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信、弘忍旁出法嗣

關燈
即僧臘,指僧人受具足戒之後的年數。

    因為出家人隻有在受具足戒後,才被正式稱為僧人(和尚),所以這裡所謂臘其實就是俗稱的僧齡。

     ?雞籠山:又名雞鳴山。

    狀如雞籠,因而得名,其山頂有北極閣可觀浩浩長江。

    山在當時的金陵城内,即今南京市區玄武湖畔的九華山是也。

     譯文 法融禅師是金陵牛頭山六世祖宗第一世。

    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俗姓韋。

    他十九歲學通經史,之後不久,閱《大品般若經》,而玄理暢通,曉達真空。

    忽有一天感歎說:“儒道世典不是徹底的窮理之法,般若空觀實乃出世之舟航。

    ”于是去茅山(今江蘇句容境内)隐居,投師落發,出家為僧。

    後來入牛頭山(今江蘇南京江甯區境内),在幽栖寺北岩下構築石室,潛心修禅,精研空宗。

    據傳,法融牛頭山修道,引來百鳥銜花相伴之奇觀。

     唐貞觀年間(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年),四祖道信遙觀江南氣象,發現牛頭山有奇異之人,于是親自前來尋訪。

    道信問幽栖寺僧人說:“你們這裡有道人嗎?”那僧說:“出家人哪個不是道人?”道信說:“請問哪位是得道之人?”那僧張口無言。

    另外一僧說:“由此去深山中,十華裡左右,有一位懶和尚名叫融,在那裡修禅入定,見了人不起來,也不合掌行禮,莫非他就是你所說的道人?”四祖于是進入山中尋找這懶融,果然見法融端坐不動,神态自若,無視天下萬物。

    四祖問說:“你在這裡做什麼?”法融說:“觀心。

    ”四祖接着問:“何人在觀?何物是心?”法融對答不出,便起身行禮,問:“請問大德高栖何所?”四祖說:“貧道居無常所,行無定止,或而東或而西。

    ”法融說:“還認識道信禅師嗎?”四祖說:“怎麼問起他?”法融說:“久已仰慕其高風,很希望能親睹尊顔。

    ”四祖說:“貧道即是道信。

    ”法融趕忙上前施禮,說:“大師因何來此荒山野林、偏僻之地?”四祖說:“今日至此特來相訪,你這裡還有靜心的場所嗎?”法融手指後面說:“那裡還有一座小庵。

    ”于是領祖去小庵。

    隻見此庵周圍,虎狼成群,四祖舉起兩手做恐怖狀。

    法融說:“還有這個在。

    ”四祖問:“剛才你見到什麼了?”法融不知所對。

    過了一會兒,四祖卻在法融坐禅的石塊上寫一“佛”字,法融竦然而驚,對四祖更加敬服。

    四祖說:“還有這個在。

    ”法融再次稽首施禮,恭請四祖開示佛法真要。

     四祖說:“佛教諸多法門,都以我人方寸為歸宿;無數妙德,總以人心為源泉。

    一切戒門、定門、慧門,以及各種神通變化,你心都本自具足,都不離你心。

    人生的一切煩惱業障都本來空寂,世間的一切因果亦皆如夢幻,又哪裡有什麼三界可跳出?哪裡有什麼菩提可求覓?人與非人性相上是平等的,虛曠的大道是禁絕思慮的。

    這樣的佛法,你今已悟得,你不再缺少什麼,你與佛無殊。

    除心之外更無别法。

    你隻要任心自在,不必去做什麼觀心的修行,也不要生起澄靜心的妄念。

    不要生起貪嗔,不要心懷憂愁思慮,坦蕩蕩無所挂礙,所行縱橫自在。

    不起善惡分别,行住坐卧中所觸動的緣境,都是佛的妙用,能快樂無所憂慮,這就是佛。

    ” 法融問:“心既一切具足,那麼,什麼是佛?什麼是心?”四祖說:“非心不問佛,問佛即是心。

    ”法融再問:“既不許做觀心的修行,那我如何克服心境的生起?”四祖說:“境本無好壞,好壞起于心;心不亂紛紛,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生起,真心縱橫自在。

    你隻要随心自在,自然會蕩蕩無礙,這就是所謂常住法身。

    我受三祖僧璨大師頓教法門,今傳付給你。

    你仔細聽我良言,就以此山為道場,開禅門,傳心法。

    日後自會有五位通人達士,相繼來你這裡受教,紹你玄化,續你法脈。

    ” 四祖把法傳給法融之後,仍回雙峰山,安度晚年。

    法融自此大開法門,廣濟衆生,法席頗盛。

    唐永徽年間(公元六五〇—六五五年),法融師徒缺少糧食,為饑餓所困。

    法融去丹陽化緣,在離山八十裡的地方,化得米一石八鬥,親自背負,朝去暮歸,供養了三百僧衆。

    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受當地宰官蕭元善禮請,法融在建初寺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