒芙蓉山常照大師,常照對他比較愛護,十分器重他。
後來往幽州寶刹寺受具足戒。
之後,又遍曆諸禅會,最終緣契德山和尚,從德山那裡得了心法。
唐鹹通年間(公元八六〇—八七四年),回到閩中(福州),登象骨山,創雪峰院,參禅的學徒紛紛來依附。
唐懿宗賜号真覺大師,并賜紫袈裟一領。
有僧人問雪峰禅師:“祖意和教意有什麼相同和差别?”雪峰說:“雷聲震動大地,室内卻不聞其聲(一個不立文字,一個執着言語)。
”又說:“你行腳為了什麼事?”僧又問:“我心眼本來還是正的,可因師父的教導反而邪了,這時該怎麼辦?”雪峰說:“迷了找達磨。
”那僧說:“能找到我的心眼嗎?”雪峰說:“得了不從師。
”又問:“剃發染衣之後,受到佛的庇佑和福蔭,為什麼不許追求佛呢?”雪峰說:“好事不如無。
” 問:“什麼是觌面相呈的事?”雪峰說:“千裡亦不算遠。
”問:“什麼是大人相?”雪峰說:“瞻仰祖師道風就有分。
”問:“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兩位談了什麼事?”雪峰說:“不滞于教義。
”問:“寂寂無依的時候,怎麼樣?”雪峰說:“還是有病。
”問:“過了這個境界呢?”雪峰說:“乘船下揚州。
”問:“自古以來就有大德說。
”雪峰一聽僧人如此說,就裝着要睡的樣子,過了一會兒,起身說:“剛才問什麼?”那僧又說了一遍,雪峰說:“你是虛生浪死的漢子。
”問:“對射手的箭術,禅師有什麼看法?”雪峰說:“凡是好手都不能中的。
”問:“如果都是‘眼’而沒有‘的’,那怎麼辦?”雪峰說:“那就随分而動(按照自己的本來面目行事)。
”問:“古人說,路上相逢通達禅道的人,既不用語言交流,亦不默默相對。
不知還有什麼辦法跟他溝通?”雪峰說:“那就吃茶去。
” 雪峰問一僧人:“從什麼地方來?”那僧說:“從神光來。
”雪峰說:“白天有太陽的光,夜晚有燈火的光,不知什麼是神光?”那僧對答不來。
雪峰就自說:“日光火光。
” 栖典座問:“古人曾經說過,‘知道佛向上的事情,才有說話的分兒’。
這裡指說什麼話?”雪峰一把捉住他說:“你說,你說。
”栖典座不知說什麼。
雪峰就一腳把他踢倒。
栖典座起來後,汗流浃背。
雪峰問一僧人:“從什麼地方來?”那僧說:“剛從沩山來。
”雪峰問:“你是乘船來的,還是陸路來的?”那僧說:“既不從水路來,亦不走陸路來。
”雪峰問:“那你怎麼來的?”那僧說:“有什麼隔礙不能來呢?”雪峰便打他。
有僧問:“古人說過‘觌面相呈時如何’,是嗎?”雪峰說:“是的。
”那僧問:“什麼是‘觌面相呈’?”雪峰隻說:“蒼天!蒼天!” 雪峰問一僧人:“這頭水牯牛有多少年紀了?”那僧不知所對。
雪峰就自說:“有七十七歲了吧。
”那僧感到奇怪,問:“和尚為什麼稱作水牯牛?”雪峰說:“那有什麼罪過呢?” 有僧來向雪峰辭行,雪峰問他:“你什麼地方去呢?”那僧說:“我去禮拜徑山和尚。
”雪峰說:“徑山和尚如果問起你此間佛法如何,你怎麼跟他說?”那僧說:“等他問了再說。
”雪峰就用拄杖打他。
過了不久,雪峰拿這事問道怤(鏡清,順德大師):“這僧錯在什麼地方,以緻吃了我的棒打?”道怤說:“問了徑山就能消除這個困惑了。
”雪峰說:“徑山遠在浙中,你怎麼去問他來解除你的困惑呢?”道怤說:“我不見道遠道近。
”雪峰便休。
雪峰有一天對長慶慧棱說:“沩山和尚曾經問仰山:‘諸聖在什麼地方?’仰山答:‘或在天上或在人間。
’你說說看,仰山他是什麼意思?”慧棱說:“若問諸聖出沒之處,仰山這麼說是不行的。
”雪峰說:“你不同意他的說法,那麼忽有人問你,你怎麼說呢?”慧棱說:“就說錯了。
”雪峰說:“那你沒錯嗎?”慧棱說:“與錯又有什麼分别?” 雪峰問僧:“從什麼地方來?”那僧回答:“剛離開江西。
”雪峰說:“江西與此間相距多遠?”那僧說:“不遠。
”雪峰豎起手中的拂子問:“還隔這個嗎?”那僧說:“如果隔了這個,那就遠了。
”雪峰便打他。
有僧對雪峰說:“學人剛進入叢林,請求師父指示我一個入門之路,好嗎?”雪峰說:“甯可自己粉身碎骨化入灰塵,亦不願弄瞎你的眼睛。
” 有僧問:“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之後的事我不問,四十九年前的事如何?請禅師說說。
”雪峰沒有答他的問話,卻用拂子刷打他的嘴巴。
有僧向雪峰告辭,去參靈雲禅師。
到了那裡,問:“佛未出世時如何?”靈雲舉起拂子示之。
又問:“出世後如何?”靈雲還是舉起拂子。
那僧于是重回雪峰。
雪峰說:“你去了,怎麼這麼快又回來了?”那僧說:“我到了那裡問佛法,不能投緣,隻好回來。
”雪峰問:“你問什麼事了?”那僧把前話說了。
雪峰說:“你再問我,我給你說。
”那僧于是問:“佛未出世時如何?”雪峰亦舉起拂子。
又問:“出世後如何?”雪峰卻放下拂子。
那僧向雪峰行禮,雪峰便打他。
那僧立即舉出六祖說過的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雪峰說:“大小祖師好比龍頭蛇足,該打二十拄杖。
”當時太原孚上座侍立一旁,見雪峰說出此語,咬咬牙齒。
雪峰又說:“我剛才那樣說,亦該打二十拄杖。
” 雪峰問慧全說:“你得了入門之路後做什麼?”慧全說:“正要同和尚商量呢。
”雪峰說:“商量什麼?”慧全說:“商量去什麼地方。
”雪峰說:“你得了入門之路又怎麼樣呢?”慧全不知怎麼回答,雪峰就打他。
全坦問雪峰說:“平原上,淺草處,麋鹿成群,如何能射得麋中主呢?”雪峰就喚一聲“全坦”,全坦應答。
雪峰說:“吃茶去。
” 雪峰問僧:“近來去過什麼地方?”那僧說:“去了沩山。
