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系法嗣

關燈
候,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 德山上堂說:“今夜不可以問話,問話的人打三十拄杖。

    ”這時有一位僧人出來向德山禮拜,德山便打他。

    那僧說:“我還沒有問話呢,和尚為什麼要打我?”德山問他:“你是什麼地方人?”那僧說:“新羅(朝鮮)人。

    ”德山說:“你上船出發的時候,便可以給你三十杖了。

    ” 龍牙問:“學人手仗莫邪劍來取你頭時你該怎麼辦?”德山引頸就戮。

    龍牙說:“頭落了。

    ”德山微微一笑。

    龍牙後來把這事說給洞山聽,洞山問:“德山說什麼了?”龍牙說:“德山沒說什麼。

    ”洞山說:“你先不要說他無語,你且把他落的頭拿來給老僧看看。

    ”龍牙方省失言,慚愧不已。

    後來又有人把洞山、龍牙這事傳給德山,德山說:“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這個漢子死了有多少時候了,救了他還有什麼用處呢?” 有僧問:“什麼是菩薩?”德山打他,說:“出去,不要在我這裡屙屎。

    ”又有僧問:“什麼是佛?”德山說:“佛就是西天的老比丘。

    ” 雪峰問:“自古以來禅宗宗風用何法開示學人?”德山說:“我宗從來沒有語句言教,沒有一法給人。

    ”岩頭聽說後,說:“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堅硬似鐵拗不折。

    雖然如此,在大乘教門人中還是有所欠缺(大乘教不但上求菩提,而且還須下化衆生)。

    ” 德山禅師平常凡遇新來僧人參禅,多用拄杖打人。

    臨濟聽說後,派遣侍者來參禅,教他:“若是德山打你,隻要接住他拄杖,當胸還他一拄杖。

    ”侍者到後,正要禮拜,德山便打。

    侍者當真如臨濟所說,接住拄杖還他一杖,德山卻歸了方丈。

    侍者回去把這情況告訴了臨濟,臨濟說:“我以前錯疑了這個漢子。

    ” 德山上堂說:“問即不對,不問又不行。

    ”有僧出來禮拜,德山便打。

    那僧說:“我才禮拜,和尚為什麼便打?”德山說:“待你開口,那就晚了。

    ” 德山見僧人來,便關上門。

    那僧敲門,德山說:“是誰?”僧答:“是徒兒。

    ”德山便開門。

    那僧禮拜,德山便騎到他的頸項上,說:“這畜生什麼地方跑來的?” 雪峰問:“古人斬貓有什麼禅意?”德山便打他,趕他走,問道:“你會麼?”雪峰說:“不會。

    ”德山說:“我如此老婆心切,你還不會。

    ” 僧問:“凡聖相去多少?”德山便喝。

     德山生病後,有僧問:“還有不病的人嗎?”德山說:“有。

    ”那僧問:“什麼是不病的人呢?”德山喊道:“阿喲,阿喲。

    ” 德山臨終時告訴諸徒:“追空逐響,徒勞心神;大夢覺醒,萬事成非。

    ”說罷,安坐而遷化。

    那是唐鹹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乙酉歲十二月三日。

    世壽八十六,僧臘六十五。

    谥為見性大師。

     第四世洞山良價 原典 筠州洞山良價禅師,會稽人也。

    姓俞氏。

    幼歲從師,因念《般若心經》,以“無根塵”義問其師。

    其師駭異,曰:“吾非汝師。

    ”即指往五洩山禮默禅師披剃。

    年二十一,嵩山具戒。

    遊方,首谒南泉。

    值馬祖諱,晨修齋次,南泉垂問衆僧曰:“來日設馬師齋,未審馬師還來否?”衆皆無對。

    師乃出,對曰:“待有是伴即來。

    ”南泉聞已,贊曰:“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

    ”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

    ” 次參沩山,問曰:“頃聞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良價未究其微。

    ”沩山曰:“我這裡亦有,隻是難得其人。

    ”曰:“便請師道。

    ”沩山曰:“父母所生,口終不敢道。

    ”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沩山曰:“此去石室相連,有雲岩道人。

    若能撥草瞻風①,必為子之所重。

    ” 既到雲岩,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雲岩曰:“無情說法,無情得聞。

    ”師曰:“和尚聞否?”雲岩曰:“我若聞,汝即不得聞吾說法也。

    ”曰:“若恁麼,即良價不聞和尚說法也。

    ”雲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何況無情說法也?”師乃述偈呈雲岩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解說不思議; 若将耳聽聲不現,眼處聞聲方可知。

