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系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豈能屑屑事細行于布巾耶?”即谒石頭,密領玄旨。
一日,師坐次,石頭睹之,問曰:“汝在這裡作麼?”曰:“一切不為。
”石頭曰:“恁麼即閑坐也。
”曰:“若閑坐,即為也。
”石頭曰:“汝道不為,且不為個什麼?”曰:“千聖亦不識。
”石頭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将隻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有時垂語曰:“言語動用勿交涉。
”師曰:“不言語動用,亦勿交涉。
”石頭曰:“這裡針劄不入。
”師曰:“這裡如石上栽華。
”石頭然之。
師後居澧州藥山,海衆雲會。
院主報:“打鐘②也,請和尚上堂。
”師曰:“汝與我擎缽盂去。
”曰:“和尚無手來多少時?”師曰:“汝隻是枉披袈裟。
”曰:“某甲隻恁麼,和尚如何?”師曰:“我無這個眷屬。
” 師見園頭栽菜次,師曰:“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
”曰:“既不教根生,大衆吃什麼?”師曰:“汝還有口麼?”無對。
僧問:“如何不被諸境惑?”師曰:“聽他何礙汝?”曰:“不會。
”師曰:“何境惑汝?”僧問:“如何是道中至寶?”師曰:“莫谄曲。
”曰:“不谄曲時如何?”師曰:“傾國不換。
” 一日,院主請師上堂,大衆才集,師良久,便歸方丈閉門。
院主逐後曰:“和尚許某甲上堂,為什麼卻歸方丈?”師曰:“院主,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又争怪得老僧?” 師問雲岩:“作什麼?”岩曰:“擔屎。
”師曰:“那個聻?”岩曰:“在。
”師曰:“汝來去為誰?”曰:“替他東西。
”師曰:“何不教并行?”曰:“和尚莫謗他。
”師曰:“不合恁麼道。
”曰:“如何道?”師曰:“還曾擔麼?” 師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 師問飯頭:“汝在此多少時也?”曰:“三年。
”師曰:“我總不識汝。
”飯頭罔測,發憤而去。
僧問:“身命急處如何?”師曰:“莫種雜種。
”曰:“将何供養?”師曰:“無物者。
” 師令供養主鈔化,甘行者問:“什麼處來?”僧曰:“藥山來。
”甘曰:“來怎麼?”僧雲:“教化。
”甘雲:“将得藥來麼?”曰:“行者有什麼病?”甘便舍銀兩錠曰:“有人即送來,無人即休。
”師怪僧歸太急,僧曰:“問佛法相當,得兩錠銀。
”師令舉其語,舉已,師令僧速送還行者家。
行者見僧回,雲:“僧來。
”遂添銀施之。
師書“佛”字,問道吾:“是什麼字?”吾雲:“佛字。
”師雲:“多口阿師。
” 僧問:“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
”師良久,曰:“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隻宜汝言于下便見去猶較些子,若更入思量,卻成吾罪過,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
”及大衆夜參③,不點燈,師垂語④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兒即向汝道。
”時有僧曰:“特牛生兒也,何以不道?”師曰:“把燈來。
”其僧抽退入衆。
僧問:“祖師未到此土,此土還有祖師意否?”師曰:“有。
”僧曰:“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麼?”師曰:“隻為有所以來。
” 師看經,有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師曰:“我隻圖這眼。
”曰:“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師曰:“若是汝,牛皮也須看透。
” 朗州刺史李翺向師玄化,屢請不起,乃躬入山谒之。
師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守在此。
”翺性褊急,乃言曰:“見面不如聞名。
”師呼太守,翺應諾,師曰:“何得貴耳賤目?”翺拱手謝之。
問曰:“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曰:“會麼?”翺曰:“不會。
”師曰:“雲在天,水在瓶。
”翺乃欣惬作禮,而述一偈曰: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翺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師曰:“貧道這裡無此閑家具。
”翺莫測玄旨。
師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
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為滲漏。
” 師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應澧陽東九十許裡。
居民盡謂東家,明晨疊相推問,直至藥山。
徒衆雲:“昨夜和尚山頂大笑。
”李翺再贈詩曰: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師大和八年二月,臨順世,叫雲:“法堂倒!法堂倒!”衆皆持柱撐之。
師舉手雲:“子不會我意。
”乃告寂。
壽八十有四,臘六十。
入室弟子沖虛建塔于院東隅。
敕谥弘道大師,塔曰化城。
注釋 ①納戒:即受戒。
②打鐘:叢林規制,凡集衆上殿則僧堂鳴鐘,長老升堂則法堂擊鼓。
普請則開梆、催闆,新住持入院則鐘鼓齊鳴。
另外,凡禅堂坐禅、佛殿念誦、食堂齋粥、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鐘鼓等号令進行。
這樣,從朝至暮,鐘鼓交參,禅寺别有一番人間所無的意境。