我曾問沩山和尚,達磨祖師從西天來我東土,傳揚了什麼意旨?沩山和尚就坐在那裡,并不答我的問話。
”雪峰方便開示,叙述了諸佛祖師出世的根本目的及其始末經過,大家聽了都心中怆然。
在這之後,第二年正月三日,雪峰禅師跏趺而逝,長往不歸。
如今福州雪峰山影堂仍存在。
敕谥弘覺大師,塔叫圓寂。
第五世曹山本寂 原典 撫州曹山①本寂禅師,泉州莆田人也,姓黃氏。
少慕儒學,年十九出家,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二十五登戒。
唐鹹通初,禅宗興盛,會洞山良價禅師坐道場,往來請益。
洞山問:“阇梨名什麼?”對曰:“本寂。
”曰:“向上更道。
”師曰:“不道。
”曰:“為什麼不道?”師曰:“不名,本寂。
”洞山深器之。
師自此入室,密印所解,盤桓數載,乃辭洞山。
洞山問:“什麼處去?”曰:“不變異處去。
”洞山雲:“不變異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
”遂辭去。
随緣放曠,初受請止于撫州曹山,後居荷玉山。
二處法席,學者雲集。
問:“不與萬法②為侶者是什麼人?”師曰:“汝道洪州裡許多人,什麼處去也?” 問:“眉與目還相識也無?”師曰:“不相識。
”曰:“為什麼不相識?”師曰:“為同在一處。
”曰:“恁麼即不分也。
”師曰:“眉且不是目。
”曰:“如何是目?”師曰:“端的去③。
”曰:“如何是眉?”師曰:“曹山卻疑。
”曰:“和尚為什麼卻疑?”師曰:“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 問:“于相何真?”師曰:“即相即真。
”曰:“當何顯示?”師提起托子。
問:“幻本何真?”師曰:“幻本元真。
”曰:“當幻何顯?”師曰:“即幻即顯。
”曰:“恁麼即始終不離于幻也。
”師曰:“覓幻相不可得。
” 問:“如何是常在底人?”師曰:“恰遇曹山暫出。
”曰:“如何是常不在底人?”師曰:“難得。
” 僧清銳問:“某甲孤貧,乞師拯濟。
”師曰:“銳阇梨近前來。
”銳近前,師曰:“泉州白家酒三盞,猶道未沾唇。
” 問:“國内按劍者是誰?”師曰:“曹山。
”曰:“拟殺何人?”師曰:“但有一切總殺。
”曰:“忽逢本父母作麼生?”師曰:“揀什麼?”曰:“争奈自己何?”師曰:“誰奈我何?”曰:“為什麼不殺?”師曰:“勿下手處。
” 問:“一牛飲水,五馬不嘶時如何?”師曰:“曹山解忌口。
”又别雲:“曹山孝滿。
” 問:“常在生死海中沉沒者是什麼人?”師曰:“第二月。
”曰:“還求出離也無?”師曰:“也求出離,隻是無路。
”曰:“出離,什麼人接得伊?”師曰:“擔鐵枷者。
” 僧舉:“藥山問僧:‘年多少?’僧曰:‘七十二。
’藥山曰:‘是七十二麼?’曰:‘是。
’藥山便打。
此意如何?”師曰:“前箭猶似可,後箭射人深。
”僧曰:“如何免得棒?”師曰:“正敕既行,諸侯避道。
”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曰:“填溝塞壑。
” 問:“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如何?”師曰:“斬!斬!” 僧舉:“有人問香嚴:‘如何是道?’答曰:‘枯木裡龍吟。
’學雲:‘不會。
’曰:‘髑髅裡眼睛。
’後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裡龍吟?’石霜雲:‘猶帶喜在。
’又問:‘如何是髑髅裡眼睛?’石霜雲:‘猶帶識在。
’”師因而頌曰: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髅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不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其僧卻問師:“如何是枯木裡龍吟?”師曰:“血脈不斷。
”曰:“如何是髑髅裡眼睛?”師曰:“乾不盡。
” 師如是啟發上機,曾無軌轍可尋,及受洞山五位铨量④,特為叢林标準。
時洪州鐘氏屢請不起,但寫大梅和尚《山居頌》一首答之。
天複辛酉季夏夜,師問知事僧:“今是何日月?”對曰:“六月十五日。
”師曰:“曹山一生行腳到處,隻管九十日為一夏。
”至明日辰時告寂。
壽六十有二,臘三十有七。
門人奉真骨樹塔,敕谥元證大師,塔曰福圓。
注釋 ①曹山:山名,在江西宜黃縣北三十裡。
舊名荷玉山,亦名梅山。
唐本寂禅師因禮曹溪六祖回此,遂易名曹山。
②萬法:佛教指一切事物和道理。
③端的去:這裡指目見真實,發現真如實相。
此處曹山禅師以眉目的關系來說明佛法,眉譬作“平常我”,目喻為“本來我”。
④五位铨量:洞山良價禅師為廣接上、中、下三等根性而開設五位。
其法借《易經》的卦爻而來。
以陽爻(—)譬正位,代表真、理等;以陰爻(——)譬偏位,代表俗、事等。
然後正偏交互而成五位,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用來判别學人修證的深淺。
曹山嗣洞山,譬之于君(正位)臣(偏位),即成君位、臣位、君視臣、臣向君、君臣合五位。
這五位铨量是曹洞宗的秘要。
譯文 撫州(今江西)曹山本寂禅師,是泉州莆田(今福建)人,俗姓黃。
少年慕習儒學,十九歲在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
