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祖

關燈
法隆盛的破頭山。

     ⑥塔:佛教的一種建築物。

    僧人死後,一般高積土石以藏遺骨,通稱為塔。

    塔是梵語Stupa窣堵波的訛略,舊譯浮圖。

     譯文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師(禅宗四祖),俗姓司馬。

    他家世代居住河内(指河南以西、黃河以北),後遷往蕲州廣濟縣(今湖北)。

    道信生性超然,禀賦奇異,自幼便仰慕空宗虛玄之理,潛心釋教解脫法門,宛如前世修習一般。

    既而受三祖僧璨點化,承嗣三祖的禅風,攝心歸于空無,長坐不眠,脅不至席,整整六十年。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道信率領徒衆,抵達吉州(今江西吉安),正遇上盜賊圍困吉州城。

    七十多天圍城不解,民心惶惶,道信師心懷慈悲,勸大衆靜心念“摩诃般若”。

    這時,賊衆望見城牆上,如有無數神兵自天而降,賊衆以為城内必有異人,此城不可強攻,于是引兵退去。

    唐武德甲申歲(公元六二四年),道信返歸蕲春,住破頭山,廣開禅門,學道者如雲。

     有一天,道信往黃梅縣去,在路上遇見一小孩子,生得骨骼清奇,相貌俊秀,異乎常童。

    道信便問他:“你姓什麼呀?”那孩子說:“姓雖然有,但不是常姓。

    ”道信見他還是個孩子,居然出言不凡,于是再問:“什麼是姓(性)呢?”答說:“佛性。

    ”道信又問:“你沒有性(姓)嗎?”答說:“性本空寂。

    ”道信禁不住暗暗欣賞這孩子的悟性和靈氣,即令随從跟至其家,勸其父母讓孩子出家為僧。

    父母因為孩子宿世與佛門有緣,所以讓孩子出家殊無難色。

    于是道信收那孩子為及門弟子,并為其取名叫弘忍。

    後來道信把衣法傳給了弘忍,其傳法偈說: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

     道信又分派一些學徒給弘忍,讓他另立門戶。

     有一天,道信對大衆說:“我武德年間(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遊廬山,攀登絕頂,望破頭山,但見紫雲如蓋,下有白氣彌漫,橫分六道。

    你們當中有誰明白這征象嗎?”大家聽了都默然無語,弘忍說:“莫非是和尚之後,橫出一枝佛法嗎?”道信說:“善哉!” 後來,唐貞觀癸卯歲(公元六四三年),太宗李世民悅慕禅味,很希望一睹道信禅師的風采,特诏赴京師。

    可是道信上表遜謝,前後三次,都以病為辭,而不肯出山。

    以至第四次,太宗命使者說:“若再請不來人,就取首級來。

    ”然而當使者再度上山傳達聖旨,道信毫不畏懼,引頸就刃,神态自若。

    使者大感奇異,回去如實彙報。

    太宗皇帝聽了,對道信禅師更加歎慕,不但許其山居,還賜珍寶,以遂其志願。

     唐高宗永徽辛亥歲(公元六五一年)閏九月四日,道信忽然告誡門人說:“一切佛法,終歸解脫。

    你們好自為之,使我佛法流布,化被未來。

    ”道信說完,就這樣安坐而逝。

    世壽七十二,遺體葬在本山塔内。

    第二年四月八日(佛誕日),塔門忽然無故自開,但見其全身不散,儀容形相一如生時。

    此後門人不敢再把塔門關閉。

    唐代宗谥之為大醫禅師、慈雲之塔。

    自道信禅師圓寂至大宋景德元年甲辰,計有三百五十六年(應該是三百五十四年)。

     五祖弘忍 原典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者,蕲州黃梅人也,姓周氏。

    生而岐嶷①。

    童遊時,逢一智者,歎曰:“此子阙七種相,不逮如來②。

    ”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于破頭山。

     鹹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惠能,自新州來參谒師。

    問曰:“汝自何來?”曰:“嶺南。

    ”師曰:“欲須何事?”曰:“唯求作佛。

    ”師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師知是異人,乃诃曰:“着槽廠去。

    ”能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于杵臼之間。

    晝夜不息,經八月。

    師知付授時至,遂告衆曰:“正法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己任。

    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

    ”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秀者,學通内外,衆所宗仰。

    鹹共推稱雲:“若非尊秀,疇敢當之?”神秀竊聆衆譽,不複思維,乃于廊壁書一偈雲: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師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贊歎曰:“後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③。

    ”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誦念。

    能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将付法傳衣也。

    ”能曰:“其偈雲何?”同學為誦。

    能良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同學诃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能曰:“子不信耶?願以一偈和之。

    ”同學不答,相視而笑。

    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

    能自秉燭,令童子于秀偈之側寫一偈雲: 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大師後見此偈,雲:“此是誰作?亦未見性。

    ”衆聞師語,遂不之顧。

    逮夜,乃潛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④入室,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⑤故,随機小大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

    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輾轉傳授二十八世。

    至達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吾。

    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能居士跪受衣法,啟曰:“法則既授,衣付何人?”師曰:“昔達磨初至,人未知信,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複傳也。

    且當遠隐,俟時行化。

    所謂授衣之人,命如懸絲也。

    ”能曰:“當隐何所?”師曰:“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能禮足已,捧衣而出。

    是夜南邁,大衆莫知。

    忍大師自此不複上堂,凡三日。

    大衆疑怪緻問,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詢之?”複問:“衣法誰得耶?”師曰:“能者得。