③夜參:禅門集衆坐禅,說法念誦,稱為參。
參是交參、參會的意思。
清旦升堂是早參,日暮念誦為晚參,非時說法則是小參。
一般禅師垂語之外多用參語,即參言外妙旨之意。
④垂語:禅門宗匠上堂為接引學人而垂示的言語。
譯文 澧州(今湖南澧縣)藥山惟俨禅師,是绛州(今山西)人,俗姓韓。
十七歲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
唐大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在衡嶽希操律師處受戒。
藥山說:“大丈夫應當離開清規戒律的約束而自己清淨身心,豈能像一個俗士事事循規蹈矩呢?”于是去參谒石頭和尚,密受心印,頓悟玄旨。
一天,藥山坐禅,被石頭和尚看見,問:“你在這裡做什麼?”藥山說:“什麼亦不做。
”石頭說:“那樣的話,你是閑坐吧?”藥山說:“若閑坐,亦是一種作為。
”石頭又說:“你說你什麼亦不做,到底不做什麼呢?”藥山說:“自古賢聖,沒有哪個曉得的。
”石頭禅師以偈贊道: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将隻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和尚有時告訴藥山說:“若要悟禅,就不要跟語言文字多交涉。
”藥山說:“我連這種不跟語言文字多交涉的想法亦沒有。
”石頭說:“你這裡倒是針亦紮不進去。
”藥山說:“這裡如石頭上栽花。
”石頭深以為然。
藥山惟俨禅師後來居住在澧州的藥山,四海禅衆雲集會下。
院主來報藥山:“打鐘了,請和尚上堂。
”藥山說:“你給我擎着缽盂去。
”院主說:“和尚什麼時候沒有手了?”藥山說:“你人在僧門枉披袈裟。
”院主說:“我既如此,和尚又如何呢?”藥山回答:“我沒有你這個眷屬。
” 藥山看見園頭栽菜,說:“菜不能教你不栽,但莫要教根生起。
”園頭說:“既不教菜根生,菜如何長?大衆吃什麼?”藥山說:“你還有口嗎?”園頭不知所對。
有僧來問:“怎樣修行才不被諸境迷惑?”藥山說:“随它去,又有什麼妨礙你?”那僧說:“我不明白你意思。
”藥山說:“試問什麼境相迷惑你了?”那僧答不上來。
僧問:“修道中最寶貴的是什麼?”藥山說:“不違背本心。
”那僧說:“做到這一點後又如何呢?”藥山說:“傾國的珍寶給你,你都不換的。
” 一天,院主請藥山上堂,大衆才聚集起來,藥山卻不一會兒便歸方丈把門關閉。
院主随後跟來,問:“和尚答應了我上堂,為什麼很快就回歸方丈?”藥山說:“院主,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怎怪得老僧?” 藥山問雲岩:“你在幹什麼呢?”雲岩說:“擔屎。
”藥山說:“那個還在嗎?”雲岩說:“在。
”藥山說:“你這樣來來去去為誰呢?”雲岩說:“就是為那個忙東忙西。
”藥山說:“為什麼不把那個一起擔來呢?”雲岩說:“和尚莫亂點鴛鴦譜。
”藥山說:“剛才我不該那麼說。
”雲岩問:“該怎麼說呢?”藥山說:“你還擔屎嗎?” 藥山靜坐沉思,有僧來問:“兀兀地思量什麼?”藥山說:“思量那不思量。
”問:“不思量如何能思量呢?”藥山說:“非思量(超越思量或不思量)。
” 藥山問管飯的僧人:“你在此多少時候了?”答說:“三年。
”藥山說:“我怎麼老不認識你(的本來面目)?”那僧人惘然莫測藥山的深意,結果發憤而去。
僧問:“身命危急的時候,如何處置?”藥山說:“莫種雜種。
”僧問:“用什麼來供養呢?”藥山說:“無物。
” 藥山派供養主去甘行者那裡化緣,甘行者問:“從什麼地方來?”僧說:“從藥山來。
”甘說:“來做什麼?”僧說:“教化。
”甘說:“你帶藥來了嗎?”僧說:“行者有什麼病?”甘便施舍白銀兩錠說:“有人就送來,沒人就算了。
”供養主回去之後,藥山怪他回來太急了,僧說:“甘行者問我佛法,我施以妙對,便得白銀兩錠。
”藥山問他具體怎麼對答,之後,藥山令他趕快把所得白銀還送行者家,行者見僧回來,說:“果然你還是回來了。
”遂添加銀兩給僧。
藥山書寫一佛字,問道吾:“是什麼字?”道吾說:“佛字。
”藥山說:“真是多口阿師。
” 僧問:“己事未明,乞請和尚給予指示。
”藥山過了一會兒說:“我今為你說一句亦不難,隻是你于言下便悟還差不多,若更入思量拟議,起心外求,就是我的罪過了。
與其這樣,倒不如現在就不開口,以免害累你。
”等到大衆晚間都來參禅,禅堂裡還沒有點燈,藥山說:“我有一句話,待大牛生了小兒,我就說給你們。
”這時有僧出來說:“大牛已生兒,師父怎麼還不說?”藥山說:“把燈拿來。
”那僧便抽身退入僧衆。
僧問:“達磨祖師未到此土時,此土還有祖師意旨嗎?”藥山說:“有的。
”僧說:“既有祖師意旨,那達磨又何必來呢?”藥山說:“正因為有,所以才來。
” 藥山在看經,有僧來問:“和尚平常不許人看經,而今為什麼自己卻看起經來?”藥山說:“那是因為還有塵遮眼。
”那僧說:“我學和尚看經,還可以嗎?”藥山說:“如果是你的話,看穿牛皮亦不為過。
” 朗州刺史李翺仰慕藥山禅師,屢次延請他都不下山。
有一天,便親自入山拜訪。
藥山手執經卷,隻顧看經,不理會李翺的到來。
一旁的侍者提醒禅師:“太守在此。
”李翺性子褊急,見不被理會,便起身告退,說:“見面不如聞名。
”這時藥山呼喊太守,李翺答應一聲,藥山說:“怎麼能貴耳賤目?”李翺拱手禮謝。
問:“什麼是道?”藥山用手指指上面,又指指下面,說:“會麼?”李翺說:“不會。
”藥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翺豁然頓悟,欣然施禮,并述一偈說: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翺又問:“什麼是戒定慧?”藥山說:“貧道這裡沒有這種閑家具。
”李翺莫測玄旨。
藥山則對他說:“太守想修行佛法,隻須向高高山頂坐(上求菩提),深深海底行(下化衆生)。
如果連閨閣中的東西都舍不得,就别說什麼消除煩惱,淨心參佛了。
” 藥山禅師有一天夜間登山漫行,忽見烏雲散去,明月呈現,他朗然大笑起來。
這笑聲據說遠播到澧陽向東九十裡之外。
這一帶的居民第二天清晨起來都疊相推問這笑聲來自何處,一直傳到藥山。