唐鹹通初(公元八六〇年),禅宗興盛,本寂即往洞山良價禅師道場參問請益。
初次見面,洞山問:“怎麼稱呼你呀?”本寂說:“本寂。
”洞山說:“請再向上說。
”本寂說:“不好說了。
”洞山說:“為什麼不好說?”本寂說:“名相本來就空寂,說什麼呢?”這番問答使得洞山對本寂深為器重。
本寂自此登堂入室,密受心印。
盤桓多年,才辭别洞山。
洞山問:“什麼地方去呢?”本寂說:“到那不變異的地方去。
”洞山說:“不變異的地方如何去呢?”本寂說:“去亦不變異。
”本寂遂離去。
他随緣放曠,初先受請而居住撫州曹山,後來移往荷玉山。
此二處的法席均學者如雲。
問:“不與萬法做伴的人是什麼人?”曹山答:“你說洪州那麼多人都到什麼地方去了?” 問:“眉與目相識不相識?”曹山說:“不相識。
”問:“為什麼不相識?”曹山說:“因為同在一處。
”問:“那樣的話,眉與目沒有分别嗎?”曹山說:“然而眉并不是目。
”問:“什麼是目呢?”曹山說:“目見真實。
”問:“什麼是眉呢?”曹山說:“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問:“和尚為什麼到此卻疑惑了呢?”曹山說:“如果不疑惑,那就見真實了。
” 問:“在事相上如何顯示真谛?”曹山說:“不離事相即真。
”問:“怎麼顯示呢?”曹山提起托子。
問:“如何從幻相顯示真谛呢?”曹山說:“從幻相本身就可顯示。
”問者說:“如果那樣就是由幻顯幻,始終沒離開幻相了。
”曹山說:“因為幻相本身就是空幻的。
” 問:“什麼是常在的人?”曹山說:“恰遇曹山暫出。
”問:“什麼是常不在的人?”曹山說:“難得。
” 僧清銳問:“我孤貧無依,乞請師父拯濟。
”曹山說:“你近前來。
”清銳就上前,曹山說:“泉州白家酒已經三盞下肚,還說沒有沾唇。
” 問:“國内按劍的人是誰?”曹山說:“是曹山。
”問:“打算殺什麼人?”曹山說:“所有一切統統殺光。
”問:“忽然遇着自己的父母該怎麼辦?”曹山說:“有什麼好挑揀的?”問:“對自己又怎麼辦呢?”曹山說:“誰能奈何‘我’?”問:“為什麼不殺‘我’呢?”曹山說:“無下手之處。
” 問:“一牛飲水,五馬不嘶,師父對此有什麼看法?”曹山說:“曹山以為忌開口。
”另外又說:“曹山守孝期滿(喻身心脫落的自在境界)。
” 問:“常在生死苦海沉淪的是什麼人?”曹山說:“第二月。
”問:“求不求出離苦海呢?”曹山說:“亦求出離,但是無路。
”問:“什麼人能拯救其出離苦海呢?”曹山說:“帶着鐵枷的人。
” 有僧舉藥山的例子說:“藥山問僧:‘多少年紀了?’僧說:‘七十二。
’藥山說:‘今年七十二麼?’僧說:‘是。
’藥山便打。
”那僧要求曹山評價這則公案,曹山說:“前箭似乎還可以,後箭就射人深了。
”那僧問:“怎樣才能避免藥山的棒打呢?”曹山說:“皇帝聖旨既行,諸侯自然就得讓開道了。
” 問:“什麼是佛法大意?”曹山說:“填溝塞壑。
” 問:“一落入是非之境,就紛然失去自心。
禅師對此有什麼高見?”曹山說:“斬!斬!” 又有僧舉香嚴的例子說:“有人問香嚴:‘什麼是道?’香嚴說:‘枯木遇風作龍吟(禅的定與悟的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是真正的禅的生命)。
’那人說:‘不明白。
’香嚴則說:‘髑髅裡眼睛(從死寂中掙紮出來的生意是動人心魄的禅意)。
’後來這人又去問石霜:‘什麼是枯木裡龍吟?’石霜說:‘好像帶有喜意。
’又問:‘什麼是髑髅裡眼睛?’石霜說:‘似乎帶有識見。
’”曹山因而作頌說: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髅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不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那僧又問曹山:“什麼是枯木裡龍吟?”曹山說:“禅的血脈不斷。
”又問:“什麼是髑髅裡眼睛?”曹山說:“天地乾坤不盡。
” 曹山本寂禅師就像這樣啟發那些具有上等根機的學人,并沒有一定的軌轍可遵循,及至受到洞山良價禅師傳“五位铨量”,而後演為叢林的标準。
當時洪州鐘氏屢請禅師下山,他都沒應允,隻是寫大梅和尚的《山居頌》一首作為答複。
天複(公元九〇一年)辛酉季夏夜,曹山問知事僧:“今天是幾月幾日?”回答說:“六月十五日。
”曹山說:“曹山一生行腳,所到之處,都是把九十天當作一夏。
”次日天明辰時,禅師圓寂。
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七。
門人奉其靈骨建塔,敕谥元證大師,塔名叫福圓。
第六世雲門文偃 原典 韶州雲門山文偃禅師,姑蘇嘉興人也。
姓張氏。
初參睦州陳尊宿發明大旨,後造雪峰而益資玄要。
因藏器混衆,于韶州靈樹敏禅師法席居第一座。
敏将滅度,遺書于廣主,請接踵住持。
師不忘本,以雪峰為師。
開堂日,廣主親臨,曰:“弟子請益。
”師曰:“目前無異路。
”師雲:“莫道今日謾諸人好,抑不得已,向諸人道。
這裡作一場狼藉①,忽遇明眼人見,謂之一場笑具。
如今亦不能避得也。
且問爾諸人,從上來有什麼事,欠少什麼?向爾道無事,亦是謾爾也。
須到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頭亂問。
自己心裡黑漫漫地,明朝後日大有事在。
爾若是根性遲回,且向古人建化門庭②東觑西觑,看是個什麼道理?汝欲得會麼?都緣是汝自家無量劫來妄想濃厚,一期聞人說着,便生疑心,問佛問祖,向上向下,求覓解會,轉沒交涉。