     遂辭雲岩。

    雲岩曰:“什麼處去?”師曰:“雖離和尚,未蔔所止。

    ”曰:“莫湖南去?”師曰:“無。

    ”曰:“莫歸鄉去?”師曰:“無。

    ”曰:“早晚卻來?”師曰:“待和尚有住處即來。

    ”曰:“自此一去,難得相見。

    ”師曰:“難得不相見。

    ”又問雲岩:“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貌得師真不?如何祇對?”雲岩曰:“但向伊道,即這個是。

    ”師良久,雲岩曰:“承當這個事,大須審細。

    ”師猶涉疑。

    後因過水睹影,大悟前旨。

    因有一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他日,因供養雲岩真,有僧問曰:“先師道隻這是,莫便是否?”師曰:“是。

    ”僧曰:“意旨如何?”師曰:“當時幾錯會先師語。

    ”曰:“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師曰:“若不知有,争解恁麼道?若知有,争肯恁麼道?” 師在泐潭②,見初上座示衆雲:“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議。

    ”師曰:“佛界道界即不問,且如說佛界道界是什麼人?隻請一言。

    ”初良久無對。

    師曰:“何不急道?”初曰:“争即不得。

    ”師曰:“道也未曾道,說什麼争即不得?”初無對。

    師曰:“佛之與道,隻是名字,何不引教?”初曰:“教道什麼?”師曰:“得意忘言。

    ”初曰:“猶将教意向心頭作病在。

    ”師曰:“說佛界道界病大小。

    ”初因此遷化。

     師至唐大中末,于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因為雲岩諱日營齋,有僧問:“和尚于先師處得何指示?”師曰:“雖在彼中不蒙他指示。

    ”僧曰:“既不蒙指示,又用設齋③作什麼?”師曰:“然雖如此,焉敢違背于他?”僧問:“和尚初見南泉發迹,為什麼與雲岩設齋?”師曰:“我不重先師道德,亦不為佛法,隻重不為我說破。

    ”又因設忌齋,僧問:“和尚為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師曰:“半肯半不肯。

    ”曰:“為什麼不全肯?”師曰:“若全肯即孤負先師也。

    ” 僧問:“欲見和尚本來師,如何得見?”曰:“年涯相似,即無阻矣。

    ”僧再舉所疑,師曰:“不蹑前蹤,更請一問。

    ”僧無對。

    雲居代雲:“恁麼即某甲不見和尚本來師也。

    ”師又曰:“還有不報四恩三有④者無?若不體此意,何超始終之患?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不間斷,稍得相應。

    ” 師問僧:“什麼處來?”曰:“遊山來。

    ”師曰:“還到頂否?”曰:“到。

    ”師曰:“頂上還有人否?”曰:“無人。

    ”師曰:“恁麼即阇梨不到頂也。

    ”曰:“若不到頂,争知無人?”師曰:“阇梨何不且住?”曰:“某甲不辭住,西天有人不肯。

    ” 師有時垂語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缽袋子⑤。

    ”僧便問:“什麼人合得?”師曰:“不入門者。

    ”僧曰:“隻如不入門者還得也無?”師曰:“雖然如此,不得不與他。

    ”師又曰:“直道本來無一物,猶未消得他衣缽,這裡合下得一轉語⑥,且道下得什麼語?”有一上座下語九十六轉,不惬師意。

    末後一轉,始可師意。

    師曰:“阇梨何不早恁麼道?” 有一僧聞,請舉,如是三年,執侍巾瓶⑦,終不為舉。

    上座因有疾,其僧曰:“某甲三年請舉前話,不蒙慈悲。

    善取不得,惡取。

    ”遂持刀向之曰:“若不為某甲舉,即便殺上座也。

    ”上座悚然曰:“阇梨且待,我為汝舉。

    ”乃曰:“直饒⑧将來亦無處着。

    ”其僧禮謝。

     僧問:“師尋常教學人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師曰:“不逢一人。

    ”曰:“如何行?”師曰:“直須足下無絲去。

    ”曰:“隻如行鳥道,莫便是未來面目否?”師曰:“阇梨因什麼颠倒?”曰:“什麼處是學人颠倒?”師曰:“若不颠倒,因什麼認奴作郎⑨?”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鳥道。