徒衆告訴他們說:“是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李翺聽說此事後,再賦詩說: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藥山惟俨禅師在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二月,臨入滅時叫道:“法堂倒!法堂倒!”徒衆聽到師父叫喊,都趕來持柱撐住法堂。
藥山擺擺手說:“你們不會我意。
”于是圓寂。
世壽八十四,僧臘六十。
入室弟子沖虛在院東隅為師建塔。
敕谥弘道大師,塔叫化城。
第三世龍潭崇信 原典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本渚宮賣餅家子也,未詳姓氏。
少而英異。
初,悟和尚為靈鑒潛請居天皇寺,人莫之測。
師家居于寺巷,常日以十餅饋之。
悟受之,每食畢,常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
”師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耶?其别有旨乎?”遂造而問焉,悟曰:“是汝持來,複汝何咎?”師聞之,頗曉玄旨,因請出家。
悟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
”由是服勤左右。
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
”悟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
”師曰:“何處指示?”悟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吾便低首。
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悟曰:“見則直下便見,拟思即差。
”師當下開解。
乃複問:“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遙,随緣放曠。
但盡凡心,無别勝解①。
” 師後詣澧陽龍潭栖止。
僧問:“髻中珠誰人得?”師曰:“不賞玩者得。
”僧曰:“安着何處?”師曰:“有處即道來。
” 尼衆問:“如何得為僧去?”師曰:“作尼來多少時也?”尼曰:“還有為僧時也無?”師曰:“汝即今是什麼?”尼曰:“現是尼身,何得不識?”師曰:“誰識汝?” 李翺問:“如何是真如般若?”師曰:“我無真如般若。
”翺曰:“幸遇和尚。
”師曰:“此猶是分外之言。
” 德山問:“久向龍潭,到來潭又不見,龍亦不現。
”師曰:“子親到龍潭。
”德山即休。
注釋 ①無别勝解:與勝解沒有分别。
勝解是佛教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指對所緣之境決定印可而不可移轉。
譯文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原是渚宮(今湖北)賣餅人家的孩子,未詳姓氏。
少年即英才煥發。
當初道悟和尚被靈鑒暗暗請來居住天皇寺,世人都莫知曉。
崇信的家那時就在寺的巷子裡,崇信每天早上都要送十個餅子給道悟和尚。
和尚接受了崇信的饋贈,每每吃完又留下一餅還崇信,說:“我嘉惠你,福蔭你的子孫。
”崇信有一天心中想道:“餅是我持去的,為什麼又還給我呢?莫非和尚别有深意嗎?”于是造訪和尚,詢問是怎麼一回事,道悟說:“是你持來,我又還你,這有什麼可追究的呢?”崇信聞聽,頗曉玄旨,于是請求出家為僧。
道悟說:“你過去崇仰福善,而今又歸信我言,可叫崇信。
”從此崇信在道悟身邊殷勤服侍,接受禅師的熏陶。
這樣過了不知多少時候,有一天,崇信對道悟說:“自從我到來之後,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道悟說:“自從你到來之後,我有哪一天不指示你心要呢?”崇信說:“什麼地方指示我了呢?”道悟說:“你捧茶來我接你的,你端飯來我受你的,你向我施禮時我低首還禮,我哪一處不指示你心要呢?”崇信聽了道悟之言,低頭沉思,道悟說:“見則直下便見,拟向思量就差了。
”崇信當下開解。
于是又問:“見後如何保任(修行)?”道悟說:“任性逍遙,随緣放曠。
隻要盡了凡心,就與佛法勝解沒有分别。
” 崇信後來栖止澧陽的龍潭(今湖南)。
有僧問:“髻中寶珠,誰人能得?”崇信說:“不賞玩的人能得。
”僧說:“得後安放在什麼地方呢?”崇信說:“有地方就說出來。
” 有不少比丘尼來問:“怎麼樣才能做和尚?”崇信問她們:“做比丘尼多長時間了?”比丘尼問:“有沒有做和尚的時候呢?”崇信問:“你們現今是什麼身?”比丘尼說:“現是比丘尼身,不是很分明麼?”崇信說:“誰認識呢?” 李翺問:“什麼是真如般若?”崇信說:“我沒有真如般若。
”李翺說:“幸虧遇見了和尚。
”崇信說:“這亦是多餘的話。
” 德山問:“早就向往龍潭,可到來之後,潭又不見,龍亦不現。
”崇信說:“你已經親自來到龍潭了。
”德山于是罷休,沒有再說。
第四世德山宣鑒 原典 朗州德山宣鑒禅師,劍南人也,姓周氏。
丱歲出家,依年受具①。
精究律藏,于性相諸經②貫通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
厥後訪尋禅宗,因謂同學曰:“一毛③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
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因造龍潭信禅師。
一夕,于室外默坐,龍問:“何不歸來?”師對曰:“黑。
”龍乃點燭與師,師拟接,龍便吹滅,師乃禮拜。
龍曰:“見什麼?”曰:“從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至明日便發。
龍潭謂諸徒曰:“可中有一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④上立吾道在。
” 師抵于沩山,從法堂西過東,回視方丈。
沩山無語,師曰:“無也,無也。
”便出。
至僧堂前,乃曰:“然雖如此,不得草草。
”遂具威儀,上再參。
才跨門,提起坐具,喚曰:“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師喝之,揚袂而出。