拟心即差,況複有言?莫是不拟心麼?更有什麼事?珍重。
” 師上堂雲:“我事不獲已,向爾諸人道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了也。
爾諸人更拟進步,向前尋言逐句求覓解會,千差萬巧廣設問難,隻是赢得一場口滑,去道轉遠,有什麼休歇時?此個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③豈是無言語?因什麼更道教外别傳?若從學解機智得,隻如十地聖人說法如雲如雨,猶被呵責,見性如隔羅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殊。
雖然如此,若是得底人,道火不可燒口;終日說事,不曾挂着唇齒,未曾道着一字;終日着衣吃飯,未嘗觸一粒米,挂一縷線。
雖然如此,猶是門庭之說也,須實得恁麼始得。
若約衲僧④門下,句裡呈機,徒勞伫思。
直饒一句下承當得,猶是瞌睡漢。
” 師上堂雲:“諸兄弟,盡是諸方參尋知識,決擇生死,到處豈無尊宿⑤垂慈方便之詞?還有透不得底句麼?出來舉看,老漢大家共爾商量。
”時有僧出來禮拜,拟舉次,師雲:“去去西天路,迢迢十萬餘。
” 師雲:“舉一則語,教汝直下承當,早是撒尿着汝頭上。
直饒撚一毫頭⑥盡大地,一時明得,也是剜肉作瘡。
雖然如此,汝亦須實到這個田地始得。
若未切,不得掠虛,卻須退步,向自己根腳下推尋,看是個什麼道理?實無絲發與汝作解會,與汝作疑惑。
汝等各各且當人,一段事大用現前,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便與祖佛無别。
自是諸人信根淺薄,惡業濃厚,突然起得許多頭角⑦,擔缽囊千鄉萬裡受屈。
且汝諸人有什麼不足處?大丈夫漢阿誰無分?觸目承當得,猶是不着,便不可受人欺謾,取人處分。
才見老和尚動口,便好把特石蓦口塞。
便是屎上青蠅相似,鬥競接将去,三個五個聚頭地商量。
苦屈兄弟。
他古德一期為爾諸人不奈何,所以方便垂一言半句,通汝入路。
這般事拈放一邊,獨自着些子筋骨,豈不是有少許相親處?快與!快與!時不待人,出息不保入息,更有什麼身心别處閑用?切須在意在意。
珍重!” 師雲:“盡乾坤把一時将來着汝眼睫上。
爾諸人聞恁麼道,不敢望爾出來性燥,把老漢打一掴。
且緩緩子細看,是有是無?是個什麼道理?直饒向這裡明得,若遇衲僧門下好捶折兩腳。
汝若是個人,聞說道什麼處有老宿出世,便好蓦面唾污我耳目。
汝若不是個腳手⑧,才聞人舉便當荷得,早落第二機也。
汝且看他德山和尚,才見僧上來,拽拄杖便打趁。
睦州和尚才見入門來,便雲:‘且放汝三十棒’,或時雲:‘見成公案。
’自餘之輩,合作麼生?若是一般掠虛漢⑨,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董,到處逞驢唇馬嘴,誇我解問十轉五轉話。
饒爾從朝問到夜論劫,恁麼還曾夢見也未?什麼處是與人着力處?他日閻羅王面前不取爾口解說。
” 諸兄弟,古人大有葛藤相為處,即如雪峰和尚道‘盡大地是汝’,夾山雲‘百草頭識取老僧,市門頭認取天子’,樂普雲‘一塵才舉,大地全收;一毛師子,全身總是’。
汝把取翻覆思量,日久歲深,自然有個入路。
不虛孤負平生,亦不孤負師僧父母十方施主。
直須在意,莫空遊州獵縣,橫擔拄杖一千二千裡走趁,這邊經冬,那邊過夏。
好山水堪取性,多齋供易得衣缽。
苦屈,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
如此行腳,有什麼利益?信心檀越⑩把菜粒米作麼生消得?直須自看,時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到來前頭将什麼抵拟?莫一似落湯螃蟹手腳忙亂,無爾掠虛說大話處。
莫将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不是小事,莫據目前。
古人尚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況我沙門,日夕合履踐個什麼事,大須努力!努力!珍重! 師雲:“汝
”棱曰:“何異于錯?” 師問僧:“什麼處來?”對曰:“離江西。
”師曰:“江西與此間相去多少?”曰:“不遙。
”師豎起拂子曰:“還隔這個麼?”曰:“若隔這個,即遙去也。
”師便打。
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個入路。
”師曰:“甯自碎身如微塵,終不敢瞎卻一僧眼。
” 問:“四十九年⑦後事即不問,四十九年前事如何?”師以拂子蓦口打。
有僧辭去,參靈雲,問:“佛未出世時如何?”靈雲舉拂子。
又問:“出世後如何?”靈雲亦舉拂子。
其僧卻回,師問:“阇梨近去,返太速生。
”僧曰:“某甲到彼問佛法不相當,乃回。
”師曰:“汝問什麼事?”僧舉前話。
師曰:“汝問,我為汝道。
”僧便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舉拂子。
又問:“出世後如何?”師放下拂子。
僧禮拜,師便打。
因舉:“六祖雲:‘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師曰:“大小祖師龍頭蛇足,好與二十拄杖。
”時太原孚上座侍立,聞之,咬齒。
師又曰:“我适來恁麼道,也好與二十拄杖。
” 師問慧全:“汝得入處作麼生?”全曰:“共和尚商量了。
”師曰:“什麼處商量?”曰:“什麼處去來。