    ” 師因看稻田次,朗上坐牽牛,師曰:“這個牛須好看,恐吃稻去。

    ”朗曰:“若是好牛,應不吃稻。

    ” 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僧曰:“地獄最苦。

    ”師曰:“不然。

    ”曰:“師意如何?”師曰:“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 師問僧:“名什麼?”僧曰:“某甲。

    ”師曰:“阿那個是阇梨主人公?”僧曰:“見。

    ”祇對次,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隻是認得驢前馬後⑩将為自己。

    佛法平沉,此之是也。

    客中辨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便問:“如何是主中主?”師曰:“阇梨自道取。

    ”僧曰:“某甲道得即是客中主,如何是主中主?”師曰:“恁麼道即易,相續也大難。

    ” 師示疾,令沙彌去雲居傳語。

    又曰:“他忽問汝和尚有何言句,但道雲岩路欲絕也。

    汝下此語,須遠立,恐他打汝去。

    ”沙彌領旨去。

    語未終,早被雲居打一棒。

    沙彌無語。

     師将圓寂,謂衆曰:“吾有閑名在世,誰為吾除得?”衆皆無對。

    時沙彌出曰:“請和尚法号。

    ”師曰:“吾閑名已謝。

    ”問:“和尚違和,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有。

    ”僧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師曰:“老僧看他有分。

    ”曰:“和尚争得看他?”師曰:“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

    ”師又曰:“離此殼漏子?,向什麼處與吾相見?”衆無對。

     唐鹹通十年三月,命剃發披衣,令擊鐘,俨然坐化。

    時大衆号恸。

    移晷?,師忽開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

    勞生息死,于悲何有?”乃召主事僧令辦“愚癡齋”一中,蓋責其戀情也。

    衆猶戀慕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随齋。

    畢曰:“僧家勿事大率,臨行之際喧動如斯。

    ”至八日,浴訖,端坐長往。

    壽六十有三,臘四十二。

    敕谥悟本大師,塔曰慧覺。

     注釋 ①撥草瞻風:撥除無明之荒草,瞻望佛祖之玄風。

    又稱撥草參玄,指涉險路瞻仰善知識的德風。

     ②泐潭:地名,在江西高安縣洞山。

     ③設齋:素食曰齋。

    佛教在人死後三年,每年的忌辰要修佛事,設齋會,追薦其人,祭奠亡靈。

     ④四恩三有:四恩,《釋氏要覽》說:“一、父母恩;二、師長恩;三、國王恩;四、施主恩。

    ”三有,三界的異名,生死之境界。

     ⑤缽袋子:亦叫缽囊,盛鐵缽的袋子。

     ⑥轉語:參禅參到進退維谷處,請人代下一語以為撥轉,而得轉身自在,乃至轉迷開悟。

     ⑦執侍巾瓶:指充任巾瓶侍者。

    方丈有六侍者,一巾瓶侍者,二應客侍者,三書錄侍者,四衣缽侍者,五茶飯侍者,六幹辦侍者。

    侍者即親炙長老左右而任其使喚的弟子輩僧人。

     ⑧直饒:讓步語,“就算是……”。

     ⑨認奴作郎:認自家的妄想為真正的悟見。

     ⑩驢前馬後:随逐驢前馬後的奴仆。

    用來指斥凡人的識情分别。

     ?殼漏子:人的軀殼。

     ?移晷:指日影,引申為時光。

    張華《遊獵篇》:“馳騁未及倦,曜靈俄移晷。

    ”曜靈,太陽。

     譯文 筠州洞山(今江西高安)良價禅師,是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俗姓俞。

    幼年從師念《般若心經》,曾問“無根塵”是什麼意思。