沩山晚間問大衆:“今日新到僧何在?”對曰:“那僧見和尚了,更不顧僧堂,便去也。
”沩山問衆:“還識這阿師也無?”衆曰:“不識。
”沩曰:“是伊将來有把茅蓋頭⑤,罵佛罵祖去在。
” 師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宗廢教⑥,避難于獨浮山⑦之石室。
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
将訪求哲匠住持。
聆師道行,屢請不下山。
廷望乃設詭計,遣吏以茶鹽誣之,言犯禁法。
取師入州瞻禮,堅請居之,大闡宗風。
師上堂謂衆曰:“于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
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毫厘系念,三塗⑧業因。
瞥爾生情,萬劫羇鎖。
聖名凡号,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 師上堂曰:“今夜不得問話,問話者三十拄杖。
”時有僧出,方禮拜,師乃打之。
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什麼打某甲?”師曰:“汝是什麼處人?”曰:“新羅人。
”師曰:“汝未跨船舷時,便好與三十拄杖。
” 龍牙問:“學人仗莫邪劍拟取師頭時如何?”師引頸。
龍牙曰:“頭落也。
”師微笑。
龍牙後到洞山舉前語,洞山曰:“德山道什麼?”雲:“德山無語。
”洞山曰:“莫道無語,且将德山落底頭呈似老僧。
”龍牙省過忏謝。
有人舉似師,師曰:“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這個漢死來多少時,救得有什麼用處?” 僧問:“如何是菩薩?”師打曰:“出去,莫向這裡屙。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佛即是西天老比丘。
” 雪峰問:“從上宗風以何法示人?”師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岩頭聞之曰:“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拗不折。
然雖如此,于唱教門中猶較些子。
” 師尋常遇僧到參,多以拄杖打。
臨濟聞之,遣侍者來參,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當胸一拄。
”侍者到,方禮拜,師乃打。
侍者接得拄杖,與一拄,師歸方丈。
侍者回舉似臨濟,濟雲:“後來疑這個漢。
” 師上堂曰:“問即有過,不問又乖。
”有僧出禮拜,師便打。
僧曰:“某甲始禮拜,為什麼便打?”師曰:“待汝開口,堪作什麼?” 師見僧來,乃閉門。
其僧敲門,師曰:“阿誰?”曰:“師子兒。
”師乃開門,僧禮拜。
師便騎項曰:“這畜生什麼處去來?” 雪峰問:“古人斬貓兒意如何?”師乃打趁,卻喚師:“會麼?”峰曰:“不會。
”師曰:“我恁麼老婆也不會。
” 僧問:“凡聖相去多少?”師便喝。
師因疾,有僧問:“還有不病者無?”師曰:“有。
”曰:“如何是不病者?”師曰:“阿邪,阿邪。
” 師複告諸徒曰:“扪空追響,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
即唐鹹通六年乙酉十二月三日也。
壽八十六,臘六十五。
敕谥見性大師。
注釋 ①依年受具:在規定的年齡受具足戒,二十歲。
②性相諸經:指大小乘佛教各類經典。
此種經典不外乎法性、法相二門,故名。
③一毛:一毛,極少。
④孤峰頂:形容德山禅師的機鋒孤峻激烈,無人能及。
⑤茅蓋頭:有把茅草蓋頭以蔽風雨。
譬喻在禅林有塊立足之地。
⑥唐武宗廢教:即會昌法難,在公元八四四年左右。
⑦獨浮山:在今湖南境内。
⑧三塗:指火塗、血塗、刀塗三者。
火塗有地獄猛火焚燒,血塗有畜生互相争食,刀塗有餓鬼、刀劍的逼迫。
譯文 朗州德山(今湖南常德)宣鑒禅師,是劍南(今四川成都)人,俗姓周。
童年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先是精究律藏,同時對性相諸經亦能融會貫通。
因常講《金剛般若》,故而時人稱之為“周金剛”。
其後聽說禅宗玄理深奧,便四處訪尋禅師以試高低,他對同學說:“一毛吞大海,海性并不因此而虧阙;纖芥投利劍,劍鋒不為其所動。
禅宗有沒有學問,我一試就知道了。
”他于是來到龍潭(今湖南澧縣)參見崇信禅師。
一天夜晚,在室外默坐,崇信禅師問:“為什麼不進來呢?”德山說:“裡面黑。
”崇信于是點燈給他,他伸手來接,崇信又把它吹滅,德山便禮拜。
崇信問他:“你悟見什麼了?”他說:“從今後不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
”德山宣鑒于次日天明便離開了龍潭。
龍潭禅師對徒衆說:“我剛才遇見一個漢子,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下去不回頭,将來必向孤峰頂上(向上求得妙悟之路)宣揚我的禅法。
” 德山宣鑒又來到沩山,他從法堂的西面走到東面,又回過頭來看望方丈。
沩山和尚沒有言語。
他就說:“沒有了,沒有了。
”便出去了。
德山行至僧堂前自言自語:“雖然如此,不得草草了事。
”于是重整儀容,再去參見沩山和尚。
才跨進法堂門,提着坐具,便喊:“和尚。
”沩山伸手想取拂子,德山則大喝一聲,拂袖揚長而去。
沩山到了晚間問大衆:“今天新來的僧人還在嗎?”回答說:“那僧見了和尚之後,沒有再進僧堂便去了。
”沩山問大衆:“還認識這位僧人是誰嗎?”大衆說:“不認識。
”沩山說:“這僧将來有把茅草蓋頭,慣于呵佛罵祖。
” 德山宣鑒住在澧陽(今湖南)三十年,那時正當唐武宗會昌廢佛,他避難于獨浮山的石室。
大中初年(公元八四七年),武陵太守薛廷望重修德山精舍,稱為古德禅院,訪求有道高僧住持。
太守聞知德山宣鑒道行,屢請不下山,便巧設詭計,遣吏以茶鹽誣陷,說他違犯禁法,把他捕入本州,然後去瞻禮,堅請他居住德山開禅傳法。
德山由此大闡宗風。
德山禅師上堂對大衆說:“你們平常無事,切不可起心妄求。