    ”于是衆議盧行者名能,尋訪既失,懸知彼得即共奔逐。

     忍大師既付衣法,複經四載,至上元二年,忽告衆曰:“吾今事畢,時可行矣。

    ”即入室,安坐而逝。

    壽七十有四。

    建塔于黃梅之東山。

    代宗皇帝谥大滿禅師、法雨之塔。

    自大師滅度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三十年。

     注釋 ①岐嶷:通“奇異”。

     ②阙七種相,不逮如來:據佛經記載,如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這裡道信發現弘忍資質非凡,與如來相比隻阙七種相,是可鑄之材。

    七種相是“七大人相”的簡稱。

     ③勝果:佛果相對于聲聞、緣覺二乘之果及十地菩薩之果而言,是徹底圓滿之妙果,因此稱為勝果。

     ④行者:佛教指帶發修行的居士。

     ⑤一大事:在佛教看來,開顯實相妙理,開示佛的智慧即為大事。

     譯文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禅宗五祖),是蕲州黃梅(今湖北蕲春)人,俗姓周。

    生性卓然不群,穎悟異常。

    童年遊玩的時候,遇一智者,與智者對答,顯示出悟性非凡。

    智者驚歎說:“這孩子隻阙七種相,與如來相去不遠。

    ”弘忍遇到的這位智者即四祖道信大師,後來就從道信大師處得法,繼為禅宗五祖,而在破頭山開禅傳法。

     鹹亨年間(公元六七〇—六七四年),有一居士,姓盧名惠能,從新州來參谒弘忍。

    弘忍問:“你從哪裡來?”惠能答說:“從嶺南來。

    ”弘忍說:“來做什麼事?”惠能說:“弟子此來,是希望成佛。

    ”弘忍說:“嶺南人無佛性,你如何能成佛呢?”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難道亦有南北之别嗎?”由此,弘忍知道惠能不是等閑之輩。

    于是把惠能收留在碓坊,先是命他做些粗活。

    惠能向弘忍施禮之後退下,進入碓坊辛勤勞作,晝夜不息。

    時光匆匆,轉眼就八個月過去了。

    這一天,弘忍禅師想在他的徒衆當中選位傳法的人,于是把門人召集起來,說:“佛教正法微奧難解,你們不可徒記我言而不知我意。

    你們現在可各自随意作一法偈,若有誰悟性高超,我就把衣法傳付給他。

    ”當時弘忍會下有七百多位僧徒,神秀因為博覽群書,學通内外,而居僧中上座,衆僧都很尊重他,這時都推舉說:“此得法偈,如果不是神秀上座,誰敢承當呢?”神秀聆聽大衆的贊譽,便不加思索,在回廊牆壁上揮筆書寫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弘忍大師在廊間漫步,忽然見到此偈,心知是神秀所作,便贊歎道:“後世若依此偈修行,亦能得到較好的果報。

    ”回廊牆壁本來是想請處士盧珍來繪楞伽經變相,今弘忍見神秀題偈在壁,便不再畫楞伽變相,而令門徒都來誦念。

    惠能在碓坊忽然聽見有人誦偈,便問同學:“是什麼章句?”同學說:“你不知弘忍和尚為求法嗣,而令門人各述心偈?你剛才聽到的這偈則是神秀上座所作,和尚對此偈深加歎賞,必定要把衣法傳給他了。

    ”惠能問:“那首偈說了什麼?”同學于是為惠能朗誦此偈。

    惠能聽了一會兒說:“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同學呵斥說:“你膚淺之輩,勿口出狂言!”惠能說:“你不信我嗎?我也寫一偈,與之相和。

    ”同學與惠能心有默契,相視而笑。

    惠能到了夜晚,便叫一童子悄悄把他帶到廊下。

    惠能自己高秉火燭,請童子在神秀偈旁邊亦寫一偈,說: 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弘忍大師後來見到此偈,說:“這是誰作?并未見性。

    ”衆僧聽大師如此說,也就不怎麼注重此偈。

    然而,待夜幕降臨,弘忍便令人潛入碓坊,把惠能喚入方丈室。

    弘忍對惠能說:“諸佛出現于世,隻為普度衆生一大事,随其根機大小而引導之,于是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

    然而佛陀以無上微妙、圓明真實的正法眼藏,付于首座大迦葉尊者,輾轉傳授二十八世。

    至達磨大士來我東土,得慧可大師為法嗣,代代相傳以至于我。

    我今見你根機不淺,因而把法寶及所傳袈裟傳付于你,你當善自護持,勿使我法慧命斷絕。

    現聽我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 惠能感激不盡,跪受衣法。

    對弘忍說:“已受法,但衣又托付何人?”弘忍又說:“昔日達磨初至中華,人們都不信其教,故傳衣表信,作為得法的實物證明。

    今信心已熟,而衣乃引起争端之物,就止于你身不要再傳了。

    又,你還應該遠遠隐遁,待時機成熟才能出來行化,不然你命如懸絲。

    ”惠能問:“應當隐遁到哪裡去呢?”弘忍說:“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惠能盡禮而退,捧衣而出。

    惠能遵師之命,星夜南下,衆僧都還蒙在鼓裡。

    弘忍大師自此連續三天不上法堂,衆僧感到疑惑,便來詢問,大師說:“我道已經南去了,還有什麼可詢問的?”僧衆又問:“衣法為什麼人所得?”大師說:“能者得。

    ”衆僧議論道:“盧行者名能,衣法必是他得了。

    ”于是尋訪惠能,然不見其蹤影,都向南去追惠能。

     弘忍大師傳付衣法後,又過了四年,至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忽告衆說:“我今大事已了,我可以去了。

    ”随即入丈室,安坐而化。

    世壽七十四。

    建塔于黃梅之東山。

    唐代宗谥之為大滿禅師,塔名曰法雨。

    自弘忍大師滅世,至今大宋景德元年甲辰,計有三百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