    其師十分駭異,說:“看來我當不了你的老師了。

    ”于是指點他往五洩山參禮靈默禅師,五洩靈默為他披剃。

    二十一歲在嵩山受具足戒。

    然後雲遊四方,參谒的第一位禅師是南泉普願。

    那時正好是馬祖的忌辰,衆僧清晨修齋,南泉問:“明天為馬祖設齋,不知馬祖來不來?”衆僧無言以對,良價卻出來說:“如果有人與他做伴就會來的。

    ”南泉稱贊說:“這小子雖是後生,卻是一塊璞玉,很可以雕琢一番的。

    ”良價說:“和尚請不要壓良為賤。

    ” 良價參谒的第二位禅師是沩山靈祐。

    良價問:“不久前聽說南陽慧忠國師有無情說法之義,我不能窮究其中的微妙。

    ”沩山說:“我這裡其實亦有,隻是難遇知音。

    ”良價說:“請師父為我說說。

    ”沩山說:“雖亦是父母所生,但終不敢開口說。

    ”良價又問:“還有沒有與師同時慕其道的?”沩山說:“此去不遠,與我石室相連,住有雲岩道人。

    你若能涉荒草之徑,瞻仰他的德風,他必為你所推重。

    ” 既而,良價來參雲岩,問:“無情說法給什麼人聽?”雲岩說:“無情說法隻有無情能聽。

    ”良價問:“和尚能聽嗎?”雲岩說:“我若能聽無情說法,你就不能聽我說法了。

    ”良價說:“如果這樣,那良價就不能聽和尚說法了。

    ”雲岩說:“我所說法尚且不聽,更何況無情說法呢?”良價于是作一偈呈示雲岩,偈說: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解說不思議; 若将耳聽聲不現,眼處聞聲方可知。

     良價遂向雲岩辭行,雲岩問:“什麼地方去呢?”良價說:“雖然來辭别和尚,卻還沒有選擇處所。

    ”雲岩問:“去湖南嗎?”良價說:“不。

    ”雲岩又問:“回故鄉嗎?”良價亦答:“不。

    ”雲岩說:“既這樣,你随便什麼時候還是到我這裡來。

    ”良價說:“待和尚有了自己的住處我就來。

    ”雲岩說:“從此一别,難得相見。

    ”良價說:“難得不相見。

    ”又問雲岩:“和尚打百年後,如果有人問我還得師真傳嗎?我該如何回答?”雲岩說:“你就向他說,即這個就是。

    ”良價聽了,沉吟不語,良久,雲岩說:“直下承當這個事,很有必要仔細斟酌。

    ”良價此刻仍是一團疑雲。

    後來因過水溪而睹見水中倒影,這才恍然大悟。

    良價此時作偈說: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良價日後因此就以雲岩為傳授心印師。

    有僧問說:“先師說隻這個就是,難道這就是他所傳的大法?”良價說:“是。

    ”僧問:“意旨如何呢?”良價說:“當時差一點錯會了先師的話。

    ”僧又問:“不知先師還知不知有?”良價說:“若不知有怎麼會曉得那樣說?若知有又怎麼肯那樣說?” 良價在泐潭(今江西高安)遇見初上座開示大衆說:“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可思議。

    ”良價說:“什麼是佛界道界我且不問你,我就問你佛界道界什麼人能會?我就隻請教這一句。

    ”初上座思索良久,不知所對。

    良價說:“為什麼不快說?”初上座說:“催我就說不出。

    ”良價說:“說了等于沒說,還說什麼催我說不出?”初上座還是找不到恰當的言辭來回答。

    良價說:“佛之與道不過是名字罷了,為什麼不問我禅教呢?”初上座說:“禅教說什麼了?”良價說:“得意忘言。

    ”初上座說:“教意指向心頭就沒有毛病嗎?”良價說:“光說佛界道界,毛病相比而言更大。

    ”初上座聞聽此言而遷化。

     唐大中末年(公元八五九年),良價在新豐山(今江西)廣開禅門,接誘學徒。

    其後在高安洞山弘法闡化,法會甚盛。

    雲岩諱日那天,洞山為師設齋祭奠。

    有僧來問:“和尚在先師那裡得到什麼指示了?”洞山說:“雖在那裡侍奉先師,卻不蒙他有什麼指示。

    ”僧說:“既不蒙他指示,你今又設齋祭他做什麼?”洞山說:“雖然如此,又怎敢忘懷他?”僧說:“和尚不是初見南泉而發迹的嗎?為什麼卻給雲岩設齋呢?”洞山說:“我看重的不是先師的道德,亦不是他的佛法,我所注重的隻是他不為我說破,因此今日為他設此忌齋。