妄求而得的東西不是禅悟。
你們隻要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就能獲得虛而靈、空而妙的禅悟。
如果有半句言語,便是自欺;有絲毫系念,便有堕落三塗(火塗、刀塗、血塗)之危險;有瞬間的迷情,便會使你的心靈受到萬劫的羁鎖。
什麼聖呀凡呀,統統都是虛假的;什麼相呀形呀,亦都是空幻的。
你想要有所求而不為其所累,可能嗎?當你厭棄這一切的時
一日,師坐次,石頭睹之,問曰:“汝在這裡作麼?”曰:“一切不為。
”石頭曰:“恁麼即閑坐也。
”曰:“若閑坐,即為也。
”石頭曰:“汝道不為,且不為個什麼?”曰:“千聖亦不識。
”石頭以偈贊曰: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将隻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有時垂語曰:“言語動用勿交涉。
”師曰:“不言語動用,亦勿交涉。
”石頭曰:“這裡針劄不入。
”師曰:“這裡如石上栽華。
”石頭然之。
師後居澧州藥山,海衆雲會。
院主報:“打鐘②也,請和尚上堂。
”師曰:“汝與我擎缽盂去。
”曰:“和尚無手來多少時?”師曰:“汝隻是枉披袈裟。
”曰:“某甲隻恁麼,和尚如何?”師曰:“我無這個眷屬。
” 師見園頭栽菜次,師曰:“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
”曰:“既不教根生,大衆吃什麼?”師曰:“汝還有口麼?”無對。
僧問:“如何不被諸境惑?”師曰:“聽他何礙汝?”曰:“不會。
”師曰:“何境惑汝?”僧問:“如何是道中至寶?”師曰:“莫谄曲。
”曰:“不谄曲時如何?”師曰:“傾國不換。
” 一日,院主請師上堂,大衆才集,師良久,便歸方丈閉門。
院主逐後曰:“和尚許某甲上堂,為什麼卻歸方丈?”師曰:“院主,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又争怪得老僧?” 師問雲岩:“作什麼?”岩曰:“擔屎。
”師曰:“那個聻?”岩曰:“在。
”師曰:“汝來去為誰?”曰:“替他東西。
”師曰:“何不教并行?”曰:“和尚莫謗他。
”師曰:“不合恁麼道。
”曰:“如何道?”師曰:“還曾擔麼?” 師坐次,有僧問:“兀兀地思量什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
”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 師問飯頭:“汝在此多少時也?”曰:“三年。
”師曰:“我總不識汝。
”飯頭罔測,發憤而去。
僧問:“身命急處如何?”師曰:“莫種雜種。
”曰:“将何供養?”師曰:“無物者。
” 師令供養主鈔化,甘行者問:“什麼處來?”僧曰:“藥山來。
”甘曰:“來怎麼?”僧雲:“教化。
”甘雲:“将得藥來麼?”曰:“行者有什麼病?”甘便舍銀兩錠曰:“有人即送來,無人即休。
”師怪僧歸太急,僧曰:“問佛法相當,得兩錠銀。
”師令舉其語,舉已,師令僧速送還行者家。
行者見僧回,雲:“僧來。
”遂添銀施之。
師書“佛”字,問道吾:“是什麼字?”吾雲:“佛字。
”師雲:“多口阿師。
” 僧問:“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
”師良久,曰:“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隻宜汝言于下便見去猶較些子,若更入思量,卻成吾罪過,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
”及大衆夜參③,不點燈,師垂語④曰:“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兒即向汝道。
”時有僧曰:“特牛生兒也,何以不道?”師曰:“把燈來。
”其僧抽退入衆。
僧問:“祖師未到此土,此土還有祖師意否?”師曰:“有。
”僧曰:“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麼?”師曰:“隻為有所以來。
” 師看經,有僧問:“和尚尋常不許人看經,為什麼卻自看?”師曰:“我隻圖這眼。
”曰:“某甲學和尚還得也無?”師曰:“若是汝,牛皮也須看透。
” 朗州刺史李翺向師玄化,屢請不起,乃躬入山谒之。
師執經卷不顧,侍者白曰:“太守在此。
”翺性褊急,乃言曰:“見面不如聞名。
”師呼太守,翺應諾,師曰:“何得貴耳賤目?”翺拱手謝之。
問曰:“如何是道?”師以手指上下曰:“會麼?”翺曰:“不會。
”師曰:“雲在天,水在瓶。
”翺乃欣惬作禮,而述一偈曰: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翺又問:“如何是戒定慧?”師曰:“貧道這裡無此閑家具。
”翺莫測玄旨。
師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
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為滲漏。
” 師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應澧陽東九十許裡。
居民盡謂東家,明晨疊相推問,直至藥山。
徒衆雲:“昨夜和尚山頂大笑。
”李翺再贈詩曰: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師大和八年二月,臨順世,叫雲:“法堂倒!法堂倒!”衆皆持柱撐之。
師舉手雲:“子不會我意。
”乃告寂。
壽八十有四,臘六十。
入室弟子沖虛建塔于院東隅。
敕谥弘道大師,塔曰化城。
注釋 ①納戒:即受戒。
②打鐘:叢林規制,凡集衆上殿則僧堂鳴鐘,長老升堂則法堂擊鼓。
普請則開梆、催闆,新住持入院則鐘鼓齊鳴。
另外,凡禅堂坐禅、佛殿念誦、食堂齋粥、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鐘鼓等号令進行。
這樣,從朝至暮,鐘鼓交參,禅寺别有一番人間所無的意境。
③夜參:禅門集衆坐禅,說法念誦,稱為參。
參是交參、參會的意思。
清旦升堂是早參,日暮念誦為晚參,非時說法則是小參。