”師曰:“汝得入處又作麼生?”全無對,師打之。
全坦問:“平洋淺草,麋鹿成群,如何射得麋中主?”師喚全坦,坦應諾。
師曰:“吃茶去。
” 師問僧:“近離什麼處?”僧曰:“離沩山。
曾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沩山據坐。
”師最後方便,叙出世始卒之意,衆皆怆然。
越明年,正月三日,跏趺長往。
今本山影堂⑧存焉。
敕谥弘覺大師,塔曰圓寂。
注釋 ①禅會:參禅的會坐,即學禅道的法席。
②象骨山:在今福州。
雪峰山的原名,義存曾入此山,遇雪而宿山巅,因改名。
③翕然:指徒侶衷心歸信雪峰禅師。
④剃發染衣:出家時剃除須發,飾着黑衣。
⑤此水牯牛年多少:水牯牛的公案出自沩山靈祐,他曾說自己百年後山下化作水牯牛,到那時沩山僧與水牯牛渾然一體,無所分别。
這裡用水牯牛代指自己。
⑥拄杖:拄身之杖。
禅僧行路時賴它支撐,示法接引學人亦經常引用它。
⑦四十九年:如來在世說法的年數。
⑧影堂:指安置宗祖或高僧影像的堂宇。
又稱祖堂,乃我國昔日庶民奉祠先人遺像之所,後佛教借此轉指安置祖師遺像的殿堂。
譯文 福州雪峰義存禅師,是泉州南安(今福建)人。
俗姓曾。
家世信奉佛,他生來就厭惡葷腥。
在襁褓中的時候,隻要聽到寺廟的鐘鼓梵呗之聲,或者見到佛寺的幡華和塑像,臉上即露出好奇和專注的神情。
十二歲跟随其父遊覽莆田玉澗寺,遇見慶玄律師,立即倒地下拜說:“你就是我的師父啊!”于是留下充當侍者。
十七歲落發,參谒芙蓉山常照大師,常照對他比較愛護,十分器重他。
後來往幽州寶刹寺受具足戒。
之後,又遍曆諸禅會,最終緣契德山和尚,從德山那裡得了心法。
唐鹹通年間(公元八六〇—八七四年),回到閩中(福州),登象骨山,創雪峰院,參禅的學徒紛紛來依附。
唐懿宗賜号真覺大師,并賜紫袈裟一領。
有僧人問雪峰禅師:“祖意和教意有什麼相同和差别?”雪峰說:“雷聲震動大地,室内卻不聞其聲(一個不立文字,一個執着言語)。
”又說:“你行腳為了什麼事?”僧又問:“我心眼本來還是正的,可因師父的教導反而邪了,這時該怎麼辦?”雪峰說:“迷了找達磨。
”那僧說:“能找到我的心眼嗎?”雪峰說:“得了不從師。
”又問:“剃發染衣之後,受到佛的庇佑和福蔭,為什麼不許追求佛呢?”雪峰說:“好事不如無。
” 問:“什麼是觌面相呈的事?”雪峰說:“千裡亦不算遠。
”問:“什麼是大人相?”雪峰說:“瞻仰祖師道風就有分。
”問:“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兩位談了什麼事?”雪峰說:“不滞于教義。
”問:“寂寂無依的時候,怎麼樣?”雪峰說:“還是有病。
”問:“過了這個境界呢?”雪峰說:“乘船下揚州。
”問:“自古以來就有大德說。
”雪峰一聽僧人如此說,就裝着要睡的樣子,過了一會兒,起身說:“剛才問什麼?”那僧又說了一遍,雪峰說:“你是虛生浪死的漢子。
”問:“對射手的箭術,禅師有什麼看法?”雪峰說:“凡是好手都不能中的。
”問:“如果都是‘眼’而沒有‘的’,那怎麼辦?”雪峰說:“那就随分而動(按照自己的本來面目行事)。
”問:“古人說,路上相逢通達禅道的人,既不用語言交流,亦不默默相對。
不知還有什麼辦法跟他溝通?”雪峰說:“那就吃茶去。
” 雪峰問一僧人:“從什麼地方來?”那僧說:“從神光來。
”雪峰說:“白天有太陽的光,夜晚有燈火的光,不知什麼是神光?”那僧對答不來。
雪峰就自說:“日光火光。
” 栖典座問:“古人曾經說過,‘知道佛向上的事情,才有說話的分兒’。
這裡指說什麼話?”雪峰一把捉住他說:“你說,你說。
”栖典座不知說什麼。
雪峰就一腳把他踢倒。
栖典座起來後,汗流浃背。
雪峰問一僧人:“從什麼地方來?”那僧說:“剛從沩山來。
”雪峰問:“你是乘船來的,還是陸路來的?”那僧說:“既不從水路來,亦不走陸路來。
”雪峰問:“那你怎麼來的?”那僧說:“有什麼隔礙不能來呢?”雪峰便打他。
有僧問:“古人說過‘觌面相呈時如何’,是嗎?”雪峰說:“是的。
”那僧問:“什麼是‘觌面相呈’?”雪峰隻說:“蒼天!蒼天!” 雪峰問一僧人:“這頭水牯牛有多少年紀了?”那僧不知所對。
雪峰就自說:“有七十七歲了吧。
”那僧感到奇怪,問:“和尚為什麼稱作水牯牛?”雪峰說:“那有什麼罪過呢?” 有僧來向雪峰辭行,雪峰問他:“你什麼地方去呢?”那僧說:“我去禮拜徑山和尚。
”雪峰說:“徑山和尚如果問起你此間佛法如何,你怎麼跟他說?”那僧說:“等他問了再說。
”雪峰就用拄杖打他。
過了不久,雪峰拿這事問道怤(鏡清,順德大師):“這僧錯在什麼地方,以緻吃了我的棒打?”道怤說:“問了徑山就能消除這個困惑了。
”雪峰說:“徑山遠在浙中,你怎麼去問他來解除你的困惑呢?”道怤說:“我不見道遠道近。
”雪峰便休。
雪峰有一天對長慶慧棱說:“沩山和尚曾經問仰山:‘諸聖在什麼地方?’仰山答:‘或在天上或在人間。
’你說說看,仰山他是什麼意思?”慧棱說:“若問諸聖出沒之處,仰山這麼說是不行的。
”雪峰說:“你不同意他的說法,那麼忽有人問你,你怎麼說呢?”慧棱說:“就說錯了。
”雪峰說:“那你沒錯嗎?”慧棱說:“與錯又有什麼分别?” 雪峰問僧:“從什麼地方來?”那僧回答:“剛離開江西。
”雪峰說:“江西與此間相距多遠?”那僧說:“不遠。
”雪峰豎起手中的拂子問:“還隔這個嗎?”那僧說:“如果隔了這個,那就遠了。
”雪峰便打他。
有僧對雪峰說:“學人剛進入叢林,請求師父指示我一個入門之路,好嗎?”雪峰說:“甯可自己粉身碎骨化入灰塵,亦不願弄瞎你的眼睛。