    ”僧說:“和尚既為先師設齋,還推崇先師的禅法嗎?”洞山說:“既推崇又不推崇。

    ”僧問:“為什麼不全推崇呢?”洞山說:“若全推崇,那就辜負先師之教了(後人當有超師之見)。

    ” 僧再問:“那麼如何見得和尚本來師?”洞山說:“年紀閱曆與我相似,自然就不難見我本來師。

    ”那僧還想問心中所疑,洞山說:“不落窠臼,請從這方面再說一句。

    ”那僧啞口無言。

    雲居代他說:“如果那樣,我就見不到和尚本來師了。

    ”洞山又說:“生而為人,還有不報四恩三有的嗎?若不體會此大意,終不能解脫生死之患。

    隻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滞着,或可與佛道相應。

    ” 良價問僧:“什麼地方來?”那僧說:“遊山來。

    ”良價說:“到達山頂了嗎?”僧說:“到了。

    ”良價說:“山頂還有人嗎?”那僧說:“無人。

    ”良價說:“那樣的話,你是沒到頂。

    ”那僧說:“如果沒到頂,怎知無人呢?”良價說:“你為何不住山頂呢?”僧說:“不是我不肯住,隻是西天有人不肯。

    ” 洞山良價禅師有時垂語:“就是說到本來無一物,還擔當不起祖師的衣缽。

    ”僧便問:“究竟什麼人擔得起呢?”洞山說:“不入門的人。

    ”僧說:“不入門的人怎麼能得祖師衣缽呢?”洞山說:“雖然如此,不得不給他。

    ”洞山又說:“剛才說‘本來無一物’還不能承當祖師衣缽,這裡可下一轉語,你且說能下什麼樣的轉語?”有一上座試着下了九十六種轉語,都不能使洞山滿意。

    最後又下一次轉語,才差強人意。

    洞山說:“你為什麼不早那樣說?” 有一僧聽到此事後,就請問上座下了什麼轉語才使洞山滿意的,他以弟子之禮殷勤侍候了上座三年都不為說。

    上座這時生病了,那僧說:“我侍奉你三年,為的是你告訴我以前下的轉語,卻不蒙慈悲。

    善取既不得,隻好惡取了。

    ”于是持刀向他說:“若再不為我舉前話,就不要怪刀下無情了。

    ”上座悚然而驚,說:“且慢,我為你說就是了。

    ”于是說:“就是将來亦無處依着。

    ”那僧禮謝而去。

     僧問:“師父平常教學人行鳥道,不知什麼是鳥道?”洞山說:“逢不着一個人。

    ”僧問:“怎麼行呢?”洞山說:“隻要足下沒有絲毫痕迹。

    ”僧說:“莫非這樣行鳥道便是本來面目嗎?”洞山說:“你因什麼颠倒是非呢?”僧說:“什麼地方學人颠倒了?”洞山說:“若不颠倒,你為什麼把自己的妄想當作真正的悟見?”僧問:“什麼是本來面目呢?”洞山說:“不行鳥道。