一般禅師垂語之外多用參語,即參言外妙旨之意。
④垂語:禅門宗匠上堂為接引學人而垂示的言語。
譯文 澧州(今湖南澧縣)藥山惟俨禅師,是绛州(今山西)人,俗姓韓。
十七歲依潮陽西山慧照禅師出家。
唐大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在衡嶽希操律師處受戒。
藥山說:“大丈夫應當離開清規戒律的約束而自己清淨身心,豈能像一個俗士事事循規蹈矩呢?”于是去參谒石頭和尚,密受心印,頓悟玄旨。
一天,藥山坐禅,被石頭和尚看見,問:“你在這裡做什麼?”藥山說:“什麼亦不做。
”石頭說:“那樣的話,你是閑坐吧?”藥山說:“若閑坐,亦是一種作為。
”石頭又說:“你說你什麼亦不做,到底不做什麼呢?”藥山說:“自古賢聖,沒有哪個曉得的。
”石頭禅師以偈贊道: 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将隻麼行。
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 石頭和尚有時告訴藥山說:“若要悟禅,就不要跟語言文字多交涉。
”藥山說:“我連這種不跟語言文字多交涉的想法亦沒有。
”石頭說:“你這裡倒是針亦紮不進去。
”藥山說:“這裡如石頭上栽花。
”石頭深以為然。
藥山惟俨禅師後來居住在澧州的藥山,四海禅衆雲集會下。
院主來報藥山:“打鐘了,請和尚上堂。
”藥山說:“你給我擎着缽盂去。
”院主說:“和尚什麼時候沒有手了?”藥山說:“你人在僧門枉披袈裟。
”院主說:“我既如此,和尚又如何呢?”藥山回答:“我沒有你這個眷屬。
” 藥山看見園頭栽菜,說:“菜不能教你不栽,但莫要教根生起。
”園頭說:“既不教菜根生,菜如何長?大衆吃什麼?”藥山說:“你還有口嗎?”園頭不知所對。
有僧來問:“怎樣修行才不被諸境迷惑?”藥山說:“随它去,又有什麼妨礙你?”那僧說:“我不明白你意思。
”藥山說:“試問什麼境相迷惑你了?”那僧答不上來。
僧問:“修道中最寶貴的是什麼?”藥山說:“不違背本心。
”那僧說:“做到這一點後又如何呢?”藥山說:“傾國的珍寶給你,你都不換的。
” 一天,院主請藥山上堂,大衆才聚集起來,藥山卻不一會兒便歸方丈把門關閉。
院主随後跟來,問:“和尚答應了我上堂,為什麼很快就回歸方丈?”藥山說:“院主,經有經師,論有論師,律有律師,怎怪得老僧?” 藥山問雲岩:“你在幹什麼呢?”雲岩說:“擔屎。
”藥山說:“那個還在嗎?”雲岩說:“在。
”藥山說:“你這樣來來去去為誰呢?”雲岩說:“就是為那個忙東忙西。
”藥山說:“為什麼不把那個一起擔來呢?”雲岩說:“和尚莫亂點鴛鴦譜。
”藥山說:“剛才我不該那麼說。
”雲岩問:“該怎麼說呢?”藥山說:“你還擔屎嗎?” 藥山靜坐沉思,有僧來問:“兀兀地思量什麼?”藥山說:“思量那不思量。
”問:“不思量如何能思量呢?”藥山說:“非思量(超越思量或不思量)。
” 藥山問管飯的僧人:“你在此多少時候了?”答說:“三年。
”藥山說:“我怎麼老不認識你(的本來面目)?”那僧人惘然莫測藥山的深意,結果發憤而去。
僧問:“身命危急的時候,如何處置?”藥山說:“莫種雜種。
”僧問:“用什麼來供養呢?”藥山說:“無物。
” 藥山派供養主去甘行者那裡化緣,甘行者問:“從什麼地方來?”僧說:“從藥山來。
”甘說:“來做什麼?”僧說:“教化。
”甘說:“你帶藥來了嗎?”僧說:“行者有什麼病?”甘便施舍白銀兩錠說:“有人就送來,沒人就算了。
”供養主回去之後,藥山怪他回來太急了,僧說:“甘行者問我佛法,我施以妙對,便得白銀兩錠。
”藥山問他具體怎麼對答,之後,藥山令他趕快把所得白銀還送行者家,行者見僧回來,說:“果然你還是回來了。
”遂添加銀兩給僧。
藥山書寫一佛字,問道吾:“是什麼字?”道吾說:“佛字。
”藥山說:“真是多口阿師。
” 僧問:“己事未明,乞請和尚給予指示。
”藥山過了一會兒說:“我今為你說一句亦不難,隻是你于言下便悟還差不多,若更入思量拟議,起心外求,就是我的罪過了。
與其這樣,倒不如現在就不開口,以免害累你。
”等到大衆晚間都來參禅,禅堂裡還沒有點燈,藥山說:“我有一句話,待大牛生了小兒,我就說給你們。
”這時有僧出來說:“大牛已生兒,師父怎麼還不說?”藥山說:“把燈拿來。
”那僧便抽身退入僧衆。
僧問:“達磨祖師未到此土時,此土還有祖師意旨嗎?”藥山說:“有的。
”僧說:“既有祖師意旨,那達磨又何必來呢?”藥山說:“正因為有,所以才來。
” 藥山在看經,有僧來問:“和尚平常不許人看經,而今為什麼自己卻看起經來?”藥山說:“那是因為還有塵遮眼。
”那僧說:“我學和尚看經,還可以嗎?”藥山說:“如果是你的話,看穿牛皮亦不為過。
” 朗州刺史李翺仰慕藥山禅師,屢次延請他都不下山。
有一天,便親自入山拜訪。
藥山手執經卷,隻顧看經,不理會李翺的到來。
一旁的侍者提醒禅師:“太守在此。
”李翺性子褊急,見不被理會,便起身告退,說:“見面不如聞名。
”這時藥山呼喊太守,李翺答應一聲,藥山說:“怎麼能貴耳賤目?”李翺拱手禮謝。
問:“什麼是道?”藥山用手指指上面,又指指下面,說:“會麼?”李翺說:“不會。
”藥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翺豁然頓悟,欣然施禮,并述一偈說: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翺又問:“什麼是戒定慧?”藥山說:“貧道這裡沒有這種閑家具。
”李翺莫測玄旨。
藥山則對他說:“太守想修行佛法,隻須向高高山頂坐(上求菩提),深深海底行(下化衆生)。
如果連閨閣中的東西都舍不得,就别說什麼消除煩惱,淨心參佛了。
” 藥山禅師有一天夜間登山漫行,忽見烏雲散去,明月呈現,他朗然大笑起來。
這笑聲據說遠播到澧陽向東九十裡之外。
這一帶的居民第二天清晨起來都疊相推問這笑聲來自何處,一直傳到藥山。
徒衆告訴他們說:“是昨夜和尚在山頂大笑。
”李翺聽說此事後,再賦詩說: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
藥山惟俨禅師在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二月,臨入滅時叫道:“法堂倒!法堂倒!”徒衆聽到師父叫喊,都趕來持柱撐住法堂。