” 有僧問:“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之後的事我不問,四十九年前的事如何?請禅師說說。
”雪峰沒有答他的問話,卻用拂子刷打他的嘴巴。
有僧向雪峰告辭,去參靈雲禅師。
到了那裡,問:“佛未出世時如何?”靈雲舉起拂子示之。
又問:“出世後如何?”靈雲還是舉起拂子。
那僧于是重回雪峰。
雪峰說:“你去了,怎麼這麼快又回來了?”那僧說:“我到了那裡問佛法,不能投緣,隻好回來。
”雪峰問:“你問什麼事了?”那僧把前話說了。
雪峰說:“你再問我,我給你說。
”那僧于是問:“佛未出世時如何?”雪峰亦舉起拂子。
又問:“出世後如何?”雪峰卻放下拂子。
那僧向雪峰行禮,雪峰便打他。
那僧立即舉出六祖說過的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雪峰說:“大小祖師好比龍頭蛇足,該打二十拄杖。
”當時太原孚上座侍立一旁,見雪峰說出此語,咬咬牙齒。
雪峰又說:“我剛才那樣說,亦該打二十拄杖。
” 雪峰問慧全說:“你得了入門之路後做什麼?”慧全說:“正要同和尚商量呢。
”雪峰說:“商量什麼?”慧全說:“商量去什麼地方。
”雪峰說:“你得了入門之路又怎麼樣呢?”慧全不知怎麼回答,雪峰就打他。
全坦問雪峰說:“平原上,淺草處,麋鹿成群,如何能射得麋中主呢?”雪峰就喚一聲“全坦”,全坦應答。
雪峰說:“吃茶去。
” 雪峰問僧:“近來去過什麼地方?”那僧說:“去了沩山。
我曾問沩山和尚,達磨祖師從西天來我東土,傳揚了什麼意旨?沩山和尚就坐在那裡,并不答我的問話。
”雪峰方便開示,叙述了諸佛祖師出世的根本目的及其始末經過,大家聽了都心中怆然。
在這之後,第二年正月三日,雪峰禅師跏趺而逝,長往不歸。
如今福州雪峰山影堂仍存在。
敕谥弘覺大師,塔叫圓寂。
第五世曹山本寂 原典 撫州曹山①本寂禅師,泉州莆田人也,姓黃氏。
少慕儒學,年十九出家,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二十五登戒。
唐鹹通初,禅宗興盛,會洞山良價禅師坐道場,往來請益。
洞山問:“阇梨名什麼?”對曰:“本寂。
”曰:“向上更道。
”師曰:“不道。
”曰:“為什麼不道?”師曰:“不名,本寂。
”洞山深器之。
師自此入室,密印所解,盤桓數載,乃辭洞山。
洞山問:“什麼處去?”曰:“不變異處去。
”洞山雲:“不變異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
”遂辭去。
随緣放曠,初受請止于撫州曹山,後居荷玉山。
二處法席,學者雲集。
問:“不與萬法②為侶者是什麼人?”師曰:“汝道洪州裡許多人,什麼處去也?” 問:“眉與目還相識也無?”師曰:“不相識。
”曰:“為什麼不相識?”師曰:“為同在一處。
”曰:“恁麼即不分也。
”師曰:“眉且不是目。
”曰:“如何是目?”師曰:“端的去③。
”曰:“如何是眉?”師曰:“曹山卻疑。
”曰:“和尚為什麼卻疑?”師曰:“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 問:“于相何真?”師曰:“即相即真。
”曰:“當何顯示?”師提起托子。
問:“幻本何真?”師曰:“幻本元真。
”曰:“當幻何顯?”師曰:“即幻即顯。
”曰:“恁麼即始終不離于幻也。
”師曰:“覓幻相不可得。
” 問:“如何是常在底人?”師曰:“恰遇曹山暫出。
”曰:“如何是常不在底人?”師曰:“難得。
” 僧清銳問:“某甲孤貧,乞師拯濟。
”師曰:“銳阇梨近前來。
”銳近前,師曰:“泉州白家酒三盞,猶道未沾唇。
” 問:“國内按劍者是誰?”師曰:“曹山。
”曰:“拟殺何人?”師曰:“但有一切總殺。
”曰:“忽逢本父母作麼生?”師曰:“揀什麼?”曰:“争奈自己何?”師曰:“誰奈我何?”曰:“為什麼不殺?”師曰:“勿下手處。
” 問:“一牛飲水,五馬不嘶時如何?”師曰:“曹山解忌口。
”又别雲:“曹山孝滿。
” 問:“常在生死海中沉沒者是什麼人?”師曰:“第二月。
”曰:“還求出離也無?”師曰:“也求出離,隻是無路。
”曰:“出離,什麼人接得伊?”師曰:“擔鐵枷者。
” 僧舉:“藥山問僧:‘年多少?’僧曰:‘七十二。
’藥山曰:‘是七十二麼?’曰:‘是。
’藥山便打。
此意如何?”師曰:“前箭猶似可,後箭射人深。
”僧曰:“如何免得棒?”師曰:“正敕既行,諸侯避道。
”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曰:“填溝塞壑。
” 問:“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如何?”師曰:“斬!斬!” 僧舉:“有人問香嚴:‘如何是道?’答曰:‘枯木裡龍吟。
’學雲:‘不會。
’曰:‘髑髅裡眼睛。
’後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裡龍吟?’石霜雲:‘猶帶喜在。
’又問:‘如何是髑髅裡眼睛?’石霜雲:‘猶帶識在。
’”師因而頌曰: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髅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不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其僧卻問師:“如何是枯木裡龍吟?”師曰:“血脈不斷。
