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弘忍旁出法嗣
關燈
小
中
大
《大品般若經》,聽者雲集。
當講到《滅靜品》時,大地為之震動。
講經完畢,仍歸牛頭山居住。
顯慶元年(公元六五六年),宰官蕭元善力請法融禅師出山,住建初寺。
法融婉言推辭而無濟于事,即把法印傳給入室大弟子智岩,叮囑他次第相傳。
臨下山時,對徒衆說:“我法既得傳人,我将不再來此山了。
”徒兒們聽師父這樣說話,都悲歎不已。
據說,當時山上鳥獸亦發出哀号之聲,曆經一個多月而不止。
法融所居庵前有四棵大桐樹,在仲夏季節樹木蔥茏之時,忽現出秋天蕭瑟的氣象,枯葉飄零。
此乃不祥之兆。
後法融禅師果然在次年丁巳歲閏正月二十三日,在建初寺圓寂。
世壽六十四,僧臘(僧齡)四十一。
本月二十七日葬于雞籠山,前來送葬者多達萬餘人。
其牛頭山舊居,金源虎咆泉、錫杖泉以及金龜等池和其坐禅的石室,現今都還保存完好。
北宗神秀 原典 北宗神秀禅師者,開封尉氏人也。
姓李氏。
少親儒業,博綜多聞。
俄①舍愛出家,尋師訪道。
至蕲州雙峰東山寺②,遇五祖忍師,以坐禅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
”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忍默識之,深加器重。
謂之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無及汝者。
” 忍既示滅③,秀遂住江陵當陽山④。
唐武後聞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場⑤供養,特加欽禮。
命于舊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
暨中宗即位,尤加禮重。
大臣張說嘗問法要,執弟子之禮。
師有偈示衆曰: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⑥。
神龍二年,于東都⑦天宮寺入滅。
賜谥大通禅師。
羽儀法物,送殡于龍門。
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
張說及征士盧鴻一,各為碑诔⑧。
門人普寂、義福等,并為朝野所重。
注釋 ①俄:不久。
②蕲州雙峰東山寺:在今湖北境内。
四祖道信在唐武德初(公元六一八年)來此定居,一住三十多年,會衆多至五百。
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道信付衣法給弘忍,弘忍繼承其法席,在雙峰山的東面開辟道場,名東山寺,時人稱他的法門為東山法門。
神秀來到該處的時候,弘忍氣候初成。
③示滅:指僧人的入滅、死亡。
④江陵當陽山:亦在今湖北境内。
⑤内道場:梁武帝天監十六年(公元五一七年),敕诏沙門慧超為壽光殿學士,召集僧人在禁宮内居住并講解佛法,是為内道場之始。
唐武則天在宮廷内正式置設内道場,中宗、睿宗不改其制,至代宗則更加隆盛。
⑥舍父逃走:有舍本逐末的意思。
⑦東都:洛陽,相對于古都長安而言。
⑧碑诔:古時叙述死者生平和事迹以示悼念的文章。
譯文 北宗神秀禅師,是開封尉氏(今河南)人。
俗姓李。
早年親炙儒業,博學多聞。
不久,舍棄俗情,出家為僧。
他尋師訪道,來至蕲州(今湖北)雙峰東山寺,遇見五祖弘忍大師,以坐禅為務,大為歎服,說:“這正是我日夜夢想的名師呀!”于是投弘忍門下,決心苦節追随,甘為驅使而求其道。
五祖對神秀默默許可,深加器重。
五祖說:“我一生度人雖多,但似你這樣玄理通暢,悟解非凡,無人能及。
” 弘忍滅世後,神秀住江陵當陽山(今湖北境内)。
武則天太後聽說了神秀禅師的道行和學問,便诏請其入京都,在宮廷内專門設了道場供養他,并常常來問道,禮遇有加。
武後又命人在神秀曾經住過的當陽山置設度門寺,以表彰其德。
當時的王公大人、士子庶民亦都非常敬重神秀禅師,遠遠地見到他便頂禮膜拜。
中宗即位後,禮遇尤加寵重。
大臣張說曾至門下問其法要,并執弟子之禮。
神秀禅師有法偈示衆說: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唐神龍二年(公元七〇六年),神秀在東都(洛陽)天宮寺滅世。
皇帝賜谥号為大通禅師。
禅師生前所用的羽儀法物,都送葬于龍門。
出殡那天,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
張說及征士盧鴻一分别為大師寫了碑、诔。
