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宗匠十二人正文之外的語錄,其中屬于南嶽一系的有江西大寂道一、越州大珠慧海、汾州大達無業、池州南泉普願、趙州從谂、鎮州臨濟義玄等六人,屬于青原一系的有澧州藥山惟俨、玄沙宗一師備、漳州羅漢桂琛、大法眼文益共四人,另外有惠能弟子南陽慧忠和荷澤神會。
遊俠指出,選錄這些語錄,“其用意在于輯錄出各家較有系統的開示,包括入道門徑的指點,教外立宗的緣由等,凡足以代表南禅的特征又可見各别的家風的,都有助于了解中國禅宗南宗特重慧悟的獨到造詣,此亦是佛學思想傳入中國後的一種創造性發展”(同上見《中國佛教》(四))。
卷二十九,贊頌偈詩,原本收錄志公和尚的《大乘贊》十首、《十二時頌》十二首、《十四科頌》一首,還有筠州洞山和尚(良價)的《無心合道頌》一首、玄沙宗一大師(師備)頌三首、漳州羅漢桂琛《明道頌》一首、大法眼(文益)禅師頌十四首、唐白居易《八漸偈》八首、僧潤詩三首等等。
這些贊、頌、偈、詩讀來朗朗上口,為曆來禅家所傳誦。
卷三十,銘記箴歌,原本收錄傅大士《心王銘》、三祖僧璨《信心銘》、牛頭山初祖法融《心銘》、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荷澤神會《顯宗記》、南嶽石頭《參同契》、永嘉玄覺《證道歌》、南嶽懶瓒和尚歌、騰騰和尚《了元歌》、石頭和尚《草庵歌》、道悟和尚《樂道歌》、丹霞和尚《玩珠吟》二首、香嚴和尚《勵覺吟》《歸寂吟》等。
從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原本所錄諸方雜舉、諸方廣語,以及贊頌偈詩和銘記箴歌,我們這裡都未選譯。
然而它們或可補正文之不足,或者與前文相互印證,并且,其中有很多篇章被後世尊為要典,都是相當珍貴的禅宗思想史資料,由于某些原因而沒用它們,真不免有遺珠之憾。
綜要評述 整體上看,本書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突出性的成就:其一,本書撰成于禅宗信仰完全成熟的時代,那時南、北宗正統之争亦早已平息,惠能南宗屬禅宗正統已為世所公認,因而本書所記基本上是南宗的傳承,以神秀為首的北宗不僅被擺在旁出的地位,而且所記極為簡略。
這種按傳法世次記載,分正統和旁出的方法,影響了後來燈錄體的著作。
本書是中國禅宗史上第一部正式以“傳燈”命名的燈錄體著作。
宋代相繼後出的五部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以及明代所出的《續傳燈錄》《增集續傳燈錄》等,都以本書為原型,或補或續,或删減或增廣,或者世次計算的方法稍微變動一下。
後出的燈錄,除《五燈會元》有些影響外,其他都未見有勝于本書之處,反而更加顯現出本書在禅宗史籍内是一部樹立典型的著述。
自燈錄盛行之後,這種影響超出佛教的範圍,對儒家宗派史的著述亦起了啟發性的作用,如朱熹《伊洛淵源錄》、黃梨洲《明儒學案》、萬季野《儒林宗派》等都是仿照燈錄體而作。
本書可謂有筚路藍縷之功。
其二,本書以記載曆代禅師的機緣語句為主要内容,極其生動地傳達了當時禅師應機施教的神情和他們的激電般的迅機,以及妙明的真心,如實體現了禅的真正精神。
另外,從體裁上看,本書以記言為體,不像以前史傳尚文而以碑版為據,而是直接采用記載禅師口頭語言的語錄加以撰述,這可以說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而且對當時文學上白話文的出現,某種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撰者簡介 最後談談本書的撰者道原,有關他生平和事迹的記載不多,據《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七,有《道原章》,僅記述了他的一些機語(略)。
由此知他是法眼宗僧人,住蘇州承天永安寺;從世次上看,屬青原法系下第十世,是天台德韶國師的弟子,法眼宗開創人清涼文益的法孫。
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本書對青原系傳承的記述略微多于南嶽系,尤其對青原系、法眼派的記述更為詳盡。
本書卷二十五、二十六兩卷專載法眼宗法嗣直至長壽法齊為止,在傳承世次上看,法齊還後于道原一代。
又,本書卷二十一詳載雲門宗開祖文偃的機緣語句,這大概亦是因為他們同出于青原一系,支派近,史料易于搜集使然。