”曰:“如何是髑髅裡眼睛?”師曰:“乾不盡。
” 師如是啟發上機,曾無軌轍可尋,及受洞山五位铨量④,特為叢林标準。
時洪州鐘氏屢請不起,但寫大梅和尚《山居頌》一首答之。
天複辛酉季夏夜,師問知事僧:“今是何日月?”對曰:“六月十五日。
”師曰:“曹山一生行腳到處,隻管九十日為一夏。
”至明日辰時告寂。
壽六十有二,臘三十有七。
門人奉真骨樹塔,敕谥元證大師,塔曰福圓。
注釋 ①曹山:山名,在江西宜黃縣北三十裡。
舊名荷玉山,亦名梅山。
唐本寂禅師因禮曹溪六祖回此,遂易名曹山。
②萬法:佛教指一切事物和道理。
③端的去:這裡指目見真實,發現真如實相。
此處曹山禅師以眉目的關系來說明佛法,眉譬作“平常我”,目喻為“本來我”。
④五位铨量:洞山良價禅師為廣接上、中、下三等根性而開設五位。
其法借《易經》的卦爻而來。
以陽爻(—)譬正位,代表真、理等;以陰爻(——)譬偏位,代表俗、事等。
然後正偏交互而成五位,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用來判别學人修證的深淺。
曹山嗣洞山,譬之于君(正位)臣(偏位),即成君位、臣位、君視臣、臣向君、君臣合五位。
這五位铨量是曹洞宗的秘要。
譯文 撫州(今江西)曹山本寂禅師,是泉州莆田(今福建)人,俗姓黃。
少年慕習儒學,十九歲在福州福唐縣靈石山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
唐鹹通初(公元八六〇年),禅宗興盛,本寂即往洞山良價禅師道場參問請益。
初次見面,洞山問:“怎麼稱呼你呀?”本寂說:“本寂。
”洞山說:“請再向上說。
”本寂說:“不好說了。
”洞山說:“為什麼不好說?”本寂說:“名相本來就空寂,說什麼呢?”這番問答使得洞山對本寂深為器重。
本寂自此登堂入室,密受心印。
盤桓多年,才辭别洞山。
洞山問:“什麼地方去呢?”本寂說:“到那不變異的地方去。
”洞山說:“不變異的地方如何去呢?”本寂說:“去亦不變異。
”本寂遂離去。
他随緣放曠,初先受請而居住撫州曹山,後來移往荷玉山。
此二處的法席均學者如雲。
問:“不與萬法做伴的人是什麼人?”曹山答:“你說洪州那麼多人都到什麼地方去了?” 問:“眉與目相識不相識?”曹山說:“不相識。
”問:“為什麼不相識?”曹山說:“因為同在一處。
”問:“那樣的話,眉與目沒有分别嗎?”曹山說:“然而眉并不是目。
”問:“什麼是目呢?”曹山說:“目見真實。
”問:“什麼是眉呢?”曹山說:“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問:“和尚為什麼到此卻疑惑了呢?”曹山說:“如果不疑惑,那就見真實了。
” 問:“在事相上如何顯示真谛?”曹山說:“不離事相即真。
”問:“怎麼顯示呢?”曹山提起托子。
問:“如何從幻相顯示真谛呢?”曹山說:“從幻相本身就可顯示。
”問者說:“如果那樣就是由幻顯幻,始終沒離開幻相了。
”曹山說:“因為幻相本身就是空幻的。
” 問:“什麼是常在的人?”曹山說:“恰遇曹山暫出。
”問:“什麼是常不在的人?”曹山說:“難得。
” 僧清銳問:“我孤貧無依,乞請師父拯濟。
”曹山說:“你近前來。
”清銳就上前,曹山說:“泉州白家酒已經三盞下肚,還說沒有沾唇。
” 問:“國内按劍的人是誰?”曹山說:“是曹山。
”問:“打算殺什麼人?”曹山說:“所有一切統統殺光。
”問:“忽然遇着自己的父母該怎麼辦?”曹山說:“有什麼好挑揀的?”問:“對自己又怎麼辦呢?”曹山說:“誰能奈何‘我’?”問:“為什麼不殺‘我’呢?”曹山說:“無下手之處。
” 問:“一牛飲水,五馬不嘶,師父對此有什麼看法?”曹山說:“曹山以為忌開口。
”另外又說:“曹山守孝期滿(喻身心脫落的自在境界)。
” 問:“常在生死苦海沉淪的是什麼人?”曹山說:“第二月。
”問:“求不求出離苦海呢?”曹山說:“亦求出離,但是無路。
”問:“什麼人能拯救其出離苦海呢?”曹山說:“帶着鐵枷的人。
” 有僧舉藥山的例子說:“藥山問僧:‘多少年紀了?’僧說:‘七十二。
’藥山說:‘今年七十二麼?’僧說:‘是。
’藥山便打。
”那僧要求曹山評價這則公案,曹山說:“前箭似乎還可以,後箭就射人深了。
”那僧問:“怎樣才能避免藥山的棒打呢?”曹山說:“皇帝聖旨既行,諸侯自然就得讓開道了。
” 問:“什麼是佛法大意?”曹山說:“填溝塞壑。
” 問:“一落入是非之境,就紛然失去自心。
禅師對此有什麼高見?”曹山說:“斬!斬!” 又有僧舉香嚴的例子說:“有人問香嚴:‘什麼是道?’香嚴說:‘枯木遇風作龍吟(禅的定與悟的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是真正的禅的生命)。
’那人說:‘不明白。
’香嚴則說:‘髑髅裡眼睛(從死寂中掙紮出來的生意是動人心魄的禅意)。
’後來這人又去問石霜:‘什麼是枯木裡龍吟?’石霜說:‘好像帶有喜意。
’又問:‘什麼是髑髅裡眼睛?’石霜說:‘似乎帶有識見。
’”曹山因而作頌說: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髅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不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那僧又問曹山:“什麼是枯木裡龍吟?”曹山說:“禅的血脈不斷。
”又問:“什麼是髑髅裡眼睛?”曹山說:“天地乾坤不盡。
