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南嶽懷讓、溫州永嘉玄覺、西京荷澤神會。
本書第一、二兩部分分别叙說天竺與中土的傳燈世次,近人遊俠在談到這個時指出,自從本書對這兩部分做了肯定的叙述之後,中土與天竺傳燈的關聯和世次,遂有定型之說,更由于本書撰成後入藏經盛行世間,從此便成為談禅宗源流的典據,在中國佛教史籍上具有一定的權威,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見《中國佛教》(四),中國佛教協會編)。
本書第三部分叙述六祖惠能門下的兩大法系。
從卷六至卷十三叙南嶽懷讓一支的法嗣。
懷讓下第一世江西道一(又稱馬祖),第二世有越州大珠慧海、洪州百丈山懷海、池州南泉普願、居士龐蘊等共一百三十八人(以上卷六至卷八)。
第三世有潭州沩山靈祐(出懷海門下,沩仰宗開創者之一)、洪州黃檗山希運、趙州東院從谂等共一百十七人(以上卷九至卷十)。
第四世有袁州仰山慧寂(靈祐弟子,與師共同開創沩仰宗)、鎮州臨濟義玄(希運弟子,開創臨濟宗)等共一百〇一人(以上卷十一至卷十二上)。
以上所列禅師有名者均被我們選譯,未見名者不錄。
以下第五世至第九世共八十八人不錄,附叙曹溪别出第二世至第六世共五十九人亦不被錄(以上卷十二下至卷十三)。
從卷十四至卷二十六叙青原行思一支的法嗣。
行思門下第一世是南嶽石頭希遷,第二世有荊州天皇道悟、鄧州丹霞山天然、澧州藥山惟俨等共二十一人,第三世有澧州龍潭崇信、潭州雲岩昙晟等二十三人(以上卷十四)。
第四世有朗州德山宣鑒、筠州洞山良價(曹洞宗開創者之一,出雲岩門下)等十七人,第五世有福州雪峰義存、撫州曹山本寂(洞山弟子,曹洞宗開創者之一)等共一百十二人(以上卷十五至卷十七上)。
第六世福州玄沙師備、韶州雲門文偃(雲門宗開創者)等共二百〇五人(以上卷十七中至卷二十)。
第七世漳州羅漢桂琛等共二百七十七人(以上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
第八世金陵清涼文益(法眼宗創始人)等七十四人,第九世天台山德韶等共七十五人,第十世永明延壽等七十五人,第十一世富陽子蒙等五人(以上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
青原系法嗣,我們選譯的是石頭希遷、天皇道悟、丹霞天然、藥山惟俨、龍潭崇信、德山宣鑒、洞山良價、雪峰義存、曹山本寂、雲門文偃、清涼文益。
從禅宗史的角度看,本書第三部分撰者道原的貢獻是,劃分了惠能南宗下南嶽和青原兩大法系。
這兩大法系在未對後世禅宗做多大實際影響的《祖堂集》中已經有所區分,本書做了進一步的肯定和推廣。
南嶽系通過懷讓的得力弟子江西馬祖道一,往下傳承,開出沩仰宗、臨濟宗;青原系以得行思心印的湖南石頭希遷為首,衍生出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禅宗興盛于唐末五代,至道原撰書時,禅宗的黃金時代剛剛過去,面對興盛時期如此衆多繁雜的禅門弟子,道原分宗立派,追本溯源,把他們歸入南嶽、青原兩大法系下,這樣,禅宗法系得以有一個系統完整、條理清楚的表現。
這種劃分法為後世所沿用并遵循。
這部分是本書的主體,占全書内容的大半。
本書第四部分系附錄性質,記載禅門達者,即禅宗以外以習禅而著名的禅門古德,有金陵寶志、婺州善慧大士、南嶽慧思、天台智、泗州僧伽和尚、萬回法雲公、天台豐幹禅師、天台寒山子、拾得、明州布袋和尚共十人(卷二十七)。
這部分,南嶽慧思、天台智因為兼是别宗祖師,所以未被選譯;萬回法雲公和泗州僧伽,或者多有靈異的事迹,或者作為禅師的風采不濃,原本所記亦較為簡略,所以亦未選譯。
其餘幾位達者都很有意味,能說明一些問題,如金陵寶志和婺州善慧,從他們活動的年代看,與菩提達磨同時,從他們體現的禅風和思想看,又類同後期禅宗,為什麼達磨來華之前,中土就已孕育出成熟的禅的思想呢?抑或這是傳說加虛構? 再如,天台寒山子和拾得以詩說禅,有很多詩偈傳世,豐富了禅的園地。
布袋和尚一生集滿了奇事,他又是那樣受普通民衆喜愛,民間流傳着很多以他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同卷複輯錄諸方雜舉,大多是撰者當時所習聞的、流傳于習禅參學者間的機緣語句,以屬于法眼一派的為多,大約共有七十三條。