    ” 洞山去看稻田,朗上座牽牛,洞山對他說:“這個牛須看好,不要讓它吃稻去。

    ”朗上座說:“若是好牛應不吃稻。

    ” 洞山問僧:“世間何物最苦?”僧答:“地獄最苦。

    ”洞山說:“不是的。

    ”僧問:“師意如何?”洞山說:“人活在世界上不明大事最苦。

    ” 洞山問僧:“你是誰?”僧說:“我就是我。

    ”洞山說:“哪個是你的主人公?”僧說:“見。

    ”就隻答了這一個字。

    洞山說:“苦啊,苦啊!今時人大多如此,隻識得凡俗的分别情見,便當作了悟了自心佛性。

    佛法的衰頹和平沉,亦就難怪了。

    客中辨主尚未分明,如何辨得主中主?”僧便問:“什麼是主中主?”洞山說:“你自己說說看。

    ”那僧說:“我說了是客中主,我現在問什麼是主中主?”洞山說:“那麼說就容易分辨,相續不滅就難了。

    ” 洞山生病後,派沙彌去雲居那裡報信,又叮囑說:“他若問你和尚有什麼話,你隻要說雲岩路快要斷絕了。

    你說此話後,就遠遠跑開,不要讓他打你去。

    ”沙彌到了那裡,話未說完,早被雲居打了一棒。

    沙彌無言以對。

     洞山将要圓寂時對大衆說:“我有虛名浮世,誰能為我除掉這虛名?”大衆無話。

    這時沙彌出來說:“請和尚法号。

    ”洞山說:“我虛名已謝。

    ”問:“近來和尚身體不好,可還知有不生病的人嗎?”洞山說:“有的。

    ”僧問:“那不病的人有沒有來看過和尚呢?”洞山說:“隻有老僧看他的分。

    ”僧問:“和尚怎能看他?”洞山說:“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

    ”洞山又說:“離開了這軀殼,你什麼地方與我再相見?”大衆無言以對。

     唐鹹通十年(公元八七〇年)三月,洞山叫人給他剃發披衣,又令撞鐘,俨然坐化。

    當時僧衆都悲恸号哭。

    太陽偏西的時候,洞山忽又睜開雙目,說:“出家人心不附物,才是真修行。

    活着辛勞,死了休息,有什麼可悲?”于是召喚主事僧來,令辦愚癡齋一盅,大概是譏責大衆的戀生之情。

    大衆仍戀慕師父不已,洞山禅師推延七日,等齋辦好後随衆用齋,齋完,說:“出家人切不可草率行事,臨行之際喧動如斯。

    ”至第八天,沐浴後,端坐而逝。

    世壽六十三,僧臘四十二。

    谥為悟本大師,塔叫慧覺。

     第五世雪峰義存 原典 福州雪峰義存禅師,泉州南安人也。

    姓曾氏。

    家世奉佛,師生惡葷茹。

    于襁褓中,聞鐘梵之聲,或見幡華像設,必為之動容。

    年十二,從其父遊莆田玉澗寺,見慶玄律師,遽拜曰:“我師也!”遂留侍焉。

    十七落發,谒芙蓉山常照大師,照撫而器之。

    後往幽州寶刹寺受具足戒。

    久曆禅會①,緣契德山。

    唐鹹通中,回閩中,登象骨山②雪峰創院,徒侶翕然③。

    懿宗賜号真覺大師,仍賜紫袈裟。

     僧問:“祖意與教意,是同是别?”師曰:“雷聲震地,室内不聞。

    ”又曰:“阇梨行腳為什麼事?”問:“我眼本正,因師故邪時如何?”師曰:“迷逢達磨。

    ”曰:“我眼何在?”師曰:“得不從師。

    ”問:“剃發染衣④,受佛依蔭,為什麼不許認佛?”師曰:“好事不如無。

    ” 問:“如何是觌面事?”師曰:“千裡未是遠。

    ”問:“如何是大人相?”師曰:“瞻仰即有分。

    ”問:“文殊與維摩對譚何事?”師曰:“義堕也。

    ”僧問:“寂然無依時如何?”師曰:“猶是病。

    ”曰:“轉後如何?”師曰:“船子下揚州。

    ”問:“承古有言。

    ”師便作卧勢,良久,起曰:“問什麼?”僧再舉,師曰:“虛生浪死漢。

    ”問:“箭露投鋒時如何?”師曰:“好手不中的。

    ”僧曰:“盡眼勿标的時如何?”師曰:“不妨随分好手。

    ”問:“古人道,路逢道人,不将語默對。

    未審将什麼對?”師曰:“吃茶去。

    ” 師問僧:“什麼處來?”對曰:“神光來。

    ”師曰:“晝喚作日光,夜喚作火光,作麼生是神光?”僧無對。

    師自代曰:“日光火光。

    ” 栖典座問:“古人有言,知有佛向上事,方有語話分。

    如何是語話?”師把住曰:“道,道。

    ”栖無對。

    師蹋倒,栖起來汗流。

     師問僧:“什麼處來?”僧曰:“近離沩山。

    ”師曰:“船來陸來?”曰:“二途俱不涉。

    ”師曰:“争得到這裡?”曰:“有什麼隔礙?”師便打。

     問:“古人道觌面而相呈。

    ”師曰:“是。

    ”曰:“如何是觌面相呈?”師曰:“蒼天!蒼天!” 師問僧:“此水牯牛年多少⑤?”僧無對。

    師自代曰:“七十七也。

    ”僧曰:“和尚為什麼作水牯牛?”師曰:“有什麼罪過?” 僧辭,師問:“什麼處去?”曰:“禮拜徑山和尚去。

    ”師曰:“徑山若問汝此間佛法如何,作麼生道?”曰:“待問即道。

    ”師以拄杖⑥打。

    尋舉問道怤:“這僧過在什麼處便吃棒?”怤曰:“問得徑山徹困也。

    ”師曰:“徑山在浙中,因什麼問得徹困?”怤曰:“不見道遠問近對。

    ”師乃休。

     師一日謂慧棱曰:“吾見沩山問仰山:‘諸聖什麼處去?’他道:‘或在天上,或在人間。

    ’汝道仰山意作麼生?”棱曰:“若問諸聖出沒處,恁麼道即不可。

    ”師曰:“汝渾不肯。

    忽有人問,汝作麼生道?”棱曰:“但道錯。

    ”師曰:“是汝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