” 曹山本寂禅師就像這樣啟發那些具有上等根機的學人,并沒有一定的軌轍可遵循,及至受到洞山良價禅師傳“五位铨量”,而後演為叢林的标準。
當時洪州鐘氏屢請禅師下山,他都沒應允,隻是寫大梅和尚的《山居頌》一首作為答複。
天複(公元九〇一年)辛酉季夏夜,曹山問知事僧:“今天是幾月幾日?”回答說:“六月十五日。
”曹山說:“曹山一生行腳,所到之處,都是把九十天當作一夏。
”次日天明辰時,禅師圓寂。
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七。
門人奉其靈骨建塔,敕谥元證大師,塔名叫福圓。
第六世雲門文偃 原典 韶州雲門山文偃禅師,姑蘇嘉興人也。
姓張氏。
初參睦州陳尊宿發明大旨,後造雪峰而益資玄要。
因藏器混衆,于韶州靈樹敏禅師法席居第一座。
敏将滅度,遺書于廣主,請接踵住持。
師不忘本,以雪峰為師。
開堂日,廣主親臨,曰:“弟子請益。
”師曰:“目前無異路。
”師雲:“莫道今日謾諸人好,抑不得已,向諸人道。
這裡作一場狼藉①,忽遇明眼人見,謂之一場笑具。
如今亦不能避得也。
且問爾諸人,從上來有什麼事,欠少什麼?向爾道無事,亦是謾爾也。
須到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頭亂問。
自己心裡黑漫漫地,明朝後日大有事在。
爾若是根性遲回,且向古人建化門庭②東觑西觑,看是個什麼道理?汝欲得會麼?都緣是汝自家無量劫來妄想濃厚,一期聞人說着,便生疑心,問佛問祖,向上向下,求覓解會,轉沒交涉。
拟心即差,況複有言?莫是不拟心麼?更有什麼事?珍重。
” 師上堂雲:“我事不獲已,向爾諸人道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了也。
爾諸人更拟進步,向前尋言逐句求覓解會,千差萬巧廣設問難,隻是赢得一場口滑,去道轉遠,有什麼休歇時?此個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③豈是無言語?因什麼更道教外别傳?若從學解機智得,隻如十地聖人說法如雲如雨,猶被呵責,見性如隔羅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殊。
雖然如此,若是得底人,道火不可燒口;終日說事,不曾挂着唇齒,未曾道着一字;終日着衣吃飯,未嘗觸一粒米,挂一縷線。
雖然如此,猶是門庭之說也,須實得恁麼始得。
若約衲僧④門下,句裡呈機,徒勞伫思。
直饒一句下承當得,猶是瞌睡漢。
” 師上堂雲:“諸兄弟,盡是諸方參尋知識,決擇生死,到處豈無尊宿⑤垂慈方便之詞?還有透不得底句麼?出來舉看,老漢大家共爾商量。
”時有僧出來禮拜,拟舉次,師雲:“去去西天路,迢迢十萬餘。
” 師雲:“舉一則語,教汝直下承當,早是撒尿着汝頭上。
直饒撚一毫頭⑥盡大地,一時明得,也是剜肉作瘡。
雖然如此,汝亦須實到這個田地始得。
若未切,不得掠虛,卻須退步,向自己根腳下推尋,看是個什麼道理?實無絲發與汝作解會,與汝作疑惑。
汝等各各且當人,一段事大用現前,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便與祖佛無别。
自是諸人信根淺薄,惡業濃厚,突然起得許多頭角⑦,擔缽囊千鄉萬裡受屈。
且汝諸人有什麼不足處?大丈夫漢阿誰無分?觸目承當得,猶是不着,便不可受人欺謾,取人處分。
才見老和尚動口,便好把特石蓦口塞。
便是屎上青蠅相似,鬥競接将去,三個五個聚頭地商量。
苦屈兄弟。
他古德一期為爾諸人不奈何,所以方便垂一言半句,通汝入路。
這般事拈放一邊,獨自着些子筋骨,豈不是有少許相親處?快與!快與!時不待人,出息不保入息,更有什麼身心别處閑用?切須在意在意。
珍重!” 師雲:“盡乾坤把一時将來着汝眼睫上。
爾諸人聞恁麼道,不敢望爾出來性燥,把老漢打一掴。
且緩緩子細看,是有是無?是個什麼道理?直饒向這裡明得,若遇衲僧門下好捶折兩腳。
汝若是個人,聞說道什麼處有老宿出世,便好蓦面唾污我耳目。
汝若不是個腳手⑧,才聞人舉便當荷得,早落第二機也。
汝且看他德山和尚,才見僧上來,拽拄杖便打趁。
睦州和尚才見入門來,便雲:‘且放汝三十棒’,或時雲:‘見成公案。
’自餘之輩,合作麼生?若是一般掠虛漢⑨,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董,到處逞驢唇馬嘴,誇我解問十轉五轉話。
饒爾從朝問到夜論劫,恁麼還曾夢見也未?什麼處是與人着力處?他日閻羅王面前不取爾口解說。
” 諸兄弟,古人大有葛藤相為處,即如雪峰和尚道‘盡大地是汝’,夾山雲‘百草頭識取老僧,市門頭認取天子’,樂普雲‘一塵才舉,大地全收;一毛師子,全身總是’。
汝把取翻覆思量,日久歲深,自然有個入路。
不虛孤負平生,亦不孤負師僧父母十方施主。
直須在意,莫空遊州獵縣,橫擔拄杖一千二千裡走趁,這邊經冬,那邊過夏。
好山水堪取性,多齋供易得衣缽。
苦屈,圖他一粒米,失卻半年糧。
如此行腳,有什麼利益?信心檀越⑩把菜粒米作麼生消得?直須自看,時不待人,忽然一日眼光落地,到來前頭将什麼抵拟?莫一似落湯螃蟹手腳忙亂,無爾掠虛說大話處。
莫将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不是小事,莫據目前。
古人尚道‘朝聞道,夕死可矣’,況我沙門,日夕合履踐個什麼事,大須努力!努力!珍重! 師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