宋初贊甯撰《宋高僧傳》,對于後期禅宗五派開祖,獨阙雲門文偃傳,而本書正可補此殘阙,這又顯出本書在宗教界、學術界很有其存在和參考的價值。
遊俠指出,選錄這些語錄,“其用意在于輯錄出各家較有系統的開示,包括入道門徑的指點,教外立宗的緣由等,凡足以代表南禅的特征又可見各别的家風的,都有助于了解中國禅宗南宗特重慧悟的獨到造詣,此亦是佛學思想傳入中國後的一種創造性發展”(同上見《中國佛教》(四))。
卷二十九,贊頌偈詩,原本收錄志公和尚的《大乘贊》十首、《十二時頌》十二首、《十四科頌》一首,還有筠州洞山和尚(良價)的《無心合道頌》一首、玄沙宗一大師(師備)頌三首、漳州羅漢桂琛《明道頌》一首、大法眼(文益)禅師頌十四首、唐白居易《八漸偈》八首、僧潤詩三首等等。
這些贊、頌、偈、詩讀來朗朗上口,為曆來禅家所傳誦。
卷三十,銘記箴歌,原本收錄傅大士《心王銘》、三祖僧璨《信心銘》、牛頭山初祖法融《心銘》、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荷澤神會《顯宗記》、南嶽石頭《參同契》、永嘉玄覺《證道歌》、南嶽懶瓒和尚歌、騰騰和尚《了元歌》、石頭和尚《草庵歌》、道悟和尚《樂道歌》、丹霞和尚《玩珠吟》二首、香嚴和尚《勵覺吟》《歸寂吟》等。
從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原本所錄諸方雜舉、諸方廣語,以及贊頌偈詩和銘記箴歌,我們這裡都未選譯。
然而它們或可補正文之不足,或者與前文相互印證,并且,其中有很多篇章被後世尊為要典,都是相當珍貴的禅宗思想史資料,由于某些原因而沒用它們,真不免有遺珠之憾。
綜要評述 整體上看,本書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突出性的成就:其一,本書撰成于禅宗信仰完全成熟的時代,那時南、北宗正統之争亦早已平息,惠能南宗屬禅宗正統已為世所公認,因而本書所記基本上是南宗的傳承,以神秀為首的北宗不僅被擺在旁出的地位,而且所記極為簡略。
這種按傳法世次記載,分正統和旁出的方法,影響了後來燈錄體的著作。
本書是中國禅宗史上第一部正式以“傳燈”命名的燈錄體著作。
宋代相繼後出的五部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以及明代所出的《續傳燈錄》《增集續傳燈錄》等,都以本書為原型,或補或續,或删減或增廣,或者世次計算的方法稍微變動一下。
後出的燈錄,除《五燈會元》有些影響外,其他都未見有勝于本書之處,反而更加顯現出本書在禅宗史籍内是一部樹立典型的著述。
自燈錄盛行之後,這種影響超出佛教的範圍,對儒家宗派史的著述亦起了啟發性的作用,如朱熹《伊洛淵源錄》、黃梨洲《明儒學案》、萬季野《儒林宗派》等都是仿照燈錄體而作。
本書可謂有筚路藍縷之功。
其二,本書以記載曆代禅師的機緣語句為主要内容,極其生動地傳達了當時禅師應機施教的神情和他們的激電般的迅機,以及妙明的真心,如實體現了禅的真正精神。
另外,從體裁上看,本書以記言為體,不像以前史傳尚文而以碑版為據,而是直接采用記載禅師口頭語言的語錄加以撰述,這可以說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而且對當時文學上白話文的出現,某種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撰者簡介 最後談談本書的撰者道原,有關他生平和事迹的記載不多,據《天聖廣燈錄》卷二十七,有《道原章》,僅記述了他的一些機語(略)。
由此知他是法眼宗僧人,住蘇州承天永安寺;從世次上看,屬青原法系下第十世,是天台德韶國師的弟子,法眼宗開創人清涼文益的法孫。
也許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本書對青原系傳承的記述略微多于南嶽系,尤其對青原系、法眼派的記述更為詳盡。
本書卷二十五、二十六兩卷專載法眼宗法嗣直至長壽法齊為止,在傳承世次上看,法齊還後于道原一代。
又,本書卷二十一詳載雲門宗開祖文偃的機緣語句,這大概亦是因為他們同出于青原一系,支派近,史料易于搜集使然。
宋初贊甯撰《宋高僧傳》,對于後期禅宗五派開祖,獨阙雲門文偃傳,而本書正可補此殘阙,這又顯出本書在宗教界、學術界很有其存在和參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