藥山擺擺手說:“你們不會我意。
”于是圓寂。
世壽八十四,僧臘六十。
入室弟子沖虛在院東隅為師建塔。
敕谥弘道大師,塔叫化城。
第三世龍潭崇信 原典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本渚宮賣餅家子也,未詳姓氏。
少而英異。
初,悟和尚為靈鑒潛請居天皇寺,人莫之測。
師家居于寺巷,常日以十餅饋之。
悟受之,每食畢,常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
”師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耶?其别有旨乎?”遂造而問焉,悟曰:“是汝持來,複汝何咎?”師聞之,頗曉玄旨,因請出家。
悟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
”由是服勤左右。
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
”悟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
”師曰:“何處指示?”悟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
汝行食來,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吾便低首。
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悟曰:“見則直下便見,拟思即差。
”師當下開解。
乃複問:“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遙,随緣放曠。
但盡凡心,無别勝解①。
” 師後詣澧陽龍潭栖止。
僧問:“髻中珠誰人得?”師曰:“不賞玩者得。
”僧曰:“安着何處?”師曰:“有處即道來。
” 尼衆問:“如何得為僧去?”師曰:“作尼來多少時也?”尼曰:“還有為僧時也無?”師曰:“汝即今是什麼?”尼曰:“現是尼身,何得不識?”師曰:“誰識汝?” 李翺問:“如何是真如般若?”師曰:“我無真如般若。
”翺曰:“幸遇和尚。
”師曰:“此猶是分外之言。
” 德山問:“久向龍潭,到來潭又不見,龍亦不現。
”師曰:“子親到龍潭。
”德山即休。
注釋 ①無别勝解:與勝解沒有分别。
勝解是佛教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百法中五别境之一,指對所緣之境決定印可而不可移轉。
譯文 澧州龍潭崇信禅師,原是渚宮(今湖北)賣餅人家的孩子,未詳姓氏。
少年即英才煥發。
當初道悟和尚被靈鑒暗暗請來居住天皇寺,世人都莫知曉。
崇信的家那時就在寺的巷子裡,崇信每天早上都要送十個餅子給道悟和尚。
和尚接受了崇信的饋贈,每每吃完又留下一餅還崇信,說:“我嘉惠你,福蔭你的子孫。
”崇信有一天心中想道:“餅是我持去的,為什麼又還給我呢?莫非和尚别有深意嗎?”于是造訪和尚,詢問是怎麼一回事,道悟說:“是你持來,我又還你,這有什麼可追究的呢?”崇信聞聽,頗曉玄旨,于是請求出家為僧。
道悟說:“你過去崇仰福善,而今又歸信我言,可叫崇信。
”從此崇信在道悟身邊殷勤服侍,接受禅師的熏陶。
這樣過了不知多少時候,有一天,崇信對道悟說:“自從我到來之後,不蒙和尚指示心要。
”道悟說:“自從你到來之後,我有哪一天不指示你心要呢?”崇信說:“什麼地方指示我了呢?”道悟說:“你捧茶來我接你的,你端飯來我受你的,你向我施禮時我低首還禮,我哪一處不指示你心要呢?”崇信聽了道悟之言,低頭沉思,道悟說:“見則直下便見,拟向思量就差了。
”崇信當下開解。
于是又問:“見後如何保任(修行)?”道悟說:“任性逍遙,随緣放曠。
隻要盡了凡心,就與佛法勝解沒有分别。
” 崇信後來栖止澧陽的龍潭(今湖南)。
有僧問:“髻中寶珠,誰人能得?”崇信說:“不賞玩的人能得。
”僧說:“得後安放在什麼地方呢?”崇信說:“有地方就說出來。
” 有不少比丘尼來問:“怎麼樣才能做和尚?”崇信問她們:“做比丘尼多長時間了?”比丘尼問:“有沒有做和尚的時候呢?”崇信問:“你們現今是什麼身?”比丘尼說:“現是比丘尼身,不是很分明麼?”崇信說:“誰認識呢?” 李翺問:“什麼是真如般若?”崇信說:“我沒有真如般若。
”李翺說:“幸虧遇見了和尚。
”崇信說:“這亦是多餘的話。
” 德山問:“早就向往龍潭,可到來之後,潭又不見,龍亦不現。
”崇信說:“你已經親自來到龍潭了。
”德山于是罷休,沒有再說。
第四世德山宣鑒 原典 朗州德山宣鑒禅師,劍南人也,姓周氏。
丱歲出家,依年受具①。
精究律藏,于性相諸經②貫通旨趣。
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
厥後訪尋禅宗,因謂同學曰:“一毛③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
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因造龍潭信禅師。
一夕,于室外默坐,龍問:“何不歸來?”師對曰:“黑。
”龍乃點燭與師,師拟接,龍便吹滅,師乃禮拜。
龍曰:“見什麼?”曰:“從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
”至明日便發。
龍潭謂諸徒曰:“可中有一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④上立吾道在。
” 師抵于沩山,從法堂西過東,回視方丈。
沩山無語,師曰:“無也,無也。
”便出。
至僧堂前,乃曰:“然雖如此,不得草草。
”遂具威儀,上再參。
才跨門,提起坐具,喚曰:“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師喝之,揚袂而出。
沩山晚間問大衆:“今日新到僧何在?”對曰:“那僧見和尚了,更不顧僧堂,便去也。
”沩山問衆:“還識這阿師也無?”衆曰:“不識。
”沩曰:“是伊将來有把茅蓋頭⑤,罵佛罵祖去在。
” 師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宗廢教⑥,避難于獨浮山⑦之石室。