門人有普寂、義福等,并為朝野所推重。
當講到《滅靜品》時,大地為之震動。
講經完畢,仍歸牛頭山居住。
顯慶元年(公元六五六年),宰官蕭元善力請法融禅師出山,住建初寺。
法融婉言推辭而無濟于事,即把法印傳給入室大弟子智岩,叮囑他次第相傳。
臨下山時,對徒衆說:“我法既得傳人,我将不再來此山了。
”徒兒們聽師父這樣說話,都悲歎不已。
據說,當時山上鳥獸亦發出哀号之聲,曆經一個多月而不止。
法融所居庵前有四棵大桐樹,在仲夏季節樹木蔥茏之時,忽現出秋天蕭瑟的氣象,枯葉飄零。
此乃不祥之兆。
後法融禅師果然在次年丁巳歲閏正月二十三日,在建初寺圓寂。
世壽六十四,僧臘(僧齡)四十一。
本月二十七日葬于雞籠山,前來送葬者多達萬餘人。
其牛頭山舊居,金源虎咆泉、錫杖泉以及金龜等池和其坐禅的石室,現今都還保存完好。
北宗神秀 原典 北宗神秀禅師者,開封尉氏人也。
姓李氏。
少親儒業,博綜多聞。
俄①舍愛出家,尋師訪道。
至蕲州雙峰東山寺②,遇五祖忍師,以坐禅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
”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忍默識之,深加器重。
謂之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無及汝者。
” 忍既示滅③,秀遂住江陵當陽山④。
唐武後聞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場⑤供養,特加欽禮。
命于舊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
暨中宗即位,尤加禮重。
大臣張說嘗問法要,執弟子之禮。
師有偈示衆曰: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⑥。
神龍二年,于東都⑦天宮寺入滅。
賜谥大通禅師。
羽儀法物,送殡于龍門。
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
張說及征士盧鴻一,各為碑诔⑧。
門人普寂、義福等,并為朝野所重。
注釋 ①俄:不久。
②蕲州雙峰東山寺:在今湖北境内。
四祖道信在唐武德初(公元六一八年)來此定居,一住三十多年,會衆多至五百。
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道信付衣法給弘忍,弘忍繼承其法席,在雙峰山的東面開辟道場,名東山寺,時人稱他的法門為東山法門。
神秀來到該處的時候,弘忍氣候初成。
③示滅:指僧人的入滅、死亡。
④江陵當陽山:亦在今湖北境内。
⑤内道場:梁武帝天監十六年(公元五一七年),敕诏沙門慧超為壽光殿學士,召集僧人在禁宮内居住并講解佛法,是為内道場之始。
唐武則天在宮廷内正式置設内道場,中宗、睿宗不改其制,至代宗則更加隆盛。
⑥舍父逃走:有舍本逐末的意思。
⑦東都:洛陽,相對于古都長安而言。
⑧碑诔:古時叙述死者生平和事迹以示悼念的文章。
譯文 北宗神秀禅師,是開封尉氏(今河南)人。
俗姓李。
早年親炙儒業,博學多聞。
不久,舍棄俗情,出家為僧。
他尋師訪道,來至蕲州(今湖北)雙峰東山寺,遇見五祖弘忍大師,以坐禅為務,大為歎服,說:“這正是我日夜夢想的名師呀!”于是投弘忍門下,決心苦節追随,甘為驅使而求其道。
五祖對神秀默默許可,深加器重。
五祖說:“我一生度人雖多,但似你這樣玄理通暢,悟解非凡,無人能及。
” 弘忍滅世後,神秀住江陵當陽山(今湖北境内)。
武則天太後聽說了神秀禅師的道行和學問,便诏請其入京都,在宮廷内專門設了道場供養他,并常常來問道,禮遇有加。
武後又命人在神秀曾經住過的當陽山置設度門寺,以表彰其德。
當時的王公大人、士子庶民亦都非常敬重神秀禅師,遠遠地見到他便頂禮膜拜。
中宗即位後,禮遇尤加寵重。
大臣張說曾至門下問其法要,并執弟子之禮。
神秀禅師有法偈示衆說: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唐神龍二年(公元七〇六年),神秀在東都(洛陽)天宮寺滅世。
皇帝賜谥号為大通禅師。
禅師生前所用的羽儀法物,都送葬于龍門。
出殡那天,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
張說及征士盧鴻一分别為大師寫了碑、诔。
門人有普寂、義福等,并為朝野所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