撰者道原又為這些機緣語句搜羅了當時能見到的别的禅師為此而下的征、拈、代、别,以小字附在每條的後面。
卷二十八,諸方廣語,收錄南宗著名
本書第一、二兩部分分别叙說天竺與中土的傳燈世次,近人遊俠在談到這個時指出,自從本書對這兩部分做了肯定的叙述之後,中土與天竺傳燈的關聯和世次,遂有定型之說,更由于本書撰成後入藏經盛行世間,從此便成為談禅宗源流的典據,在中國佛教史籍上具有一定的權威,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見《中國佛教》(四),中國佛教協會編)。
本書第三部分叙述六祖惠能門下的兩大法系。
從卷六至卷十三叙南嶽懷讓一支的法嗣。
懷讓下第一世江西道一(又稱馬祖),第二世有越州大珠慧海、洪州百丈山懷海、池州南泉普願、居士龐蘊等共一百三十八人(以上卷六至卷八)。
第三世有潭州沩山靈祐(出懷海門下,沩仰宗開創者之一)、洪州黃檗山希運、趙州東院從谂等共一百十七人(以上卷九至卷十)。
第四世有袁州仰山慧寂(靈祐弟子,與師共同開創沩仰宗)、鎮州臨濟義玄(希運弟子,開創臨濟宗)等共一百〇一人(以上卷十一至卷十二上)。
以上所列禅師有名者均被我們選譯,未見名者不錄。
以下第五世至第九世共八十八人不錄,附叙曹溪别出第二世至第六世共五十九人亦不被錄(以上卷十二下至卷十三)。
從卷十四至卷二十六叙青原行思一支的法嗣。
行思門下第一世是南嶽石頭希遷,第二世有荊州天皇道悟、鄧州丹霞山天然、澧州藥山惟俨等共二十一人,第三世有澧州龍潭崇信、潭州雲岩昙晟等二十三人(以上卷十四)。
第四世有朗州德山宣鑒、筠州洞山良價(曹洞宗開創者之一,出雲岩門下)等十七人,第五世有福州雪峰義存、撫州曹山本寂(洞山弟子,曹洞宗開創者之一)等共一百十二人(以上卷十五至卷十七上)。
第六世福州玄沙師備、韶州雲門文偃(雲門宗開創者)等共二百〇五人(以上卷十七中至卷二十)。
第七世漳州羅漢桂琛等共二百七十七人(以上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
第八世金陵清涼文益(法眼宗創始人)等七十四人,第九世天台山德韶等共七十五人,第十世永明延壽等七十五人,第十一世富陽子蒙等五人(以上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
青原系法嗣,我們選譯的是石頭希遷、天皇道悟、丹霞天然、藥山惟俨、龍潭崇信、德山宣鑒、洞山良價、雪峰義存、曹山本寂、雲門文偃、清涼文益。
從禅宗史的角度看,本書第三部分撰者道原的貢獻是,劃分了惠能南宗下南嶽和青原兩大法系。
這兩大法系在未對後世禅宗做多大實際影響的《祖堂集》中已經有所區分,本書做了進一步的肯定和推廣。
南嶽系通過懷讓的得力弟子江西馬祖道一,往下傳承,開出沩仰宗、臨濟宗;青原系以得行思心印的湖南石頭希遷為首,衍生出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
禅宗興盛于唐末五代,至道原撰書時,禅宗的黃金時代剛剛過去,面對興盛時期如此衆多繁雜的禅門弟子,道原分宗立派,追本溯源,把他們歸入南嶽、青原兩大法系下,這樣,禅宗法系得以有一個系統完整、條理清楚的表現。
這種劃分法為後世所沿用并遵循。
這部分是本書的主體,占全書内容的大半。
本書第四部分系附錄性質,記載禅門達者,即禅宗以外以習禅而著名的禅門古德,有金陵寶志、婺州善慧大士、南嶽慧思、天台智、泗州僧伽和尚、萬回法雲公、天台豐幹禅師、天台寒山子、拾得、明州布袋和尚共十人(卷二十七)。
這部分,南嶽慧思、天台智因為兼是别宗祖師,所以未被選譯;萬回法雲公和泗州僧伽,或者多有靈異的事迹,或者作為禅師的風采不濃,原本所記亦較為簡略,所以亦未選譯。
其餘幾位達者都很有意味,能說明一些問題,如金陵寶志和婺州善慧,從他們活動的年代看,與菩提達磨同時,從他們體現的禅風和思想看,又類同後期禅宗,為什麼達磨來華之前,中土就已孕育出成熟的禅的思想呢?抑或這是傳說加虛構? 再如,天台寒山子和拾得以詩說禅,有很多詩偈傳世,豐富了禅的園地。
布袋和尚一生集滿了奇事,他又是那樣受普通民衆喜愛,民間流傳着很多以他為題材的文藝作品。
同卷複輯錄諸方雜舉,大多是撰者當時所習聞的、流傳于習禅參學者間的機緣語句,以屬于法眼一派的為多,大約共有七十三條。
撰者道原又為這些機緣語句搜羅了當時能見到的别的禅師為此而下的征、拈、代、别,以小字附在每條的後面。
卷二十八,諸方廣語,收錄南宗著名