大中初,武陵太守薛廷望再崇德山精舍,号古德禅院。
将訪求哲匠住持。
聆師道行,屢請不下山。
廷望乃設詭計,遣吏以茶鹽誣之,言犯禁法。
取師入州瞻禮,堅請居之,大闡宗風。
師上堂謂衆曰:“于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
汝但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毫厘系念,三塗⑧業因。
瞥爾生情,萬劫羇鎖。
聖名凡号,盡是虛聲。
殊相劣形,皆為幻色。
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而無益。
” 師上堂曰:“今夜不得問話,問話者三十拄杖。
”時有僧出,方禮拜,師乃打之。
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什麼打某甲?”師曰:“汝是什麼處人?”曰:“新羅人。
”師曰:“汝未跨船舷時,便好與三十拄杖。
” 龍牙問:“學人仗莫邪劍拟取師頭時如何?”師引頸。
龍牙曰:“頭落也。
”師微笑。
龍牙後到洞山舉前語,洞山曰:“德山道什麼?”雲:“德山無語。
”洞山曰:“莫道無語,且将德山落底頭呈似老僧。
”龍牙省過忏謝。
有人舉似師,師曰:“洞山老人不識好惡,這個漢死來多少時,救得有什麼用處?” 僧問:“如何是菩薩?”師打曰:“出去,莫向這裡屙。
”僧問:“如何是佛?”師曰:“佛即是西天老比丘。
” 雪峰問:“從上宗風以何法示人?”師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岩頭聞之曰:“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拗不折。
然雖如此,于唱教門中猶較些子。
” 師尋常遇僧到參,多以拄杖打。
臨濟聞之,遣侍者來參,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當胸一拄。
”侍者到,方禮拜,師乃打。
侍者接得拄杖,與一拄,師歸方丈。
侍者回舉似臨濟,濟雲:“後來疑這個漢。
” 師上堂曰:“問即有過,不問又乖。
”有僧出禮拜,師便打。
僧曰:“某甲始禮拜,為什麼便打?”師曰:“待汝開口,堪作什麼?” 師見僧來,乃閉門。
其僧敲門,師曰:“阿誰?”曰:“師子兒。
”師乃開門,僧禮拜。
師便騎項曰:“這畜生什麼處去來?” 雪峰問:“古人斬貓兒意如何?”師乃打趁,卻喚師:“會麼?”峰曰:“不會。
”師曰:“我恁麼老婆也不會。
” 僧問:“凡聖相去多少?”師便喝。
師因疾,有僧問:“還有不病者無?”師曰:“有。
”曰:“如何是不病者?”師曰:“阿邪,阿邪。
” 師複告諸徒曰:“扪空追響,勞汝心神。
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
即唐鹹通六年乙酉十二月三日也。
壽八十六,臘六十五。
敕谥見性大師。
注釋 ①依年受具:在規定的年齡受具足戒,二十歲。
②性相諸經:指大小乘佛教各類經典。
此種經典不外乎法性、法相二門,故名。
③一毛:一毛,極少。
④孤峰頂:形容德山禅師的機鋒孤峻激烈,無人能及。
⑤茅蓋頭:有把茅草蓋頭以蔽風雨。
譬喻在禅林有塊立足之地。
⑥唐武宗廢教:即會昌法難,在公元八四四年左右。
⑦獨浮山:在今湖南境内。
⑧三塗:指火塗、血塗、刀塗三者。
火塗有地獄猛火焚燒,血塗有畜生互相争食,刀塗有餓鬼、刀劍的逼迫。
譯文 朗州德山(今湖南常德)宣鑒禅師,是劍南(今四川成都)人,俗姓周。
童年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
先是精究律藏,同時對性相諸經亦能融會貫通。
因常講《金剛般若》,故而時人稱之為“周金剛”。
其後聽說禅宗玄理深奧,便四處訪尋禅師以試高低,他對同學說:“一毛吞大海,海性并不因此而虧阙;纖芥投利劍,劍鋒不為其所動。
禅宗有沒有學問,我一試就知道了。
”他于是來到龍潭(今湖南澧縣)參見崇信禅師。
一天夜晚,在室外默坐,崇信禅師問:“為什麼不進來呢?”德山說:“裡面黑。
”崇信于是點燈給他,他伸手來接,崇信又把它吹滅,德山便禮拜。
崇信問他:“你悟見什麼了?”他說:“從今後不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
”德山宣鑒于次日天明便離開了龍潭。
龍潭禅師對徒衆說:“我剛才遇見一個漢子,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下去不回頭,将來必向孤峰頂上(向上求得妙悟之路)宣揚我的禅法。
” 德山宣鑒又來到沩山,他從法堂的西面走到東面,又回過頭來看望方丈。
沩山和尚沒有言語。
他就說:“沒有了,沒有了。
”便出去了。
德山行至僧堂前自言自語:“雖然如此,不得草草了事。
”于是重整儀容,再去參見沩山和尚。
才跨進法堂門,提着坐具,便喊:“和尚。
”沩山伸手想取拂子,德山則大喝一聲,拂袖揚長而去。
沩山到了晚間問大衆:“今天新來的僧人還在嗎?”回答說:“那僧見了和尚之後,沒有再進僧堂便去了。
”沩山問大衆:“還認識這位僧人是誰嗎?”大衆說:“不認識。
”沩山說:“這僧将來有把茅草蓋頭,慣于呵佛罵祖。
” 德山宣鑒住在澧陽(今湖南)三十年,那時正當唐武宗會昌廢佛,他避難于獨浮山的石室。
大中初年(公元八四七年),武陵太守薛廷望重修德山精舍,稱為古德禅院,訪求有道高僧住持。
太守聞知德山宣鑒道行,屢請不下山,便巧設詭計,遣吏以茶鹽誣陷,說他違犯禁法,把他捕入本州,然後去瞻禮,堅請他居住德山開禅傳法。
德山由此大闡宗風。
德山禅師上堂對大衆說:“你們平常無事,切不可起心妄求。
妄求而得的東西不是禅悟。
你們隻要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就能獲得虛而靈、空而妙的禅悟。
如果有半句言語,便是自欺;有絲毫系念,便有堕落三塗(火塗、刀塗、血塗)之危險;有瞬間的迷情,便會使你的心靈受到萬劫的羁鎖。
什麼聖呀凡呀,統統都是虛假的;什麼相呀形呀,亦都是空幻的。
你想要有所求而不為其所累,可能嗎?當你厭棄這一切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